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途线路巡检技术的特性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詹建文[1](2021)在《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5G网络建设,电信运营商管理的光缆线路数量不断增加,保证光缆线路畅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然而,在当前的光缆线路维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只有在巡检时才能发现光缆线路隐患,这样不仅会极大地消耗人力资源,而且无法及时处理发生的异常情况。如今视频监控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视频监控更加智能化。若将智能视频监控应用到光缆线路上,通过技术手段辅助人工维护,可以有效提高光缆线路维护的效率。本论文选题来源于电信运营商企业合作项目,设计并实现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对光缆线路监控视频进行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当发现光缆线路隐患时及时产生告警,通知工作人员处理,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对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以及系统各层设计。为了保证系统的延展性,系统按照层次结构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智能分析层、系统服务层、系统管理层以及系统可视化层。为了防止光缆受到外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系统智能分析层主要检测工程车辆与行人,针对实际应用场景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YOLOv3-tiny检测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出了基于可变形卷积和注意力机制的多尺度检测算法YOLOv3-monitor,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在检测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检测准确率,为系统提供算法支持。(2)完成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的实现与测试。本文采用微服务、流媒体和可视化等技术实现了系统各层功能,系统可采集实时视频流和离线文件,通过调用算法服务接口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实时告警、视频转发和GIS地图展示等服务,支持对用户、设备以及数据的管理,实现了告警数据的图表化展示和流媒体播放。最后,分别对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保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韦秋培[2](2021)在《文化线路视角下汉江水路遗产构成与价值研究 ——以汉中盆地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ICOMOS《文化线路宪章》引领下,2009年俞孔坚等多位学者提出构建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长江沿线文化带被界定为国家级线性文化遗产,其中汉江作为长江第一大支流,也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继而开启了从文化线路视角研究汉江的新领域。汉江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大河之一,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巨大影响。目前的研究缺少对汉江本体和沿线文化带的遗产关联性方面更细致的研究和梳理。2020年,在《汉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编制工作中首次从文化线路视角分析汉江两岸的密集古迹分布带及沿汉江呈现文化传播的现象,并提出“汉江水路”概念及“汉江水路”系列遗产保护目标,但对其遗产构成和价值识别等工作尚未深入展开。因此本文将从文化线路视角对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的遗产构成和价值进行识别和研判,这对推动汉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及“汉江水路”遗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次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汉江水路”作为一个新的遗产保护对象,需根据《文化线路宪章》等国际宪章和文件,借鉴“水路遗产”和“水路文化遗产”等概念,梳理“汉江水路”的命名和内涵;依托“汉江水路”的历史发展研究,梳理汉江水路历史演变过程和历史线路;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线路视角,对“汉江水路”满足“文化线路”定义、具备“文化线路”特征等方面进行认知。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基于案例借鉴和相关文件解读探讨文化线路遗产构成和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构建相应的技术路线。第三部分为实践研究,实践研究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构成要素识别和遗产资源调查,基于构建的技术路线和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的历史功能,建立汉江水路遗产体系,并基于遗产构成要素识别原则,确认属于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的构成要素清单,并对已确定的遗产构成要素进行资源现状调查;其二为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价值研究和判断,借鉴Attributes(价值特征要素)的认定逻辑建立了遗产要素与遗产价值的联系,通过分析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各类遗产要素与线路功能相关的价值特征,从而归纳总结各类型遗产要素共有的价值内容,选择《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价值体系作为遗产要素共有的价值转化为整体价值的框架,继而从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五方面总结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的整体价值。