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前聋儿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模式,人工耳蜗植入,元音,基频
语前聋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刘平,蔡灿辉,朱忠寿,王枫,魏日富[1](2019)在《双耳双模式助听语前聋儿童嗓音基频和元音共振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侧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对侧配戴助听器(hearing aid,HA)的双耳双模式助听(CIHA)语前聋儿童嗓音基频和元音共振峰的特征,为听障儿童的语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6周岁语训半年以上、言语清晰度97分以上、助听听阈均在香蕉图内的CIHA儿童(CIHA组)和3~6周岁健听儿童(健听组)各25例,用VS-99语音工作站检测两组对象发/a/、/o/、/e/、/i/、/u/、/ü/6个元音的基频和第一、二、叁共振峰并进行对比。结果 CIHA组6个元音平均基频为306.39±31.08Hz,健听组平均基频为296.01±24.33Hz,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HA组元音/a/、/o/和/i/的第一、二、叁共振峰频率与健听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元音/e/的第一、二、叁共振峰频率明显低于健听组(P<0.05),元音/u/和/ü/的第一共振峰频率和健听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元音/u/的第二共振峰频率明显高于健听组,第叁共振峰频率明显低于健听组(均为P<0.05),而元音/ü/的第二及第叁共振峰频率均低于健听组(均为P<0.05)。结论本研究CIHA组与健听组嗓音基频相同,元音共振峰频率有差异,这可能是引起CIHA儿童发音音色及音准不同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潘异[2](2019)在《语前聋儿童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听觉言语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以母语为汉语的语前聋儿童的听觉水平及言语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6年11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先天性耳聋患儿,由其父母自行选择植入方式(即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共分为双侧人工耳蜗植入组(BCI组,20例)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组(UCI组,10例)。在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对所有受试儿童进行听觉水平及言语能力的评估。主要结局指标为父母版言语空间特性问卷(SSQ-P)空间听力部分的得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SIR)、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EAQ)及SSQ-P其他组成部分的得分,普通话早期言语感知测试(MESP)结果,普通话儿童言语理解力测试(MPSI)结果,RFS声源定位测试结果。结果1例双侧植入患儿在开机后6个月后退出随访,故最终将19例BCI受试儿童和10例UCI受试儿童纳入分析。开机后6个月,BCI组CAP中位得分(4.00 vs 4.00,P=0.668)、SIR 中位得分(2.00 vs 2.00,P=0.573)、LEAQ 中位得分(28.00 vs 26.50,P=0.769)、SSQ-P 言语感知中位得分(58.22 vs 60.62,P=0.573)、SSQ-P 空间听力中位得分(39.03 vs 34.86,P=0.115),与UCI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I组SSQ-P听力音质中位得分(39.75vs30.52,P=0.012)优于U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机后12个月,BCI组CAP中位得分(5.00vs5.00,P=0.286)、SIR中位得分(3.00vs4.00,P=0.164)、LEAQ 中位得分(32.00vs33.50,P=0.126)、SSQ-P言语感知中位得分(72.00 vs 70.50,P=0.330)、SSQ-P听力音质中位得分(53.76 vs 54.93,P=0.910),相较于UCI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I组SSQ-P空间听力中位得分(44.00vs36.00,P=0.027)显着高于U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机后6个月,UCI组患儿均未能进入MESP测试,BCI组患儿只有1例可进行MESP测试,两组患儿测试平均等级均为1.0;开机后12个月,UCI组和BCI组中分别有5例和8例可进行MESP测试,其测试平均等级为3.6和3.5。开机后6个月未有患儿能够进行MPSI测试,开机后12个月BCI组中有3例可行MPSI测试,而UCI组中只有1例。开机后12个月尚未有患儿可进行RFS测试。两组患儿开机后6个月在CAP、SIR、LEAQ、SSQ-P上得分均较术前明显提升(P<0.05),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机后12个月,两组患儿在CAP、SIR、LEAQ、SSQ-P的言语感知和听力音质部分的得分较开机后6个月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SSQ-P空间听力方面(P>0.05),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语前聋儿童中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较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在空间听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但在其他听觉能力以及言语水平上在开机后1年尚未体现出明显差异。此外,语前聋儿童的听觉水平和言语能力随开机时间的延长而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6-01)
付晓荣[3](2018)在《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和分析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置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本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儿风险事故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92%,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9.17%,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风险事故发生率2.08%,不良反应发生率4.16%,比对照组患儿6.25%的风险事故发生率和14.58%的不良反应率低,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实施舒适护理,能够显着减少和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率,有效的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张秋,华清泉,曹永茂[4](2018)在《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7岁以下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不同阶段的听觉、言语和交流康复效果及年龄、康复时间对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7岁以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根据人工耳蜗植入时的年龄分为≤3岁组(23例)及>3岁组(27例),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进行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及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测试,比较两组对象的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和交流能力。结果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年内,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两组对象的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和交流能力均逐渐提高,且术后3、6、9、12个月,≤3岁组的听觉能力、交流能力均优于>3岁组(P<0.05),术后6、12个月,≤3岁组的言语能力优于>3岁组(P<0.05)。结论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植入年龄越小、术后一年内康复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马莹,郑芸,李刚,陆涛,聂敏[5](2018)在《1~5岁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能发展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1~5岁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早期语前听能发展特点。方法:根据植入年龄,将103例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开机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分为1~2岁组、>2~3岁组、>3~4岁组和>4~5岁组,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分析4组患儿在术前(或开机时)及术后3、6、12个月时的IT-MAIS/MAIS得分(包括听觉发育总体能力、声音察觉能力和声音识别能力得分)变化规律。