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最后两步助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撑竿跳高,步长,跳远,撑杆跳高,运动学,技术,两步。
最后两步助跑论文文献综述
杜亚玲[1](2019)在《我国优秀少年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牛春格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立足于撑竿跳运动的基础之上,研究了牛春格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各动作阶段关键技术的运动学指标的特征,揭示了牛春格在进行撑竿跳的过程中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技术所展现出来的较为明显的特征和规律,并对这一过程当中所运用的撑竿跳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牛春格在撑竿跳各个环节当中的不足之处,对与最终成绩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的归纳、总结,从而为我国撑竿跳运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对于我国今后撑竿跳运动员的培养也起到了良好的借鉴意义。研究对象:以牛春格的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撑竿跳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数据分析。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八个结果,1、牛春格助跑速度呈增加趋势,成功过竿的助跑速度由倒数第二步7.15 m/s、7.26 m/s、7.33m/s分别增加到倒数第一步的7.17 m/s、7.28 m/s、7.38 m/s,增加量分别为0.02 m/s、0.02 m/s、0.05 m/s说明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牛春格持竿助跑的能力有一定的增强。2、牛春格存在倒一步的步幅长度大于倒二步的步幅长度的问题。3、牛春格在腾起离地的瞬间肘角与肩角都不大,代表着牛春格在起跳离地时存在着含胸的现象,由此导致腿甩出的速度要比撑竿更快,从而降低了撑竿跳高的质量;这也表明其举竿不充分,着地瞬间向上举竿不够积极。4、牛春格的起跳动作着地竿弦角与起跳竿弦角的差值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运动学和物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则表明这一过程中动能向弹性势能的转化速度急剧上升。5、牛春格起跳着地时的躯干角普遍达到了90°以上,这是因为她在起跳的过程中存在着身体后仰的问题,当竿头与斗壁相接触时,躯干由于受到插穴所产生的阻力的影响而失去了良好的平衡,进而导致躯干无法保持直立。6、在着地瞬间膝盖弯曲过大,可见,其起跳腿相对力量不足。7、重心腾起角呈减小趋势,其中2018年8月18日成功过竿的起跳时刻重心腾起角为19.4°已经和世界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重心腾起角比较接近。8、躯干的速度大于肩的速度,说明身体后仰、但是助跑技术较好,达到了较高的速度;也有可能是牛春格离地时刻双手举竿的速度不够快。研究结论:1、牛春格持竿助跑的能力有所增强。最后一步速度略有增加。2、从步长上来看,她最后一步的步长由以前的大于倒数第二步步长变为略小于倒数第二步步长,整体的助跑速度也有所增加,在最后两步助跑技术上很明显有了改进和提高,跑的更加积极主动,也增强进攻意识。3、牛春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下肘角的增大使手臂对肢体的支撑更加稳定。4、与以往的训练相比较而言,牛春格的助跑动作越来越积极,起跳竿弦角已经逐渐趋于合理化。(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赵亚萍[2](2019)在《2018年亚运会选拔赛中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撑竿跳高中,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所选取指标的数据显示这叁名运动员在2018年亚运会选拔赛中的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并对他们的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做出技术评价,给教练员提供技术参数,让教练员指导运动员在跳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失败,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技术水平,提供技术方面的建议给我国撑竿跳高运动员,并为我国撑竿跳高运动项目的训练与科研提供参考。研究对象与方法:以2018年亚运会选拔赛中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平面定点拍摄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解析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1、撑竿跳高运动员张伟成功与失败的助跑步长差分别为-0.18m与-0.03m,恽强久在这两跳中,步长差分别为0.19m与0.25m;恽强久在失败一跳速度差为0.12m/s。韩艳光在两跳速度差为0.56m/s与0.04m/s。步长差与成绩之间也存在着高度相关性(P=0.001<0.01)。2、张伟、恽强久、韩艳光在此次比赛中的成绩与他们的起跳时间相关系数是-0.963。张伟与韩艳光的失败一跳中起跳时间是0.125s与0.115s,接近我国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起跳时间。3、张伟失败一跳的着地角是63.9°,蹬地角是75.6°。恽强久失败一跳着地角度是57.8°,蹬地角度79.3°。此叁人的起跳时刻躯干角都小于90度,没有达到全国高水平运动员标准。研究结论:1、在前叁名运动选手助跑最后两步及起跳技术中,最后两步的步长差与成绩呈高度负相关性(r=-0.997),重心水平速度与跳跃高度具有显着相关性,速度差与跳跃高度呈负相关。2、本研究选取的指标与成绩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起跳技术中相关性最大的依次是起跳时间、蹬地角、上握竿手肩关节角度(P<0.000)。3、成功与失败技术有显着性差异的依次是步长差与重心水平速度、着地角与蹬地角、起跳时刻下握手肘关节角度、竿弦角的角度。由此证明是这些技术动作的不稳定导致失败。4、相比而言,张伟的助跑倒数第一步长大于倒数第二步步长,不利于快速起跳;肩肘关节过小,举竿不充分;恽强久的助跑速度快,但着地角角度偏小,不利于向上腾起;韩艳光助跑速度慢,起跳时间长,速度损失过多,起跳不充分。叁人的躯干角度都小于90°,说明起跳点太近,举竿不充分。