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系群体群体论文_李光森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性系群体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体,红松,性状,茶树,牛津,子代,油松。

无性系群体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光森[1](2018)在《红松多无性系群体的种实性状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松属于松科松属乔木,该树种不仅属于优良的用材品种,而且也是油料及食用干果树种,是我国东北部地区本土植物,主要在我国长白上及以北等地区分布。据国内外研究指出,经过分离松仁中的化学成分,可以确定其功效。红松种仁不仅可以软化血管,还可以使胆固醇、血脂、甘油叁酯等水平降低,另外还可以延缓衰老,价值显着,因此应予以重视。对红松多无性系群体的种实性状变异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8年06期)

王璐露,赵悦伶,沈程文[2](2018)在《茶树群体品种与无性系良种鲜叶固样的抑菌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茶树群体品种与无性系良种鲜叶的冷冻干燥固定样对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黑曲霉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牛津杯和二倍稀释法研究比较茶树群体品种和无性系良种鲜叶固定样的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和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茶树群体品种与无性系良种抑菌圈大小相似,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相同,对大肠杆菌的MIC均为20 m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的MIC均为5 mg/m L。茶树群体品种和无性系良种鲜叶的水提取物对黑曲霉无反应。结论茶树群体品种和无性系良种鲜叶的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效果,但抑菌性无明显区别,对黑曲霉无抑菌效果。(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振,张含国,周宇,刘灵,于宏影[3](2015)在《红松多无性系群体的种实性状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红松4个种子园共60个无性系,对红松种实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揭示红松种实性状在无性系来源群体间和无性系间的变异特征及规律。结果显示,红松种实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9.82%,小于居群内变异(70.18%),居群内变异是红松种实性状的主要来源。除种长、种宽、长宽比外其余性状在居群间差异显着(P<0.05),红松种实各性状在种子园内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广义遗传率为61.54%~94.81%,受遗传控制程度较强,通过优良无性系选择,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4.70%~74.5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千粒质量与种仁质量、种皮质量,出仁率与种仁质量/种皮质量、粗纤维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种仁质量与种长、种宽、种皮质量,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及多糖含量,油脂含量与出仁率、种仁质量/种皮质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长宽比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的相关关系非常稳定。通径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均表明,长宽比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为4个种子园中影响油脂含量的主要因素,其中,长宽比的直接作用最大。因此,根据红松种实性状对种子园无性系再选择,提高营养成分指标,提高种质资源品质,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董玉峰[4](2014)在《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高效群体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纸及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造纸纤维原料自给率严重不足,杨木作为重要的纸浆原料来源,在造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选用杨树优良无性系,实行纸浆林定向培育,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是世界各国解决造纸原料不足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引进的24个杨树无性系,探索其生长和形质性状遗传变异规律,采用单指标评价与多指标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杨树纸浆林优良无性系选择,并对入选无性系与当前主栽杨树无性系同时从DNA水平上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和遗传相似性分析,建立杨树无性系分子检索表。开展了杨树纸浆林高效群体结构研究,分析不同群体配置对杨树纸浆林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上述影响规律产生的生态、生理学机制,旨为高效群体结构配置的制定积累基础数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5~6年4个地点的无性系区域测定,从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由24个参试无性系中初选出4个杨树无性系B1、B33、B40和B53,并结合抗病虫性、制浆造纸性能等综合评价,选出纸浆林优良无性系B1。无性系B1木材基本密度为0.377g/cm3,纤维长度为1.153mm,纤维长宽比为49.5,其化学组分中综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和戊聚糖等含量较低,浆料白度及强度性能各项指标优良,适合配抄各种中高档文化用纸。2、性状遗传分析表明:4年生参试杨树无性系的胸径、树高等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在0.75以上,遗传变异系数分布于6.85~37.86%之间;入选无性系B1的5-6年生树高、胸径、材积与群体相比的遗传增益分别是21.2%、14.7%、66.8%,与对照相比的遗传增益分别是1.6%、6.0%、10.8%。3、AFLP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利用筛选出的8对引物对23个杨树无性系进行扩增分析,扩增谱带共有1183条,其中多态带921条,多态性带的比例为77.85%。每对引物组合对扩增的产物不同。每对引物所产生的总谱带数为131~212,其中多态带为97~183,多态带的比例为72.1~86.32%。多态性比例相对最高的为引物E-AAG/M-CAA,相对最低的为引物E-AAG/M-CTG。利用AFLP分子标记结果,通过比较各无性系间的特异带或特征带的差异进行无性系鉴别和测定,运用特殊谱带,建立了23个杨树无性系分子检索表,为杨树无性系鉴别提供更可靠的依据。4、在群体配置2m×3m、2m×4m、2m×5m和2m×6m林分中,树高生长虽存在一定差异性,但不显着。密度越大,冠幅越小。林分单株地上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林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总体呈增大趋势。不同群体配置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未达显着水平。5、不同群体配置方式间生物量在地上树干、分枝和叶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基本一致,各生物量指标间及其与胸径和树高间均呈正相关性。枝条的数量、分枝角、枝长度、枝基径和枝生物量在4种参试密度下存在差异,其中分枝数量差异性达显着水平。叶面积指数总体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叶面积指数与地上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和枝生物量均呈极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7)

