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酮戊二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二酸,异亮氨酸,脱氨酶,蛋白,丙酮酸,南极,亮氨酸。
酮戊二酸论文文献综述
于航宇,孙会,郭昊璐,苏帅[1](2019)在《α-酮戊二酸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氮沉积及氮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酮戊二酸(AKG)是连接碳和氮代谢的重要枢纽,对动物氮代谢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α-酮戊二酸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氮沉积及氮排放的影响。选取36头(54.21±2.95)kg杜×长×大杂交肥育猪,随机分到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4个组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0.5%、1.0%、1.5%的α-酮戊二酸的低蛋白(CP 10.99%)日粮。结果表明:添加α-酮戊二酸提高肥育猪的生长性能,氮沉积提高了10.42%,总氮排放量降低了26.16%。低蛋白日粮中添加1.0%和1.5%AKG可促进肥育猪生长,并有效降低血液尿素氮的含量,氮排放量可降低26.16%,氮沉积最高可提高10.42%。(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9年18期)
张宸,韩真[2](2019)在《钙浓度对聚谷氨酸合成通路中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表达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钙离子在纳豆芽孢杆菌HSF 1410发酵聚谷氨酸过程中对α-酮戊二酸脱氢酶调控机制。实验发现,随着发酵液中添加钙离子浓度不断增大,ogdh基因转录水平也逐渐提高,进而提高酶表达量、增强酶活、提高聚谷氨酸产量。本实验为下一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聚谷氨酸合成途径与调节机制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曾伟主,雷庆子,周景文[3](2019)在《过程优化提高解脂亚洛酵母积累α-酮戊二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应用解脂亚洛酵母发酵生产α-酮戊二酸由于产量和底物转化率低、生产周期长等问题,仍未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研究室诱变选育获得的1株高产α-酮戊二酸的解脂亚洛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 WSH-Z06 C3为出发菌株,考察了该菌株在50 L发酵罐中转速、碳酸钙浓度、溶氧以及补料方式(多节点补料、恒速补料)等因素对α-酮戊二酸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转速为300 r/min时,α-酮戊二酸和丙酮酸的产量分别为32.4 g/L和19.66 g/L;碳酸钙质量浓度为20 g/L时,α-酮戊二酸的产量提高至38.55 g/L,丙酮酸降低至8.28 g/L;控制溶氧水平在50%时,α-酮戊二酸产量为42.39 g/L,此时丙酮酸为6.22 g/L。比较高初始甘油浓度和不同的补料发酵策略,发现恒速补料效果最好,发酵144 hα-酮戊二酸产量达到66.27 g/L,丙酮酸产量为20.82 g/L。通过上述发酵过程参数的优化,α-酮戊二酸的产量和底物的转化率比未优化前分别提高了67.3%和4.56%,为解脂亚洛酵母工业化生产α-酮戊二酸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邢孔萍,倪冬姣[4](2019)在《α-酮戊二酸对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酮戊二酸(α-KG)是戊二酸的两种带酮基衍生物中的一种,是叁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及谷氨酸脱氨基的酮酸产物。因此,其在葡萄糖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的调控方面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参与肌肉蛋白质代谢主要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G-蛋白偶联受体(GPR)的激活密切相关。本文就α-KG的生理功能及其在体内的基本代谢过程,调控肌肉代谢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推广α-KG在饲料生产中的使用及深入研究α-KG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15期)
金顺顺,姚康,印遇龙,康宝聚,黎育颖[5](2019)在《亮氨酸和α-酮戊二酸对小鼠体重、血清及脏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40只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正常饮水,其他组小鼠分别在水瓶中加入1.0%的α-酮戊二酸(Ⅰ组)、1.8%的亮氨酸(Ⅱ组)、1.8%的亮氨酸和1.0%的α-酮戊二酸(Ⅲ组)。试验期为35d。结果表明:①Ⅲ组的体重比对照组、Ⅰ组和Ⅱ组分别降低了8.7%,10.1%,10.4%;②Ⅲ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比对照组、Ⅰ组和Ⅱ组显着提高(P<0.05);③Ⅲ组的心脏指数比对照组、Ⅰ组和Ⅱ组分别提高了19.3%,13.6%,15.2%;④Ⅲ组的腹部脂肪指数比对照组、Ⅰ组和Ⅱ组分别降低了24.1%,10.0%,6.7%,Ⅲ组的腓肠肌横截面积比对照组、Ⅰ组和Ⅱ组分别提高了46.9%,20.2%,27.9%。说明亮氨酸和α-酮戊二酸两者联合能减轻小鼠体重,加强器官对脂肪的利用,增加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08期)
