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小城市路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小城市,路网,城市,可达性,管理系统,河谷,大都市。
中小城市路网论文文献综述
丁振[1](2015)在《既有路网下基于中小城市的快速通道网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小城市已初具规模,发展迅速。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以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遇到对内对外交通的难题。本文根据新规定,阐述了中小城市的范畴,确定研究范围;通过对实际的快速通道项目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对快速通道进行定义。其后,分析中小城市与快速通道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中小城市对快速通道的需求分析,中小城市构建市域快速通道的可行性分析等。对既有路网进行了界定,重点分析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与中小城市的衔接关系,然后分析既有干线公路对中小城市快速通道布局的影响。通过对公路网与城市快速路规划方法优缺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小城市快速通道布局的特点,本文选用点线面网络层次分析法对中小城快速通道进行规划布局,并根据中小城市的特点,对中小城市点、线、面叁个层次依次分析,论述了点层确定方法和原则、线层确定线位走向及线位类型、面层的几个内容等,提出基于点线面层次分析法的中小城市快速通道网布局的思路和流程;结合中小城市快速通道布局,引入间接节点,对可达性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并用算例进行验证。最后以简阳市为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简阳市进行快速通道网的布局。(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4-10)
邵志成[2](2015)在《中小城市道路路网级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问题愈发严重,随着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日益扩大,交通问题也逐渐蔓延至中小城市。完善、高效的城市交通建设是城镇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作为城市交通系统关键组成部分的城市路网,担负着城市各功能分区间交通流的汇集与疏散的重要作用,所以建立合理的路网结构是城市高效运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前国内针对占到中小城市数量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河谷型城市路网级配问题研究甚少,而许多城市规划学者在面临实地河谷型中小城市路网规划中城市道路干支比超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指标时无所是从,《规范》指标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一问题摆在了我们眼前。本文将道路的级配作为主线,分为叁部分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中小城市交通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对居民出行特征以及出行距离分布概率特征进行了阐述;通过对中小城市路网适应性的研究,提出了不同路网布局形式规划依据,基于此基础建立观点:对于中小城市交通路网问题研究,关键点就是确立科学合理的道路等级级配。第二部分建立并详细分析了中小城市道路网容量与交通需求模型,提出了改进型支持向量机(PSO-SVM)对于出行方式结构预测可行性,而后对现有数据进行分布曲线拟合;介绍并讨论了一般城市路网级配模型,提出此模型针对河谷型城市级配问题不足之处,而后分析河谷型城市城市空间特性及交通特性,以此为入手点建立基于出行分布距离的城市纵轴主干道交通分担模型以及基于道路不同出行顺序的交通组团内部路网交通分担级配模型,而后求出河谷型城市路网级配比例。最后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为实例,利用上述两种模型,结合Matlab软件求解,得出定西市2020规划年城市道路路网级配两套方案,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首先对级配中各评价因子进行了量化继而对两种方案进行合理性评价,对评价结果分析比较验证本文模型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5-04-01)
钱晓杰[3](2014)在《中小城市路网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是大城市,中小城市的交通问题也日趋严峻,并成为困扰城市发展和制约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阻力。因此,针对中小城市路网的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已逐渐成为控制领域和交通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针对中小城市路网交通流特性,利用自动控制理论、智能控制技术和交通工程技术,对处于“低饱和”“中饱和”和“准饱和”状态下的交通控制子区,提出了基于不同优化目标下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策略。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深入分析了国内外智能交通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我国中小城市的交通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针对中小城市的不同交通状态下的多目标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思想;(2)提出了低饱和状态下的中小城市路网交通信号控制技术。以“最小停车率”为目标,利用“绿波带”的协调原理,实现车流在控制子区内不停车通行。重点研究了低饱和状态下的路网协调控制策略、交通信号参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协调的过程;(3)提出了中饱和状态下的中小城市路网交通信号控制技术。以“最佳服务效率”为目标,分别建立了饱和度模型、路口Webster延误模型、相邻路口间的延误模型和停车次数模型的组合模型,研究了控制子区信号周期、路口绿信比及相邻路口间相位差的优化方法;(4)提出了准饱和状态下的中小城市路网交通信号控制技术。以“交通控制子区交通流均衡分布”为目标,利用“红波带”的协调原理,避免交通拥挤的发生或消除已发生的交通拥挤。重点研究了准饱和状态下的路网协调控制策略、交通信号参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协调的过程。据实际采集的交通流数据仿真表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3-01)
徐井岗[4](2008)在《中小城市减压与高路网经济联动模式研究——以浙中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减压是城市化发展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但一直以来治标不治本:高路网经济"闭关自守",发展空间受阻,双方"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那么,我国东部许多实力相当、规模接近的中小城市群,与纵横交错的高路网要实现优势互补,就要双方联动。确立点轴地理经济形态,依托高路网,发展以服务区经济、道口经济、虚拟城区特色经济为主导的高路网经济,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经济模式:虚拟大都市区。以浙中城市群为例,构建"婺州大都市区",以虚拟化形式实行大都市带动区域发展,达到城市减压、高速公路创收、点轴区域经济发展叁赢态势。(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5](2007)在《中小城市(中山)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构建高效、畅通的城市路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城市的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拥挤、堵塞、路口的停车时间过长等现象已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逐步蔓延。中山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成功地解决(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期刊2007年10期)
中小城市路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问题愈发严重,随着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日益扩大,交通问题也逐渐蔓延至中小城市。完善、高效的城市交通建设是城镇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作为城市交通系统关键组成部分的城市路网,担负着城市各功能分区间交通流的汇集与疏散的重要作用,所以建立合理的路网结构是城市高效运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前国内针对占到中小城市数量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河谷型城市路网级配问题研究甚少,而许多城市规划学者在面临实地河谷型中小城市路网规划中城市道路干支比超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指标时无所是从,《规范》指标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一问题摆在了我们眼前。本文将道路的级配作为主线,分为叁部分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中小城市交通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对居民出行特征以及出行距离分布概率特征进行了阐述;通过对中小城市路网适应性的研究,提出了不同路网布局形式规划依据,基于此基础建立观点:对于中小城市交通路网问题研究,关键点就是确立科学合理的道路等级级配。第二部分建立并详细分析了中小城市道路网容量与交通需求模型,提出了改进型支持向量机(PSO-SVM)对于出行方式结构预测可行性,而后对现有数据进行分布曲线拟合;介绍并讨论了一般城市路网级配模型,提出此模型针对河谷型城市级配问题不足之处,而后分析河谷型城市城市空间特性及交通特性,以此为入手点建立基于出行分布距离的城市纵轴主干道交通分担模型以及基于道路不同出行顺序的交通组团内部路网交通分担级配模型,而后求出河谷型城市路网级配比例。最后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为实例,利用上述两种模型,结合Matlab软件求解,得出定西市2020规划年城市道路路网级配两套方案,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首先对级配中各评价因子进行了量化继而对两种方案进行合理性评价,对评价结果分析比较验证本文模型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小城市路网论文参考文献
[1].丁振.既有路网下基于中小城市的快速通道网布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2].邵志成.中小城市道路路网级配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
[3].钱晓杰.中小城市路网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4
[4].徐井岗.中小城市减压与高路网经济联动模式研究——以浙中城市群为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中小城市(中山)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构建高效、畅通的城市路网[J].广东科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