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

安莉娟[1]2003年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多的研究已证实: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尊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试图探讨父母教养方式是通过哪些方面、怎样影响自尊的,即:探讨自尊的主要要素是什么,以及父母教养方式是如何经由这些主要要素而影响自尊的。通过大量的资料查证,提出自尊的叁个主要的构成要素:安全感、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感,并试图通过路径分析证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自尊的影响,是通过对其要素的影响实现的。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石家庄市随机抽取五所中学的高二学生共545人。调查工具为: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自编安全感量表、自我接纳问卷(Self-Acceptance Questionaire,SAQ)、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自尊量表。结果显示:各学校间被试在安全感、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自我接纳及自尊等方面无显着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1)独生子女的自我评价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收入越高的孩子,越倾向于做出较高的自我评价,但在总体的自我接纳上,独生与否及家庭收入的高低对个体的影响并未形成显着差异;父母受教育水平在大学以上者,其子女的自我接纳水平明显的高于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者。对影响自我评价和总体自我接纳显着的变量进行多因素的方差分析,除显示出父母文化水平主效应显着之外,没有交互作用。(2)男生的人际安全感因子在离异和非离异家庭间没有显着差异,离异家庭的女生人际安全感显着的低于完整家庭;在离异家庭中,男女生的人际安全感没有显着差异,非离异家庭中,女生的人际安全感明显地高于男生。(3)中等收入家庭的男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显着低于较高收入的家庭的男生,而不同家庭收入的女生总体自我价值感之间差异不显着;在中等收入的家庭中,男生的自我价值感显着的低于女生。在低收入和高收入的家庭中,男女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离异家庭的子女的自我价值感显着低于非离异家庭。(4)离异家庭子女的自尊显着低于非离异家庭;独生子女的自尊显着的高于非独生子女。(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对安全感、自我接纳、自我价值感和自尊起重要预测作用的父母教养方式为: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6)安全感、自我接纳与自我价值对自尊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与其它的父母教养方式相比较,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自尊有较强的预测力。(7)路径分析发现:母亲的情感温暖以间接的方式,通过使子女获得较高的安全感、自我价值感,影响着子女的自我接纳,最终形成高自尊;母亲的情感温暖对于个体自我接纳的影响,实质上是通过安全感或自我价值感间接起作用的;安全感、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接纳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蒋晓芳[2]2017年在《父母教养方式及学科态度对小学生数学学业表现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业成就仍然是衡量其在学习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学业成就的优劣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对学生学业成就的研究大部分还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快又及时的反馈。本研究将结合父母教养方式和数学学科态度两种因素的影响,通过考察小学生的自尊这一心理机制在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表明:(1)总体上,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大部分采取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这一方式。(2)小学生数学态度与其数学学业表现显着正相关。(3)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与小学生数学成绩呈显着负相关;母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度保护干涉与小学生数学成绩呈显着负相关;(4)父母数学学科态度:家长参与水平与小学生数学成绩显着相关;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与数学成绩也相关;家长的文化程度与家长对孩子的支持水平呈显着正相关。(5)自尊与小学生数学学业表现呈显着正相关。(6)自尊的性别主效应显着,且小学生女生的自尊水平显着高于男生的自尊水平。(7)自尊的年级主效应显着,四年级小学生的自尊水平最高。(8)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小学生学业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小学生数学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李龙辉[3]2006年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人际信任及自尊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个体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信任是个体对他人言语承诺可靠性的一种预期,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判,是一种社会的建构,它们都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是个性成熟的重要阶段,对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机制。基于此,我们用经过标准化的问卷,调查了不同类型的高中生,分析探讨了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及父母教养对高中生人际信任和自尊的影响机制,以便为广大家长认识教养子女方式的优劣、改善、调整并最终放弃不当的教养方式提供参考,让更多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并形成健全人格。 研究表明: 1.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的偏爱方面存在极显着的年级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叁学生感受到的父母偏爱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年级的学生。 2.高中生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极显着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多的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等积极的教养方式,而男生比女生更多的感受到的父母惩罚严厉等消极教养的方式。 3.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因校际、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4.高中生人际信任、自尊均不存在年级和性别上的显着差异。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和自尊水平均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 5.高中生人际信任、自尊因学校水平、生源地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异。 6.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因素对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和自尊有不同的影响。整体上积极的教养方式对高中生人际信任和自尊均有积极影响,消极的教养方式对高中生人际信任和自尊有消极影响。