刘建雨,蒋佩钰,王瑞娟,徐珍,张丹[6](2019)在《α-酮戊二酸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及赖氨酸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不同浓度的α-酮戊二酸处理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Dan3菌丝,结果显示低浓度α-酮戊二酸(1~5 mmol/L)促进菌丝生长,高浓度α-酮戊二酸(10~20 mmol/L)抑制其生长。金针菇赖氨酸合成途径中有3个基因(HCS、HIDH以及SDH)的表达模式呈α-酮戊二酸低浓度促进表达,而高浓度抑制表达;另有4个基因(HAH、AAR、AAT2和SDR)在添加α-酮戊二酸后表达量下降。金针菇菌丝中赖氨酸含量也显示出被低浓度α-酮戊二酸促进而被高浓度抑制的现象,2.5 mmol/L是诱导赖氨酸合成的最佳浓度。(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文丽,聂尧,景晓冉,徐岩[7](2019)在《Fe(Ⅱ)/2-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异亮氨酸(L-ILe)为底物,以异源表达Fe(Ⅱ)/2-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的重组大肠杆菌BL21/pET28a-ido全细胞作为催化剂,催化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4-HIL).基于重组异亮氨酸双加氧酶(IDO)催化异亮氨酸羟基化的性质和条件,在摇瓶水平上对辅因子亚铁离子、α-酮戊二酸(α-KG)及底物浓度进行了单因素优化.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为2 g/L FeSO_4·7H_2O,底物与α-KG摩尔比为1∶1,该条件下反应8 h可生成190 mmol/L 4-HIL.结合摇瓶水平的最优条件,在反应器水平上继续对搅拌速度、菌体浓度等进行优化,实现了对高底物浓度下催化反应的连续调控.在50 g/L湿菌体及400 r/min转速下可一次转化合成400mmol/L 4-HIL,建立了全细胞催化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的工艺流程.(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越[8](2019)在《定向进化L—氨基酸脱氨酶转化合成α—酮戊二酸》一文中研究指出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ic acid,α-KG)是一种二元短链羧酸,也是连接碳-氮代谢的关键节点,是微生物体内多种化合物的重要前体,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目前,α-KG的生产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和酶催化转化法。其中,化学合成法使用大量有害试剂,严重污染环境且限制其在食品等行业的应用。微生物发酵法存在副产物过多,发酵周期长等弊端。酶催化转化法具有催化反应条件温和、转化率高、反应副产物少,产物易分离等优点,适合α-KG的生产。本研究利用异源表达来源于Proteus mirabilis的L-氨基酸脱氨酶基因(pm1)的E.coli BL21(DE3)重组菌株催化底物L-谷氨酸钠合成产物α-KG,并从分子改造、表达载体优化、摇瓶和罐上发酵及全细胞转化条件优化等方面提高L-氨基酸脱氨酶合成α-KG的效率。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将异源表达来源于Proteus mirabilis的L-氨基酸脱氨酶基因pm1的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L21(pET20b-pm1)进行摇瓶上的发酵和全细胞转化的条件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种子培养时间10 h,诱导温度20℃,诱导时间12 h,诱导剂IPTG浓度0.06 mM,诱导时刻为菌液OD_(600)值为3.0时;最佳全细胞转化条件为:转化温度30℃,pH 6.0,细胞浓度为20 g·L~(-1),最终α-KG产量达到61.80 g·L~(-1),底物摩尔转化率为39.6%。(2)通过在线网站SWISS MODEL获得来自Proteus myxofaciens的L-氨基酸脱氨酶晶体模型,与PM1同源性达93.74%。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后,分析该模型的结构,对其关键位点周围氨基酸进行饱和突变。通过多轮筛选后,获得六株产量高于对照的突变体,分别为G206R、P272F、V276C、V283I、E340S、E340G,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2.5%、18.2%、14.8%、4.5%、27.6%、17.0%。随后进行多轮复合突变,突变体G206R/P272F/V276C/V283I/E340S产量最高,达100.96 g·L~(-1),底物摩尔转化率为64.7%。(3)验证分子改造后的最适转化条件。通过在摇瓶上进行最优复合突变体G206R/P272F/V276C/V283I/E340S的全细胞转化过程中的温度、pH和细胞量的优化。确定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0,最适细胞量20 g·L~(-1)。(4)对重组大肠菌株进行表达载体拷贝数优化。构建不同拷贝数表达载体pRSFDuet-1、pETDuet-1、pCDFDuet-1、pACYCDuet-1的重组质粒,发酵及全细胞转化对比产物α-KG生成量。