(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张锐,于芳,夏炎,付奕,唐丽[3](2019)在《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陈阳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APAS叁维运动解析系统对第13届全运会男子青少年组撑杆跳高冠军陈阳的助跑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探讨其在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阶段步长、速度、起跳时间及各关节角度等方面的动作技术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方法:采用两台JVC GC-P100摄像机对动作技术进行叁维定点拍摄,利用美国APAS对陈阳最好成绩(5. 0m)的录像进行解析。结论:(1)陈阳最后两步步长表现出"长-短"的特征,且步长/身高差值与国内外优秀撑杆跳高运动员接近,但陈阳的绝对速度水平较差;(2)陈阳采用的是"自由起跳"技术,但陈阳的起跳时间较长;(3)陈阳的起跳角属于正常范围;(4)陈阳的踝关节角属于正常范围,膝关节角、髋关节角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塌腰、屈髋的现象;(5)陈阳的肩关节角度符合撑杆跳高的技术要求,但肘关节角度较小,对杆的支撑力不够充足。(本文来源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马昱[4](2018)在《张国伟和王宇最后2步助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录像分析法对参加2016年6月中旬在重庆市举行的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总决赛的张国伟和王宇的起跳技术进行叁维分析。研究发现其最终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助跑就是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助跑技术特点的分析,两人在训练和比赛中要重视完善助跑技术,从而提高起跳效果,为创造优异的最终成绩提供有利的条件。(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8年10期)
张锐,于芳,夏炎,付奕,唐丽[5](2018)在《我国优秀青少年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采用APAS叁维运动解析系统对第13届全运会男子青少年组撑杆跳高冠军陈阳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探讨其在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阶段步长、起跳时间及各关节角度等方面的动作技术特点,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研究方法:采用两台JVC GC-P100摄像机对动作技术进行叁维定点拍摄,利用美国APAS对陈阳最好成绩(5.0m)的录像进行解析。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20)
张增光[6](2017)在《对西安体育学院优秀女子撑竿跳运动员牛春格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对撑竿跳运动员牛春格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的技术动作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找出其技术动作中的错误与不足,给出技术改进的方法,最终使其运动成绩快速提高。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牛春格最后助跑及起跳的技术动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牛春格在倒两步助跑技术上有明显改进和提高,倒一步步长由原来大于倒二步步长变为现在的小于倒二步步长,跑进更加积极主动。2、牛春格最后两步助跑的水平速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差值变化较为合理,但其最后两步的连贯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最后一步步速也较之前有所提高,减少了水平速度损失率,表现出较强的进攻意识。3、牛春格助跑时身体重心趋于平稳,起跳重心高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4、牛春格起跳时竿弦角较以前更加合理,动能向弹性势能的转化率越来越高,减少能量损失。5、在起跳时,逐渐打开下手肘角,肩肘角变化较之前更为合理,为后续动作创造了良好条件。6、牛春格着地躯干角由93.5°减小至89.6°,起跳时躯干后仰问题得到解决。7、牛春格的起跳膝角由原来的165.5°变为172.4°,膝角变大,符合爆发式蹬伸要求。8、牛春格的助跑技术逐渐稳定,通过训练,重心腾起角接近国内优秀撑竿跳运动员的重心腾起角水平。研究结论:1、牛春格倒一步步长由原来大于倒二步步长变为现在的小于倒二步步长,且最后两步助跑水平速度得到提升,牛春格在倒两步助跑技术上有明显改进和提高,跑进更加积极主动,进攻意识增强。2、牛春格起跳时下手肩角增大,下臂撑竿意识增强,下肘角增大,起跳时手臂对肢体的支撑更加稳定。3、牛春格后蹬膝角增加,大腿缓冲能力增强,蹬伸更加充分。(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7-06-01)
蔡锦均[7](2017)在《跳远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的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跳远属于一种速度力量型运动,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动作组成。其中,助跑是起跳的前提准备,它的速度和质量对跳远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尤其是最后两步,决定了起跳的效果和最大水平速度。该文从以上情况出发,分析了跳远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希望能够为运动员的实践训练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7年02期)
许滨,靳强,徐校飞[8](2015)在《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叁步助跑节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以第6、12、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3步助跑节奏特征。跳远助跑的最后3步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前与助跑相连,后与踏板起跳相接,是水平速度和适宜起跳动作的整合阶段。最后3步的步长与速度反映了起跳准备阶段的助跑节奏特征,步长比与速度比分别描述了运动员对步长与速度调节的程度。通过分析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3步助跑的步长、速度、步长比和速度比等变量,研究其步长与速度的节奏变化特征,以期为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最后3步助跑节奏及其调控能力的训练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期刊2015-11-05)