张英军[4]2008年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内隐自尊与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成就情境中,面对自己没有把握的重大任务或挑战时,个体就会产生对失败的恐惧并且想法设法去采取一些自我妨碍策略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自我妨碍会对个体取得成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和内隐自尊都对个体的自我妨碍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自我妨碍量表(SHS),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内隐自尊与自我妨碍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和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内隐自尊与自我妨碍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进行研究考察,为相关研究积累资料,提供数据参考,并为在教育实践中减少中学生的自我妨碍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妨碍、内隐自尊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在这些维度上得分均显着高于女生。2.自我妨碍存在年级上的差异显着,初一学生自我妨碍得分显着低于初二与初叁学生,初二与初叁学生自我妨碍得分不存在显着差异;内隐自尊不存在年级差异;家庭教养方式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存在显着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初叁学生,初叁学生在父亲惩罚严厉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初一学生,初一学生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初二和初叁学生,初二和初叁学生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着差异。3.内隐自尊与自我妨碍存在显着负相关,内隐自尊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着正相关,自我妨碍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着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存在显着正相关。4.内隐自尊在父亲温情与自我妨碍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5.内隐自尊在母亲温情与自我妨碍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

张林[5]2004年在《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尊是当代心理学自我认知研究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核心问题。自尊的研究是适应时代要求正确把握科技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关系的理论前提,也是解决人们面临内心矛盾和生活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问卷调查等测量手段,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协方差结构方程等多变量关系分析的统计技术,以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为研究着眼点,重点考察了青少年自尊的心理结构、自尊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及个人特征、家庭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状态等相关因素对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影响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研究者首先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叁个方面论述了自尊研究的重要性。接下来分别对自尊的概念界定、自尊研究的相关理论、自尊结构的观点分歧以及有关自尊发展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指出自尊的内涵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是个体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与自我信息相关的认知加工活动过程。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研究者在分析了以往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详细阐释了自尊“倒立金字塔”结构理论模型的含义,全面论述了自尊结构的基本心理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自尊系统的特点与心理机能。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研究的总体构想、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假设。同时还阐述了本研究将采用的测量方法、统计技术和研究思路,指出了本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叁部分 自尊结构的测量与验证。研究者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修订后的内隐自尊联想测验、外显自尊测验量表和自编的元自尊测验问卷,通过预测结果对问卷与测验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后表明各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接下来研究者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统计技术通过正式测验的数据考察了自尊结构模型理论维度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测验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拟合情况良好,证实青少年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维度具备较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四部分自尊的发展特点。研究者采用大样本的青少年被试,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生自尊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具体特点。研究的结果发现:青少年外显自尊和元自尊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但在高中阶段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内隐自尊的发展在大二年级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以后逐渐上升。从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年龄趋势来看,巧岁和17、18岁是外显自尊发展的“低谷”阶段,这一时期青少年元自尊的发展也处于最低点阶段。而青少年的内隐自尊在17、18岁处于较高点,19岁的内隐自尊水平最低,以后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17一19岁阶段是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五部分自尊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从儿童发展的生态学模型出发,系统考察了个体、家庭、人际和心理等方面因素对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影响,构建了影响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心理机制模型。本研究结果发现:就个体特征变量而言,外显自尊水平随着青少年的年龄发展而不断提高,其中身体健康水平对青少年外显自尊和元自尊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学业成绩对青少年外显自尊和元自尊都有明显的影响。个体特征对内隐自尊发展不发生直接影响。家庭环境因素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与青少年自尊发展水平之间相关不明显,而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与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 学校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重要影响。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支持鼓励、关心喜欢和宽容接纳对青少年外显自尊和元自尊有明显的积极影响,而苛刻严厉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外显自尊和元自尊发展有严重的消极影响。