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信[1]2004年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实践证明,农业科技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化,使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对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这一现实的需要,在现有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理论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和实例剖析,重点研究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期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基本对策,为指导我国有效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农业科技产业化一般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实现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全程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形成农业科技产业的过程,具有科技企业化、高新技术化、企业规模化、产品专业化和经营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最重要特点是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已经起步,一批科技型农业企业雏形的出现,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起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农业科技产业化给予了积极的扶持和引导,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和带动,转化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了一批农业新型产业,培植了一批农业科技企业。 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5种,即科研单位创办经济实体模式;科研单位创办科技企业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资本营运模式和科技项目投资模式。农业科技产业化主体是农业科技企业。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主要来源于4个渠道,即现有企业购买科技成果,以科技产品为龙头而成为科技企业;农业科教单位创办科技企业;农业科技单位全部或部分进入企业,使一般企业变成科技企业;农业科技单位转制为科技企业。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个运行主体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另一种是多个主体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只有一个运行主体的一体化经营是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的高级形式。 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投入机制和组织机制叁个方面。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农业科技部门改制的推动、社会和市场对农业科技进步需求的拉动是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动力。良好的投入机制能有力地推动和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技术装备和人力资源等投入要素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产业化中。在农业科研单位基础上改制、在国有涉农企业基础上改制和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发展成为农业科技企业,是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产业化运行的主要组织方式。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培育和发展的农业科技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使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使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可在农作物种子、农作物高效专用化学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高效安全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优质高产抗逆高效牧草、高效优质动物饲料及秸杆饲料、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畜禽良种胚胎生物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和咨询服务等领域内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化支持力度。组织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化,要鼓励创办多种形式农业科技企业,完善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和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化外部环境建设。
朱方长[2]2009年在《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加快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构建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近几年来人们广为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涉及到一系列问题,诸如体系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人员队伍、经费投入、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技术供给等,但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制度问题。没有制度,构成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各种资源要素将无法发挥其功能。因此,制度创新对国家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成功构建是至关重要的,或者说,对制度创新或设计的研究应当处于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核心地位。本文针对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设计问题,在人们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经验;分析了国内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安排特征,存续的制度困境以及改革和创新的制度障碍;并基于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设计的环境分析,提出了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模式取向。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针对政府型主导模式,提出了以政府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并与农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的叁位一体的新型政府型农业技术推广制度框架。在这一制度框架中,重新设计了新的组织制度、投入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重构了研究、教育和推广之间的结合机制。最后,针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市场型发展模式,提出了多元化的正式组织制度框架,并就市场型发展模式与政府型主导模式的关联机制以及政府对市场型推广体系的制度供给提出了若干主张。
张晓玲[3]2004年在《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科技园区演绎了科技农业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科技农业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并将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课题,也是一项极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对其深入研究为有效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共七章,力求全面系统的阐述农业科技园区的内涵、特点和类型,归纳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布局,提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原则和标准。 论文第一章导言详细论述了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第二章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比较的基础上,从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的经济学角度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了重新诠释。在前两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第叁章系统研究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原则、产业布局与规划及其运行机制。论文第四章是对农业科技园区现实发展绩效的评价,在构筑指标体系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政策环境选择。第五章在进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国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着重阐述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风险投资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论文第六章是结论部分,主要研究农业科技园区的结构功能、战略定位、国际模式借鉴,最后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道路选择。第七章是论文的延续,在以上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深入剖析武汉南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从而为理论研究提供经验实证的支撑。 在研究过程中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摒弃了按时间划分科技园区发展历程的传统作法,按照园区成长的逻辑路线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发展历程分为叁个阶段:萌芽阶段,园区内直接引进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先进设备,从事企业化生产,运用高新技术对优质农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或储藏保鲜,与当地农户基本上没有合作关系;成长阶段,园区带动当地农产生产,不再局限于园区内产业基地的生产,农产与园区之间出现了一种不规范的合作形式;成熟阶段,园区建立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对产业基地及周边农产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辐射扩散、等级扩散、跳跃扩散叁种扩散效应,把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给周围地区,园区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2.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本论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系统分析,将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按他们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排它性和竞争性,分为公共物品(纯)、私人物品和混合品,并比较分析每一种模式对应的市场均衡及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国内外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定义比较模糊,忽略了农业科技园区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的现实,本研究详细阐明了农业科技园区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阐述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推广功能。并明确将农业科技园区界定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推广模式,着重从经济学视点分析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作用机制,从而在农业科技园区的概念上实现了突破。 3.本研究阐述了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的逻辑关系,指出高新农业技术企业是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营主体,农业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风险投资不仅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飞跃发展,而且还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与定位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和借鉴了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战略与模式。
