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层感觉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位,皮层,感觉,躯体,电针,成份,患者。
皮层感觉诱发电位论文文献综述
王世民,张丽萍,张雪青[1](2014)在《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脑水肿和脑血流、脑组织代谢等方面的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段(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皮层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可敏感地反映病变区域大脑皮层及其联系纤维的受损程度,反映脑梗死时脑功能障碍的状态。本文探讨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期刊2014-09-18)
张丽萍[2](2014)在《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脑水肿和脑血流、脑组织代谢等方面的异常。现代影像学技术可反映其形态学变化,但不能评价病变区的功能障碍情况。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段(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皮层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可敏感地反映病变区域大脑皮层及其联系纤维的受损程度,反映脑梗死时脑功能障碍的状态。本文探讨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的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患者组,患者组患侧健侧分别检查,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入组的50例患者均一侧肢体有不同程度偏瘫,肌力0-Ⅳ级,并经MRI扫描证实,并排除周围神经病变及其他中枢神经病变,患者本人同意并能主动配合检查。患者组及对照组行MEP、SEP及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观察两组SEP中枢传导时间(CCT)、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的变化;分析患者组患侧中枢感觉传导时间、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及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的变化特点。结果:1.SEP结果:50例患者组患侧SEP异常38例,占76%,其中6例N20及P40波的波形分化差,波形缺失,2例N20波的波形缺失,下肢P40波的潜伏期延长,CCT延长;18例患侧N20及P40波的潜伏期延长,患侧上下肢SEP的CCT延长;8例患侧上肢N20波的潜伏期延长,CCT延长,患侧下肢P40波的潜伏期及CCT在正常范围内;4例患侧上肢SEPN20波的潜伏期及CCT在正常范围内,患侧下肢SEPP40波的潜伏期及CCT延长。患侧上下肢SEP的CCT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有显着差异(P<0.01)。2.MEP结果:50例脑梗死患者患侧MEP检测结果:50例患者组患侧MEP异常者45例,占90%,其中14例(占28%)患侧上下肢MEP缺失,均为肌力0-Ⅱ级患者;20例(占40%)患侧皮质手区及皮质腿区的潜伏期延长,患侧上、下肢CMCT延长;8例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及CMCT延长,下肢MEP潜伏期及CMCT在正常范围内;3例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及CMCT在正常范围内,下肢MEP潜伏期及CMCT延长。患侧上、下肢CMCT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差异显着(P<0.01)。3.皮层磁刺激静息期及运动皮层阈值检查结果:50例患者组患侧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其中20例因拇短展肌无力收缩不能配合检查,无测量结果;8例检测结果与患者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22例SP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阈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增高(P<0.01)。4.50例脑梗死患者组中,SEP, MEP及阈值,SP叁项联合检测,总计异常45例(90%)。结论:1、SE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能有效的评价大脑皮层、体感皮层传导通路及体感皮层的功能状态,并在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SEP检查可发现感觉通路的亚临床损害,对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诊断依据,弥补了影像学和各种评分量表的不足。2、MEP能对患者运动功能作出客观定量评定,是评价锥体束损伤严重程度的客观证据。其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残余的锥体束功能,MEP的神经生理学评价比临床检查敏感。这是MEP预测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基础,亦是脑梗死预后的重要客观指标。3、SP及阈值的检测可客观定量的评价患者患侧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作用。4、SEP、MEP、阈值及SP联合检查能敏感全面地反映脑梗死后患者运动、感觉神经功能状态及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状态,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客观的诊断依据,在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5、神经电生理检查(SEP、MEP、阈值及SP检查)具有无创,简便,经济的特点,作为功能性检查,可以早于影像学检查出现异常,同时可以作为监测,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评估的客观指标。(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刘廷刚,秦春梅,王盛,杨永强,徐建华[3](2012)在《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脊柱手术监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脊柱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手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手术风险也越来越大,术中了解脊髓、神经功能状况也显得尤为重要。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是最常用的检测脊髓感觉通路的电生理脊髓监护方法。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对74例脊柱脊髓手术患者进行CSEP术中监测,本文对术中CSEP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其术中监测的应用价值。1临床资料(本文来源于《兵团医学》期刊2012年04期)