本文基于文化线路视角,梳理了“汉江水路”命名和概念内涵,构建了文化线路遗产构成和价值研究的技术路线,并以汉江水路汉江盆地段为例,厘清了其遗产构成要素与遗产价值。本研究为类似的文化线路遗产构成要素与价值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同时为“汉江水路”遗产名录及保护与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岳[3](2019)在《基于React的输电线路巡检作业系统前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输电网络规模的持续扩大,传统的人工巡检作业方式由于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工作效率低和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渐渐不能满足大规模输电线路巡检作业的需要。而随着无人机与直升机的出现和普及,因其飞行速度快,可跨越复杂地形等特点,相关设备与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输电线路巡检作业中。无人机与直升机的应用能够大幅缩短缺陷发现时间和故障修复时间,提高输电线路巡检作业的工作效率。本文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React的输电线路巡检作业系统,旨在将无人机和直升机巡检作业任务管理与巡检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以应对输电线路规模扩大带来的巡检任务管控复杂以及巡检数据增加等问题。本文将先进的React前端框架应用于输电线路巡检作业系统的开发。React采用新的虚拟DOM、状态、单向数据流等特性形成组件化的开发方式,改变了传统Web的开发方式,极大提高了大型Web应用的开发效率。设计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本文通过分析输电线路巡检作业工作的需求,首先明确了系统角色划分,其次确定了系统应具有的无人机与载人直升机进行作业计划的功能,以及对巡检、台账、飞行调度和系统信息等数据管理的功能,然后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完成了总体系统结构及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基于React组件化的设计思想,通过对各个功能模块的分析,得到典型模块的结构,进一步设计得到具有独立功能和逻辑的组件,形成一套通用组件,如高级搜索、表单生成、选择输入系列组件以及按钮弹窗和可编辑表格等组件,通过设计实现这一套通用组件,提高了代码复用率和系统开发效率,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同心圆可视化模型的前端代码依赖关系可视化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项目开发产生的代码,分析得到代码间的依赖关系后,将其映射到同心圆结构的可视化模型上,并利用ECharts进行渲染,从而得到直观的代码依赖关系图,有助于发现代码中不合理的依赖关系,便于软件架构的维护。
陈远[4](2019)在《王世贞的《水程图》与明代大运河之旅》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一件由王世贞策划的山水巨构《水程图》册:描绘从王世贞宅邸小只园至北京通州的大运河沿途地景84帧,是目前仅见的一例表现大运河全线的明代绘画作品。在以往研究中,《水程图》不是被作为明代旅游图的案例,就是被作为王世贞艺术赞助活动的案例,但很少对《水程图》的特殊性(从风格到题材)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分成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对《水程图》的介绍与解读,分析其图式特点与笔墨风格,比照相关画作与成画过程中的文献记录,确认《水程图》为一套不折不扣的古人写生画稿,完全不同于一般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实景山水画与纪游图册。然后从以往的文人视角与旅游文化转向士人视角与政治文化,试图揭示王世贞作为一位职业士人策划创作《水程图》时不可忽视的“外缘”因素,以及运河水程对于古代士人的象征意义。第二部分是因《水程图》研究而引出的对古代大运河之旅的考察,即是对明代运河行旅文化的研究,也是关于大运河视觉文化史的一次探索。一方面借助明代士人的运河行旅日记,考察了明代运河旅行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以《水程图》为线索,对比了其他描绘过运河沿岸地景的明清画作,充分说明运河水程在古代并不是一条理想的旅游路线,而运河本身也不是古人眼中的风景,作为审美对象的大运河是现代观念的产物。可以说,《水程图》为我们认识古代运河之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觉案例;同时对明代运河之旅的考察也反过来为我们认识《水程图》提供了一个切实的文化语境。
尹俊强[5](2019)在《输电线路外破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各类施工建设过程中,电力设施屡屡遭受外力破坏的事故时有发生。为了解决供电公司防外破隐患管控工作中监管缺失、沟通不畅等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对巡线人员有效的管控平台,确保线路安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提出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数据、日常巡线数据、外破隐患数据等多维度大数据信息为平台,结合智能移动终端APP应用技术,建立外破管控系统,提供巡视与防外破整体管控的解决方案,实现信息快速记录、流程实时管控、报表自动生成等功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利用智能移动终端的GPS模块,收集巡线人员巡视路径信息,提供基于最短路径选择算法的外破隐患点路径优化及导航功能;利用手持终端的拍照功能,及时回传现场照片,快速反映线路缺陷、隐患,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本文对输电线路外破管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考虑实际情况,分析输电线路外破管控系统的建设的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接口服务的接入与封装和性能需求,并基于此设计了一套输电线路外破管控系统。