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液葡萄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脊液葡萄糖浓度,血液葡萄糖浓度,糖尿病大鼠模型
血液葡萄糖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义,齐畅,王威,邵龙,张家堂[1](2018)在《大鼠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关系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量大鼠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探讨血液葡萄糖和脑脊液葡萄糖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腹腔注射链唑霉素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70只正常大鼠随机分为N+S组(n=35):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kg);N+G组(n=35):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 ml/kg)。7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D+S组(n=35):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kg);D+G组(n=35):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 ml/kg)。在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溶液前45 min、15 min及注射后15 min、45 min、75 min、105 min与135 min,每组每个时间点各随机选取5只大鼠,抽取脑脊液及静脉血,测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结果 N+S组与D+S组脑脊液葡萄糖与血液葡萄糖呈线性相关(N+S组,r=0.943,P=0.000;N+S组,r=0.866,P=0.000)。N+G组与D+G组血液葡萄糖达峰时间与脑脊液葡萄糖达峰时间之间存在60 min的时间差。脑脊液葡萄糖与抽取脑脊液前60min内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呈线性相关(N+G组,r=0.964,P=0.000;D+G组,r=0.993,P=0.000)。结论血液葡萄糖稳定的大鼠,应用任一时间点血液葡萄糖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映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血液葡萄糖波动的大鼠,脑脊液葡萄糖随血液葡萄糖的变化存在时间延迟,脑脊液葡萄糖与测量前60 min内的血液葡萄糖的平均值呈线性相关,应用该血糖平均值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映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刘嘉义[2](2018)在《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血液葡萄糖平稳及波动的情况下,大鼠血液葡萄糖和脑脊液葡萄糖的相关性,并判定在血液葡萄糖平稳及波动的情况下脑脊液葡萄糖/即刻血液葡萄糖的临床意义。从而为不同基础血液葡萄糖的患者提供恰当的腰椎穿刺时间及血液葡萄糖参考值的计算方法。方法:1、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随机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250±15g),腹腔注射链唑霉素(STZ)溶液(5mL/kg)。72小时后,若血液葡萄糖浓度超过250mg/dL,认定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成功。2、立体定位大鼠小脑延髓池穿刺3、实验分组N+S组(35只):正常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mL/kg)。N+G组(35只):正常大鼠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mL/kg)。D+S组(35只):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mL/kg)。D+G组(35只):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mL/kg)。4、脑脊液与血液样本的获取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前45、15分钟及注射后15、45、75、105与135分钟时,每组每个时间点各随机选取5只大鼠,立体定位大鼠小脑延髓池穿刺取脑脊液,尾尖取静脉血。5、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的测定应用Mindray BS-480全自动生化仪,己糖激酶法,测脑脊液及血液葡萄糖。结果:1、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成功率为86.3%(注射链唑霉素102只,成功88只)。2、立体定位小脑延髓池穿刺取脑脊液的成功率为82.4%(穿刺182只,成功150 只)。3、正常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脑脊液葡萄糖与血液葡萄糖呈线性相关,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为0.40。4、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脑脊液葡萄糖以线性方式随血液葡萄糖升高,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为0.34。5、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葡萄糖溶液后,血液葡萄糖达峰时间与脑脊液葡萄糖达峰时间之间存在60分钟的时间差。脑脊液葡萄糖以非线性方式随血液葡萄糖升高,但与抽取脑脊液前60分钟这段时间内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呈线性相关。6、在不同组大鼠、各个时间点中测得的脑脊液/即刻血液葡萄糖比值波动于0.18~0.47 之间。结论:1、血液葡萄糖稳定的大鼠,应用任一时间点的血液葡萄糖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应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2、血液葡萄糖波动的大鼠,脑脊液葡萄糖随血液葡萄糖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脑脊液葡萄糖与抽取脑脊液前60分钟这段时间内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呈线性相关,应用该血糖平均值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应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3、由此可以推测,对于人类血液葡萄糖稳定的情况下,应用任一时间点的血液葡萄糖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应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4、由此我们尚可推测,对于人类血液葡萄糖升高的情况下,应用腰椎穿刺前2~4小时内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应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8-05-22)
