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区论文_朱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小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小,干扰,网络,室外,密集,功率,毫米波。

微小区论文文献综述

朱祥[1](2018)在《室外微小区环境下的39GHz毫米波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用户人群对网络通信的带宽速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毫米波在大气中的额外衰落低,频谱资源丰富等优良特性可以满足用户需求显着提高网络带宽速率,毫米波通信的未来已是十分明朗。由于人口密集、用户通信需求量大,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频谱资源采用了室外微小区基站通信。室外微小区的覆盖范围小能精确预测无线电波特性,为移动通信微小区的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本文基于SBR/Image方法对室外微小区环境进行建模与仿真,研究了大学校园、住宅小区和商务办公区叁个典型场景下的室外微小区毫米波电波传播特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概述了室外微小区环境下39GHz毫米波频段传播特性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详细地介绍了室外毫米波、室外传播模式和基站通信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室外场景下无线传播机制的原理、微小区的预测模型这些理论基础。简要地说明了测量系统及测量流程。2.基于SBR/Image方法实现室外微小区环境建模仿真,对室外微小区环境的电波传播特性进行研究。解析射线追踪模型算法的各个模块,详细阐述算法中每个模块的原理。最后对室外电波传播特性预测算法参数计算,基于已知参考文献的实际测量环境建模仿真了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3.首先选取场景是微小区环境下校园场景,该室外微小区场景的特点是植被覆盖面广、建筑物高度低且间距较大。通过建模仿真,分析毫米波39GHz频段在接收功率、植被覆盖对接收功率影响、路径损耗和时延扩展电波传播特性。4.基于实际测量值和结合计算机仿真实现,研究某典型住宅的电波传播特性。该住宅小区的环境特点是建筑物平均高度和间距均高于校园环境,植被是以草坪为主,高度较矮。测量在视距和非视距条件下住宅小区的的接收功率和时延扩展,再利用仿真值和测量值相对比验证,然后进一步仿真分析了在39GHz毫米波频段下的电波传播特性。5.仿真分析了微小区环境中的商业办公区场景。该场景中建筑物高度较高,植被覆盖率少,因为建筑物间距很小易形成城市峡谷。通过仿真结果和文献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有效性。在仿真基础上对比分析了39GHz在时延扩展和路径损耗方面都优于25GHz和60GHz的毫米波的传播特性,分析了在不同天线高度下和有无植被覆盖对其传播特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杨斌[2](2018)在《5G超密微小区网络空间频谱和能量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用户和移动连接设备的疯狂增长,移动宽带数据流量经历了空前的增长。思科预测到2019年将有115亿移动设备连接,全球月移动数据流量将达到2014年的10倍,即24.3艾字节。寻找到合适、有效而且能够实际应用的下一代通信技术,即B4G或者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fifth generation,5G),将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5G需求主要包含3个方面,即速率需求、时延需求和能耗成本需求,而其中速率需求是亟待解决也是其它需求的基础。从香农公式出发,可以在3个维度提高网络速率,即(cells/km~2)维度,(bits/s/Hz/cell)维度和(Hz)维度。相对应的技术分别为超密网络,增加可用频谱带宽以及其它增加频谱效率的先进技术如大规模MIMO等。本论文针对超密网络在部署中存在的挑战和未解决问题展开研究。具体地,这些挑战包括:1)随着基站越来越多,在相同的区域内,移动用户将会“看到”更多的干扰源,宏基站和与它共信道的微小区基站之间的相互干扰可能会削弱移动用户接收信号的质量;2)随着移动设备同时支持2G/3G/4G/WLAN甚至未来5G等多种接入技术的需求,能够同时使用它们将会变得很重要,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自干扰;3)微小区的覆盖半径小于宏小区,因此存在更加频繁的小区切换,有文献表明异构网络的切换性能不如纯宏小区,移动管理需要重新设计。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第一,在未来的5G网络中,一方面由于基站密度的增加用户与基站之间将会存在更多的视距传输(line-of-sight,LoS),另一方面在城市中由于高楼树木车辆的存在,用户与基站之间也会存在非视距(non-line-of-sight,NLoS)传输。此外,由于电磁波近场传输和远场传输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网络性能进行数学分析时采用传统的单段路径损耗模型已经不再准确,需要采用更加一般的多段路径损耗模型。综上,对网络性能进行分析时,必须将NLoS传输和LoS传输考虑进多段路径损耗模型里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现实中的网络性能。本章给出了超密网络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该框架同时考虑进了NLoS传输和LoS传输,一般性的路径损耗模型和一般性的衰落或阴影模型。揭示了随着基站密度的增加,微小区网络的性能从噪声受限区间转移到干扰受限区间这一现象,并且详尽分析了影响这种转移特性的因素。分析结果将会为在未来城市区域中部署密集网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未来的网络将会是存在采用各种射频技术的异构网络,不同层的网络采用不同的发射功率,部署不用的密度已经成为常态,如何优化各层网络中节点的密度将会成为一个挑战。我们对超密异构网络进行研究,给出了一般性的分析框架。在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限制下研究了2个优化问题,2个QoS限制条件分别为限制网络最大总功耗和限制网络最小覆盖概率。从上述2个优化问题中得到了使网络能效最大化的网络部署方案。比较了在不同网络设置场景下的最优基站部署方案,即假设基站采用固定发射功率、假设基站采用基站密度依赖的发射功率、理想的基站端功耗和实际的基站端功耗4种场景,针对不同场景给出了对应的性能分析结果。第叁,随着网络部署变得密集,由于小区覆盖面积的减小导致切换经常发生,用户的移动管理将会变得更加复杂;而如果切换时延大于用户的小区驻留时间,则会发生切换失败。将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在逻辑架构上进行分离,形成控制-用户平面分离架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我们针对控制-用户平面分离架构的毫米波网络,提出了分析该网络覆盖概率等性能指标的数学模型,并且将其与传统架构的性能做比较。研究了2个优化问题,即分别在传统架构和控制-用户平面分离架构的网络中,最小覆盖概率约束下如何部署网络使得网络切换开销最小。从理论分析结果和仿真结果出发,给出了网络部署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对于传统架构的网络,需要增加网络中的宏基站;而对于控制-用户平面分离架构的网络,则需要增加网络中的微小区基站。第四,将蜂窝网络的物理层和网络层联合分析成为一个挑战。以往的研究中往往不能在时间维度上和空间维度上对网络性能进行详尽分析,我们基于马尔科夫链和随机几何研究随机蜂窝网络的时空性能,推导了网络的中断概率和阻塞概率,其中网络中干扰节点位置服从泊松点过程分布,在信道模型中将衰落和阴影同时考虑了进去;建立了网络空间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的模型;对网络的中断概率和能效进行了分析。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未来5G超密网络在部署中存在的挑战和未解决问题展开研究,基于一般性的理论模型,论证了5G超密网络的必要性,同时针对超密部署带来的用户服务质量下降问题,给出了服务质量保证下的基站部署优化方案,对未来基站部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薛恒飞[3](2018)在《LTE下微小区切换异常的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TE作为新建网络,保证用户对覆盖、容量和质量的需求,同时为市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是LTE网络优化的重点。LTE下关于切换问题的处理是网络优化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LTE下的微小区不切换案例进行研究,从原因分析入手,介绍了处理思路和过程,最后对切换相关知识和本案例进行了经验总结。(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8年01期)