本系统前端的主要功能是用户交互以及UI渲染,后端的主要功能是数据访问以及业务逻辑。系统数据架构分为四个层次:数据层、网络层、平台层、用户层。前端系统主要包括隐患信息上报、巡视记录上报、天气查询、巡线轨迹、数据同步等功能。后端系统主要包括外破点分布图、隐患数据管理、外破巡视记录、统计分析、数据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输电线路外破管控系统可以给输电线路的设计与选择提供参考,同时给输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提供指导,其成果可直接指导生产实际运行。同时可以减少输电线路外力破坏故障的发生。该系统增强外破巡检效果及管理效率,同时为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标准化信息来源,对有效保障线路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张明江[6](2018)在《军用直埋光缆线路障碍预警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军用光缆网是重要的国防基础通信设施,但光缆线路障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导致通信网络故障的最主要原因。直埋式光缆线路作为军用光缆线路中占比最高的线路敷设方式,它的无障碍运行就成为军用光缆网安全运行的关键。对于军用直埋光缆线路的故障而言,事前预防的意义和重要性要远大于事后的抢修。因此,本文对军用直埋光缆线路障碍预警方法展开研究,以有效降低光缆线路阻断率,提升光缆线路维护部队的战斗力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以及军用光缆网的作战通信保障效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通过分析导致军用直埋光缆线路障碍的主要原因,从线路自身角度和外力破坏角度出发,分别研究了通过对传输损耗进行预测的和用无人机航拍巡检的两种线路障碍预警方法。二是提出将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应用于光缆线路传输损耗预测中,进而建立了变权组合预测模型,结合对线路传输损耗预警门限值的分析,从传输损耗变化角度研究了线路障碍预警方法。三是研究了用无人机巡检方式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光缆线路障碍预警的必要性、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提出用卷积神经网络对无人机航拍图像中的光缆线路外力破坏隐患进行目标检测,仿真实现了对挖掘机等工程车辆的计算机自动识别预警,从而提高了传统光缆巡检的工作效率。四是基于MATLAB的GUI设计实现了线路障碍预警管理系统,使预警结果能够可视化呈现,结合系统生成的相关检测报告,为预警方法在部队推广应用提供了便捷工具。
方方[7](2016)在《基于B/S架构的通信线路巡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各主要通信公司及其代理维护单位拥有大量的线路维护人员,如何更好地对这些维护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是通信公司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同时大量的通信设备在地理位置上比较分散,当其中某个设备出现隐患或由于老化等原因而损坏时,人工的表达并不能精确的描述他们的位置,而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直接在地图上标出这些地点就可以使维修人员一目了然。基于B/S架构的通信线路巡检系统依据通信公司及其代理维护单位的日常线路巡检工作流程,通过需求分析,明确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及主要功能模块的划分。按照软件研发的一般流程,进行设计与研发。系统采用B/S架构进行模块设计,结合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开发工具、C#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以及GPS定位技术实现了对巡检员日常线路巡检工作的电子化管理,提高了通信公司及其代理维护单位的日常线路巡检工作的效率及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信线路巡检系统的业务分析。通过对通信公司及其代理维护单位日常巡检工作流程的深入了解,分析巡检系统应该实现哪些功能,才能满足相关单位的工作需求。2、通信线路巡检系统的架构分析及实现流程设计。在业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明确了系统的总体架构,确定了系统的开发环境,并进行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及相关功能模块的流程设计。3、通信线路巡检系统的实现及测试。依据上述的分析与设计,实现业务分析中所确定的需要具备的功能。并通过测试对相关功能模块进行了验证。本系统分为巡检监控、基础资料管理、巡检计划管理、巡检统计报表、系统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等几大功能模块。其中巡检监控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模块,实现对巡检员巡检线路的实时监控,历史轨迹查看,采集点、参照点及隐患点的管理,外力盯防管理等工作。通过测试,本系统基本满足了通信公司日常线路巡检工作的要求。
陈璇[8](2010)在《论GPS技术及其在电力线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提高线路检测效率,实现线路的自动化管理。本文阐述了电力线路巡检技术的传统方法,结合实际电力线路巡检工作,对GPS定位系统及其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了GPS技术在电力巡检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以实现线路的自动化管理。