郝利[4]2007年在《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业企业孵化器,是通过提供一系列农业企业创业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帮助和促进新创农业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组织;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资源集成整合的平台。国内外关于孵化器的研究颇多,但针对农业企业孵化器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试图探索农业企业孵化器成长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为我国发展农业企业孵化器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共分以下八章:第一章,导论。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内容与方法,说明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企业孵化器研究综述。介绍企业孵化器的内涵与类型,企业孵化器与科技园区的区别;对国内外企业孵化器的起源、作用、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综述了企业孵化器运行与发展的基础理论,即专业化与分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创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第叁章,基于集成创新的农业企业孵化器基础理论分析。介绍了集成创新的理论渊源和研究进展;阐述了农业企业孵化器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分析导致农业企业孵化器集成创新的因素,提出了集成经济的概念;构建了农业企业孵化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模型,即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的衍生模型。第四章,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的概念框架。介绍农业企业孵化器的内涵、特点和功能,阐述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的内涵,提出我国区域农业集成创新的“四阶段说”和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的概念分析模型。第五章,我国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研究。是对第四章提出的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的概念分析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影响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的外在环境因素(外因)主要有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外在压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求)、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现实选择)、悠久的创新文化(内在动力);从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四方面分析了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内部环境(内因);从决策机制、孵化伦理、中介咨询服务机制、融资服务机制、风险保障和人才开发机制六方面分析了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主体。第六章,我国农业企业孵化器发展模式研究。介绍了国内外企业孵化器模式及其差异,构建了基于时间维度的“陀螺”理论模型,分析了影响农业企业孵化器发展模式的因素,即投资主体、自身的发展阶段、来自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竞争、入孵企业的异构性、经理的素质,并运用“陀螺”模型分析沈阳辉山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第七章,沈阳辉山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分析。运用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的概念分析模型,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运行机制主体叁方面深入分析沈阳辉山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行机制,总结其发展的经验,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其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第八章,结论与建议。据以上研究,得出本研究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及前景展望。
刘勤燕[5]2008年在《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油菜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是世界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目前转基因植物中研究最多的一类植物。国际市场上,加拿大和美国存在转基因油菜的产业化种植,并已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我国,油菜的转基因研究相当活跃,遗传转化已经比较成熟,有的已进入环境释放和生产试验阶段,但还没有转基因油菜的产业化种植。本文以我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为研究背景,如:面对这样一种颇具争议的农作物是否该进行产业化实践,如何进行产业化实践,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才能使转基因油菜能够按人们的设想和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同时又能保证转基因油菜在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最小。笔者首先通过对基因、转基因、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农作物等知识进行介绍,希望人们能够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原理有一定的科学的了解,然后基于转基因农作物社会效益评价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生态经济效益、实质等同性、基因扩散性、遗传稳定性、公众知情权)定性分析在我国进行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接着通过对现阶段影响转基因油菜在我国难以实现产业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我国实现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为“农户+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连锁超市+消费者”。该发展模式分析了转基因油菜产业化过程中产业链上各个利益主体的特点,以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产业链的外部环境——市场资源和政府政策,以利益为最终纽带,把转基因油菜推广的相关体连接起来,最终建立起的以技术开发、生产、流通及市场营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同时,文章还构建起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从动力机制、投入机制、创新机制、组织机制、约束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和救济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促进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健康顺利地进行。文章最后提出加速中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的对策建议。全文旨在为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在中国的实践道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供操作的运行模式,使我国能够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抢占“新文明”经济时代下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空间。
何美丽[6]2003年在《我国Bt棉种子产业化影响因素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种子产业迅速发展,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很低。因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Bt棉种子产业发展强劲,但加入WTO对其产生巨大冲击。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分析,辅以图表说明与定量分析,分析我国Bt棉种子产业化的影响因素与运行机制,为今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研究提供实证经验支持。 通过冀岱公司和科贸公司Bt棉种子产业化影响因素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得出几点结论:(1)我国Bt棉种子产业化受系统内部参与各方之间相互制约的利益关系及其实力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参与各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共同获得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平均利润。(2)冀岱公司和科贸公司Bt棉种子产业化运行机制有许多共同点:多元参与主体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以合同为纽带,分享共同利润,但利益分配形式有所差异;建立健全的产业化组织体系,利用各种制度、“非市场安排”并大力加强产业化体系的智力开发等措施来规避风险;引入企业化生产经营管理机制,以产品质量管理为核心,制定严格的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销售网络体系,加强种子生产与销售管理;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促进Bt棉种子产业化有效运行。