结果:各组患儿术后的ITMAIS/MAIS得分均随开机时间的延长而显着提高(P<0.01);不同植入年龄组之间在术后各随访点的听觉发育总体能力、声音察觉能力和声音识别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儿的听觉发育总体能力、声音察觉能力和声音识别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健听儿童相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岁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患儿术后1年内的早期语前听能随时间延长而提高,植入年龄对其语前听能的发展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王红[6](2016)在《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遵医行为与听力言语康复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86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力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探讨与家长有关的各种可能因素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听力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为今后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家长提供康复指导和帮助,为患儿制定系统合理的术后听力言语康复计划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术前确诊为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家长进行电话随访。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开机一年的86例语前聋患儿。调查内容包括患儿的姓名、植入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术后康复模式、开机调试次数、每天使用人工耳蜗的时间、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收入情况、主要看护人的文化程度、是否会语言训练、在看护时对患儿是否进行言语训练及训练时间长短。使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听觉感知水平和语言产生表达能力作出分级评估。核对整理资料,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借助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分析CAP和SIR分级结果与父母听力言语健康状况、主要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人会不会语言训练、术后康复模式、每天家庭语言训练时间长短、术后一年内电子耳蜗编程调试次数、患儿每天使用人工耳蜗时间的长短7个因素的关系。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CAP、SIR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父母听力言语健康状况不同的叁组患儿间CAP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F值为3.322,P值为0.041),叁组间SIR得分无统计学差异(F值为0.139,P值为0.871)。(2)主要看护人文化程度不同的叁组患儿CAP和SIR得分均有统计学差异(CAP:F=18.63:SIR:F=9.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主要看护人是否会语言训练、术后不同康复模式的两组患儿CAP和SIR得分进行组间t检验,两组间CAP和SIR得分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4)对家庭语训时间不同、术后调节机器次数不同的叁组患儿CAP和SIR得分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叁组患儿CAP和SIR得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5)对术后每天使用人工耳蜗时间不同的叁组患儿CAP和SIR得分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能够显着影响患儿的CAP得分(F=16.13,P<0.05),但是对SIR得分影响不显着(F=2.94,P==0.058)。(6) 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后康复模式、看护人是否会语言训练、每天家庭语言训练时间叁个因素能够显着影响CAP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看护人不同文化程度、术后康复模式、看护人是否会语言训练、每天家庭语言训练时间四个因素能够显着影响SIR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家长的遵医行为直接影响着患儿听觉言语的康复效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指导家长了解人工耳蜗的相关知识,掌握术后康复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让他们意识到在患儿康复过程中肩负的责任和重要性,帮助患儿早日康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11-20)
刘雅恬,杨蓓蓓[7](2016)在《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及行为问题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随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的部分语前聋患儿,观察听觉言语康复的时间规律和心理行为发展情况。方法 62例语前聋患儿纳入研究。听觉言语评估包括声场纯音听阈测试,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或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AIS/IT-MAIS)、听觉行为分级(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IR),并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患儿行为问题进行筛查。结果康复时间2年以内组和2~4年组在MAIS/IT-MAIS得分率、CAP和SIR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4年组和4年以上组在纯音听阈、SIR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12例患儿CBCL总粗分大于分界值,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0%。6~11岁患儿中男性出现"攻击性"频率最高,女性出现"抑郁"频率最高。结论语前聋患儿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听觉言语能力随着康复时间增加而提高,且发展趋向一致。在康复时间4年时,听觉能力达到一个平台期,言语能力仍有进步空间。佩戴人工耳蜗的患儿在获得良好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后,仍易产生行为问题,应对其心理行为发展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正确的疏导。(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16)
黄珏[8](2016)在《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术期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前聋患儿听觉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37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前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纳入观察组(n=19)及对照组(n=1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半年,应用听觉整合问卷(MAIS)以及简易健康量表(SF-36)对患儿听觉康复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术后半年使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评估所有患儿的听觉和言语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后半年MAI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观察组在手术后MAIS总分、信心分、警觉分、意义分以及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CAP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但SIR分级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系统化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的听觉康复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6年17期)
