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光熔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激光,熔池,温度,曲轴,气门,数值,判据。
激光熔凝论文文献综述
赵媛媛[1](2019)在《水泵曲轴的表面激光熔凝与综合性能检测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水泵曲轴用45钢进行了表面激光熔凝处理,对比分析了45钢基体与激光熔凝层的硬度、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并观察了磨损形貌。研究结果表明:45钢基材的物相组成为α-Fe、Cr_2C_3和C_(23)C_6,激光熔凝层物相组成为马氏体和C_(1.36)Fe_(0.52)相,未检测有残余奥氏体;随着距离表层距离的增加,熔凝层硬度逐渐减小,表层区域硬度较高,约为764HV_(0.2),在离表层1.1 mm范围内激光熔凝层的硬度都明显高于45钢基材;随着载荷从100 N增加至250 N,45钢和激光熔凝层的摩擦因数都呈现先减小而后增加的趋势,磨损率都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相同载荷下,45钢的磨损率都要大于激光熔凝层。(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6期)
庞铭,张啸寒[2](2019)在《激光熔凝强化RuT300收尾凹坑缺陷抑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突破气门座激光熔凝收尾凹坑缺陷技术瓶颈。方法建立激光熔凝强化Ru T300的叁维瞬态温度场仿真模型,模型中考虑激光吸收率、材料相变潜热及热物性参数的影响,并结合Niyama判据,分析激光熔凝强化Ru T300收尾过程激光参数线性变化对收尾凹坑缺陷的影响规律。结果在激光熔凝收尾过程中,对比未采用激光参数线性变化的收尾方式,采用激光功率线性下降(斜率为–400)的参数变化方式时,■的最大值由最初的0.0085增大至0.0097;当斜率由–100减小至–400时,■的最大值由最初的0.0087增大至0.0097;采用激光扫描速度线性上升(斜率为20)的参数变化方式时,■的最大值由最初的0.0087增大至0.0142;当斜率由5增加至20时,■的最大值由最初的0.0112增大至0.0142。伴随着激光功率线性下降或激光扫描速度线性上升,激光熔凝气门座收尾凹坑有缩减趋势,且伴随着激光功率线性下降过程斜率绝对值或激光扫描速度线性上升过程斜率的增大,收尾凹坑有进一步缩减趋势。实验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结论在激光熔凝收尾过程中,采用激光功率线性下降或者激光扫描速度线性上升方法可以抑制收尾的凹坑缺陷,提升气门座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庞铭,浮艺旋[3](2019)在《激光熔凝镁合金熔池非对称分布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激光熔凝镁合金有限元模型,模型中考虑了镁合金热物性参数的非线性、相变潜热和熔化潜热,分析了激光熔凝镁合金温度和熔池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激光熔凝过程前面对后面的预热作用等,激光熔凝镁合金的等温线呈非对称性分布,且伴随激光熔凝过程的进行,熔池的纵截面形貌由月牙形变化到半泪滴形;由于镁合金试样长度、宽度方向总的传热热阻的差异,激光熔凝镁合金正面形貌为椭圆形;因为熔池前端和熔池后端接触试样的温度差异,熔池前段比熔池后端等温线密集;由于熔池边缘通过热扩散消耗的能量大等的影响,当激光的功率不能保证辐照区域都熔化的条件下,伴随激光光斑半径的增加,激光熔凝镁合金的正面熔池面积减小。(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0期)
庞铭,谭雯丹[4](2019)在《预热温度对激光熔凝RuT300气门座残余应力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突破激光熔凝蠕墨铸铁RuT300气门座裂纹抑制技术的瓶颈,研究了预热温度对激光熔凝RuT300气门座残余应力场的影响,从而为工程上抑制裂纹的参数优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热弹塑性理论,建立了激光熔凝RuT300气门座残余应力场分析的数学物理模型,模型中考虑了预热温度、激光熔凝参数、材料性能参数的变化对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预热温度对激光熔凝RuT300气门座残余应力场的影响与熔池冷却速度、峰值温度等密切相关:当预热温度在25~150℃时,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冷却速度下降对激光熔凝RuT300气门座热膨胀变形引起的应力降低起主要作用,导致气门座环向残余应力值随预热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预热温度在150~250℃时,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峰值温度上升诱发的热膨胀变形加剧所引起的应力增加起主要作用,导致气门座环向残余应力值随预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结论预热温度的变化影响气门座的冷却速度和峰值温度,而残余应力值的变化是气门座冷却速度和峰值温度等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合理的调控预热温度,可以使激光熔凝RuT300气门座的残余应力值降低到最低,从而减小气门座激光熔凝形成裂纹的倾向。