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化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突变体,叶绿素,基因,水稻,番茄,叶绿体,离子束。
黄化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梅,陈柏杰,金荣荣[1](2019)在《不同光照强度对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选择适于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生长的光照强度,以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为试材,野生型甜瓜为对照,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突变体苗期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以及抗氧化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瓜突变体在轻度遮光(90%光照)条件下,叶绿素的含量最多,而全光照及中度以上遮光都会影响叶绿素的积累;突变体和野生型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在全光照和轻度遮光下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均有所增加,而中度以上遮光会抑制其积累;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突变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显着,突变体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并且突变体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抗氧化酶的活性显着不同。试验结果显示轻度遮光是甜瓜叶片黄化突变体最适生长的光照条件。(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9年05期)
高先玉[2](2019)在《玉米黄化突变体xy122的基因定位及生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 L.)是一种广泛种植的高产食品、饲料和生物燃料作物,同时是叶绿体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的模型生物。叶色突变体在玉米中普遍存在,其突变基因会对叶绿体发育及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降解过程造成影响。开展玉米叶色突变体的相关研究,对光合作用、光形态建成、基因功能、蛋白质功能、代谢途径及抗性机制的阐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黄化突变体xy122是本课题组发现的一个自然突变体,本论文以此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基因精细定位、植物全基因组重测序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测定分析、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突变体xy122的表型特征:突变体自萌发出芽就表现为黄色,温度越高黄化表型越明显,六叶期叶色转绿直到生育期结束。与野生型相比,生长缓慢,开花时间晚一个月左右,但能正常结实,黄化性状能够稳定遗传。2.突变体xy122的遗传分析:将突变体xy122与野生型自交系B73、SX3821、A99、1145、YQ165杂交,构建F_2群体。所得F_1代表现为正常叶色,F_2代正常植株与突变体植株符合3:1的分离比例,说明黄化突变体xy122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基因定位:用B73等正常自交系与黄化突变体植株杂交所得F_2代的黄化单株作为定位群体,将xy122突变基因初步定位于玉米3号染色体的p-mmc0312和p-umc2002标记之间,该区间跨着丝粒。为了对黄化突变体xy122基因进一步定位,设计开发新的标记,最终用20412个定位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到C50标记和G20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32.59 Mb,遗传距离分别是0.0136cM和0.0068cM,区间内共含有285个基因。对黄化突变体xy122及其近等基因系70961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在定位区间内共检测到9252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和20个插入缺失多态性。4.突变体xy122的生理分析:通过对突变体光合色素、光合作用、荧光参数的测定发现:xy122是一个总叶绿素缺乏突变体,叶绿素a含量降低可能对该突变体黄化表型起了较大作用;在叁叶期、六叶期和抽雄期,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含量逐渐升高,与叶色变化相一致;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低于野生型,随着叶色变绿,叁者呈升高趋势,但胞间CO_2浓度逐渐降低并大于野生型;F_v/F_m及PI_(abs)值随着叶色逐渐变绿呈上升趋势,推测可能是由于突变体的某些光合机制得到了修复;F_(0、)V_j值和W_k值随着叶色转绿均呈下降趋势,表明突变体在光抑制过程中主要是非光化学能量耗散起主要作用,突变体光系统II放氧复合体受到损伤,在突变体叶色恢复过程中,随着叶绿素合成量的增加,放氧复合体受损害程度随之减轻,光系统II供体侧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正常运行得以维持。5.