张洋洋[4](2017)在《5G异构密集网络中微小区规划部署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指数型增长的移动数据业务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5G)将在传统的宏小区覆盖区域内迭加部署微小区组成异构密集网络(Heterogeneous Dense Networks,HDN),从而提升系统容量。然而,大量微小区部署引起的能耗和成本提升业已成为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从能效角度合理规划部署微小区可以降低系统能耗和电费开销,从而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现有微小区规划部署方法主要从微小区部署、微小区休眠和微小区缓存叁个方面提升能效。但是由于用户数据业务的增长及其时空波动性以及微小区的可缓存等特点,存在现有微小区部署方法难以保证用户业务速率,微小区休眠方法能效不高和可缓存微小区的休眠方法产生的回传开销过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介绍了HDN的组网结构、能效度量准则和建模方法;针对微小区部署方法难以保证用户业务速率问题,提出了具有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约束的高能效微小区部署方法;针对微小区休眠方法能效不高问题,提出了高能效的小区休眠方法;针对可缓存微小区的休眠方法产生的回传开销过大问题,提出了考虑缓存的分布式小区休眠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为适应用户数据业务增长并满足用户的业务速率需求,提出具有QoS约束的高能效微小区部署方法。首先,考虑微小区候选位置可行性以减轻环境条件的影响;其次,在不同的用户分布状态下对优化目标依各状态出现概率进行加权,增强了对不同用户分布场景的适应性;最后,通过对微小区部署数目,位置和功率配置的联合优化来提升系统能效,并提出了一种交替迭代的微小区部署算法。仿真表明,与仅优化微小区数量和部署位置的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能在保证用户QoS条件下提升系统能效,同时也验证了微小区功率对异构网络能效的影响。(2)为适应移动业务需求动态改变充分实现HDN节能,提出高能效的小区休眠方法。该方法将长周期方式与短周期方式结合,其中长周期方式控制小区的激活或休眠状态,基于业务负载关闭小区大部分元件获得较多节能;短周期方式控制小区的传输模式(Transmission Mode,TM)或非传输模式(Non-Transmission Mode,NM),在非传输模式仅通过关闭功放等少部分元件从而保证时延和阻塞率等性能,增强对动态业务的适应性,并降低系统能耗。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传统的长周期方法和短周期方法降低了系统能耗。(3)为提升能效并降低回传信令开销和时延,提出考虑缓存的分布式小区休眠方法(Distributed Sleeping Method,DSM)。首先,所有小区周期性地发送参考信号并广播自身可用频率资源信息和缓存文件信息;其次各个小区服务的用户将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和小区的资源信息上报给连接的小区;最后,每个小区建立激活小区信息表和休眠小区信息表存储服务用户上报的网络状态信息,并基于网络状态信息分布式决策激活或休眠小区操作。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分布式小区休眠方法可以保持系统吞吐量基本不变,同时降低系统的能效,并且验证了小区的缓存特性对系统能效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4-20)