王海荣,贾育秦[9](2009)在《GPS技术在电力线路检测技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线路缺陷的有效检测效率,最大可能避免缺陷点的误检、漏检,线路检测工作必须由原来的人工观测检测向信息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实现线路的自动化管理。根据现有的软硬件的技术条件,结合实际线路巡检需要,提出了基于GPS定位的线路巡检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案。
王华[10](2008)在《移动传输线路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相应的运营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对网络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网络管理承担着保障网络高效、可靠、经济和安全运行的重任,并已经成为下一阶段通信建设的重点。电信部门项目的建设、日常的维护以及决策的提供无不依赖于对网络资源的有效管理,其网络的建设也成为原有运营商和新兴运营商进行网络规划和建设时考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开发传输线路综合系统对提高传输线路资源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运营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收集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信息,但都是以不同“岛屿”的形式零散分布在公司内部,以不同文本格式保存着,不能共享。另外,传统的人工记录与操作方式以及纸质图纸、文档的使用,不利于全面而准确的获取与更新线路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具体资源等信息。上述这些状况使每个部门的工作耗时高而且效率低,而这种低效的协作模式往往会形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影响大量新建、改建、维护工作的进程,不能满足应急通信突发性和紧急性的需要。通过对进行战备通信应急预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已投产运营的或将建设的网络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改善和提高调度、指挥效率,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分配整个网络资源的思想,并就如何使网络资源管理从单项的、人工的、独立的、局部的和数据的,走向综合的、智能的、统一的、整体的和可视化的方法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系统。本系统能有效地管理移动线路上的地下管线网络、架空及地下的电缆/光缆路线、数据网点/交换网点的分布、各种接续设备/传箱设备交换设备的逻辑关系,实现了对这些资源的信息录入、管理、查询、分析及数据成图等功能。为移动线路管理维护部门、设计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各类专业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本系统的建设以省为中心,采用统一的巡检和资源信息数据采集。由省公司集中管理全省各地、市的巡检和资源数据。各地、市通过增加地图缓存服务器来提高WebGIS的性能。在建立面向对象的线路资源数据模型的同时,提出了基于GIS/GPS的线路资源管理方法,解决了日常作业、线路资源空间地理信息及属性信息的可视化,实现了线路资源系统分布式网络数据库的集成及Web与GIS/GPS的集成。本文的研究成果已投入了实际应用。
二、长途线路巡检技术的特性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途线路巡检技术的特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视频监控发展与应用 |
2.1.1 视频监控研究现状 |
2.1.2 视频监控应用概况 |
2.2 智能视频分析关键技术 |
2.2.1 目标检测 |
2.2.2 目标跟踪 |
2.2.3 行为识别 |
2.2.4 异常行为检测 |
2.3 光缆线路巡检技术分析 |
2.3.1 光缆线路巡检概况 |
2.3.2 视频监控在光缆线路巡检中的应用 |
2.4 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 |
2.4.1 流媒体技术 |
2.4.2 可视化技术 |
2.4.3 框架与设计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架构设计 |
3.1.1 系统需求分析 |
3.1.2 系统层次结构设计 |
3.1.3 系统架构设计 |
3.2 数据采集层设计 |
3.2.1 实时视频采集模块的设计 |
3.2.2 离线文件采集模块的设计 |
3.3 数据存储层设计 |
3.4 智能分析层设计 |
3.4.1 工程车辆与行人检测算法设计 |
3.4.2 光缆区域入侵算法设计 |
3.4.3 算法服务调用设计 |
3.5 系统服务层设计 |
3.5.1 实时告警模块的设计 |
3.5.2 处置反馈模块的设计 |
3.5.3 视频分发模块的设计 |
3.5.4 GIS地图展示模块的设计 |
3.6 系统管理层设计 |
3.6.1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
3.6.2 设备管理模块的设计 |
3.6.3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 |
3.7 系统可视化层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实现与测试 |
4.1 系统整体实现 |
4.2 系统分层实现 |
4.2.1 数据采集层的实现 |
4.2.2 数据存储层的实现 |
4.2.3 智能分析层的实现 |
4.2.4 系统服务层的实现 |
4.2.5 系统管理层的实现 |
4.2.6 系统可视化层的实现 |
4.3 系统测试 |
4.3.1 系统功能测试 |
4.3.2 系统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2)文化线路视角下汉江水路遗产构成与价值研究 ——以汉中盆地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解析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相关概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汉江相关研究 |
1.4.2 文化线路相关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2 文化线路视角下“汉江水路”解析 |
2.1 “汉江水路”概念由来 |
2.1.1 “汉江水路”名称解析 |