叁叶期突变体超微结构观察:突变体的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部分叶肉细胞中均出现结构受损的叶绿体,表明在叶片黄化时突变体的叶绿体发育受到了抑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崔涛[3](2018)在《中能碳离子束辐射诱变百脉根叶片黄化突变体基因组重测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离子束是一种先进的物理诱变源,近些年来被广泛用于突变体创制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中,并已取得了显着成效。本研究使用碳离子束辐照百脉根干种子,对M2代植株群体进行突变体筛选,得到了M2代叶片黄化变异植株C16。通过遗传性状的稳定性验证,最终得到了遗传稳定的M4代C16突变体。(1)相比实验室野生型(Lab-Wild Type,Lab-WT)植株,C16突变体植株矮小、整株茎叶发黄、叶片较小,生长发育较为缓慢。(2)研究测定了Lab-WT和M4代C16突变体植株成熟叶片光合作用相关的生理指标,主要包括叶绿素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结果发现C16突变体成熟叶片总叶绿素、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均显着低于Lab-WT;C16成熟叶片叶绿素含量较改变了其叶片中不同色素比例以及色素含量,推测C16成熟叶片叶绿素含量较低可能是其叶片黄化的主要原因。C16植株成熟叶片的Fv/Fm显着低于Lab-WT,表明C16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显着低于Lab-WT。推测C16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其光合作用能力显着低于Lab-WT。(3)为了探寻C16的变异分子机制,使用第二代DNA测序(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NGS)技术对Lab-WT和C16成熟叶片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表明,C16基因组中有95个单碱基替换(Single Base Substitutions,SBSs)和17个小的插入缺失(small Insertion-Deletions,small INDELs)。通过Snp Eff注释,发现这112个突变位点在基因结构上呈不均匀分布,在上下游区分布的突变位点最多。在染色体水平上,1号染色体突变分布最多,包括38个SBSs和6个small INDELs;5号染色体最少,只有5个SBSs和1个small INDELs。对112个位点进行进行基因注释,最终共注释到78个突变基因,其中5号染色体上的1个SBSs(T碱基突变为G碱基)—C5-TG,座落于Lj5g3v1669360.1基因上,功能注释表明该基因属于AGPs基因家族,且与叶绿素合成相关,因此推测Lj5g3v1669360.1是导致C16突变表型的候选基因。(4)使用qRT-PCR技术分析基因Lj5g3v1669360.1在Lab-WT和C16成熟叶片表达量的差异。qRT-PCR测定结果发现,C16叶片中Lj5g3v1669360.1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Lab-WT。进一步印证C16成熟叶片中Lj5g3v1669360.1的表达显着低于Lab-WT可能是导致C16成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低、光合作用能力较弱、叶片黄化以及生长发育缓慢的内在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林秋云,沈建凯,谢振宇,贺治洲,尹明[4](2018)在《水稻转绿型新叶黄化突变体ygr的表型特征与光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察水稻叶色突变体ygr在不同生长时期叶色表型的动态变化,并对其进行温度敏感性试验,同时测定其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苗期和分蘖期时,突变体ygr的每一张新生叶黄化的程度明显,而到孕穗期时,其叶色与野生型的相似;4个不同恒温条件下的温度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ygr是一个低温表达型叶色突变体;突变体ygr未转绿黄化叶的净光合速率(Pn)、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光下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分别降低至8.87±1.67、0.70±0.04、0.27±0.07、0.17±0.05和89.84±28.29,均显着低于野生型。上述结果明确了突变体ygr的表型特征和光合特性,为突变体ygr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和促进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杨小苗,吴新亮,刘玉凤,李天来,齐明芳[5](2018)在《一个番茄EMS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测序番茄品种‘Heinz 1706’的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所获得的叶色黄化突变体(Y55)为试材,分析了突变体的植株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参数.结果表明:Y55的株高、茎粗、鲜质量均显着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均显着降低,Y55叶绿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含量均显着低于野生型,尤其是粪卟啉原Ⅲ及其后前体物质;且Y55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均显着低于野生型,最大光合速率、CO_2饱和点与补偿点、光饱和点与补偿点也显着下降;Y55的PSII最大量子效率显着降低,F_o显着升高,PSII与PSI的光合电子产量和电子传递速率显着降低;Y55处于基态的捕光色素分子、捕光色素分子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均显着降低.