刘斌,晏世勇,郑钧蔚[5](2016)在《创新“五微” 小区治理工作法》一文中研究指出12月23日下午,在外地工作的贾兴德回乡探亲,走进位于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正东街社区榕桂佳苑时,惊奇地发现自己以前居家的院落旧貌换新颜。以前院坝杂草丛生、道路泥泞、活动房屋破败的院落,现在已被崭新的休闲亭、居民娱乐房、健身活动场所、敞亮的道路、规范的停车(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6-12-25)

郝莹[6](2016)在《MS银行零售业务—“小微”、“小区”业务拓展的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和融资模式的不断革新,商业银行传统公司业务的获利能力逐渐下降。同时,居民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家宏观的政策导向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将目光投向零售业务,这其中,面向小微企业的“小微业务”和面向小区居民以及周边商户的“小区业务”成为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突破发展瓶颈的发展重点。MS银行是中国第一家由民营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其“小微业务”和“小区业务”的发展在国内同业间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但由于国内小微金融、小区金融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且业务本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这使得MS银行两小业务的发展遭遇阻碍。如何跳出现有的条件制约,如何实现两小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是MS银行而且是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需要去探讨并解决的。本文以MS银行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MS银行“小微业务”和“小区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对MS银行“小微业务”和“小区业务”的拓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为MS银行进一步巩固其“小微业务”、“小区业务”在同业中的优势地位提供依据,也为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两小业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第二部分阐明了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研究现状以及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小微金融和小区金融的含义和内容;第叁部分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做总体分析,而后对MS银行的零售业务,特别是两小业务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总结其业务的发展特点;第四部分探析MS银行“小微业务”、“小区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具体分析了美国富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状况,随后对印度商业银行和香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总结出经验;最后一部分结合上文对MS银行发展状况的分析结果和对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经验总结,对MS银行“小微业务”与“小区业务”的拓展提出针对性意见。(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期刊2016-05-17)