周玲,孙瑜,谢钱茹,许晓婷[3](2018)在《分离胶促凝管和氟化钠抗凝管对血液葡萄糖检测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离胶促凝管、氟化钠抗凝管在不同的保存方法和保存时间下测定血液葡萄糖值的变化。方法对100例门诊患者采取早晨空腹静脉血,所用试管为分离胶促凝管、氟化钠抗凝管,10min内离心,分离血清和血细胞,分别对当天即时结果与放置不同时间下加盖和未加盖的分离胶促凝管和氟化钠抗凝管在2~8℃冰箱中保存的血液葡萄糖值以及把即时的血清吸到eppendorf管中保存在2~8℃冰箱中保存不同时间下进行比较。结果分离胶促凝管即时血糖值结果与加盖放置6 h,12 h,24 h,48 h,72 h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96 h,120 h,144 h至1周的血糖值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胶促凝管即时结果与未加盖2~8℃放置6 h,12 h,24 h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8 h,72 h,96 h,120 h,144 h至1周的血糖值均较即时的结果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血清标本吸到eppendorf管中放置6 h,12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所测得的血糖值与即时血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至1周结果与即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化钠抗凝管即时结果与加盖放置各时间段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离胶促凝管具有很好的分离血细胞和血清的作用,标本放置72 h血糖值与即时血糖值差异不明显,但前提是要即时离心及冷藏加盖保存。(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邵平,张晓东,邹雪城[4](2016)在《面向血液葡萄糖测量的生物组织阻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推导了细胞膜电容与血糖浓度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应用到Pauly和Schwan提出的弛豫模型中,再将弛豫模型应用于多重Cole-Cole介电模型,最后通过介电模型得出阻抗模型,建立起人体血糖浓度与组织介电谱,阻抗谱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发现,细胞膜电容随着血糖浓度增加而增大,且当血糖浓度趋于无穷大时,细胞膜电容等于血糖浓度为0时细胞膜电容的1.53倍。对介电谱的仿真得出,当外加信号频率小于1 MHz时,介电常数实部随着葡萄糖浓度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阻抗谱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阻抗的实部减小,阻抗虚部模增大,且分别在频率为1.48 MHz和0.55 MHz时变化得最快。本文建立的模型为血糖无创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郭明义,杜守志[5](2015)在《维生素C对血液葡萄糖检验的干扰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维生素C对血液葡萄糖检验干扰情况。方法取10份健康体检者血清,检测其葡萄糖结果,并加入维生素C,对比检测结果。结果维生素C浓度越高,其干扰率越高。结论维生素C会严重干扰血液葡萄糖检验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5年13期)
徐根云,马静如[6](2014)在《POCT血液葡萄糖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配制稳定的POCT血液葡萄糖质控液;方法取自配的高、中、低3个浓度全血质控品在同一型号POCT血糖仪上进行检测,连续测定30天计算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观察葡萄糖稳定性;结果3个浓度全血质控品在同一型号POCT血糖仪上连续测定30天,经统计与基础值相比叁个浓度分别在第20天P=0.047,第5天P=0.003,第25天P=0.031,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叁个浓度质控品天内CV在1.7%~2%之间,天间CV 3.6%-17.0%;结论叁个浓度的血液质控品分别从第20天,第5天,第25天开始有不稳定现象,但其血液葡萄的稳定性已完全符合POCT血糖仪的要求,与目前供应商提供的质控模拟液相比,该质控品避免了由于基质不同所带来的基质误差。(本文来源于《201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8-21)
胡敏[7](2014)在《维生素C对血液葡萄糖检验的干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维生素C与葡萄糖同时检测以消除维生素C对血液葡萄糖检验中干扰的临床效果,为提升血液检验准确率提供循证资料。方法收集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3年7月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清10份,先检测标本中葡萄糖结果并记录;之后在标本中加入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检测标本中葡萄糖、维生素C的结果,并与之前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维生素C对血液葡萄糖检验干扰的严重程度。结果维生素C浓度越高,对血糖检测干扰率越大;同时,血糖浓度越高,受到的影响越低,且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C会对血糖检测结果造成干扰,维生素C与葡萄糖同时检测可以消除维生素C对血液葡萄糖检验的干扰,对临床上救治危重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4年06期)
杨东海[8](2013)在《不同采血管在血液葡萄糖中的应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氟化钠抗凝管、分离胶促凝管、普通干燥管对血糖保存的稳定性。方法对受检者同时抽取氟化钠抗凝管、分离胶促凝管、普通干燥管各1支,连续测定即时、4 h、8 h、12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血糖浓度,观察不同采血管在不同时间里血糖浓度变化。结果氟化钠抗凝管、分离胶促凝管即时血糖浓度与4~144 h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干燥管中血糖浓度在144 h下降达50%;即时血糖浓度与8~144 h血糖浓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普通干燥管中血糖浓度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结论氟化钠抗凝管与分离胶促凝管比普通干燥管更适合于日常工作中血糖的保存。(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3年31期)