同伴关系中的人际和谐、交往互动及社会情感因素对青少年自尊的叁个成分都有积极的影响,其中交往互动因素对大学生内隐自尊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家庭和谐感与外显自尊和元自尊都有显着的正相关,心理孤独感与外显自尊和元自尊都有显着的负相关。 影响初中、高中、大学叁个群体青少年自尊发展的相关因素是有差异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父亲的文化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以及心理孤独感因素。 第六部分讨论与反思。研究者在结合本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讨论和深入阐释了关于自尊的内涵、自尊的心理结构以及自尊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结果、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手段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与反思。在论文的最后,研究者就未来关于自尊研究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大胆的预期和展望。 纵观本研究的整个过程,研究者从全新的理论视角对自尊的内涵、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性研究,提出了内隐自尊的内部结构和元自尊的结构与测量等有价值的理论问题,并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和探索性的考察。对青少年自尊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等问题也进行了系?

吴小立[6]2011年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华裔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感的影响。在过去的学术研究中,各国心理学家针对有关课题作了大量的研究,然而跨文化研究并不常见。本研究就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感的影响进行了中国与马来西亚华人学生间的比较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量化统计分析。笔者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SES)作为测量工具,对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和马来西亚雪隆地区各5所中小学的小五至初中叁学生进行调查。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有效问卷分别为296和285,共计581。笔者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1.中国青少年的自尊得分显着高于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同时,这也显示独生子女(中国)与非独生子女(马来西亚)的自尊得分差异显着(p<0.01)。2.虽然,女生的得分略高于男生,但是,两国青少年的总体自尊和不同水平得分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都不存在显着差异。3.中国和马来西亚华裔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惩罚、严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4.男女青少年在父母教养方式部分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中国男生比女生感受到更多来自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马来西亚的男生比女生感受到更多来自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以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管教。5.中国青少年的高自尊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非常显着正相关(p<0.01),并且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显着负相关(p<0.05);其低自尊感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负相关,与其他因子皆正相关,却不显着。然而,低自尊感与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因子存在高相关性。6.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中的高自尊感与其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非常显着的正相关(p<0.01),同时与父亲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因子显着负相关(p<0.05);其低自尊感与所有因子负相关,其中与父亲惩罚、严厉非常显着(p<0.01);父亲过分干涉、父母亲拒绝、否认显着负相关,(p<0.05)。

张晓燕[7]2014年在《基于“双能”提升的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构成职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特定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即专业能力;另一个是可以迁移、泛化到其他职业岗位的能力,即通用能力。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健全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等重要举措培养学生的双能,却未能充分发挥自我管理在提升双能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等因素导致职业能力不强,且由于对通用能力的认识和训练不足导致专业能力颇有欠缺。两方面不足的究因交叉点,是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因此,本文从双能提升视角提出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这个课题,在此视角下展开理论思考、数据分析与实践反思。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建构模型。能力形成机理包含了遗传因素、环境和教育因素、实践活动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因素等的复杂互动作用。提升双能的途径有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多种举措。外因需要借助内因发挥作用。因此,学校的各项重要举措都需要高职大学生个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得以实现。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人的身心发展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原理构建了基于双能提升的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综合评价模型。其次,通过文献检索,结合追踪访谈,编制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分量表和双能分量表。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方法修改量表,并运用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量表,得到自我管理分量表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协调、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五个因子;通用能力分量表包括交流表达、人际协调、学习创新叁个因子,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叁个因子。通过实际例证调查分析自我管理对双能的作用机理。实证调研6个省份13所高职院校10000个样本,有效样本6375份,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对双能有正向影响,且对通用能力(0.93)的影响大于对专业能力(0.67)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个体背景变量不同则自我管理和双能均有差异。第叁,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团体访谈收集和分析对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发挥重要作用的具体情境要素,进而探究影响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深层次因素。结果发现,培养理念、师源性支持、培养方式、校园氛围、大学生感知到的家庭支持度、大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度、社会自律价值观、内外控人格特质、自尊感、成就感等10个要素对自我管理存在显着影响。