李峰[7]2013年在《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的交叉研究领域,但由于尚未构建和形成良好的研究定位,农业循环经济对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对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探究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实现其指导价值。中部地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等现象,所以深化对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能够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智力支持。对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影响因素、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开拓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有助于拓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认知程度与范畴。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自组织协同演化特征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依然有重要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一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不断转变的长期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不同的阶段构成的,现有研究成果还没有涉及在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的路径选择问题;二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如何理顺实施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企业和农民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还没有发现,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叁是中部地区具有人口众多、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业地位突出的现实特点,如何在推进中部崛起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过程中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研究课题。为此,本文选择了“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从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和战略途径等视角进行了深层次分析。本文首先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的概念、特征、原则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进而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环境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复杂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包括复杂适应性系统与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自组织运行体系和他组织运行体系。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明确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相关参与主体之间具有利益上的协同关系。在复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生态环境构成与特征,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为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总体框架设计,包括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参与主体、战略思路和战略实施运行保障机制。第叁,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和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与劣势中的制约性因素等,为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了重点方向。第四,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上文的分析,提出了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文明战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叁化同步”发展战略和公共服务与体制创新战略。第五,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机制。介绍了中部地区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需要人才与技术保障机制、公共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和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保障机制。通过对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为中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农户、支撑机构等相关参与主体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决策行为提供重要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还能够为全国和主要农业区域制定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有效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刘晓[8]2007年在《广东省阳江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化是从山东省诸城丌始的,是我国农业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两个伟大创举后的又一个重大举措,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是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农村经营形式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也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阳江产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二、叁产业并重,农业是阳江经济的半壁江山,加快阳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村人多地少、增产不增收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关键所在。阳江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支柱企业模式、农民专业协会模式和农业科技园区模式等叁种模式。阳江农业产业化1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①加强宏观引导,引导农民进入市场;②建立完备和规范化的市场体系;③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护机制;④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农村产业化生产经营领域;⑤建立和推动农业科技全面推进的农科教有效结合的新机制。今后阳江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使阳江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定的基础。
王荣[9]2010年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风险,阻碍着现有投融资体制下常规投资的涉足;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投资,凭借其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增值服务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而且对拓展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历程,认识风险投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实际,研究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一、与国内外一般的风险投资研究状况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二、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本,需要寻求高成长性的产业作为其投资场所,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内生的。如果说某一项目的最初融合有可能还是偶然的话,那么双方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融合则具有必然性。叁、依生态系统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由复合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复合的外部环境系统所构成。风险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交集而成的特殊资本,将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在内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叁种契约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风险投资的核心资产,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系统是保证风险投资交易顺利达成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要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创新环境、微观创业环境叁个层面:宏观环境可分为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中观创新环境涉及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微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中介、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因素。四、在中国,农业风险投资业的起步虽然比一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晚了10年,但依据本人收集的114个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现:中国农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投资分布出现阶段后移、投资的行业集中在种植业、投资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绩效态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价值增值上;多种退出方式并存,但以股权转让为主体,IPO退出凸现财富示范效应,等等。五、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主要表现为: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的需求拉力;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多元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的供给推力;促进融合的第叁方粘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的退出通道;先期进入农业的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等。与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处于“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状态;对农业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有农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家叁大主体都较缺乏。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宏观政策体系上,政府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产权保护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等措施创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有效需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业预期收益,甚至利用政府的直接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以增加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甚至直接充当媒介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在微观创业环境上,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聚集创造物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和孵化资金“多元一体”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引导本地富人和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天使投资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金融投资知识、管理经验和科技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队伍。叁是通过塑造农业科技企业家、培植农民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等方式,打造优秀的农业创业企业家群体。
