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功能材料论文_范志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功能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磁性,量子,纳米,材料,功能,絮凝,微粒。

双功能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范志磊[1](2018)在《纤维素吸附絮凝双功能材料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产业进步和加速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已经逐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其中,尤以水环境问题最为严峻。众所周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无法在缺少水资源的环境下独立存活。目前,中国的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处于紧缺状态,偏远地区的居民更是由于淡水资源的短缺而导致无法正常生活。跟据卫生部门相关报道,在我国,接近6%的人口不能够使用到达标的淡水。并且对我国中小城市进行水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一半的地表水资源和五分之一的地下水资源未能达到居民使用标准。同样的,水资源的污染同样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很多地区由于缺乏淡水资源,产期使用污水进行灌溉,长期以来,人们健康问题将会受到威胁。在我国的水污染问题中,尤以印染废水的污染最为严重。长叁角地区聚集着中国多数纺织印染行业,每年将会排放大量的印染废水,因此,水污染的治理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本研究将采用我国储量丰富的毛竹纸浆和无机材料膨润土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制备出一种新型纤维素基吸附絮凝双功能材料(BPC-SMA-Bent),在处理实验室模拟印染废水后,对实际印染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和相应结论如下:1.纤维素吸附絮凝双功能材料的合成、优化、以及表征:将毛竹纸板用植物粉碎机粉碎后溶解在一定比例的氢氧化钠和尿素体系中得到均相溶液,再用氯乙酸钠进行阴离子化,最后与焙烧后的膨润土进行结合,得到最终产物。通过对反应条件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得出最优的制备工艺为:膨润土用量3.0 g,氯乙酸钠用量5.0 g,反应时间4.0 h,改性时间1.0 h。并通过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表征,证明对纤维素阴离子化改性成功;扫描电镜的分析表明,产物在表面结构上的变化能够进步一提升材料的吸附絮凝能力;并对实验室模拟印废水进行处理,均能达到理性效果。2.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纤维素吸附絮凝双功能材料用以去除实验室模拟印染废水(高岭土悬浊液、亚甲基蓝和分散黄E-3G染料),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使用条件,得出最佳的方案为:pH=3,BPC-SMA-Bent用量为12 mL/L,搅拌时间为9 min,助凝剂用量为15mL/L;研究随时间变化,BPC-SMA-Bent对两种染料的吸附量的改变;利用土壤提取液对BPC-SMA-Bent进行降解实验,在90天内的降解率为95%。3.在吸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究BPC-SMA-Bent对亚甲基蓝和分散黄E-3G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并对实际印染废水进行使用条件的优化,得出最佳使用条件为:pH=3,BPC-SMA-Bent用量为12 mL/L,搅拌时间为9 min,助凝剂用量为5 mL/L;利用最佳使用条件去除实际印染废水,得出结论,色度的去除率、浊度去除率和COD_(Cr)去除率分别为95.1%、93.6%和83.6%,均高于其他对比材料。(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5)

任晓玲[2](2018)在《基于钛硅双功能材料的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柴油深度脱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硫柴油的燃烧会产生硫氧化物,是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的诱因,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世界各国要求炼化行业严格控制硫含量,生产低硫/零硫柴油,这给炼油工业带来了油品升级的严峻挑战。在近年发展的非加氢脱硫技术中,吸附脱硫技术因操作条件温和、设备简单等优点备受人们关注。但单一的吸附脱硫技术面临的一个关键瓶颈是:燃油中多环芳烃等组分的竞争吸附,导致吸附剂材料对真实柴油的吸附脱硫效率低,深度脱硫困难。