李虎年,刘南平,乔慧,刘淑玲,王明然[4](2010)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联合直接电刺激术在大脑运动感觉功能区定位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直接电刺激术联合监测在运动感觉功能区占位患者术中监测的临床应用。方法实验组选取40例运动感觉区占位的病人,术中均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联合直接电刺激术定位功能区。对照组选取运动感觉区占位的病人40例,术中未定位功能区。两组病人均行术前术后神经系统检查,以术后2周两组病人的肌力、切除程度做为评价指标。结果术后肌力下降实验组14例(占35%),对照组21例(占52.5%),P=0.028,P<0.05;实验组有9例术中成功定出下行运动通路(占22.5%);术后感觉减退实验组2例(占5%),对照组1例(占2.5%),P=0.841(P>0.05);实验组28例全切,12例近全切;对照组27例全切,13例近全切(P=0.809)。结论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波形倒置与直接皮层及下行运动通路电刺激监测技术,能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有效保护运动功能。(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刘南平,周立明,沙彦妮,陈景云[5](2008)在《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脊髓脊柱手术中监测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监测客观评价脊髓功能及完整性并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4例脊柱脊髓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前、中、后CSEP监测,观察并分析皮层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波幅降低≥50%或潜伏期延长≥10%为明显改变即报警标准。结果真阴性72.22%(39/54),术中潜伏期及波幅均无异常变化,术后无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假阴性0.18%(1/54),术中CSEP无明显变化,但术后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真阳性25.93%(14/54),手术过程中CSEP出现短暂潜伏期延长小于10%、波幅下降小于50%,暂停操作或改变操作方向后波形恢复或改善。结论CSEP的监测在脊柱手术中对脊髓的牵拉、缺血以及损伤很敏感,术中及时干预,可使ESEP改善;CSEP能较好地反映脊髓功能状态及完整性,对防止脊髓损伤、判定神经功能预后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唐家广,侯树勋,梁红英,彭宝淦,张春丽[6](2002)在《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监测腰神经根损伤中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利用大鼠髓核突出动物模型 ,探索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CSEP)的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是否与神经根性疼痛有关系。方法 :取大鼠自体尾部的髓核无压迫下放置在L4 和L5神经根上 ,制成髓核突出动物模型 ,分别在术后3d、1、2及 4周观察大鼠术侧肢体机械刺激敏感性和热刺激敏感性的变化 ,并引出大鼠后肢CSEP ,观察术侧肢体CSEP的变化。结果 :在无明显机械压迫的情况下 ,大鼠腰神经根上植入自体髓核可产生痛觉过敏 ,CSEP波幅增高。结论 :髓核自身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 ,CSEP波幅的增高与神经根性疼痛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02期)
丛芳[7](1998)在《躯体感觉皮层诱发电位及皮节诱发电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测定了73名正常人正中神经及胫神经躯体感觉皮层诱发电位值(N_(20);P_(38))及对应于神经根C_5,C_6,C_7,C_8/T_1,L_3,L_4,L_5,S_1的特定皮节刺激的皮层诱发电位值,并记录了受试者的身高和年龄。目的在于分析针对每个神经根的皮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正常值,并说明其与身高和年龄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期刊1998年03期)
黄华品,瞿治平,郑安,李盛昌[8](1995)在《丘脑皮层感觉投射模式的体感诱发电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局灶性内囊梗塞病人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顶、中央前成份研究,结果提示单纯运动障碍组均表现为中央前成份异常,单纯感觉障碍组均表现为顶成份异常,混合障碍组顶、中央前成份均异常。结果证实了一种感觉投射新模式即电刺激外周神经后冲动到丘脑腹侧后外侧核,经多道(至少部份是独立的)投射系统投射到顶中央前回皮层,对研究人脑感觉信息处理过程可能提供某些有益的电生理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脑电学杂志》期刊1995年03期)
黄坤厚,蒙志和,梁荣照,谭郁玲,陈燕[9](1981)在《电针穴位对家兔皮层感觉区、丘脑中央中核及腓总神经诱发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多个水平共同参与丁针刺镇痛过程。过去我们的工作已证实大脑皮层参与针刺镇痛。Hecaen 等1949年首先报导了破坏中央中核能缓解丘脑痛,以后一些资料进一步表明破坏丘脑中央中核能缓解顽固性疼痛。毁损束旁核(pf)、中央中核(CM)或附近其他连接的丘脑核团能有效地取消猫(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1981年02期)
[10](1974)在《“电针”对大脑皮层体感觉区诱发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观察了刺激猫肢体传入神经与大脑皮层体感觉区诱发电位的关系。发现刺激隐神经可在对侧大脑皮层体感觉区引出包括短潜伏期的先正后负的两相电位和长潜伏期的正相电位。“电针”隐神经的外周段或其分支可抑制上述诱发电位。“电针”隐神经附近组织(相当于“电针”穴位)也有抑制作用。在距隐神经较远部位“电针”时,则上述抑制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新医学》期刊1974年02期)