(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宋欣颖[5](2019)在《曲轴的表面激光熔凝及耐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曲轴用45钢进行了表面激光熔凝处理,对比分析了45钢基体与激光熔凝层的硬度、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并对磨损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45钢基体的物相为α-Fe、Cr_2C_3和Cr_(23)C_6相,激光熔凝层物相为马氏体和C_(1.36)Fe_(0.52)相,未检出残余奥氏体;激光熔凝层表层硬度最高,随着表层距离的增大,其硬度逐渐减小;随着载荷从100 N增加至250 N,45钢基体和激光熔凝层的摩擦系数都是先减小后增大,磨损率都逐渐升高,相同载荷下激光熔凝层的磨损率低于45钢基体。(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庞铭,刘全秀[6](2019)在《激光熔凝蠕墨铸铁气孔形成机理和微观组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额定功率为3 kW的Nd∶YAG激光器开展激光熔凝蠕墨铸铁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硬度仪分别表征了熔凝层宏观形貌、显微组织、元素和硬度分布。结果表明:激光熔凝蠕墨铸铁横截面为碗状形貌,且在熔凝层观察到气孔;由于激光熔凝的快速加热和冷却,熔凝层为枝晶组织且枝晶间弥散分别着颗粒状的渗碳体;由于热影响区不同区域温度分布差异,不同区域高温下奥氏体化后碳的浓度分布有差异等,热影响区靠近熔凝区域为板条状马氏体,远离熔凝区为针状马氏体;在热影响区,由于石墨的扩散会降低该区域附近的熔点,导致在热影响区观察到牛眼状组织;采用激光熔凝方法熔凝层的平均硬度高于基体3倍以上。(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4期)
崔文语[7](2019)在《激光熔凝非光滑表面仿生强化工艺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磨损、断裂是金属零部件的主要失效方式,这些失效的源头往往来自于零部件的表面,因此强化零部件表面对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蜣螂、贝壳、犰狳等生物因长期生活在砂粒或土壤中使得该类生物逐渐进化出具有良好耐磨性的体表。因此本文以45钢为试验材料,以上述生物体表作为仿生模本,设计并制备出点状、条状和网格状的非光滑仿生表面,研究非光滑仿生表面试样的耐磨损性能和力学性能。试验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了电流、脉宽、频率以及扫描速度对仿生单元体熔深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熔凝参数对熔深大小的影响依次为电流、脉宽、频率和扫描速度;其中,激光电流对仿生单元体熔深有较大影响,激光脉宽对仿生单元体轮廓有较大影响。优化的工艺参数为:电流180A、脉宽8ms、频率6Hz、扫描速度120mm/min。45钢经优化的激光熔凝工艺处理后,由表及里分为熔凝区、相变区和热影响区。熔凝区为细小的针状和板条状马氏体组成,硬度750HV_(0.2)。相变区为大量马氏体组成,其晶粒尺寸是熔凝区的3-5倍,平均显微硬度约为520HV_(0.2),激光熔凝处理显着增加试样表面的硬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经激光非光滑表面仿生处理的试样耐磨性能均优于未处理的样品。在点面接触的磨损体系中,点状非光滑表面的耐磨性最优,其次为网格状,条状低于点状和网格状。在面面接触的磨损体系中,网格状非光滑表面的耐磨性最优,其次为网格状,条状低于点状和网格状。激光非光滑表面仿生处理在试样表面形成了规律分布的“软”(基体)“硬”(单元体)相间的结构,高硬度仿生单元体在磨损过程中能起到支撑对磨副和承受磨损的作用,从而减缓了基体的磨损。45钢表面经不同形貌仿生处理后其抗拉强度有所提高,其抗拉强度与仿生单元体形貌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有一定的关系,90°网格仿生形貌的试样抗拉强度提高最明显,比基体试样提高了7.3%;条状仿生形貌试样次之,比基体试样提高5.8%;30°网格仿生形貌试样抗拉强度提高3.9%。其强化效应主要来源于仿生单元体组织细化和材料表面软硬相间结构的形成。(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2)
庞铭,张啸寒,付威,谭雯丹,江国业[8](2018)在《激光熔凝强化RuT300收尾参数变化对熔池影响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模拟软件,建立了激光熔凝强化RuT300叁维数学物理仿真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材料的相变潜热、热物性参数及激光吸收率的影响,分析了激光熔凝收尾过程中激光功率线性下降及下降速率、激光扫描速度线性上升及上升斜率对熔池形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激光功率的线性下降或激光扫描速度的线性上升,熔池的面积、深度及宽度均降低;伴随激光功率线性下降斜率绝对值的增大或激光扫描速度线性上升斜率的增大,熔池的面积、深度及宽度均降低。(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8年24期)
