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溶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质,蛋白,大豆,溶解度,溶剂,溶解性,结构。
蛋白质溶解性论文文献综述
程海涛,申献双[1](2019)在《I-O-J组合水力空化装置强化大豆粕蛋白质溶解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O-J组合水力空化装置强化大豆粕蛋白溶解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了I-O-J组合水力空化强化大豆粕蛋白溶解工艺,测定了I-O-J组合水力空化强化大豆粕蛋白质水溶液表面活性性能。试验表明, I-O-J组合水力空化强化大豆粕蛋白质溶解最优工艺条件为:I-O-J组合水力空化压力0.43MPa、I-O-J组合水力空化时间52.5 min、料液比2.1%、I-O-J组合水力空化温度52℃。该条件下溶解度为1.902mg·m L-1。I-O-J组合水力空化强化大豆粕蛋白质水溶液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周芸芸,陈爽,王国华,陆英,王荣[2](2017)在《制麦过程中蛋白酶酶活力变化和蛋白质溶解情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制麦过程中蛋白酶酶活力变化以及大麦蛋白质的溶解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Scope大麦在制麦过程蛋白酶酶活力的动态变化,以及醇溶蛋白、水溶性蛋白以及热稳定性蛋白的变化情况,并跟踪分析了制麦过程中-氨基酸的含量变化,以及对比了两批次大麦浸出物中蛋白质分布图谱,探讨了两批次大麦所制备的麦芽产生质量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随着大麦的萌发,蛋白酶酶活力逐渐升高,33.0-66.2kDa间以及98kDa处醇溶蛋白的含量在逐渐下降,33.0-66.2kDa和12-16kDa间水溶性蛋白含量在不断积累,热稳定性蛋白含量也逐渐上升,热稳定性蛋白组分主要集中在43kDa和15kDa处,即所谓的蛋白质Z(protein Z)和LTP1(9.7kDa)。大麦到成品麦芽,制麦过程使-氨基氮含量增加了2-3倍。也同时发现,第一批Scope大麦所制备麦芽的库值和-氨基氮的水平过高,是由于浸麦过程以及萌发初期大麦蛋白质的过度溶解,产生了较多的短肽段和氨基酸。(本文来源于《中外酒业·啤酒科技》期刊2017年23期)
徐锦丽[3](2014)在《酶法改善大豆11S球蛋白溶解性和乳化性及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脱脂豆粉为原料制备大豆11S球蛋白,再先后以碱性蛋白酶(Alcalase)和转谷氨酰胺酶(TGase)对其改性。运用SDS-PAGE电泳,2D电泳及MALDI-TOF-MS质谱分析对转谷氨酰胺酶改性大豆11S球蛋白的改性条件,改性前后溶解性、乳化性的变化及其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文章旨在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探索TGase对大豆11S球蛋白改性机理,为今后TGase改性大豆11S球蛋白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实验首先研究了反应温度、离子强度、加酶量和pH等TGase改性条件对大豆11S蛋白亚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反应温度在45℃左右,离子条件I为0.2,pH在8.0-9.0,加酶量为30U/g都有利于催化反应,改性后的大豆11S球蛋白亚基分子量都集中在15ku左右。实验随后研究了反应温度、离子强度、加酶量、pH等TGase改性条件对大豆11S球蛋白溶解性和乳化性的影响,利用响应曲面法确定TGase最佳改性条件。反应温度为35℃,I=0.08、TGase加酶量为30U/g、pH为8.0,在此条件下大豆11S球蛋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最高,分别是86.15%和66.00%。对改性前后大豆11S球蛋白的溶解性及乳化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改性后大豆llS球蛋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都有显着提高,改性前大豆11S球蛋白溶解性为7.24%,改性后为84.26%,溶解性能提高了11.0倍;大豆11S球蛋白乳化性改性前为30.27%,改性后为64.45%,乳化性能提高了2.0倍。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改性前后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发现改性前后的蛋白存在286个差异点,取差异在3.5以下的9个点和差异在10以上的1个点进行质谱鉴定,得到差异蛋白分别是β-伴球蛋白α亚基、β-伴球蛋白β亚基A链、β-伴球α,亚基、种子成熟蛋白PM31、胰蛋白酶抑制剂A链、乙醇脱氢酶及预测蛋白。β-伴球蛋白的3个亚基主要以同源或异源的叁聚体形式存在,β-伴球蛋白富含赖氨酸因此具有很好的溶解性及乳化性。