表明粪卟啉原Ⅲ的合成受阻可能是黄化突变体Y55叶绿素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黄化突变降低了叶片捕光色素分子数量,影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抑制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红艳,周芳,李俊,杨敏敏,周婷[6](2017)在《芝麻黄化突变体YL1的叶片解剖学及光合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型性状标记在作物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芝麻地方种质"庙前芝麻"中发现了能够稳定遗传的黄化突变体YL1,对该突变体的叶片解剖特征、光合特性及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表明,突变体YL1黄化心叶和平展叶在各个发育时期的叶绿体结构均与同时期野生型存在明显差异,下表皮气孔保卫细胞数是正常叶的2倍左右。YL1的叶绿素a、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只有同时期正常含量的30%~40%,叶绿素b含量只有正常叶的20%;光合速率在初花期及以前均显着低于同期正常叶,但到终花期与正常叶相当;YL1的生育期和初花期显着推迟,株高和单株蒴果数明显降低,每蒴粒数和千粒重略微降低。显微观察表明,YL1的叶绿体形态结构发育不规则,基粒和基粒片层数目明显少于野生型,使得叶绿素含量过低,属于叶绿体发育异常导致的叶绿素缺少型突变体。(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肖恩星[7](2017)在《水稻高温叶尖黄化突变体8272的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叶色突变体的产生大多与叶绿体合成、降解或发育途径有关,是自然界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具有性状明显、易于识别的特点。叶绿素是绿色植物叶绿体内参与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具有能量捕获和传递的作用。在水稻中,可将叶色突变表型分为白化、绿白、黄化、浅绿、白翠、绿黄、黄绿和条纹8种类型。叶色突变体对研究叶绿体的结构、功能、光合色素合成途径等基础性知识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可作为标记性状用于杂交水稻的去杂保纯。2012年从美国引进资源中发现编号为8272的水稻材料,在较高温度(大于30℃)下生长叶尖颜色逐渐变黄且不可逆。本研究对该材料的形态特征、农艺性状、生理特性进行了观察与测定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对该黄化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且对候选基因进行了预测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南京或海南生长,当最高气温超过30℃时,8272叶尖从分蘖期开始呈现为黄化性状,并伴随着整个生育期。若最高气温超过35℃,叶尖黄化更明显,表现为明显的高温伤害。若最高气温低于28℃,黄化现象则不明显。用人工气候箱培养生长进行对比发现,高温黄化后植株变矮,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下降约65.9%),结实率也明显降低(约21.2%)。2.利用8272与正常叶色籼稻9311和粳稻02428正反交配制F1。较高温下,正反交F1均表现为正常绿色;在8272/9311 F2群体中叶色出现性状分离,且黄化植株与绿色植株的比例符合1:3的分离比,说明8272的高温黄化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利用8272/9311 F2作为黄化基因的初定位群体。利用BSA法,选取水稻染色体上的160对SSR引物对亲本9311与8272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然后用检测到有多态的53对引物在亲本9311与8272和8272/9311 F2性状极端株构建的2个基因池之间进行多态性筛选。之后,进一步合成新引物用于染色体步移,最终将突变基因定位在水稻第4染色体上的2个标记RM16931与RM16942之间,目标基因距离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8cM和3.3cM。进一步设计标记,利用扩大的8272/9311 F2群体进行基因精细定位,最终将突变基因定位在RM16931与InDe12之间约117kb的区间内。4.确定引物RM16931和InDel2在9311基因序列中的位置,对8272重测序数据在引物区间进行SNP差异性筛选分析,发现5个基因存在非同义突变SNP位点。对5个基因进行GO分析,选取其中可能造成黄化性状的基因进行测序,结果发现,只有BGIOSGA015140基因在9311与8272的编码区之间存在非同义突变SNP位点,SNP位点(18029492)由碱基A突变为C,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丝氨酸(Ser)变为丙氨酸(Ala)。下一步拟将BGIOSGA015140作为引起8272黄化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下一步的转基因互补实验。通过对日本晴和9311测序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定位区间内并没有已经报道的叶色黄化基因,所以,本研究定位的是一个新的水稻叶色黄化基因。(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杨小苗[8](2017)在《番茄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作为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蔬菜,既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新鲜蔬菜,也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在植物研究中,番茄作为重要的模式植物,在植物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突变体是新品种选育和研究功能基因组学良好的试材,而目前番茄的突变体库还相对较少。