结果显示含有pACYCDuet-1表达载体的重组菌株产量最高,为106.37 g·L~(-1),底物摩尔转化率为68.1%,且培养结束时菌浓为对照的2.25倍,更有利于下一步的全细胞转化。(5)3 L发酵罐上进行发酵和全细胞转化条件及底物添加方式优化。确定发酵过程中最佳搅拌转速为400 rpm,最佳通气量为3.0 sL·min~(-1)。全细胞转化过程中最佳搅拌转速为600 rpm,最佳通气量为3 sL·min~(-1)。底物分叁次加入,总浓度150 g·L~(-1),最高产量达93.46 g·L~(-1),底物摩尔转化率为79.8%。(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姚行浩[9](2019)在《南极黄丝瓜藓(Pohlia nutans)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基因PnODD1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洲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叁大洋包围,与其他大陆隔离,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气候。酷寒、干燥、烈风和强紫外辐射等制约了陆生植物的生长发育。苔藓植物(Bryophyte)是南极大陆主要植被类群。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最大的一类次生代谢物,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响应非生物胁迫。尽管类黄酮代谢途径在很多植物中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但在高等植物的低等类群中的研究却很少。目前,地钱查尔酮异构酶、小立碗藓查尔酮合酶和钝磷紫背苔黄酮合酶等少数基因被报道。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2-oxoglutarate-dependent dioxygenase,2-ODD)是植物基因组中第二大酶家族,参与各种氧合/羟化反应,在植物和动物发育、转录调节、核酸修饰/修复和次级代谢合成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类黄酮代谢途径中的2-ODD家族基因也为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形成提供保障。本文从南极黄丝瓜藓(Pohlia nutans)转录组中选取了一个高度响应UV-B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类黄酮代谢途径关键2-ODD家族基因,命名为PnODDl(Pohlia nutan2 2-ODD1),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分析和功能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强紫外辐射(UV-B)对南极黄丝瓜藓与新疆地区泛生丝瓜藓的影响本课题组研究发现,与山东地区的卵蒴丝瓜藓(Pohlia proligera)相比,南极黄丝瓜藓对紫外辐射的耐受性高,且这种抗性与黄酮类化合物相关。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南极黄丝瓜藓与新疆泛生丝瓜藓(Pohlia cruda)对紫外辐射响应的差异。UV-B(70μW/cm2)辐射处理12h后,新疆泛生丝瓜藓植株出现弯曲和蓬乱、叶片皱缩、颜色变暗,部分植株顶端枯死,受损伤严重;而南极黄丝瓜藓仅有颜色变化,生长状态较好。与新疆泛生丝瓜藓相比,UV-B处理后南极黄丝瓜藓的活性氧自由基和丙二醛含量水平增幅较小,但却积累了更多的黄酮类化合物。同时,UV-B处理后,两种抗氧化酶在两种苔藓体内活性均显着提高,但是南极黄丝瓜藓抗氧化酶的提升幅度小于新疆泛生丝瓜藓。以上结果表明,南极黄丝瓜藓对紫外辐射的抗性较新疆泛生丝瓜藓强,这种抗性主要依赖于体内合成的大量黄酮类物质。2.南极黄丝瓜藓PnODD1的克隆、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从南极黄丝瓜藓转录组中选取了一个高度响应UV-B的基因,对其进行了克隆、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属于类黄酮代谢途径的2-ODD家族成员(PnODD1)。同时,疑是类无色花青素双加氧酶(LDOX/ANS-like)基因。PnODD1大小为1510 bp,含有一个1050 bp的ORF,编码34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38.4 kDa。多序列比对发现,PnODDl与其它2-ODD超家族基因的序列相似性为39.5-48.9%,具有典型N端保守的DIOX_N结构域和2-OD-FeⅡ_Oxy结构域;另外,与其它2-ODD一样,存在Fe2+结合位点残基(His219、Asp221 and His275)和AKG(2-酮戊二酸)结合位点残基(Tyr204、His219、Asp221、His275、Arg285和Ser287)。通过SWISS-MODEL进行了同源建模,空间结构显示,PnODD1蛋白由α-螺旋、β-折迭和无规卷曲叁者在中央部位构成一个空腔,即为铁离子(Fe2+)结合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PnODD1与其他物种2-ODDs基于保守的结构和序列特征(如氨基酸同源性和保守基序)而共享一个共同的进化祖先;与钝磷紫背苔FNSI类聚同一分支,表明了二者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通过生信在线预测以及PEG-CaCl2法介导的瞬时表达载体转入拟南芥原生质体的实验,研究了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PnODD1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膜和细胞质基质。