2.1.2 “汉江水路”概念解读及特征分析 |
2.2 “汉江水路”历史研究 |
2.2.1 汉江及汉江流域基本概况 |
2.2.2 “汉江水路”历史演变 |
2.2.3 “汉江水路”线路梳理 |
2.3 从文化线路的角度对“汉江水路”进行认知 |
2.3.1 “汉江水路”历史作用总结 |
2.3.2 辨析“汉江水路”是否符合文化线路定义 |
2.3.3 文化线路视角下“汉江水路”的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文化线路遗产构成与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文化线路遗产构成要素识别理论研究 |
3.1.1 文化线路遗产构成要素 |
3.1.2 文化线路遗产构成案例借鉴 |
3.1.3 文化线路遗产构成的相关研究 |
3.1.4 文化线路遗产构成要素识别技术路线 |
3.2 文化线路遗产价值研判理论研究 |
3.2.1 文化线路遗产价值研判案例借鉴 |
3.2.2 文化线路遗产价值研判的相关研究 |
3.2.3 文化线路遗产价值体系比较分析 |
3.2.4 文化线路遗产价值研判技术路线 |
3.3 本章小结 |
4 文化线路视角下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构成要素识别 |
4.1 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背景概述 |
4.1.1 汉中及汉中盆地区域概况 |
4.1.2 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线路走向及其自然地理环境 |
4.1.3 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的重要地位 |
4.2 文化线路视角下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构成要素分析 |
4.2.1 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体系构建 |
4.2.2 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构成要素识别原则 |
4.2.3 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构成要素清单 |
4.3 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资源调查 |
4.3.1 交通设施资源调查 |
4.3.2 自然环境要素调查 |
4.3.3 与军事战略相关要素资源调查 |
4.3.4 与文化影响相关要素资源调查 |
4.3.5 与商业贸易相关要素资源调查 |
4.3.6 非物质遗产要素资源调查 |
4.4 本章小结 |
5 文化线路视角下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价值研判 |
5.1 文化线路视角下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价值研判方法 |
5.1.1 价值特征要素的识别 |
5.1.2 遗产价值的梳理 |
5.2 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价值特征要素分析 |
5.2.1 线路本身价值特征要素分析 |
5.2.2 其它基本要素的价值特征要素分析 |
5.3 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价值解析 |
5.3.1 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各类型遗产要素共有的价值分析 |
5.3.2 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整体价值阐述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一: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物质遗产要素现状调查表 |
附录二: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非物质遗产要素现状调查表 |
附录三:汉江水路汉中盆地段遗产构成要素数量统计表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React的输电线路巡检作业系统前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输电线路巡检作业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输电线路巡检作业系统需求分析 |
2.1 业务流程分析 |
2.1.1 巡检作业 |
2.1.2 检测设备 |
2.1.3 数据处理 |
2.2 角色分析 |
2.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1 无人机作业计划 |
2.3.2 载人直升机作业计划 |
2.3.3 数据管理 |
2.3.4 数据展示 |
2.3.5 台账管理 |
2.3.6 飞行调度 |
2.3.7 系统管理 |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电线路巡检作业系统前端设计 |
3.1 技术栈与开发环境 |
3.1.1 技术栈 |
3.1.2 开发环境 |
3.2 系统架构 |
3.3 功能模块 |
3.4 典型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电线路巡检作业系统前端实现 |
4.1 通用组件设计与实现 |
4.1.1 高级搜索组件 |
4.1.2 表单生成组件 |
4.1.3 选择输入组件 |
4.1.4 按钮弹窗组件 |
4.1.5 可编辑表格组件 |
4.1.6 审核组件 |
4.1.7 导出组件 |
4.1.8 详情组件 |
4.1.9 数据请求方法 |
4.1.10 文件下载方法 |
4.2 作业计划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计划检索与展示 |
4.2.2 计划创建与调整 |
4.2.3 计划导出功能 |
4.2.4 计划审核流程 |
4.2.5 计划详情功能 |
4.3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数据检索与展示 |
4.3.2 数据上传 |
4.3.3 数据删除与下载 |
4.3.4 数据详情 |
4.4 数据展示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1 登陆管理 |
4.5.2 权限与角色管理 |
4.6 系统测试 |
4.6.1 功能性测试 |
4.6.2 非功能性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前端代码依赖关系可视化分析 |