种子成熟蛋白PM31,是一类小分子量的热激蛋白I类,与细胞耐热性的产生有关。胰蛋白酶抑制剂A链,存在于植物的贮藏器官中特别是种子,它的存在常常阻碍大豆蛋白的利用,经酶解-聚合后,大豆1lS球蛋白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A链减低,提高了大豆11S球蛋白的利用率。乙醇脱氢酶是一种含锌酶类,在食品贮藏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分解转化,可以消解无氧呼吸产生的过多乙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除过多乙醇对组织的损害。(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4-04-08)
姜梅,董明盛,芮昕,李伟,陈晓红[4](2013)在《高压均质和热处理对豆乳蛋白质溶解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高压均质及热处理对豆乳蛋白质溶解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均质压力(0~140MPa)增加,生豆乳蛋白质溶解度显着增加(P<0.05),颗粒粒度和表观黏度显着下降(P<0.05);均质后加热可进一步增强豆乳这些特性。透射电镜结果揭示均质与加热联合处理能够增加豆乳颗粒分散度和均匀性、降低豆乳颗粒粒径。内部荧光分析结果表明均质和加热改变了大豆蛋白分子的构象,增加色氨基酸微环境的极性,增强了蛋白质分子水合作用。SDS-PAGE表明,均质和加热能够分解蛋白质,诱导可溶蛋白产生聚集物生成,提高了豆乳蛋白质溶解度。(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21期)
陈建新,徐岩[5](2014)在《蛋白溶解性分析法研究大米焙炒过程中蛋白质热变性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焙炒过程中大米蛋白质的热变性行为,通过大米蛋白在不同功能溶剂中的溶解度变化了解大米蛋白质在焙炒过程中次级结构的变化及热变性信息。发现热变性主要发生在焙炒的前期,热变性包括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变化和更高能级的化学变化。与传统蒸煮方法相比,焙炒大米的蛋白质热变性程度较低。粳米和糯米中的蛋白质热变性行为基本相似,选用不同的加热介质对大米蛋白的热变性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胡小玲,郭小青,管萍,钱立伟[6](2013)在《在离子液体中蛋白质溶解性和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在非水相中的溶解性及稳定性是蛋白质化学研究的难题之一。离子液体以其独特的可修饰、调变的阴阳离子结构以及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应用于蛋白质的溶解及稳定研究。综述了蛋白质在不同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性能和溶解机理,并分析了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影响蛋白质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3年12期)
祁亚娟,孔德旭,唐守凯,董光宇[7](2012)在《大豆蛋白质溶解比率测定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蛋白质溶解比率测定方法为研究对象,依据GB/T 5511-2008/ISO20483-2006原理进行试验,将大豆粗蛋白样品与水溶性蛋白样品消化,在不须检验蛋白含量的情况下,不必检验样品水分,不分别计算大豆水溶性蛋白质与粗蛋白质结果,用一个简化公式进行计算,即使在不知道盐酸准确浓度的情况下,也可以检验,很方便。(本文来源于《粮油仓储科技通讯》期刊2012年06期)
高毅勤[8](2012)在《蛋白质溶解中的保护和变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盐和有机小分子对于调控细胞电解质和渗透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对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溶液结构也有重要影响。虽然相关研究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这些小分子或离子影响生物分子结构的分子机制还很不清楚。鉴于溶剂效应在蛋白质的溶解、结构形成,功能实现和蛋白质制备与结晶中的重要作用,十分有必要理解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NCBPC2)暨国际华人生物物理化学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10-15)