庞铭,张啸寒,付威,江国业,谭雯丹[9](2018)在《RuT300气门座激光熔凝温度场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激光熔凝气门座的数学物理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材料的热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及材料的相变潜热。结果表明:随激光功率的增加,激光熔凝气门座熔池最高温度升高,且激光熔凝区的深度和宽度增加;随激光扫描速度的提高,激光熔凝气门座的最高温度下降,且熔凝区的深度和宽度减小;随激光光斑半径的增加,激光熔凝气门座的最高温度降低,激光熔凝区深度减小。激光熔凝气门座过程是新熔池形成和已形成的熔池凝固二者同步的过程,由于不同区域温度分布和冷却速度等差异,导致气门座表面熔池形态为彗星拖尾状;且彗星拖尾状随激光功率的增大而增加,彗星拖尾状随扫描速度和激光半径的增加而降低。随激光半径的增加,熔池彗星拖尾的尖形曲率减小。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这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8年22期)
庞铭,张啸寒,刘光,谭雯丹,付威[10](2019)在《预热温度对激光熔凝RuT300温度场的影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NSYS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了激光熔凝RuT300叁维实体有限元模型,考虑了激光吸收率、材料热物性参数及相变潜热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预热温度下激光熔凝的瞬态温度场,获得预热温度对温度分布、温度梯度、冷却速率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预热温度的增大,试样相同位置处的最高温度增大,预热温度对试样下部的温度场影响更明显;随着预热温度的增大,试样相同位置处的温度梯度减小,当距离试样上表面的深度达到约2mm时,试样的温度梯度受预热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对试样进行预热处理可降低试样的冷却速率,冷却速率随着预热温度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激光熔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突破气门座激光熔凝收尾凹坑缺陷技术瓶颈。方法建立激光熔凝强化Ru T300的叁维瞬态温度场仿真模型,模型中考虑激光吸收率、材料相变潜热及热物性参数的影响,并结合Niyama判据,分析激光熔凝强化Ru T300收尾过程激光参数线性变化对收尾凹坑缺陷的影响规律。结果在激光熔凝收尾过程中,对比未采用激光参数线性变化的收尾方式,采用激光功率线性下降(斜率为–400)的参数变化方式时,■的最大值由最初的0.0085增大至0.0097;当斜率由–100减小至–400时,■的最大值由最初的0.0087增大至0.0097;采用激光扫描速度线性上升(斜率为20)的参数变化方式时,■的最大值由最初的0.0087增大至0.0142;当斜率由5增加至20时,■的最大值由最初的0.0112增大至0.0142。伴随着激光功率线性下降或激光扫描速度线性上升,激光熔凝气门座收尾凹坑有缩减趋势,且伴随着激光功率线性下降过程斜率绝对值或激光扫描速度线性上升过程斜率的增大,收尾凹坑有进一步缩减趋势。实验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结论在激光熔凝收尾过程中,采用激光功率线性下降或者激光扫描速度线性上升方法可以抑制收尾的凹坑缺陷,提升气门座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光熔凝论文参考文献
[1].赵媛媛.水泵曲轴的表面激光熔凝与综合性能检测分析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9
[2].庞铭,张啸寒.激光熔凝强化RuT300收尾凹坑缺陷抑制方法研究[J].表面技术.2019
[3].庞铭,浮艺旋.激光熔凝镁合金熔池非对称分布数值模拟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4].庞铭,谭雯丹.预热温度对激光熔凝RuT300气门座残余应力场的影响研究[J].表面技术.2019
[5].宋欣颖.曲轴的表面激光熔凝及耐磨性能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9
[6].庞铭,刘全秀.激光熔凝蠕墨铸铁气孔形成机理和微观组织分析[J].热加工工艺.2019
[7].崔文语.激光熔凝非光滑表面仿生强化工艺及性能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8].庞铭,张啸寒,付威,谭雯丹,江国业.激光熔凝强化RuT300收尾参数变化对熔池影响规律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8
[9].庞铭,张啸寒,付威,江国业,谭雯丹.RuT300气门座激光熔凝温度场数值模拟[J].热加工工艺.2018
[10].庞铭,张啸寒,刘光,谭雯丹,付威.预热温度对激光熔凝RuT300温度场的影响规律[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