5.1 背景与意义 |
5.2 方法原理 |
5.3 分析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王世贞的《水程图》与明代大运河之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水程图》研究 |
第一章、山水画还是“舆地图”? |
第二章、风格不定的画家与风格鲜明的赞助人 |
一、画家钱谷与张复 |
二、赞助人王世贞 |
三、《水程图》风格的成因? |
第三章、《水程图》的创作时间及经过 |
第四章、实景与写生 |
一、实景的限度? |
二、写生的视觉证据 |
第五章、《水程图》的理解与阐释 |
一、作为话题的河患与海运 |
二、作为象征的运河水程 |
三、士人政治实践中的图像生产 |
第二部分 大运河之旅 |
第一章、行路难 |
一、闸阻 |
二、险情 |
三、河患 |
四、盗贼 |
五、丧舟 |
六、现实与图像 |
第二章、运河沿岸的风景VS作为风景的运河 |
一、苏州至京口江南水路 |
二、从苏北湖区到黄运交汇河段 |
三、山东闸河与《山东纪游图》 |
四、《潞河督运图》与《潞河赠别图》 |
五、大运河形象 |
第三章、王世贞的长途旅行 |
附表《水程图》册路线 |
图版 |
参考书目 |
文献 |
近人论着 |
致谢 |
(5)输电线路外破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现状分析 |
2.2 功能需求分析 |
2.3 非功能需求分析 |
2.4 接口服务的接入与封装 |
2.5 性能需求 |
2.5.1 数据需求 |
2.5.2 时间特性 |
2.5.3 适应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分析及研究 |
3.1.1 B/S架构模式 |
3.1.2 Android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2.1 技术架构设计 |
3.2.2 网络架构设计 |
3.2.3 数据架构设计 |
3.2.4 数据库设计 |
3.2.5 信息安全设计 |
3.3 软硬件环境 |
3.3.1 开发环境 |
3.3.2 运行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功能总体设计 |
4.2 WEB端功能设计 |
4.2.1 缺陷隐患 |
4.2.2 任务通知 |
4.2.3 巡线地图 |
4.2.4 轨迹标记 |
4.2.5 线路管理 |
4.2.6 用户管理 |
4.3 APP端功能设计 |
4.3.1 数据同步 |
4.3.2 缺陷记录 |
4.3.3 巡视照片 |
4.3.4 巡线轨迹 |
4.3.5 天气查询 |
4.3.6 系统设置 |
4.4 系统辅助功能设计 |
4.5 数据库表设计 |
4.5.1 线路信息表设计 |
4.5.2 缺陷信息表设计 |
4.5.3 杆塔信息表设计 |
4.5.4 任务信息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主要功能实现 |
5.1.1 缺陷隐患 |
5.1.2 任务通知 |
5.1.3 数据同步 |
5.1.4 缺陷记录 |
5.1.5 数据查询 |
5.1.6 巡视照片 |
5.1.7 天气查询 |
5.1.8 巡视轨迹 |
5.2 系统测试 |
5.2.1 测试概述 |
5.2.2 测试环境 |
5.2.3 测试方法 |
5.2.4 测试范围 |
5.2.5 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军用直埋光缆线路障碍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直埋光缆线路障碍预警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基于数据的定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
1.3.3 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线路障碍预警方法分析及相关理论 |
2.1 军用直埋光缆线路障碍预警方法分析 |
2.1.1 光缆线路基础知识 |
2.1.2 军用直埋光缆线路障碍及原因分析 |
2.1.3 军用直埋光缆线路障碍的两种预警方法 |
2.2 定量预测相关理论 |
2.2.1 定量预测方法影响因素分析 |
2.2.2 相关定量预测模型介绍 |
2.2.3 预测精度评价指标 |
2.3 深度学习Faster R-CNN目标检测 |
2.3.1 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 |
2.3.2 Faster R-CNN目标检测算法 |
2.3.3 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传输损耗预测的线路障碍预警方法 |
3.1 军用直埋光缆线路传输损耗障碍预警方法分析 |
3.1.1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传输损耗预测方法分析 |
3.1.2 传输损耗预警门限的确定 |
3.2 线路传输损耗变权组合预测模型的建立 |
3.2.1 传输损耗组合预测模型中单项模型的选取 |
3.2.2 构建传输损耗变权组合预测模型 |
3.3 基于传输损耗变权组合预测模型的线路障碍预警方法实例验证 |
3.3.1 数据来源和实验仿真环境 |
3.3.2 基于变权组合预测模型的传输损耗预测过程 |
3.3.3 线路的传输损耗障碍预警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航拍图像目标检测的线路障碍预警方法 |
4.1 军用直埋光缆线路障碍的无人机巡检预警方式 |
4.1.1 无人机光缆线路巡检的需求分析和应用场景 |
4.1.2 线路障碍的无人机巡检预警流程及关键技术 |
4.2 基于Faster R-CNN的航拍图像工程车辆目标检测实验仿真 |
4.2.1 工程车辆航拍图像数据集的制作和预处理 |
4.2.2 深度学习仿真环境搭建 |
4.2.3 目标检测网络的训练过程 |
4.2.4 目标检测网络的仿真训练结果分析 |
4.3 目标检测网络的实例应用验证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军用直埋光缆线路障碍预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MATLAB/GUI设计概述 |
5.2 系统的框架和设计原则 |
5.2.1 系统的框架结构 |
5.2.2 系统的设计原则 |
5.3 系统的设计实现过程及运行界面 |
5.3.1 系统登录界面 |
5.3.2 预警方法选择界面 |
5.3.3 预警任务实现界面 |
5.3.4 系统的mcc编译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论文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预警系统主要程序代码 |
