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分析论文-吴晓灵,郝润梅

驱动力分析论文-吴晓灵,郝润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驱动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耕地,主成分分析法,内蒙古

驱动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灵,郝润梅[1](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997~2017年耕地变化情况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内蒙古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得出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增加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并针对耕地变化的不同驱动因素提出内蒙古加强耕地保护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宋洁,刘敏[2](2019)在《太原市城市重心演变过程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太原市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然而明确城市空间扩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重心转移过程,对于摸清城市发展轨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快速发展时期的太原市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2005年~2010年、2010年~2015年两个时间段太原市建成区重心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5年~2015年间,太原市建成区空间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具有相对均衡性,但是2010年~2015年建成区的扩展弹性系数相对较大,建成区扩展速度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2)太原市建成区重心主要向东南方向转移;(3)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是太原市建成区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牛娟,马艳红,刘海龙[3](2019)在《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ESDA、Getis-Ord G~*_i统计指数、标准差椭圆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2006年~2016年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山西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波动性增加,而相对差异则不断缩小.②通过G指数分析山西省内部空间特征时,2006年~2016年县域热点区域先增加后减少,冷点区域逐年减少.③从经济重心和标准差椭圆的变化来看,山西省县域经济重心位于平遥县和祁县相交界的区域,经济分布呈现南—北方向格局.④将驱动力分为经济区位差异、产业结构、发展政策和交通因素4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夏威夷,李玲,雷孝章[4](2019)在《1990-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1990、2001、2007与201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流域1990-2014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4年间,流域林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流域总体的破碎度增加,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说明流域景观整体破碎度不大,景观的蔓延度指数减小速率缓慢,流域中的优势斑块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流域各景观类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和复杂化,其中林地破碎化最高,草地占总的景观面积比例最大是该流域的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斑块的复杂度最高。运用SPSS软件进行驱动力分析可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是导致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王楠,吴巍,董健,胡细英,黄仪荣[5](2019)在《产业承接背景下赣州城区功能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功能空间演进会产生重要影响,厘清承接地功能用地扩展的特征和驱动力差异,有助于深刻理解与掌握产业承接背景下其用地功能演变的基本规律。该文以赣州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年、2010年、2016年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诊断工业、居住、商业用地的空间演化特征及主控驱动力。结果表明:1)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背景下,不同功能用地的扩展规模、速率等差异显着,工业用地增长由快转慢,居住用地持续快速增长,商业用地扩展呈加速态势。2)功能用地扩展形态演化趋势迥异,工业用地核心区不断扩大,沿交通轴带扩展形成放射型空间形态,并催生居住和商业用地的空间分异;居住用地沿产业园区扩展,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组团式分布形态;商业用地由产业引导衍生专业市场,不断向团块集中型转变,形成点-轴式空间形态。3)政策性要素是功能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工业用地在政府主导下呈现显着的园区化成片开发趋势,居住和商业用地则受到较强的空间规划限制,不同功能用地扩展的区位选择因素差异显着。研究结论可为差别化调控产业承接地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香荣[6](2019)在《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弥补竞争力与驱动力同时对某一区域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不足,以期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构建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的重要值,据此权衡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及驱动因素。[结果]竞争力分析表明:经营管理水平>产业规模>可持续性>农业旅游资源,是构成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体因素;驱动力分析表明:居民旅游需求>经济利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户土地流转,是构成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驱动力的主要因素。[结论]虽然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较好,但集群竞争优势不明显,潜力空间巨大;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内部驱动力高于外部驱动力,但旅游需求、社会经济水平等外部因素仍然影响巨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10期)

李重阳,樊文涛,李国梅,高晶,唐增[7](2019)在《基于NDVI的2000-2016年青藏高原牧户草场覆盖度变化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青藏高原5个省份共573块牧户草场,利用2000-2016年遥感、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计算牧户草场植被覆盖度,设定实证模型,综合分析确定了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牧户草场退化等级、各要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导致草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牧户草场退化面积占总面积的69%,以轻度退化为主;草场植被盖度的变化是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气候变化中,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增加对草场植被生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要素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引起草场植被盖度的进一步降低。此外,距离城市越近的草地植被盖度越低。从变化的机理来看,草地载畜量与植被盖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超载放牧仍是导致青藏高原草地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朱丽姗,肖伟华,侯保灯,鲁帆,王建华[8](2019)在《社会水循环通量演变及驱动力分析——以保定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水循环是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社会水循环通量作为社会水循环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把握其演变规律,揭示使其演变的驱动因子,对水资源的规划、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5年保定市的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信息熵法对保定市的用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定市的用水结构趋向均衡的方向发展;有效降水的演变没有明显规律,随降水的丰枯变化。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方面选取了20个驱动因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有效降水与社会水循环通量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48和0.705,表明这两个因子对社会水循环通量演变的驱动力最大;自然环境因子和农业用水因子与社会水循环通量的关联度数值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这两类因子对社会水循环通量演变的驱动力较强。(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尼加提·伊米尔,满苏尔·沙比提,玉苏甫·买买提,麦丽开·艾麦提[9](2019)在《天山北坡精河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熊鸿斌,周银双[10](2019)在《基于叁维水足迹-LMDI的安徽省水资源压力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区域水资源压力状态和产生的原因,为区域合理开发和配置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叁维水足迹模型,利用水资源可持续指数定性分析水资源可持续程度,并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对2007—2016年间安徽省水资源压力的影响。[结果]①2007—2016年间安徽省水足迹总体先增加后下降,其中比例达97.88%~98.73%的内部水足迹中以农业生产用水比例最高且与总水足迹变化趋势一致;2016年安徽省由北向南人均农业用水依次递减,其他类型水足迹以长江流域比例最高;②2007—2016年间安徽省水足迹深度在2~4内波动并最终呈下降趋势且由北向南逐渐递减;2007—2016年安徽省水资源整体可持续利用趋势在增强;③安徽省水足迹各驱动因素中,技术效应为逆向驱动,正向驱动中经济效应贡献值最大。[结论]本文所用叁维水足迹模型更能反映安徽省水足迹的实际情况;虽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趋势在增强,但还需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加快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缓解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水环境压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驱动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入21世纪以来,太原市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然而明确城市空间扩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重心转移过程,对于摸清城市发展轨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快速发展时期的太原市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2005年~2010年、2010年~2015年两个时间段太原市建成区重心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5年~2015年间,太原市建成区空间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具有相对均衡性,但是2010年~2015年建成区的扩展弹性系数相对较大,建成区扩展速度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2)太原市建成区重心主要向东南方向转移;(3)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是太原市建成区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驱动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灵,郝润梅.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

[2].宋洁,刘敏.太原市城市重心演变过程及驱动力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牛娟,马艳红,刘海龙.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夏威夷,李玲,雷孝章.1990-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5].王楠,吴巍,董健,胡细英,黄仪荣.产业承接背景下赣州城区功能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6].张香荣.河南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7].李重阳,樊文涛,李国梅,高晶,唐增.基于NDVI的2000-2016年青藏高原牧户草场覆盖度变化驱动力分析[J].草业学报.2019

[8].朱丽姗,肖伟华,侯保灯,鲁帆,王建华.社会水循环通量演变及驱动力分析——以保定市为例[J].水利水电技术.2019

[9].尼加提·伊米尔,满苏尔·沙比提,玉苏甫·买买提,麦丽开·艾麦提.天山北坡精河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10].熊鸿斌,周银双.基于叁维水足迹-LMDI的安徽省水资源压力及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9

标签:;  ;  ;  

驱动力分析论文-吴晓灵,郝润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