王子斌,李刚,左示敏,陈宗祥,张亚芳[5](2010)在《一个F_2无性系群体的纹枯病抗性QTL的初步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YSBR1是本课题组在多年田间抗纹枯病遗传及育种实践基础上,从籼粳交后代选育出一种高抗纹枯病的材料[1],其在田间多年纹枯病病级(0~9级标准)为2级左右。本研究用YSBR1和感病对照品种Lemont进行配组,并通过培养F2无性群体,对纹枯病抗性QTL进行初步定位,以期为后续QTL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浦绍柳,李云锋,伍岗[6](2010)在《无性系良种与地方群体种晒青茶品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和一个云南大叶种地方群体种作为试验对象,对制成的晒青茶进行综合品质的比较,结果表明,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制成的晒青茶品质优异,也是普洱茶加工的首选原料。(本文来源于《中国茶叶加工》期刊2010年01期)

董玉峰[7](2008)在《麻栎群体内变异性和优良家系、无性系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山东省优良乡土树种麻栎为对象,开展了群体内变异规律、优良家系、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以期为麻栎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优质用材林营造提供良种。对山东麻栎主要分布点进行了全面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泰山麻栎群体,进行了生长、形质、种子等指标的分析,探讨了麻栎群体内变异规律,并在山东农业大学林学试验站进行了家系子代苗期变异性观测和优良家系选育研究。在泰山林场、药乡林场、五莲山、昆嵛山、崂山和费县林场等6个地点,选择林相整齐、没有遭受逆向干扰的麻栎人工林,采用5株优势木法进行优树选择,并在山东农业大学林学试验站开展了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经过对生长、形质、生理指标等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多性状综合评判,初步探明了麻栎群体内变异规律,初选出一批麻栎优良家系和无性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麻栎群体变异研究麻栎群体内单株间的生长和形质性状指标间存在着丰富的变异。生长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分布于27.45%~93.95%,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材积>树高>冠幅>胸径。形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布为30.07%~35.77%,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干形>分枝>枝下高。叶片表型性状变异较大,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叶鲜重>叶面积>叶宽>叶长宽比>叶长,群体内单株间的叶表型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种子性状变异系数为25.14%,单株间种子性状的表型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2麻栎家系选择研究家系间苗高和地径变异系数较大。家系间地径的变异系数为12.34,呈极显着性差异。苗高变异系数为18.03%,方差分析达显着性差异。叶片性状中叶柄长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0.48%,其次为叶宽、叶长和叶长/叶宽。家系之间,播种苗生物量变异系数较大。其中叶干重其变异系数最大,方差分析呈显着性;枝干重变异系数均为32.61%,方差分析均不显着。对51个家系的综合评价得出,家系15、28、42和47号具有优良的生长特性,苗高、地径和地上生物量相对较大,其苗高超出家系平均苗高59.63%,地径超出46%。其次35、14、20和26也较优良,均可以考虑作为优良家系。3麻栎无性系选择研究(1)生长性状18个无性系生长性状间存在显着变异。1~3年生麻栎无性系各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值在9.64%~52.58%之间,遗传变异系数值在10.4%~40.19%之间。各性状无性系重复力为0.373~0.804,单株重复力为0.105~0.492,达到中等重复力水平。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干形与树高、地径和材积的呈现一般的正相关性,分枝数量与3个生长指标的表型、遗传和环境相关系数没有明显规律,呈较弱的正或负相关。通径分析得出树高、地径、高径比、干形和分枝数量5个指标组成的控制系统对单木材积的多元决定系数为0.9336。形质性状各年龄间的相关性相对生长性状均较大。(2)光合生理麻栎光合生理各指标间的变异与重复力差异性较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无性系间差异极显着,气孔导度差异不显着。各指标无性系重复力为0.725~0.894,单株重复力为0.270~0.512。净光合速率的重复力最小,水分利用效率最大。麻栎光合作用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紧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遗传和环境正相关性紧密;水分利用效率与净光合速率存在紧密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性,与蒸腾速率呈一定的负相关性;细胞间隙CO2浓度与气孔导度呈一定的正相关性,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呈一定负相关性。树高、地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呈负相关。(3)抗旱性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的加重,各无性系的相对含水量均逐渐下降,水分饱和亏则均逐渐增大。在轻度干旱时,13号最小,抗旱性相对较大;中度干旱胁迫下,7号RWC最小;重度干旱胁迫下,11号RWC最小。叶片失水曲线呈现较为一致的规律性。超氧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ee,简称SOD)活性以4、11和13号随土壤干旱胁迫的加剧先增大后下降,其余的10个无性系随土壤干旱胁迫的加剧SOD活性一直下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不一。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1号和17号的可溶性糖的含量上升,具有较强的抗旱性。随干旱胁迫的加深,各无性系叶片水势变化趋势不同,呈现先降后增、递增及先增后降的趋势。