运用结构方程验证10个要素构成叁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学校、社会、个体叁类因素对自我管理的总体影响状况:个体因素对自我管理影响最大,社会因素其次,第叁是学校因素。第四,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进一步验证自我管理对双能的作用机理,并考察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通过自我管理的中介效应对双能的影响机理。调研结果显示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直接影响到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对双能既有直接效果,也有间接效果,间接效果通过自我管理发挥中介作用。社会因素对双能没有直接效果,但通过自我管理发挥间接作用。个体因素对通用能力既有直接效果,也有间接效果,个体因素对专业能力没有直接效果,仅通过自我管理发挥间接作用。进一步验证了自我管理在提升双能中的重要作用,与理论假设一致。最后,综合实证研究结果,针对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分析其成因,从学校、社会、高职大学生自身叁个层面提出改进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李静[8]2007年在《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认知偏差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认知偏差是指“有问题的、错误的、不良的观念或想法,这种观念或想法会导致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产生问题,造成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情绪障碍”。这个概念与非理性信念和认知偏误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结果的角度,而不是消极情绪的角度来进行定义的。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产生情绪问题是认知偏差会导致的结果之一,但却不是必然结果。当前中小学生认知偏差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中问题最严重的两个因素是“过度完美”和“苛求善待”。对中小学生的认知偏差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生态心理学的观点来思考形成中小学生认知偏差的生态系统,了解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认知偏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揭示出导致中小学生认知偏差的部分原因,将对我们认识现阶段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研究得到的成果对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乃至学生的学业指导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防止和克服行为偏差也会有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倪婕编制的《中小学生认知调查问卷》进行中小学生认知偏差的调查。最终参加了2份问卷调查并且有效的被试共443人。为了比较家庭教养方式得分高的学生和得分低的学生在认知偏差总分及其各因素上有无显着性差异,并且,是否与年龄和性别存在交互作用,本研究采用了单因变量的方差分析。单因变量的方差分析的统计结果表明:1、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过度完美”、“消极态度”、“获得关注”及“问卷总分”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与性别或年龄也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维护自我”上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并且,与年龄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小学生受到的影响更大。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苛求善待”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这一结果与年龄产生显着的交互作用,小学生受到的影响更大。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过度完美”、“苛求善待”、“获得关注”和“消极态度”上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与性别或年龄也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维护自我”这一认知偏差上存在及其显着的差异,并且,其与年龄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小学生受到的影响更大;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问卷总分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这一结果与性别产生显着的交互作用,女生受到的影响更大。2、父亲“惩罚严厉”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维护自我”、“苛求善待”、“过度完美”、“获得关注”和“问卷总分”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与性别或年龄也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父亲“惩罚严厉”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消极态度”上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并且,其与性别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女生受到的影响更大。母亲“惩罚严厉”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过度完美”、“维护自我”、“获得关注”、“消极态度”和“问卷总分”上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与性别或年龄也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母亲“惩罚严厉”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苛求善待”这一认知偏差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这一结果与年龄和性别都产生显着的交互作用,小学生受到的影响更大,女生受到母亲“惩罚严厉”的影响更大;3、父亲“过分干涉”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认知偏差各因素及其总分上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与性别或年龄也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母亲“过干涉过保护”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认知偏差各因素及其总分上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与性别或年龄也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4、父亲“拒绝否认”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过度完美”、“维护自我”、“获得关注”和“问卷总分”上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与性别或年龄也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父亲“拒绝否认”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苛求善待”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这一结果与年龄产生显着的交互作用,小学生受到的影响更大;父亲“拒绝否认”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消极态度”上有显着差异,并且这一结果与年龄或性别并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母亲“拒绝否认”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认知偏差各因素及其总分上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与性别或年龄也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5、父亲“过度保护”得分高的学生与得分低的学生在认知偏差各因素及其总分上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与性别或年龄也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总体而言,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小学生的认知偏差存在较密切的关系。