张风宝,杨明义,李占斌[7](2015)在《微小区土壤侵蚀试验中田口方法代替全因子设计的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田口方法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目前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应用甚少。该文通过对比全因子设计、正交设计和田口方法的微小区土壤侵蚀试验结果,分析利用田口方法研究土壤侵蚀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田口方法试验量仅占全因子设计的6.3%,但其确定的发生最大坡面侵蚀速率的试验条件与实测最大值的试验条件相同,预测的坡面径流速率和侵蚀速率与实测值比较吻合,预测值和实测值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都在0.84以上;两种设计分析的各因子对坡面径流速率和侵蚀速率的主效应趋势一致,估算的各因子对坡面径流速率和侵蚀速率变化的贡献率比较接近。与正交设计的分析结果相比,田口方法的分析结果更接近全因子设计的分析结果,基本与全因子设计的结果相同。说明在微小区土壤侵蚀研究中田口方法可代替全因子设计,不仅能有效减少试验量,节省试验成本,提高试验效率,而且能获得比较可靠的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3期)

孙杰晶[8](2014)在《微小区环境信息对射线跟踪算法预测精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通信质量及通信量等的要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这就对网络环境规划的合理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无线通信系统(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的设计和确定其规划之前,必须要对相应环境下的确切电波传播特性进行了解。而室外微小区场景作为一种典型的移动通信应用环境,关于在此场景下的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对运营商进行网络规划有重要意义。射线跟踪(Ray Tracing,RT)算法因其操作简单,且计算结果精度高而成为研究电波传播特性的一种典型的确定性方法。本文即是采用该方法来对室外微小区场景下电波传播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在进行微小区场景下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过程中,为了提高仿真效率,所采用的RT算法是以虚拟源树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虚拟源树理论及该算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操作流程,接着,针对后续研究所涉及到的仿真参数,例如路径损耗及RMS时延扩展等相关电磁参数进行简单介绍。随后研究环境信息误差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情况。最初,微小区场景下的环境信息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几何信息和电参数。其中,几何信息通过城市数字地图来获得。为研究室外微小区环境下几何信息误差情况对RT算法预测结果精度的影响,本文在已有数字地图的基础上,人为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误差地图。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误差大小的误差地图采用RT算法预测模型进行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原始地图对应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以此获得几何信息误差情况对RT算法仿真模型预测结果精度的影响。关于电参数对RT模型预测结果精度的影响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不同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取值时,路径损耗和RMS时延扩展这两个预测结果受建筑物材料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取值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电参数取值对RT预测结果影响情况。另外,随着通信频段逐渐向高频发展,本文还采用RT模型针对高频信号(20GHz)在微小区场景下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是当通信频段超过10 GHz时,降雨对传播信号的衰减变得不可忽略。因此,文章又在原有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加入了降雨这一环境信息,并在RT模型中加入了对降雨的考虑。研究发现,采用RT算法仿真预测时,降雨所致的衰减会对所得结果造成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12-01)

赵亚军,袁弋非[9](2014)在《微小区场景干扰避免与协调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详细讨论、分析了微小区场景下面临的干扰问题及现有标准已经引入的干扰避免和协调机制,给出了依然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讨论了几种有效的干扰避免与协调机制,包括微小区快速开关机制、微小区功率自适应机制、TDD系统下的多小区联合发送机制和微小区无线回传机制。最后,进一步对未来可能的微小区干扰避免与协调机制发展给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电信网技术》期刊2014年11期)