无性系7、5、8、11和13号的土壤水势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光合速率先降低后增大。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7号的蒸腾速率明显较低,抗性较强。重度干旱胁迫下,3、17和8号的蒸腾速率相对较小,抗性相对较强。轻度干旱胁迫下,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叶片水势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达极显着性正相关,叶片水势与SOD呈先显着性负相关。中度干旱胁迫下,土壤水势和蒸腾速率间呈极显着性负相关。重度干旱胁迫下,光合与蒸腾速率呈显着性负相关,土壤水势与水分饱和亏呈显着性正相关。麻栎无性系7、5、13、15和11号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可以作为干旱山区多点造林试验的参试材料,进行多点、长期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4优良无性系经综合评判得出,生长和形质优良的无性系为2、4、15、17、3和10号,其中2、4、15、17号无性系不仅具有优良的生长和形质特性,而且有强度的耐旱性,分别定名TM2、TM4、TM15、TM17,用于营造无性系测定林试验,进一步观察其后期性状表现,最终筛选出生长、形质和抗旱优良的无性系,为干旱山区生态公益林和用材林建设提供良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杨娅[8](2006)在《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进行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及其子代群体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辽宁兴城一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及其自由授粉子代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为种子园的营建以及高世代种子园的改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以油松总DNA为材料,从其他树种中应用的101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11对,分析了Taq聚合酶、模板浓度、Mg~(2+)浓度、dNTP浓度以及引物浓度对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建立了稳定的、可重复的油松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及PCR扩增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15μL SSR—PCR反应体系中,模板DNA最适宜浓度为2ng/μL,Mg~(2+)的最适浓度为0.25mmol·L~(-1);dNTP最适浓度为0.2mmol·L~(-1);单引物的最适浓度均为250μmol·L~(-1);Taq聚合酶在15μL反应体系中宜加入0.375U。 2) 统计利用所选11对引物对同一油松种子园内49个建园无性系和子代群体进行了SSR-PCR反应,通过6%的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每对引物扩增产物在100~250bp之间的等位谱带数,最多为10,最少为5,平均为7.7273。 3) 建园无性系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建园无性系基因多样度(PIC)值为0.7435,同其他树种相比差异显着,都保持在较高水平。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709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263,观测杂合度略微偏低。除PtTX4001实际观测杂合度低于期望杂合度较多外,其余各位点实际观测杂合度与期望杂合度均差异不显着。平均固定指数(F)值为0.0086,表明亲代群体的杂合体和纯合体相差不多。Fst值从0.0080(PtTX2146)到0.2527(PtTX4011),平均值为0.0576,即有5.7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之间,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之内(94.24%)。 4) 子代群体同种子园无性系(亲代)相比,各项多样性参数相近,遗传多样性只是略微有所降低,仍然保持较宽的遗传基础。11个位点中,有一个位点(PR011)观测杂合度显着高于期望杂合度,而在余下的10个位点中,除位点PR4.6的观测杂合度略低于期望杂合度的值外,其余9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均显着低于期望杂合度的值。平均观测杂合度的值(0.5753)也明显低于平均期望杂合度的值(0.7335),表明子代群体多数位点偏离了Hardy-Weingerg遗传平衡,可能是亲代群体在基因世代传递过程中遭受到了非随机因素影响造成的。除位点PR011的Fis值为负值外,其余均为正值,说明子代群体多数位点纯合子过量而杂合子不足。Fst值为0.1679,说明叁个子代群体的分化较大,也大于亲代群体。Nm=1.6491>1,可以看出子代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并非由遗传漂变引起的。(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凌英华,李加纳,殷家明[9](2005)在《油菜F_2无性系群体稳定性的SSR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F2 无性系群体作为可重复作图群体的效率,将油菜F2 种子进行组织培养,以试管苗茎尖、子叶和下胚轴为材料,分别进行快繁培养,获得F2 无性系群体。以各F2 试管苗子叶DNA(原供体)作为模板,用100对覆盖油菜全基因组的SSR引物进行扩增,从中选取20对扩增多态性高且带纹较强的引物,对03H109F2 无性系群体进行SSR扩增反应。比较再生植株和原供体间的SSR标记带,结果表明茎尖再生后代的变异率为0. 0059%,接近自然变异率,而子叶和下胚轴再生后代的变异率分别为0. 5271%和0. 2095%,因此认为以茎尖再生所构建的F2无性系群体可以作为可重复作图群体。(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王裕霞,张光楚,李兴伟,傅懋毅[10](2003)在《麻竹实生苗群体中无性系选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对麻竹实生苗生长状况和实生苗无性系选育方法的研究。通过人工授粉获得麻竹种子 ,用圃地培植及无菌播种组培两种方法培育麻竹实生苗无性系 ,结果表明 :收集优良开花母株 ,利用人工授粉方法取得麻竹种子 ,可为优良无性系的选育培育较为优良的实生苗群体 ,有利于提高选育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03年02期)