尤妍颜,郭倩倩,韩军宁,孟超,陈雪清[9](2016)在《语前聋儿童助听后听觉与言语能力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听障程度、不同干预年龄的语前聋儿童助听后听觉与言语能力发育的相关性,为患儿后期康复及助听效果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以23例语前聋患儿(男11例,女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耳聋程度分为A组(重度耳聋组,13例)和B组(极重度耳聋组,10例),根据患儿干预年龄分为C组(≤2岁组,15例)和D组(>2岁组,8例)。使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及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评估患儿助听后的听觉及言语发育情况,对评估得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组患儿的CAP与SIR、CAP与MUSS、SIR与MUSS评估得分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r_A分别为0.973、0.969、0.973(P<0.01),相关系数r_B分别为0.926、0.862、0.886(P<0.01),相关系数r_C分别为0.944、0.975、0.960,P<0.01,相关系数r_D分别为0.881、0.902、0.868(P<0.01)。结论不同听障程度及不同干预年龄的语前聋儿童助听后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均存在显着相关性,CAP、SIR、MUSS 3种问卷可联合用于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的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张雪媛,钟志茹,欧雪雁,梁茂金,李湘辉[10](2016)在《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表现及言语可懂度变化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15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3年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总结其发育规律,分析各可能因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5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各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在开机后13、6、12、18、24、30、36个月运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0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c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患儿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关因素进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患儿开机后12个月内,CAP及SIR得分与术后康复时间正相关(r_(CAP)=0.884,r_(SIR)0.873,P<0.05),个体问差异较大,开机12个月后,个体问差异减小。术前助听听阈(r=0.234,P<0.05)、术前康复时间(r=0.736,P<0.05)与CAP分级显着相关,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与SIR分级显着相关(r=0.201,P<0.05)。结论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及言语能力发育呈先快后慢趋势,术后1年内显着提高,术前助听听阈低、康复时间长的患儿术后听觉发育较好,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有助于言语发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语前聋儿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以母语为汉语的语前聋儿童的听觉水平及言语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6年11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先天性耳聋患儿,由其父母自行选择植入方式(即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共分为双侧人工耳蜗植入组(BCI组,20例)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组(UCI组,10例)。在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对所有受试儿童进行听觉水平及言语能力的评估。主要结局指标为父母版言语空间特性问卷(SSQ-P)空间听力部分的得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SIR)、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EAQ)及SSQ-P其他组成部分的得分,普通话早期言语感知测试(MESP)结果,普通话儿童言语理解力测试(MPSI)结果,RFS声源定位测试结果。结果1例双侧植入患儿在开机后6个月后退出随访,故最终将19例BCI受试儿童和10例UCI受试儿童纳入分析。开机后6个月,BCI组CAP中位得分(4.00 vs 4.00,P=0.668)、SIR 中位得分(2.00 vs 2.00,P=0.573)、LEAQ 中位得分(28.00 vs 26.50,P=0.769)、SSQ-P 言语感知中位得分(58.22 vs 60.62,P=0.573)、SSQ-P 空间听力中位得分(39.03 vs 34.86,P=0.115),与UCI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I组SSQ-P听力音质中位得分(39.75vs30.52,P=0.012)优于U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机后12个月,BCI组CAP中位得分(5.00vs5.00,P=0.286)、SIR中位得分(3.00vs4.00,P=0.164)、LEAQ 中位得分(32.00vs33.50,P=0.126)、SSQ-P言语感知中位得分(72.00 vs 70.50,P=0.330)、SSQ-P听力音质中位得分(53.76 vs 54.93,P=0.910),相较于UCI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I组SSQ-P空间听力中位得分(44.00vs36.00,P=0.027)显着高于U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机后6个月,UCI组患儿均未能进入MESP测试,BCI组患儿只有1例可进行MESP测试,两组患儿测试平均等级均为1.0;开机后12个月,UCI组和BCI组中分别有5例和8例可进行MESP测试,其测试平均等级为3.6和3.5。开机后6个月未有患儿能够进行MPSI测试,开机后12个月BCI组中有3例可行MPSI测试,而UCI组中只有1例。开机后12个月尚未有患儿可进行RFS测试。两组患儿开机后6个月在CAP、SIR、LEAQ、SSQ-P上得分均较术前明显提升(P<0.05),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机后12个月,两组患儿在CAP、SIR、LEAQ、SSQ-P的言语感知和听力音质部分的得分较开机后6个月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SSQ-P空间听力方面(P>0.05),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语前聋儿童中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较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在空间听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但在其他听觉能力以及言语水平上在开机后1年尚未体现出明显差异。此外,语前聋儿童的听觉水平和言语能力随开机时间的延长而显着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前聋儿童论文参考文献
[1].刘平,蔡灿辉,朱忠寿,王枫,魏日富.双耳双模式助听语前聋儿童嗓音基频和元音共振峰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
[2].潘异.语前聋儿童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听觉言语能力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3].付晓荣.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护理[J].临床研究.2018
[4].张秋,华清泉,曹永茂.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评估[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
[5].马莹,郑芸,李刚,陆涛,聂敏.1~5岁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能发展特点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
[6].王红.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遵医行为与听力言语康复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
[7].刘雅恬,杨蓓蓓.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及行为问题评估[C].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8].黄珏.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术期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
[9].尤妍颜,郭倩倩,韩军宁,孟超,陈雪清.语前聋儿童助听后听觉与言语能力的相关性[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6
[10].张雪媛,钟志茹,欧雪雁,梁茂金,李湘辉.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表现及言语可懂度变化特点分析[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