(7)基于B/S架构的通信线路巡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B/S架构 |
2.2 Mapxtreme技术 |
2.3 GIS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3 系统用例分析 |
3.3.1 系统总体用例分析 |
3.3.2 系统管理模块用例分析 |
3.3.3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用例分析 |
3.3.4 巡检监控模块用例分析 |
3.3.5 基础资料管理模块用例分析 |
3.3.6 巡检计划管理模块用例分析 |
3.3.7 巡检统计报表模块用例分析 |
3.4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4.1 技术可行性 |
3.4.2 经济可行性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 |
4.2 开发环境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1 系统管理模块的设计 |
4.4.2 巡检监控模块的设计 |
4.4.3 基础资料管理模块的设计 |
4.4.4 巡检计划管理模块的设计 |
4.4.5 巡检统计报表模块的设计 |
4.4.6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关键模块的实现 |
5.1.1 系统登录的实现 |
5.1.2 巡检实时监控的实现 |
5.1.3 巡检历史轨迹的实现 |
5.1.4 采集点管理模块的实现 |
5.1.5 参照点管理模块的实现 |
5.1.6 隐患点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 系统的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论GPS技术及其在电力线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电力线路巡检技术的传统方法 |
1.1 特殊标记法 |
1.2 条形码标识法 |
1.3 信息钮采集法 |
2 利用GPS技术巡检线路 |
2.1 GPS定位系统介绍 |
2.2 GPS定位系统的特点 |
3 GPS技术在电力巡检时的应用 |
4 GPS技术在线路巡检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5 结束语 |
(9)GPS技术在电力线路检测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力线路巡检技术 |
1.1 电力线路巡检技术的传统方法 |
1.1.1 特殊标记法 |
1.1.2 条形码标识法 |
1.1.3 信息钮采集法 |
1.2 利用GPS技术巡检线路 |
1.2.1 GPS定位系统介绍 |
1.2.2 GPS技术在电力巡检时的应用 |
1.2.3 GPS定位系统的特点 |
1.2.4 GPS技术在线路巡检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2 结论 |
(10)移动传输线路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 |
第二节 传输线路综合管理系统及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系统分析 |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第一节 系统体系结构 |
第二节 本系统关键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
第三节 安全性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对象基础数据模型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系统数据分析 |
第三节 面向对象的资源数据模型 |
第四节 面向对象线路资源数据模型的特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PS的信息采集与资源管理 |
第一节 传输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
第二节 基于GPS的线路巡检、盯防、监控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GIS资源、巡检、流程可视化 |
第一节 巡检可视化的内容 |
第二节 统计数据可视化 |
第三节 空间地理信息可视化 |
第四节 MAPXtreme平台上实现空间地理信息可视化 |
第五节 属性数据查询的可视化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GIS、GPS的系统集成与应用 |
第一节 系统的网络组成 |
第二节 系统的软件功能概述 |
第三节 基于B/S模式的系统集成 |
第四节 应用实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长途线路巡检技术的特性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詹建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文化线路视角下汉江水路遗产构成与价值研究 ——以汉中盆地段为例[D]. 韦秋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React的输电线路巡检作业系统前端设计与实现[D]. 张岳. 天津大学, 2019(01)
- [4]王世贞的《水程图》与明代大运河之旅[D]. 陈远.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5]输电线路外破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尹俊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军用直埋光缆线路障碍预警方法研究[D]. 张明江.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7]基于B/S架构的通信线路巡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方方.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8]论GPS技术及其在电力线路中的应用[J]. 陈璇. 广东科技, 2010(24)
- [9]GPS技术在电力线路检测技术中的应用[J]. 王海荣,贾育秦. 山西科技, 2009(05)
- [10]移动传输线路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王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