Ishtiaq,Ahmad(提亚克)[10](2014)在《微小区异构网络中的控制和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通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限的频谱资源和多媒体服务需求的爆炸式增长间的矛盾。为提高系统容量,人们对高频谱效率的通信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众多技术中,微蜂窝和宏蜂窝共存因其有效提高系统容量的能力而备受关注,因而也是本文的研究课题。在微蜂窝和宏蜂窝共存的异构网中有诸多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微蜂窝和宏蜂窝的小区间干扰问题。当将微蜂窝用于近场通信时,其会对其附近的宏蜂窝用户造成严重干扰。因此,小区间干扰是阻碍频谱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并可能削弱引入微蜂窝带来的容量增益。所以本文研究用于这类宏蜂窝和微小区共存异构网络的功率控制和预编码算法。在功率控制中,干扰通常被视为噪声,可以通过动态调整传输功率来避免。受博弈论启发,本文针对异构网,提出了基于斯塔克尔伯格博弈的功率控制算法。在该算法中,宏基站被建模为博弈的主导者,微基站则被建模为博弈的跟随者。一方面,宏基站在其干扰容限内允许微基站和它共用频谱,并根据微基站造成的干扰收取费用。另一方面,微基站根据宏基站的干扰价格来计算自己的最优发射功率。该博弈的目标是达到斯塔克尔伯格均衡,在该点上宏基站和微基站的收益都达到最优,因而双方都没有改变策略的动机。在考虑实际约束的情况下,本文推导了该博弈平衡点的闭式解,从而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对最优干扰价格和功率分配方案的穷举搜索。此外,在绿色通信的研究中蜂窝网的能量效率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文还将基于斯塔克尔伯格博弈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以支持异构网中以优化能量效率为目标的功率分配。多发多收(MIMO)技术也因其提高系统容量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发端和收端都使用多天线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预编码矩阵设计,可以在发送端就将小区间干扰抵消,从而在不增加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提高传输可靠性和数据率。基于MIMO,研究者提出一种名为多点协作接收/发送(CoMP)的高效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虽然对于联合处理传输(CoMP-JP),脏纸编码(DPC)可以达到最大理论容量。但DPC是非线性变换,计算复杂度很高。以块对角化(BD)为代表的线性预编码方案复杂度更低,在实际中更为可行。针对宏蜂窝和微蜂窝共存的异构网络,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BD干扰消除算法。在该算法中,传统BD算法中复杂的SVD分解被替换为简单的迫零反转,QR分解和LR分解,从而降低了复杂度。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用于微小区和宏小区共存异构网络的快速干扰控制算法和低复杂度预编码算法。(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4-07-07)