蔡庆春[9](2013)在《维生素C对血液葡萄糖检测的干扰程度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生素C对血液中葡萄糖检测准确性的干扰程度。方法取健康体检者血清混合后配制成3种不同的葡萄糖浓度,再分别配成不同维生素C浓度,检测其中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并与原来的葡萄糖浓度比较,计算维生素C的干扰率。结果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升高,混合血清中的所检测出的葡萄糖浓度不断降低,维生素C的干扰率不断增高,呈现正相关的变化。结论临床检验时应当同时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及维生素C的浓度,并标明维生素C对葡萄糖检测的干扰率,以助于临床诊断及用药。(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3年19期)
李芳[10](2012)在《维生素C与葡萄糖同时检测以消除其对血液葡萄糖检验中干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生素C对血液中葡萄糖检测干扰的程度,以判断血液葡萄糖相对真实的浓度。方法取健康体检者血清混合,分为10份,检测葡萄糖结果;然后加入高浓度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制成浓度不同的系列溶液,检测葡萄糖、维生素C结果,前后进行比较,探讨干扰程度。结果维生素C浓度在0~700mg/L的九个浓度区间内,对血糖的干扰率是不同的,随着维生素C浓度增加,干扰率也越大。结论维生素C干扰GOD-PAP法对葡萄糖的测定结果。血液葡萄糖与维生素C含量同时进行检测,并明确维生素C浓度在0~700mg/L的九个浓度区间内,对血糖的干扰率,在危急患者救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2年22期)
血液葡萄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在血液葡萄糖平稳及波动的情况下,大鼠血液葡萄糖和脑脊液葡萄糖的相关性,并判定在血液葡萄糖平稳及波动的情况下脑脊液葡萄糖/即刻血液葡萄糖的临床意义。从而为不同基础血液葡萄糖的患者提供恰当的腰椎穿刺时间及血液葡萄糖参考值的计算方法。方法:1、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随机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250±15g),腹腔注射链唑霉素(STZ)溶液(5mL/kg)。72小时后,若血液葡萄糖浓度超过250mg/dL,认定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成功。2、立体定位大鼠小脑延髓池穿刺3、实验分组N+S组(35只):正常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mL/kg)。N+G组(35只):正常大鼠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mL/kg)。D+S组(35只):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mL/kg)。D+G组(35只):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mL/kg)。4、脑脊液与血液样本的获取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前45、15分钟及注射后15、45、75、105与135分钟时,每组每个时间点各随机选取5只大鼠,立体定位大鼠小脑延髓池穿刺取脑脊液,尾尖取静脉血。5、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的测定应用Mindray BS-480全自动生化仪,己糖激酶法,测脑脊液及血液葡萄糖。结果:1、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成功率为86.3%(注射链唑霉素102只,成功88只)。2、立体定位小脑延髓池穿刺取脑脊液的成功率为82.4%(穿刺182只,成功150 只)。3、正常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脑脊液葡萄糖与血液葡萄糖呈线性相关,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为0.40。4、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脑脊液葡萄糖以线性方式随血液葡萄糖升高,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为0.34。5、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葡萄糖溶液后,血液葡萄糖达峰时间与脑脊液葡萄糖达峰时间之间存在60分钟的时间差。脑脊液葡萄糖以非线性方式随血液葡萄糖升高,但与抽取脑脊液前60分钟这段时间内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呈线性相关。6、在不同组大鼠、各个时间点中测得的脑脊液/即刻血液葡萄糖比值波动于0.18~0.47 之间。结论:1、血液葡萄糖稳定的大鼠,应用任一时间点的血液葡萄糖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应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2、血液葡萄糖波动的大鼠,脑脊液葡萄糖随血液葡萄糖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脑脊液葡萄糖与抽取脑脊液前60分钟这段时间内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呈线性相关,应用该血糖平均值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应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3、由此可以推测,对于人类血液葡萄糖稳定的情况下,应用任一时间点的血液葡萄糖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应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4、由此我们尚可推测,对于人类血液葡萄糖升高的情况下,应用腰椎穿刺前2~4小时内的血液葡萄糖平均值计算脑脊液/血液葡萄糖比值可有效反应脑脊液葡萄糖真实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液葡萄糖论文参考文献
[1].刘嘉义,齐畅,王威,邵龙,张家堂.大鼠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关系实验[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8
[2].刘嘉义.脑脊液与血液葡萄糖浓度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
[3].周玲,孙瑜,谢钱茹,许晓婷.分离胶促凝管和氟化钠抗凝管对血液葡萄糖检测稳定性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
[4].邵平,张晓东,邹雪城.面向血液葡萄糖测量的生物组织阻抗模型[J].激光生物学报.2016
[5].郭明义,杜守志.维生素C对血液葡萄糖检验的干扰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6].徐根云,马静如.POCT血液葡萄糖稳定性研究[C].201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7].胡敏.维生素C对血液葡萄糖检验的干扰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
[8].杨东海.不同采血管在血液葡萄糖中的应用评价[J].当代医学.2013
[9].蔡庆春.维生素C对血液葡萄糖检测的干扰程度探讨[J].当代医学.2013
[10].李芳.维生素C与葡萄糖同时检测以消除其对血液葡萄糖检验中干扰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