为克服柴油组分强竞争吸附导致吸附脱硫效率低这一瓶颈问题,本文创新性的提出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机制,大幅提高了燃油深度脱硫容量和选择性,从而克服了单一吸附机制存在的强竞争吸附这一关键瓶颈问题,可实现低硫柴油的深度脱硫,进而获得超清洁柴油。本文基于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机制,开展了基于钛硅双功能材料的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柴油深度脱硫的系统研究工作。本文设计出具有催化和吸附双功能的TiO_2/SBA-15材料,研究双功能材料在模拟油品体系中的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深度脱硫性能和耦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双功能材料TiO_2/SBA-15对油品进行耦合脱硫,可将油品中的硫含量从100 ppm降至3 ppm,脱硫率在半小时内达97%,最高硫容可达20 mg-S/g-A,是单一吸附机制的近20倍,吸附容量也高于传统的活性炭和MOFs等高比表面积吸附材料。本文进一步结合表征阐明了催化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机理:二苯并噻吩在材料表面的催化位TiO_2上转化成硫砜,这种高极性的硫砜进而可高选择性地吸附在材料表面的吸附位Si-OH上,两者耦合来实现模拟柴油的深度脱硫。本文进一步设计了具有低成本和高稳定性的催化/吸附双功能TiO_2/硅胶材料,并系统考察了其在真实柴油体系中的耦合脱硫性能及机理。研究结果显示:TiO_2/硅胶材料表面酸度主导了材料的催化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性能。本文模拟了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路径机理,氧化剂中O-O键首先发生断裂,产生具有氧化性的含氧自由基,其进一步氧化二苯并噻吩生成硫砜,含氧自由基的氧化还原电势及偶极矩尤其关键。此外,从系列有机氧化剂中筛选出了氧化性能最佳的氧化剂。本文系统考察了双功能TiO_2/硅胶材料对真实低硫柴油的固定床动态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TiO_2/硅胶材料在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机制下可将国Ⅳ和国Ⅴ柴油中的硫含量分别降至<10和1 ppm,油品处理量分别为60和130 ml-油品/g-吸附剂。本文优化了固定床床层高径比、氧硫比、反应温度等固定床反应器和过程工艺参数,并建立了动态耦合脱硫的双阶过程数学模型:C=A t≤t_B C=(C_0*ek(t-τ))/(1+ek(t-τ)) t>t_B本文通过溶剂洗脱-空气热再生的方法考察TiO_2/硅胶材料的再生循环使用稳定性。再生实验结果显示:空气热再生方法可以使得TiO_2/硅胶材料的耦合脱硫性能完全恢复。材料10次吸附-再生循环使用脱硫性能无明显降低,吸附容量仍保持1.2 mg-S/g-A,证明材料具备优良的再生循环稳定性。此外,初步实验探索显示:Ce掺杂可进一步降低材料空气热再生温度(下降50℃)。基于以上结果,本文设计了基于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机制和低成本高稳定性双功能TiO_2/硅胶材料的半连续催化氧化/吸附-再生柴油深度脱硫过程工艺。系列催化氧化-吸附耦合脱硫研究工作已分别发表于Fuel(2016)和AIChE Journal(2018),为实际燃油的低能耗、高选择性深度脱硫提供了一条有应用前景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3)

王胜男,庄虹,刘勇健[3](2018)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碳包覆的Fe_3O_4碳量子点磁性荧光双功能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在其表面包覆碳层,形成Fe_3O_4@C磁性微球,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修饰到微球表面。将该微球与表面富含羧基的碳量子点(CQDS)连接,得到碳包覆的Fe_3O_4@CQDS(Fe_3O_4@C@CQDS)磁性荧光双功能复合微球。通过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该复合微球进行结构表征以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粒径约为50nm,饱和磁强度为23.39emu/g,这种性能优异的磁性荧光双功能复合微球有望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8年04期)

