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灵论论文-贾世璇,段方圆,王逸捷,韩纪琴

艺术心灵论论文-贾世璇,段方圆,王逸捷,韩纪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艺术心灵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洲雕刻艺术,传统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社会意识

艺术心灵论论文文献综述

贾世璇,段方圆,王逸捷,韩纪琴[1](2019)在《原始的艺术 心灵的寄托——浅谈非洲雕刻艺术及其文化反映》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洲雕刻艺术是非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乃至世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非洲雕刻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外在设计,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重点介绍非洲雕刻艺术的基本含义及特征、非洲雕刻的分类,并挖掘非洲雕刻所反映出的传统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社会意识等文化信息,分析其国际传播情况,旨在增进国人对非洲艺术和文化的了解,推动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史爱兵,曹福强[2](2019)在《太和之境——饶宗颐艺术心灵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思想,"太和"则是艺术心灵的极致境界。"和"的艺术理念引领着其艺术创作的求和之心、向和之路、成和之境,成为其艺术作品的内在理趣。(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连明生[3](2018)在《在材质美中释放心灵——论书画篆刻艺术中的材质与风格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个成熟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创作习惯,这习惯包含了常用的创作题材,既定的创作手法,独特的创作思维,等等。这些方面的探讨颇多,我们已司空见惯,耳熟能详。但是,创作习惯还与如何对待材料密切相关,这方面的探讨似乎还不多见。有许多的艺术家都有着对某种材料的偏好,甚至把某种材料发挥到极致,乃至心物之间相得益彰,浑化无迹,最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本文拟从中国书画篆刻的角度阐释材质美与艺术家心灵之间的主客体交融(本文来源于《美术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郑萌[4](2017)在《用音乐引导服装表演由艺术审美“浅表”走向心灵——论音乐在服装表演中的审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服装表演用身体演绎产品,虽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由于音乐与服饰有着共同的形式语言表征,所以在服装表演中一直有音乐相伴:音乐提供表演节奏,制造"鼓点"式音响效果;音乐渲染表演"色彩",引导模特儿投入表演"角色";音乐烘托气氛,调动观众进入审美境界;音乐刺激灵感,激发编导的艺术创作激情。服装表演作为一种"亚艺术",其审美处于"浅表"层次。而音乐的介入,引导服装表演由艺术审美"浅表"走向人的心灵。(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07期)

王一川[5](2016)在《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以宗白华“中国艺术精神”论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踪迹可透过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论得到显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观念的形成,经历精神文化启蒙、中西文化反思和文化美学比较等时段,借助中国抗战时期特殊作用而逐步定型。来自德国的"文化心灵"变异为"艺术精神"或"艺术心灵"恰是由于宗白华的关注焦点在于中国艺术问题。宗白华之突出中国式艺术心灵的作用,可见出德国"文化心灵"观念同以儒道禅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宇宙观的异质交融。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艺术精神"观念得以催生和成熟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中国艺术精神"论并非单纯产生于中国语境内部,也不只是对德国学术思想的简单沿用,而是德国"文化心灵"等观念与"心学"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在中国现代性问题域中相遇而生的创造性变体。(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北寒[6](2016)在《艺术心灵的声音》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小(晓)晖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政协委员。其作品获全国工笔画大展银奖、铜奖、优秀奖,全国中国画叁百家铜奖,世界女艺术家艺术作品展(美国)优(本文来源于《联合日报》期刊2016-03-15)

杜滇峰,刘京[7](2015)在《追寻经典 触浸心灵——论雷佳版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及艺术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歌剧《白毛女》在文化部的组织下复排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本文将从雷佳对白毛女的人物形象塑造入手,探讨雷佳版的白毛女如何塑造了一个触动观众心灵的白毛女形象,并就这一版《白毛女》的复排带给我国歌剧发展的启迪展开研讨。(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5年12期)

李坤凝[8](2015)在《托物寄情 显艺术心灵知觉——谈宁钢的陶瓷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主会议厅,习近平主席座位的后方两侧摆放着一对色泽鲜艳的红色粉彩花瓶,这是由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校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教授设计制作的精美陶瓷艺术品。在北京APEC会议主会议厅展出的这组作品中,宁钢选择了经典的艺术符号——红色、稻穗、仙鹤与鹌鹑。他认为,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这些符号鲜明且通俗易懂,鲜红的主色调传达着喜庆而欢乐的民族情感,由稻穗、仙鹤、鹌鹑构成的装饰画面寓意"岁岁和合"、"岁岁平安",在造型上,源自传统冬瓜瓶的改良设计挺拔而饱满,极富时(本文来源于《收藏投资导刊》期刊2015年02期)

藏策[9](2015)在《艺术:心灵的能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和艺术是对人生的反观与自诘,是对世俗价值的自省与超越。人生对现实的超越,其意义其实也正是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意义所在。文学和艺术或许也并不能改变现实世界的规定性,但却在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中获得了意义,成为象征人类精神世界的伟大能指。文学与艺术是以语言与符号的方式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元影像理论中的"心灵能指"理论,是对所谓"个人性格"的深层研究,并从心灵的维度探寻内心-表达-媒介之间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荆棘[10](2014)在《日籍女画家的山东故事——单应桂:艺术心灵的“跨国相通”》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应桂的《少女与小鸡》:女性战争心灵的日本纽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市的一座公寓里,年逾八旬的海伦·雷斯罗波夫人十分珍重地将一幅中国水墨画挂在墙壁上。这幅画,描写了一位手持绢扇半遮面的少女和一群围绕在她身边的天真活泼的雏鸡。这是山东着名女画家单应桂特意为海伦创作的。画中的意境把海伦带到一种和平、温柔的心境之中,唤起了她久远的记忆。海伦和单应桂的这一段缘分,与一位日本女画家深井光甫渊源颇深。(本文来源于《齐鲁周刊》期刊2014年47期)

艺术心灵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思想,"太和"则是艺术心灵的极致境界。"和"的艺术理念引领着其艺术创作的求和之心、向和之路、成和之境,成为其艺术作品的内在理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艺术心灵论论文参考文献

[1].贾世璇,段方圆,王逸捷,韩纪琴.原始的艺术心灵的寄托——浅谈非洲雕刻艺术及其文化反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

[2].史爱兵,曹福强.太和之境——饶宗颐艺术心灵探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连明生.在材质美中释放心灵——论书画篆刻艺术中的材质与风格的关系[J].美术研究.2018

[4].郑萌.用音乐引导服装表演由艺术审美“浅表”走向心灵——论音乐在服装表演中的审美作用[J].中国文艺家.2017

[5].王一川.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以宗白华“中国艺术精神”论为个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北寒.艺术心灵的声音[N].联合日报.2016

[7].杜滇峰,刘京.追寻经典触浸心灵——论雷佳版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及艺术追求[J].大舞台.2015

[8].李坤凝.托物寄情显艺术心灵知觉——谈宁钢的陶瓷艺术[J].收藏投资导刊.2015

[9].藏策.艺术:心灵的能指[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10].荆棘.日籍女画家的山东故事——单应桂:艺术心灵的“跨国相通”[J].齐鲁周刊.2014

标签:;  ;  ;  ;  

艺术心灵论论文-贾世璇,段方圆,王逸捷,韩纪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