门小明,邓波,徐子伟,陶新,刘敏华[9](2012)在《两种杂交商品猪冷却肉常规养分含量、蛋白质溶解性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含地方猪血缘的杂交商品猪(杜浙猪)与外叁元杂交商品猪(杜大长)背最长肌和腰大肌冷却肉的常规养分、蛋白质溶解度及脂肪酸组成,深入评价含地方猪血缘的杂交商品猪在优质猪肉生产中的优势。结果表明,杜浙猪背最长肌冷却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杜大长猪(p<0.05),粗灰分含量显着低于杜大长猪(p<0.05);杜浙猪背最长肌和腰大肌冷却肉的肌浆蛋白溶解度均显着高于杜大长猪(p<0.05),纤维蛋白溶解度显着低于杜大长猪(p<0.05);杜浙猪背最长肌和腰大肌冷却肉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杜大长猪(p<0.05)。综合上述指标,杜浙猪冷却肉的营养价值和蛋白质功能性优于杜大长猪,将为充分利用地方猪种资源进行优质猪肉生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2年17期)
高毅勤[10](2012)在《蛋白质溶解中的共溶剂和共溶质效应的一个简单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溶剂效应在蛋白质的溶解、结构形成和功能实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对蛋白质溶剂化的研究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例如,1888年Hofmeister就依据实验观察提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无机盐在蛋白质盐析中表现出的序列。对蛋白质的尿素变性等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试图从理论角度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解释。然而,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在这个报告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蛋白质溶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制麦过程中蛋白酶酶活力变化以及大麦蛋白质的溶解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Scope大麦在制麦过程蛋白酶酶活力的动态变化,以及醇溶蛋白、水溶性蛋白以及热稳定性蛋白的变化情况,并跟踪分析了制麦过程中-氨基酸的含量变化,以及对比了两批次大麦浸出物中蛋白质分布图谱,探讨了两批次大麦所制备的麦芽产生质量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随着大麦的萌发,蛋白酶酶活力逐渐升高,33.0-66.2kDa间以及98kDa处醇溶蛋白的含量在逐渐下降,33.0-66.2kDa和12-16kDa间水溶性蛋白含量在不断积累,热稳定性蛋白含量也逐渐上升,热稳定性蛋白组分主要集中在43kDa和15kDa处,即所谓的蛋白质Z(protein Z)和LTP1(9.7kDa)。大麦到成品麦芽,制麦过程使-氨基氮含量增加了2-3倍。也同时发现,第一批Scope大麦所制备麦芽的库值和-氨基氮的水平过高,是由于浸麦过程以及萌发初期大麦蛋白质的过度溶解,产生了较多的短肽段和氨基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溶解性论文参考文献
[1].程海涛,申献双.I-O-J组合水力空化装置强化大豆粕蛋白质溶解工艺[J].食品工业.2019
[2].周芸芸,陈爽,王国华,陆英,王荣.制麦过程中蛋白酶酶活力变化和蛋白质溶解情况的研究[J].中外酒业·啤酒科技.2017
[3].徐锦丽.酶法改善大豆11S球蛋白溶解性和乳化性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4].姜梅,董明盛,芮昕,李伟,陈晓红.高压均质和热处理对豆乳蛋白质溶解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3
[5].陈建新,徐岩.蛋白溶解性分析法研究大米焙炒过程中蛋白质热变性行为[J].食品工业科技.2014
[6].胡小玲,郭小青,管萍,钱立伟.在离子液体中蛋白质溶解性和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3
[7].祁亚娟,孔德旭,唐守凯,董光宇.大豆蛋白质溶解比率测定方法的探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2
[8].高毅勤.蛋白质溶解中的保护和变性作用[C].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NCBPC2)暨国际华人生物物理化学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2012
[9].门小明,邓波,徐子伟,陶新,刘敏华.两种杂交商品猪冷却肉常规养分含量、蛋白质溶解性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12
[10].高毅勤.蛋白质溶解中的共溶剂和共溶质效应的一个简单理论模型[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