微小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移动用户和移动连接设备的疯狂增长,移动宽带数据流量经历了空前的增长。思科预测到2019年将有115亿移动设备连接,全球月移动数据流量将达到2014年的10倍,即24.3艾字节。寻找到合适、有效而且能够实际应用的下一代通信技术,即B4G或者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fifth generation,5G),将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5G需求主要包含3个方面,即速率需求、时延需求和能耗成本需求,而其中速率需求是亟待解决也是其它需求的基础。从香农公式出发,可以在3个维度提高网络速率,即(cells/km~2)维度,(bits/s/Hz/cell)维度和(Hz)维度。相对应的技术分别为超密网络,增加可用频谱带宽以及其它增加频谱效率的先进技术如大规模MIMO等。本论文针对超密网络在部署中存在的挑战和未解决问题展开研究。具体地,这些挑战包括:1)随着基站越来越多,在相同的区域内,移动用户将会“看到”更多的干扰源,宏基站和与它共信道的微小区基站之间的相互干扰可能会削弱移动用户接收信号的质量;2)随着移动设备同时支持2G/3G/4G/WLAN甚至未来5G等多种接入技术的需求,能够同时使用它们将会变得很重要,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自干扰;3)微小区的覆盖半径小于宏小区,因此存在更加频繁的小区切换,有文献表明异构网络的切换性能不如纯宏小区,移动管理需要重新设计。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第一,在未来的5G网络中,一方面由于基站密度的增加用户与基站之间将会存在更多的视距传输(line-of-sight,LoS),另一方面在城市中由于高楼树木车辆的存在,用户与基站之间也会存在非视距(non-line-of-sight,NLoS)传输。此外,由于电磁波近场传输和远场传输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网络性能进行数学分析时采用传统的单段路径损耗模型已经不再准确,需要采用更加一般的多段路径损耗模型。综上,对网络性能进行分析时,必须将NLoS传输和LoS传输考虑进多段路径损耗模型里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现实中的网络性能。本章给出了超密网络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该框架同时考虑进了NLoS传输和LoS传输,一般性的路径损耗模型和一般性的衰落或阴影模型。揭示了随着基站密度的增加,微小区网络的性能从噪声受限区间转移到干扰受限区间这一现象,并且详尽分析了影响这种转移特性的因素。分析结果将会为在未来城市区域中部署密集网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未来的网络将会是存在采用各种射频技术的异构网络,不同层的网络采用不同的发射功率,部署不用的密度已经成为常态,如何优化各层网络中节点的密度将会成为一个挑战。我们对超密异构网络进行研究,给出了一般性的分析框架。在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限制下研究了2个优化问题,2个QoS限制条件分别为限制网络最大总功耗和限制网络最小覆盖概率。从上述2个优化问题中得到了使网络能效最大化的网络部署方案。比较了在不同网络设置场景下的最优基站部署方案,即假设基站采用固定发射功率、假设基站采用基站密度依赖的发射功率、理想的基站端功耗和实际的基站端功耗4种场景,针对不同场景给出了对应的性能分析结果。第叁,随着网络部署变得密集,由于小区覆盖面积的减小导致切换经常发生,用户的移动管理将会变得更加复杂;而如果切换时延大于用户的小区驻留时间,则会发生切换失败。将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在逻辑架构上进行分离,形成控制-用户平面分离架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我们针对控制-用户平面分离架构的毫米波网络,提出了分析该网络覆盖概率等性能指标的数学模型,并且将其与传统架构的性能做比较。研究了2个优化问题,即分别在传统架构和控制-用户平面分离架构的网络中,最小覆盖概率约束下如何部署网络使得网络切换开销最小。从理论分析结果和仿真结果出发,给出了网络部署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对于传统架构的网络,需要增加网络中的宏基站;而对于控制-用户平面分离架构的网络,则需要增加网络中的微小区基站。第四,将蜂窝网络的物理层和网络层联合分析成为一个挑战。以往的研究中往往不能在时间维度上和空间维度上对网络性能进行详尽分析,我们基于马尔科夫链和随机几何研究随机蜂窝网络的时空性能,推导了网络的中断概率和阻塞概率,其中网络中干扰节点位置服从泊松点过程分布,在信道模型中将衰落和阴影同时考虑了进去;建立了网络空间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的模型;对网络的中断概率和能效进行了分析。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未来5G超密网络在部署中存在的挑战和未解决问题展开研究,基于一般性的理论模型,论证了5G超密网络的必要性,同时针对超密部署带来的用户服务质量下降问题,给出了服务质量保证下的基站部署优化方案,对未来基站部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小区论文参考文献

[1].朱祥.室外微小区环境下的39GHz毫米波传播特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2].杨斌.5G超密微小区网络空间频谱和能量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3].薛恒飞.LTE下微小区切换异常的案例研究[J].通讯世界.2018

[4].张洋洋.5G异构密集网络中微小区规划部署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

[5].刘斌,晏世勇,郑钧蔚.创新“五微”小区治理工作法[N].四川日报.2016

[6].郝莹.MS银行零售业务—“小微”、“小区”业务拓展的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7].张风宝,杨明义,李占斌.微小区土壤侵蚀试验中田口方法代替全因子设计的可行性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

[8].孙杰晶.微小区环境信息对射线跟踪算法预测精度的影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9].赵亚军,袁弋非.微小区场景干扰避免与协调技术探讨[J].电信网技术.2014

[10].Ishtiaq,Ahmad(提亚克).微小区异构网络中的控制和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5 微小区系统的切换掉线率一5微小区和微微小区基站分...微小区系统对地海探测范围微小区的业务量模型一1337微小区拓扑下链路比例公平...微小区干扰示例

标签:;  ;  ;  ;  ;  ;  ;  

微小区论文_朱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