因此,本论文以测序番茄品种'Heinz 1706'为试材,采用不同EMS诱变剂处理番茄种子,在后代筛选各种变异植株,获得稳定变异株系,旨在建立番茄EMS突变体库,并对一个叶色黄化的突变株系进行了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番茄'Heinz 1706'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EMS(0.30%、0.5%、0.70%、0.9%、1.0%、1.3%、1.5%、2.0%)诱变剂处理8h和12h,结果表明,随着EMS诱变浓度的升高与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高浓度处理显着降低了植株的结实率,影响了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从植株突变率与生长发育状况综合考虑,最终确定了适宜的处理方法为1%浓度的EMS诱变种子12h.2.通过统计M2群体7864个单株的生长发育特性,获得了 553株变异单株,得到了 1160个叶形态、叶色、花形态、果实大小、株型等变异性状。总的单株变异数为7.00%,其中324株是有多个变异表型,229株只有单一变异表型。叶、花、果实、植株的表型变异株数分别为375、183、196和460,变异频率分别是4.77%、2.33%、2.49%、5.85%。对变异植株进行留种,初步构建了番茄'Heinz 1706'的EMS突变体库。3.从M2代群体中获得一个编号为55的叶色黄化突变体(Y55),在整个植物生长期间表现出明显的黄色叶表型,其生长势比野生型要弱,但能正常开花结实;测定Y55突变体叶片的色素及其前体含量,结果表明Y55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比值均显着低于野生型,同时,Y55叶绿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含量均较野生型显着降低,由此表明Y55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可能也是由于整个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合成能力下降造成的;根据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Y55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面积、气孔面积及茸毛数均显着低于野生型,叶绿体发育结构受损;对Y55叶片光合和荧光参数分析表明,Y55光合作用显着降低,光合效率及耐光抑制能力均低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该黄叶表型由单个隐形基因控制。综上,本论文筛选建立了测序番茄品种'Heinz 1706'EMS诱变的处理体系,初步建立了突变体库,并对叶色黄化突变体Y55初步形态结构、生理参数和叶色性状遗传规律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基因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迟鸣雨[9](2017)在《青梗菜黄化突变体生理特性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植物叶色突变体不仅是研究叶绿素合成代谢等生理机制的理想材料,还能被当做标记性状应用于杂交种生产。本文以青梗菜黄化突变体'564Y'和野生型'564'为试验材料,对突变体和野生型的生长势变化,植物学特征和细胞学结构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两者在细胞色素、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上的差异;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黄化突变体和野生型叶片转录组进行了深度测序,探讨可能参与黄化叶片形成的代谢通路和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苗期,黄化突变体'564Y'叶片就表现为黄色,与野生型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在同时期,'564'的植株展开度、第叁片真叶的叶长、叶宽均大于'564Y'。'564'的干重、鲜重指标均显着高于'564Y','564Y'下胚轴长度显着高于野生型'564'。2.叶片色素含量分析表明,'564Y'的叶绿素a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显着低于'564',叶绿素b含量虽也低于'564',但两者相差不显着。在对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进行光合参数测定和荧光动力学参数测量发现,'564Y'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显着低于'564',在细胞内部进行电子传递能力变弱,把光能转换成能其他能量的效率也显着降低。3.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表明,相对于野生型,突变体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排列松散,类囊体发育出现异常,基质和基粒数目减少,堆迭层数减少。4.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564Y'和'564'叶片转录组进行深度测序,共得到了 2958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到78条GO terms,显着富集的Pathway途径有35条。