刘凤英[9](2015)在《我国部分高校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拍摄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2012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男子跳远项目的前6名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及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倒数两步步长和步速变化都没有达到理想范围,速度损失率多数没有达到理想范围;着板瞬间和起跳瞬间平均水平速度以及起跳瞬间平均垂直速度均低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各个关节角度的过小,使着地和离地瞬间的蹬伸、摆动不够积极充分;着板角和蹬地角较小,造成扇面角过大,使助跑接起跳的连贯性降低,不能够获得较好的起跳垂直速度。(本文来源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李建臣,胡亚川[10](2014)在《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四方位变化的叁维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论文通过对2012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跳高前6名运动员的比赛进行现场拍摄,采用星高钛叁维运动解析系统对比赛现场采集的图像进行解析,得出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四方位变化的叁维运动学指标和参数,为我国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用两台日产星高钛便携式高速运动录像采集系统对全国田径大奖赛武汉站的女子跳高比赛前6名运动员进行现场跟踪拍摄,将一台摄像机置于横杆延长线前远端,距离叁(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4-09-26)
最后两步助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在撑竿跳高中,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所选取指标的数据显示这叁名运动员在2018年亚运会选拔赛中的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并对他们的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做出技术评价,给教练员提供技术参数,让教练员指导运动员在跳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失败,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技术水平,提供技术方面的建议给我国撑竿跳高运动员,并为我国撑竿跳高运动项目的训练与科研提供参考。研究对象与方法:以2018年亚运会选拔赛中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平面定点拍摄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解析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1、撑竿跳高运动员张伟成功与失败的助跑步长差分别为-0.18m与-0.03m,恽强久在这两跳中,步长差分别为0.19m与0.25m;恽强久在失败一跳速度差为0.12m/s。韩艳光在两跳速度差为0.56m/s与0.04m/s。步长差与成绩之间也存在着高度相关性(P=0.001<0.01)。2、张伟、恽强久、韩艳光在此次比赛中的成绩与他们的起跳时间相关系数是-0.963。张伟与韩艳光的失败一跳中起跳时间是0.125s与0.115s,接近我国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起跳时间。3、张伟失败一跳的着地角是63.9°,蹬地角是75.6°。恽强久失败一跳着地角度是57.8°,蹬地角度79.3°。此叁人的起跳时刻躯干角都小于90度,没有达到全国高水平运动员标准。研究结论:1、在前叁名运动选手助跑最后两步及起跳技术中,最后两步的步长差与成绩呈高度负相关性(r=-0.997),重心水平速度与跳跃高度具有显着相关性,速度差与跳跃高度呈负相关。2、本研究选取的指标与成绩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起跳技术中相关性最大的依次是起跳时间、蹬地角、上握竿手肩关节角度(P<0.000)。3、成功与失败技术有显着性差异的依次是步长差与重心水平速度、着地角与蹬地角、起跳时刻下握手肘关节角度、竿弦角的角度。由此证明是这些技术动作的不稳定导致失败。4、相比而言,张伟的助跑倒数第一步长大于倒数第二步步长,不利于快速起跳;肩肘关节过小,举竿不充分;恽强久的助跑速度快,但着地角角度偏小,不利于向上腾起;韩艳光助跑速度慢,起跳时间长,速度损失过多,起跳不充分。叁人的躯干角度都小于90°,说明起跳点太近,举竿不充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后两步助跑论文参考文献
[1].杜亚玲.我国优秀少年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牛春格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9
[2].赵亚萍.2018年亚运会选拔赛中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9
[3].张锐,于芳,夏炎,付奕,唐丽.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陈阳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9
[4].马昱.张国伟和王宇最后2步助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风尚.2018
[5].张锐,于芳,夏炎,付奕,唐丽.我国优秀青少年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C].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8
[6].张增光.对西安体育学院优秀女子撑竿跳运动员牛春格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的运动学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7
[7].蔡锦均.跳远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的浅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
[8].许滨,靳强,徐校飞.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叁步助跑节奏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2015
[9].刘凤英.我国部分高校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
[10].李建臣,胡亚川.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四方位变化的叁维运动学分析[C].第十七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