皮层感觉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脑水肿和脑血流、脑组织代谢等方面的异常。现代影像学技术可反映其形态学变化,但不能评价病变区的功能障碍情况。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段(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皮层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可敏感地反映病变区域大脑皮层及其联系纤维的受损程度,反映脑梗死时脑功能障碍的状态。本文探讨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的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患者组,患者组患侧健侧分别检查,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入组的50例患者均一侧肢体有不同程度偏瘫,肌力0-Ⅳ级,并经MRI扫描证实,并排除周围神经病变及其他中枢神经病变,患者本人同意并能主动配合检查。患者组及对照组行MEP、SEP及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观察两组SEP中枢传导时间(CCT)、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的变化;分析患者组患侧中枢感觉传导时间、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及阈值、皮层磁刺激静息期的变化特点。结果:1.SEP结果:50例患者组患侧SEP异常38例,占76%,其中6例N20及P40波的波形分化差,波形缺失,2例N20波的波形缺失,下肢P40波的潜伏期延长,CCT延长;18例患侧N20及P40波的潜伏期延长,患侧上下肢SEP的CCT延长;8例患侧上肢N20波的潜伏期延长,CCT延长,患侧下肢P40波的潜伏期及CCT在正常范围内;4例患侧上肢SEPN20波的潜伏期及CCT在正常范围内,患侧下肢SEPP40波的潜伏期及CCT延长。患侧上下肢SEP的CCT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有显着差异(P<0.01)。2.MEP结果:50例脑梗死患者患侧MEP检测结果:50例患者组患侧MEP异常者45例,占90%,其中14例(占28%)患侧上下肢MEP缺失,均为肌力0-Ⅱ级患者;20例(占40%)患侧皮质手区及皮质腿区的潜伏期延长,患侧上、下肢CMCT延长;8例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及CMCT延长,下肢MEP潜伏期及CMCT在正常范围内;3例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及CMCT在正常范围内,下肢MEP潜伏期及CMCT延长。患侧上、下肢CMCT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差异显着(P<0.01)。3.皮层磁刺激静息期及运动皮层阈值检查结果:50例患者组患侧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其中20例因拇短展肌无力收缩不能配合检查,无测量结果;8例检测结果与患者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22例SP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阈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增高(P<0.01)。4.50例脑梗死患者组中,SEP, MEP及阈值,SP叁项联合检测,总计异常45例(90%)。结论:1、SE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能有效的评价大脑皮层、体感皮层传导通路及体感皮层的功能状态,并在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SEP检查可发现感觉通路的亚临床损害,对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诊断依据,弥补了影像学和各种评分量表的不足。2、MEP能对患者运动功能作出客观定量评定,是评价锥体束损伤严重程度的客观证据。其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残余的锥体束功能,MEP的神经生理学评价比临床检查敏感。这是MEP预测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基础,亦是脑梗死预后的重要客观指标。3、SP及阈值的检测可客观定量的评价患者患侧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作用。4、SEP、MEP、阈值及SP联合检查能敏感全面地反映脑梗死后患者运动、感觉神经功能状态及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状态,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客观的诊断依据,在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5、神经电生理检查(SEP、MEP、阈值及SP检查)具有无创,简便,经济的特点,作为功能性检查,可以早于影像学检查出现异常,同时可以作为监测,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评估的客观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层感觉诱发电位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世民,张丽萍,张雪青.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的临床价值[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14
[2].张丽萍.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的临床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4
[3].刘廷刚,秦春梅,王盛,杨永强,徐建华.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脊柱手术监护中的应用[J].兵团医学.2012
[4].李虎年,刘南平,乔慧,刘淑玲,王明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联合直接电刺激术在大脑运动感觉功能区定位的效果评价[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
[5].刘南平,周立明,沙彦妮,陈景云.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脊髓脊柱手术中监测的应用价值[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
[6].唐家广,侯树勋,梁红英,彭宝淦,张春丽.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监测腰神经根损伤中作用的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
[7].丛芳.躯体感觉皮层诱发电位及皮节诱发电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8
[8].黄华品,瞿治平,郑安,李盛昌.丘脑皮层感觉投射模式的体感诱发电位研究[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5
[9].黄坤厚,蒙志和,梁荣照,谭郁玲,陈燕.电针穴位对家兔皮层感觉区、丘脑中央中核及腓总神经诱发电位的影响[J].针刺研究.1981
[10]..“电针”对大脑皮层体感觉区诱发电位的影响[J].新医学.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