在差异表达基因中,其中有9个为叶绿素合成途径的基因,Bra031690,Bra012595,Bra005677,Bra022628,Bra026410,Bra032155,Bra039206,Bra029875,Bra012511,1个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Bra038011,推测以上基因可能参与了叶片黄化性状的形成。最后选取12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分析,证实了转录组数据的可信度高,能够进行后续的研究分析。(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琨[10](2017)在《白菜黄化突变体pylm遗传及突变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中存在着丰富的叶色变异,迄今已在拟南芥、水稻、玉米、番茄和甘蓝型油菜等许多植物中发现了多种类型的叶色突变体。黄化突变体是最常见的叶色突变体,其是研究叶绿素生物合成、叶绿体结构和发育、光合作用机制、基因功能及核质基因互作等等的理想材料。白菜(.Brassica rapa L.ssp.chinensis)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是一种重要的叶菜类蔬菜作物。白菜黄化突变体py/m是本课题组利用自日本武藏野种苗公司引进的白菜杂交种'华冠'为试材,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的一份全株黄化的双单倍体DH系。本研究在对pylm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的基础上,对突变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BSR-Seq方法对黄化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pylm形态特征、光合特性及叶绿体解剖特征突变体pylm自种子萌发植株通体黄化,整个生育期黄化表型稳定。植株长势弱小,幼苗下胚轴明显拉长,抽薹开花较早。pylm属于缺总叶绿素型突变体,其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主要荧光参数以及净光合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品系'CK-51',说明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影响到了植株的光合作用。pylm叶绿体基粒片层稀疏,结构不规整,垛迭程度低,无淀粉粒沉积。2.突变体pylm叶绿素缺乏原因对突变体pylm叶片中8种主要的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代谢产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叶片中ALA、PBG、Urogen Ⅲ、Coprogen Ⅲ和Proto Ⅸ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CK-51',Mg-Proto IX、Pchlide和Chlide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结合pylm中Chl a含量降低的情况,推测其叶绿素生物合成受阻发生在由Chlide向Chl a酯化的过程。利用qRT-PCR技术,对pylm和对照'CK-51'的34个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pylm中绝大多数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下调表达,其中HEMA1,CHLI2,POR C,CHLP,cHLG和c4O表达下调显着,说明突变基因影响到了多数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尤其是叶绿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3.突变体pylm下胚轴异常伸长的机制突变体pylm下胚轴的平均长度为4.41cm,明显超过对照'CK-51'的2.63cm。石蜡切片观察表明,pylm下胚轴细胞纵向异常伸长生长导致了下胚轴拉长。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财pylm和对照'CK-51'的下胚轴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pylm中生长素(IAA)含量为444.50ng/g,高于对照'CK-51'的376.32ng/g;赤霉素(GA3)含量469.00 ng/g,远超对照'CK-51'的173.33 ng/g,说明IAA和GA3含量的增加是导致突变体pylm下胚轴异常伸长的重要原因。4.黄化突变基因py1和py2的定位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pylm的黄化性状是由2对隐性重迭基因py1和py2互作控制。用py/m与正常绿叶大白菜DH系'FT'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从F2中选取野生型和突变体表型的植株各100株,构建两个极端RNA混池进行BSR-Seq分析,预测黄化突变基因相关染色体区域位置。利用F4家系1号株系中的1,520株隐性纯合黄化单株进行SSR分析,将黄化突变基因py1定位于A09染色体的Inde1zk125和SSRzk36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3cM和0.2 cM。经与大白菜基因组比对,目标区域约258.3kb,包含34个基因。结合BSR-Seq分析结果,预测BraA09004189为黄化突变基因py1的候选基因。BraA09004189编码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参与血红素分解代谢过程。经BraA09004189基因全长测序并与对照'CK-51'比较后发现,二者存在1个SNPs差异。对BraA09004189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其在对照'CK-51'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pylm。以F4家系3号株系中的341株隐性纯合黄化单株作为定位群体,将黄化突变基因py2定位在A07染色体SSRzk116和SSRzk133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7 cM和1.9 cM。上述研究结果,为最终克隆黄化突变基因py1和py2、探明2对基因互作调控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4-20)