这些发现对深入了解中小学生认知偏差的起源及影响因素具有显着的借鉴作用,对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张佳乔[9]2016年在《自考生父母教养方式、缺陷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以自考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即以贵州师范学院660名在校自考生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自考生父母教养方式、缺陷感及应对方式这叁个量表的数据资料,并运用SPSS22.0数据分析软件统计并分析了数据,探讨了自考生父母教养方式、缺陷感及应对方式叁者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父母教养方式与自考生的缺陷感显着相关,其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这四个因素与缺陷感呈显着负相关,父亲过度干涉与母亲拒绝否认与社交自信呈显着负相关;父母亲拒绝否认与学习能力呈显着正相关。父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这叁个因素与缺陷感呈显着正相关。2.自考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应对方式呈显着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解决问题呈显着正相关,在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过分干涉、偏爱被试与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这几个维度与自责存在极其显着正相关,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和母亲惩罚严厉这叁个维度与求助存在极其显着正相关,母亲过度干涉、父母亲拒绝否认与求助存在特别显着正相关。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分干涉这叁个维度与合理化存在极其显着正相关。父亲过分干涉与退避存在特别显着正相关。父亲偏爱被试与母亲拒绝否认在问题解决上存在显着负相关。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这两个维度与自责都存在极其显着的负相关。而父亲拒绝否认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这两个维度与退避存在特别显着负相关。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这两个维度与合理化存在极其显着负相关。3.自考生的缺陷感与应对方式显着相关。自考生缺陷感各因素与解决问题、求助这两个因素呈显着正相关,缺陷感各个维度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这四个因素呈显着负相关。4.自考生缺陷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父母教养方式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也能够通过缺陷感间接地影响应对方式。

张书皓[10]2016年在《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交网络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新媒介,同时也是自我呈现的新平台。大学生作为先进流行文化的代表,是社交网络的活跃力量,他们在社交网络中呈现出来的状态和策略也是对其学习与生活状态的反映。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学识等亟待全面成熟的人生特殊时期以及需要学校和家庭充分理解并且正确引导的关键阶段。因此,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无疑是了解、管理和指导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途径之一。在探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过程中,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接纳水平是反映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个体外部表现的内因之一;而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一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是子女人格构建和行为表现的根源。因此,本研究创造性地分析了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叁者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本研究选用EMBU(父亲教养方式问卷)、自我接纳问卷(SAQ)和社交网络自我呈现策略量表(中国版)对河北省叁所高校共76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探究了部分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以及叁者的关系,并且根据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和辩驳了诸如“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来看,大学生能够较多的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家庭来源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2)大学生整体自我接纳水平良好,在性别、年级、家庭来源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3)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会使用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两种不同的呈现策略,二者相较,真实自我呈现策略更多被采用。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在年级和家庭来源上存在显着差异;而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4)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叁者之间相关显着。(5)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接纳对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有显着的预测作用。(6)大学生自我接纳在父亲教养方式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之间起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D]. 安莉娟. 河北师范大学. 2003

[2]. 父母教养方式及学科态度对小学生数学学业表现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D]. 蒋晓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3]. 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人际信任及自尊的相关研究[D]. 李龙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4].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内隐自尊与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D]. 张英军.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5]. 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6]. 中国和马来西亚华裔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影响的比较研究[D]. 吴小立.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7]. 基于“双能”提升的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D]. 张晓燕.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8]. 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认知偏差的影响研究[D]. 李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9]. 自考生父母教养方式、缺陷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张佳乔.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10]. 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研究[D]. 张书皓.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