王胜男,王秀玲,董淑玲,刘勇健,翁婷[4](2018)在《层层自组装制备Fe_3O_4@SiO_2@CdSe/CdS磁性荧光双功能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通过stober水解法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制备出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磁性微球,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修饰到微球表面。将该微球与巯基乙酸修饰后的CdSe/CdS量子点连接,得到Fe_3O_4@SiO_2@CdSe/CdS磁性荧光双功能复合微球。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显微镜等对该复合微球进行结构的表征以及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材料磁强度高、分散性好、荧光性能优异,有望在细胞分离、靶向治疗、荧光标记等生命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翁婷,王胜男,刘勇健,刘敏[5](2017)在《氨丁叁醇对磁性荧光双功能材料Fe_3O_4/Alendronate@CdSe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选用阿伦磷酸钠(Alendronate)对Fe_3O_4进行修饰,得到分散性良好、粒径均一的Fe_3O_4/Alendronate复合微球,再制备半导体CdSe量子点,以3-巯基丙酸修饰。将Fe_3O_4/Alendronate复合微球与修饰后的Cd Se量子点连接,得到负载型双功能纳米材料Fe_3O_4/Alendronate@Cd Se;同时研究了氨丁叁醇(Tris)试剂对该双功能纳米微球性能的影响,得到复合材料Fe_3O_4/Alendronate/Tris@Cd Se。对这两种纳米粒子进行了结构的测定和性能的表征。实验表明,两种复合材料都具备良好的磁性和荧光性能,且Tris修饰后与量子点连接的双功能材料荧光性能更加优越。该Fe_3O_4/Alendronate/Tris@Cd Se复合材料有望广泛应用于药物分离、可视化、靶向治疗等生命科学领域。(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吴颖,刘凯强,房喻[6](2017)在《一种甲醛传感与吸附脱除双功能材料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醛是一种典型的空气污染物,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致癌和致畸性物质。因此,甲醛的灵敏、快速检测与脱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工作以叁聚噻吩为功能单元,将其经由γ-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化学键合到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得到了一种荧光颗粒材料。初步实验表明,该材料不仅对环境甲醛有特异响应而且能够吸附去除,有望获得重要应用。Fig.1给出了该功能化材料的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期刊2017-07-24)

张国梁[7](2017)在《Cs-P酸碱双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催化合成丙烯酸甲酯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粘合剂、絮凝剂、涂料、纺织、制革、制药、造纸和高吸水性树脂等领域。醋酸甲酯和甲醛经过羟醛缩合反应一步法合成丙烯酸甲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合成工艺。此外,随着现代煤化工的快速发展,甲醇和醋酸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开发新的下游产品和拉长化工产业链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因此对该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和开发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是实现该工艺工业化的关键课题,本论文针对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及反应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s-P/γ-Al2O3酸碱双功能催化剂。通过XRD、XPS、SEM、TEM、FT-IR和N2吸脱附等对催化剂的微观形貌、结构及表面活性中心分布状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显示Cs-P/γ-Al2O3酸碱双功能催化剂是一种介孔材料;Cs、P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形成磷酸盐、偏磷酸盐和焦磷酸盐等多种磷酸盐结构。催化剂表面的酸碱特性决定催化剂的活性,通过CO2/NH3-TPD对催化剂的酸碱性进行表征,发现P可有效调控催化剂表面的酸碱特性,随着P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的酸碱强度降低。采用固定床反应装置对Cs-P/γ-Al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进行评价,考察负载量、载体和焙烧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10%Cs-5%P/γ-Al2O3催化剂在550℃焙烧后表现较好的催化活性,丙烯酸甲酯的收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44.3%和94%。