杨荫[10]2007年在《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所以,根据我国当前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形势,思考、探索、规范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成为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制度供给,在当前乃至今后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将是举足轻重的。首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它将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作为整体与龙头企业发展合作关系,降低了龙头企业与大量分散的农户合作时的签约成本、履约成本、监督成本、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加了合作的效率,增强了其带动作用;其次,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在保持了农户独立经营的同时,又克服了单家独户在经营中的局限性,使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共同体。第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成为农民、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生产经营,以达到规模经济,并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灵敏的反应,积极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第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以现代企业的形式出现,带领农民参与组织生产、开拓市场、销售经营,成为农民自己的龙头企业,并以自身的发展壮大加快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对外协调统一应对市场的变化,维护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而且对于组织成员内部也发挥着协调各方利益、维护各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和其他权益的作用。第五,政府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向下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农民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向上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和呼声,提高谈判地位和谈判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农民是社会的最大弱势群体,同时又是最大的弱势市场主体,这使得农民在社会和市场中均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双重的弱势地位使得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和社会谈判能力都很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可以增强和保障农民的谈判地位,增强和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农民的利益会得到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会早日实现。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虽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但农业目前仍相当落后,再加上农业本身的弱质产业性质,许多地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条件还不够成熟,也因此带来了不少地方由于人为意志强行发展而造成很不规范的事实,这给其进一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只有建立了运行机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才会产生自组织发展的原动力,才能逐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正基于此,有关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构具体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主题、选题依据、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状况,此外,指出文章的难点与创新点;第二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分析。本章的主要目的是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介绍现阶段关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基础。就目前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理论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农户合作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交易费用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农民集体行动理论、农户家庭生产模型等。第叁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中国的合作经济思想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西方国家本源的合作制,二是来自前苏联体制的合作化,并曾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进行过实践,由于历史的原因发生过曲折、间断和扭曲。就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农业合作社和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民小生产与全国大市场的联结、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等亟待新的合作组织,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渐取代了传统农业合作组织。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如,承包经营型、合同契约型、市场联结型、股份合作型等。本章介绍了如何选择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方式。第四章,国内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比较。当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虽然较传统农业合作组织模式有较大进步,但仍存在较多问题,譬如,合作社内农民信心不足、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各种管理和科技人才等。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本章介绍了国外所采取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通过同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相比较,并分析其原因,寻找如何提高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有效途径。第五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选择。首先,从产权性质、产权结构的变迁与多样性两个角度,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进行剖析;其次,介绍农业合作模式的技术依据——禀赋约束与资产特征。从技术层面上获得了有关合作模式选择依据的研究性结论如下:经济资源(尤其是收入水平、生产信贷环境)充裕、人力资源优良、市场规模较大、农户进行合作的资产专用度较高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倾向采用规范度高、结构紧密、统一实施管理与协调的实体性组织模式来运作经营;而地区的经济资源约束较强、人力素质偏低、市场发育迟缓、组织资产专用度较低时,开展农业专业合作的模式应采取灵活、规范度低、结构松散的、规模较小的组织类型;后者通过持续的发展和积累,在其经济能力和组织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存在向前者转化的组织行为动机。第六章,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截至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等,本章分别对这叁种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还介绍了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内部系统的机制。第七章,江西茶产业的实证分析。近年来,随着江西茶产业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以名优茶开发为主导,内销市场逐步完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江西茶产业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从总体上讲仍然处于调整期,笔者通过实证分析对江西茶产业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茶叶总产量的因素。其次,对江西茶产业的各种产业组织形式进行比较,提出了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方式和政策建议。第八章,结论与建议。农业产业化微观组织的生成、演进与创新是农业市场化进程的结果,并且依赖于市场制度的发育与完善。在此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及政策建议,以促进其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 刘信.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2]. 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设计[D]. 朱方长. 湖南农业大学. 2009
[3].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 张晓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4]. 农业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 郝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5]. 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研究[D]. 刘勤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 我国Bt棉种子产业化影响因素与运行机制研究[D]. 何美丽.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7]. 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李峰. 武汉大学. 2013
[8]. 广东省阳江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刘晓.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9].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 王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10].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杨荫. 南昌大学. 2007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科技孵化器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科技论文; 创业论文; 风投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