利用RT-qPCR技术分析了PnDD1基因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PnODD1基因在D-Mannitol、UV-B、盐胁迫下均显着上调表达,说明其参与南极黄丝瓜藓适应环境胁迫。将PnODD1基因在拟南芥中组成型表达,研究了其生物学功能。正常生长状态下,过表达PnODD1对拟南芥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过表达PnODD1增强了拟南芥对盐胁迫的抗性。在125mMNaCl胁迫下,Col-0、AtOE1和AtOE2种子萌发率分别是46.7%、91.7%和 86.7%;150 mM NaCl 胁迫下 Col-O、AtOE1 和AtOE2种子萌发率分别是35.0%、71.6%和75.3%;根长研究发现,在125mM或150mMNaCl处理下,过表达PnODD1拟南芥主根均显着长于野生型拟南芥。同时,过表达PnODD1增强了拟南芥对渗透胁迫的抗性。在0.1 M或0.3 M D-甘露醇处理后,过表达PnODD1拟南芥的种子萌发率、主根长度、植株鲜重以及侧根数目均显着高于野生型拟南芥。UV-B处理12h后,野生型拟南芥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茎秆细小、叶片蜷皱和叶片表面积变小;过表达PnODD1缓解了UV-B对拟南芥生长的抑制效应。逆境条件会导致植物体内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水平急剧升高,其抑制种子萌发,影响植物生长。过表达PnODD1降低了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1.0μMABA处理下,AtOE1和AtOE2种子萌发数分别是93.3%和91.7%,显着高于野生型的85.3%,过表达系的主根长度约为野生型的1.30倍。拟南芥总黄酮代谢谱分析发现,PnODD1影响了非生物胁迫下拟南芥体内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另外,渗透胁迫下,PnODD1通过影响干旱响应基因(P5CS1和AtKIN1)及ABA信号途径相关基因(AtABF3、AtMYB2、AtRD22和AtDDEB2A)的表达,增强了过表达拟南芥的抗旱性。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对PnODD1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并优化了表达条件,确定了在诱导温度16℃、IPTG浓度0.11mM和诱导时间24h条件下重组蛋白表达量最高;利用HLPC进行了重组蛋白与多种底物的产物分析,发现PnODD1蛋白可以催化柚皮素(Naringenin,NAR)生成新化合物。体外NAR给养实验发现,过表达PnODD1缓解了NAR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PnODD1通过影响拟南芥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和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了植株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为揭示苔藓适应极地环境的特殊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丰富了南极植物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彭正良[10](2019)在《血浆α酮戊二酸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指心衰症状和体征新发或复发,需要紧急评估处理、危及生命的一种疾病,是导致65岁及以上人群住院的主要原因。众多的证据表明代谢紊乱与心力衰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心肌的底物利用、能量摄取、转导和利用的所有步骤都受到影响(称之为心肌代谢重构)。20G(2-oxoglutarate,P-酮戊二酸)也称为2-氧化戊二酸或2-酮戊二酸。它是叁羧酸循环中一个关键的中间代谢产物,同时也是重要的生物合成前体。Dunn等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发现20G可以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20G通路在肿瘤代谢和低氧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望成为肿瘤代谢治疗的新靶标。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高20G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不良预后显着相关。然而,循环20G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还缺乏相应的证据。在此,我们开展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测量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20G水平,并进行连续随访。旨在评估血浆20G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411名在南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和208名非心衰住院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采集空腹静脉血样本。采用亲水性相互作用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LIC-LC/MS/MS)测定血浆2OG水平。所有参与者均随访6个月,主要终点事件是因心衰再住院和全因死亡。研究终点由随访护士独立评估。