(2)利用响应面法(RSM)对催化反应工艺参数进行合理优化。构建丙烯酸甲酯收率与反应温度、酯醛比和反应时间之间响应关系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并用于分析各因素及其交互关系对响应值的影响规律。该模型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精密度,可用于对反应参数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预测。(3)通过掺杂过渡金属氧化物对Cs-P/γ-Al2O3催化剂改性,评价结果显示Cs-P-W/γ-Al2O3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表征结果表明Cs-P-W/γ-Al2O3催化剂表面形成的CsW2O6结构促进了醋酸甲酯与甲醛反应,同时CsW2O6结构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Cs-P-W/γ-Al2O3催化剂经过长周期的寿命评价,累计反应1600h,再生催化剂的活性没有明显的降低,表现出较好的循环使用性。(4)对优化后的催化剂进行公斤级放大制备,并在120L/d移动床反应装置上进行放大实验,为中试放大实验做准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朱文静[8](2016)在《超支化纤维素基吸附絮凝双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农业废水的控制与治理是当前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中,絮凝和吸附技术是分别针对不可溶性污染物和可溶污染物脱浊脱色最直接有效的处理方法。然而水体污染物质种类繁多,单一地使用某种絮凝剂或者吸附剂并不能把所有的污染物去除达到脱浊脱色的效果,往往需要将絮凝剂和吸附剂联合使用,才能够达到排放或使用标准。因此,研究和开发具有絮凝沉淀和吸附脱色双功能的新型材料,实现其对废水中不可溶性、可溶性污染物的同时高效去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传统吸附或絮凝材料功能单一、去除效率不佳等问题,本论文以纤维素(CE)和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为主要原料,通过分子设计和可控合成,制备具有超支化结构的纤维素基吸附絮凝双功能材料(hPEI-CE)。论文考察了接枝工艺技术对所制备hPEI-CE双功能材料化学结构及表面电荷特性等的影响;研究了hPEI-CE双功能材料对可溶性有机染料、不可溶高岭土悬浮液的吸附能力和絮凝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其对工业机械加工废水和丝绸印染废水的脱浊脱色效果。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超支化聚乙烯亚胺-纤维素基双功能材料的制备:非均相条件下,采用高碘酸钠将纤维素氧化为二醛纤维素(DAC),然后利用席夫碱反应将hPEI接枝到DAC上,制备具有超支化结构的纤维素基吸附絮凝双功能材料(hPEI-CE)。在合成过程中,通过对高碘酸钠氧化工艺和hPEI接枝工艺的控制,获得了可溶解(s-hPEI-CE)和不可溶解(d-hPEI-CE)的两种hPEI-CE双功能材料;优化工艺条件下,s-hPEI-CE氨基含量为4.02mmol/g,d-hPEI-CE氨基含量为3.85 mmol/g;pH5-12时,s-hPEI-CE和d-hPEI-CE表面Zeta分别分布在-17~44和-35~30.5eV范围,具有可调控的表面电荷特性。(2)超支化聚乙烯亚胺-纤维素基双功能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以阴离子染料刚果红(CR)和阳离子染料碱性黄28(BY28)为模型,考察吸附时间、温度、吸附剂用量、染料初始浓度等因素对d-hPEI-CE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d-hPEI-CE对两种染料均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其对CR和BY28的最大吸附量分别高达2100 mg/g和1860 mg/g,二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和96.6%;d-hPEI-CE对CR和BY28的吸附行为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在此基础上,研究了d-hPEI-CE对刚果红(CR)、碱性黄28(BY28)、亮蓝133(BB 133)、阳离子嫩黄7GL(7GL)、曙红Y(EY)和活性红(RR)等6种染料的吸附效果,发现d-hPEI-CE对不同结构特性的有机染料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呈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吸附和智能分离能力。(3)超支化聚乙烯亚胺-纤维素基双功能材料的絮凝性能研究:以高岭土悬浮液为模拟水样,考查絮凝时间、絮凝剂浓度、絮凝剂用量等对叁种不同氨基含量s-hPEI-CE的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添加3 m L浓度为80 mg/L的s-hPEI-CE时,整个体系的Zeta电位值接近为零,絮凝效果最优,此时高岭土溶液(100 mL)的浊度从490 NTU降低至3.6 NTU;实际工业废水处理发现,s-hPEI-CE对机械加工废水和丝绸印染废水均具有较好的脱浊脱色效果,前者的COD和浊度分别由45 mg/L和4 NTU降至13 mg/L和3.2 NTU,后者的COD和浊度则由118 mg/L和15 NTU降到了37 mg/L和4.6 NTU。因此,本论文所制备的超支化纤维素基吸附絮凝双功能材料具有十分优异的絮凝脱色能力,在工艺废水处理中展现出优异的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6-11-26)