无性系群体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茶树群体品种与无性系良种鲜叶的冷冻干燥固定样对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黑曲霉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牛津杯和二倍稀释法研究比较茶树群体品种和无性系良种鲜叶固定样的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和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茶树群体品种与无性系良种抑菌圈大小相似,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相同,对大肠杆菌的MIC均为20 m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的MIC均为5 mg/m L。茶树群体品种和无性系良种鲜叶的水提取物对黑曲霉无反应。结论茶树群体品种和无性系良种鲜叶的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效果,但抑菌性无明显区别,对黑曲霉无抑菌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性系群体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光森.红松多无性系群体的种实性状变异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

[2].王璐露,赵悦伶,沈程文.茶树群体品种与无性系良种鲜叶固样的抑菌性比较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

[3].张振,张含国,周宇,刘灵,于宏影.红松多无性系群体的种实性状变异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

[4].董玉峰.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高效群体结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5].王子斌,李刚,左示敏,陈宗祥,张亚芳.一个F_2无性系群体的纹枯病抗性QTL的初步定位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0

[6].浦绍柳,李云锋,伍岗.无性系良种与地方群体种晒青茶品质比较[J].中国茶叶加工.2010

[7].董玉峰.麻栎群体内变异性和优良家系、无性系选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8].杨娅.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进行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及其子代群体结构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

[9].凌英华,李加纳,殷家明.油菜F_2无性系群体稳定性的SSR检测[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

[10].王裕霞,张光楚,李兴伟,傅懋毅.麻竹实生苗群体中无性系选育的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3

论文知识图

F2277株系的正常株与变异株个茶树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的聚类...茶树品种对名优茶的影响花粉频率的频数分布面礼参试群体与优良群体间2001~200...3-1卷荚相思无性系胸径正态性检验

标签:;  ;  ;  ;  ;  ;  ;  

无性系群体群体论文_李光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