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确定主要终点事件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研究结果:本急性心衰队列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占64.7%、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HFmEF)为16.1%、射血分数减低的(HFrEF)为19.2%,患者平均年龄为65±13岁,65.2%的患者是男性。急性心衰患者的血浆2OG调整均数为[7.2μg/ml 95%CI(6.8,7.5)],显着高于非心衰对照组[6.1μg/ml 95%CI(5.7-6.6),p<0.001]。根据基线血浆2OG水平(μg/ml))的中位数将急性心衰患者分为高血浆2OG组(≥6.0,n=206)和低血浆2OG组(<6.0,n=205)。血浆2OG与谷丙转氨酶(ALT)中等程度显着正相关(r=0.43;p<0.001),与NT-proBNP轻度正相关(r=0.25;p<0.001),与尿酸(UA)轻度正相关(r=0.24;p<0.001),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着负相关(r=-0.30;p<0.001)。随着NYHA分级的进展,血浆2OG水平逐步升高,趋势显着(p for trend<0.001)。随访6个月,76例患者(18.5%)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浆20G水平与短期不良结局风险增加相关,高2OG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是低20G组的2.2倍[OR 2.2(95%CI1.3-3.7,p=0.003)]。在最后的模型中,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年龄、性别、BMI、吸烟、LDL-C、糖尿病、房颤、高血压)和NT-proBNP、eGFR以及ACEI/ARB和β阻滞剂的使用,高血浆2OG组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是低2OG组的1.9倍[OR 1.9(95%CI 1.1-3.4,p=0.032)]。把血浆2OG水平按照连续性变量处理,血浆2OG水平每增加一个标准差(per-SD increase),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40%[OR 1.4(95%CI 1.1-1.8,p=0.018)]。ROC分析2OG预测急性心衰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AUC 0.63 95%CI(0.56-0.70),与NT-proBNP相比,预测价值无显着性差异(p=0.33)。研究结论:(1)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2OG水平较无心衰患者显着升高;(2)血浆2OG与ALT、NT-proBNP、UA显着正相关,与LVEF显着负相关;(3)高血浆2OG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短期不良预后正相关,独立于NT-proBNP和eGFR;(4)血浆2OG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与NT-proBNP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4-25)
酮戊二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钙离子在纳豆芽孢杆菌HSF 1410发酵聚谷氨酸过程中对α-酮戊二酸脱氢酶调控机制。实验发现,随着发酵液中添加钙离子浓度不断增大,ogdh基因转录水平也逐渐提高,进而提高酶表达量、增强酶活、提高聚谷氨酸产量。本实验为下一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聚谷氨酸合成途径与调节机制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酮戊二酸论文参考文献
[1].于航宇,孙会,郭昊璐,苏帅.α-酮戊二酸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氮沉积及氮排放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9
[2].张宸,韩真.钙浓度对聚谷氨酸合成通路中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表达调控[J].生物化工.2019
[3].曾伟主,雷庆子,周景文.过程优化提高解脂亚洛酵母积累α-酮戊二酸[J].微生物学杂志.2019
[4].邢孔萍,倪冬姣.α-酮戊二酸对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9
[5].金顺顺,姚康,印遇龙,康宝聚,黎育颖.亮氨酸和α-酮戊二酸对小鼠体重、血清及脏器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9
[6].刘建雨,蒋佩钰,王瑞娟,徐珍,张丹.α-酮戊二酸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及赖氨酸合成的影响[J].食用菌学报.2019
[7].张文丽,聂尧,景晓冉,徐岩.Fe(Ⅱ)/2-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8].王越.定向进化L—氨基酸脱氨酶转化合成α—酮戊二酸[D].江南大学.2019
[9].姚行浩.南极黄丝瓜藓(Pohlianutans)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基因PnODD1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9
[10].彭正良.血浆α酮戊二酸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D].南方医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