黄化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Zea mays L.)是一种广泛种植的高产食品、饲料和生物燃料作物,同时是叶绿体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的模型生物。叶色突变体在玉米中普遍存在,其突变基因会对叶绿体发育及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降解过程造成影响。开展玉米叶色突变体的相关研究,对光合作用、光形态建成、基因功能、蛋白质功能、代谢途径及抗性机制的阐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黄化突变体xy122是本课题组发现的一个自然突变体,本论文以此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基因精细定位、植物全基因组重测序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测定分析、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突变体xy122的表型特征:突变体自萌发出芽就表现为黄色,温度越高黄化表型越明显,六叶期叶色转绿直到生育期结束。与野生型相比,生长缓慢,开花时间晚一个月左右,但能正常结实,黄化性状能够稳定遗传。2.突变体xy122的遗传分析:将突变体xy122与野生型自交系B73、SX3821、A99、1145、YQ165杂交,构建F_2群体。所得F_1代表现为正常叶色,F_2代正常植株与突变体植株符合3:1的分离比例,说明黄化突变体xy122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基因定位:用B73等正常自交系与黄化突变体植株杂交所得F_2代的黄化单株作为定位群体,将xy122突变基因初步定位于玉米3号染色体的p-mmc0312和p-umc2002标记之间,该区间跨着丝粒。为了对黄化突变体xy122基因进一步定位,设计开发新的标记,最终用20412个定位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到C50标记和G20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32.59 Mb,遗传距离分别是0.0136cM和0.0068cM,区间内共含有285个基因。对黄化突变体xy122及其近等基因系70961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在定位区间内共检测到9252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和20个插入缺失多态性。4.突变体xy122的生理分析:通过对突变体光合色素、光合作用、荧光参数的测定发现:xy122是一个总叶绿素缺乏突变体,叶绿素a含量降低可能对该突变体黄化表型起了较大作用;在叁叶期、六叶期和抽雄期,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含量逐渐升高,与叶色变化相一致;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低于野生型,随着叶色变绿,叁者呈升高趋势,但胞间CO_2浓度逐渐降低并大于野生型;F_v/F_m及PI_(abs)值随着叶色逐渐变绿呈上升趋势,推测可能是由于突变体的某些光合机制得到了修复;F_(0、)V_j值和W_k值随着叶色转绿均呈下降趋势,表明突变体在光抑制过程中主要是非光化学能量耗散起主要作用,突变体光系统II放氧复合体受到损伤,在突变体叶色恢复过程中,随着叶绿素合成量的增加,放氧复合体受损害程度随之减轻,光系统II供体侧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正常运行得以维持。5.叁叶期突变体超微结构观察:突变体的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部分叶肉细胞中均出现结构受损的叶绿体,表明在叶片黄化时突变体的叶绿体发育受到了抑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化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春梅,陈柏杰,金荣荣.不同光照强度对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J].蔬菜.2019
[2].高先玉.玉米黄化突变体xy122的基因定位及生理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9
[3].崔涛.中能碳离子束辐射诱变百脉根叶片黄化突变体基因组重测序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8
[4].林秋云,沈建凯,谢振宇,贺治洲,尹明.水稻转绿型新叶黄化突变体ygr的表型特征与光合特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8
[5].杨小苗,吴新亮,刘玉凤,李天来,齐明芳.一个番茄EMS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8
[6].刘红艳,周芳,李俊,杨敏敏,周婷.芝麻黄化突变体YL1的叶片解剖学及光合特性[J].作物学报.2017
[7].肖恩星.水稻高温叶尖黄化突变体8272的基因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7
[8].杨小苗.番茄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7
[9].迟鸣雨.青梗菜黄化突变体生理特性及转录组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7
[10].张琨.白菜黄化突变体pylm遗传及突变基因定位[D].沈阳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