罗兴华,王兆喜[9](2016)在《共轭超分子晶态磁电双功能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片状TCNQ分子结构中具有丰富的π电子,存在着较大的共扼体系,组装成的分子基磁体都有较高的磁相转变温度,同时具有半导体性质。本文以TCNQ及其衍生物自由基为构筑单元,合成了具有高共轭体系的分子基化合物,同时观察其导电性质的变化,进而研究它们的磁性和导电性能间的复合关系,发展磁电耦合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6-11-16)

刘敏,王秀玲,刘勇健,陈勇兵,周翔[10](2016)在《Fe_3O_4/PMIDA/Tris@CdSe/CdS制备磁性荧光双功能材料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Fe3O4磁性纳米颗粒,先后用四甲基氢氧化铵(TMAOH)、双甘膦(PMIDA)对Fe3O4磁性纳米颗粒表面进行修饰,产物记为C1。加入氨丁叁醇(Tris)对C1进行修饰,产物记为C2。运用油相合成的方法制备CdSe/CdS量子点,再用巯基乙酸将其转成水相,得到具有良好水溶性和较好稳定性的产物。将修饰后的磁性颗粒与量子点进行连接,制得磁性荧光双功能材料,并对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Tris修饰后,双功能材料的荧光性能得到了显着地提高。首次用Tris对产物的性质进行改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08期)

双功能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含硫柴油的燃烧会产生硫氧化物,是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的诱因,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世界各国要求炼化行业严格控制硫含量,生产低硫/零硫柴油,这给炼油工业带来了油品升级的严峻挑战。在近年发展的非加氢脱硫技术中,吸附脱硫技术因操作条件温和、设备简单等优点备受人们关注。但单一的吸附脱硫技术面临的一个关键瓶颈是:燃油中多环芳烃等组分的竞争吸附,导致吸附剂材料对真实柴油的吸附脱硫效率低,深度脱硫困难。为克服柴油组分强竞争吸附导致吸附脱硫效率低这一瓶颈问题,本文创新性的提出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机制,大幅提高了燃油深度脱硫容量和选择性,从而克服了单一吸附机制存在的强竞争吸附这一关键瓶颈问题,可实现低硫柴油的深度脱硫,进而获得超清洁柴油。本文基于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机制,开展了基于钛硅双功能材料的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柴油深度脱硫的系统研究工作。本文设计出具有催化和吸附双功能的TiO_2/SBA-15材料,研究双功能材料在模拟油品体系中的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深度脱硫性能和耦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双功能材料TiO_2/SBA-15对油品进行耦合脱硫,可将油品中的硫含量从100 ppm降至3 ppm,脱硫率在半小时内达97%,最高硫容可达20 mg-S/g-A,是单一吸附机制的近20倍,吸附容量也高于传统的活性炭和MOFs等高比表面积吸附材料。本文进一步结合表征阐明了催化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机理:二苯并噻吩在材料表面的催化位TiO_2上转化成硫砜,这种高极性的硫砜进而可高选择性地吸附在材料表面的吸附位Si-OH上,两者耦合来实现模拟柴油的深度脱硫。本文进一步设计了具有低成本和高稳定性的催化/吸附双功能TiO_2/硅胶材料,并系统考察了其在真实柴油体系中的耦合脱硫性能及机理。研究结果显示:TiO_2/硅胶材料表面酸度主导了材料的催化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性能。本文模拟了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路径机理,氧化剂中O-O键首先发生断裂,产生具有氧化性的含氧自由基,其进一步氧化二苯并噻吩生成硫砜,含氧自由基的氧化还原电势及偶极矩尤其关键。此外,从系列有机氧化剂中筛选出了氧化性能最佳的氧化剂。本文系统考察了双功能TiO_2/硅胶材料对真实低硫柴油的固定床动态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TiO_2/硅胶材料在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机制下可将国Ⅳ和国Ⅴ柴油中的硫含量分别降至<10和1 ppm,油品处理量分别为60和130 ml-油品/g-吸附剂。本文优化了固定床床层高径比、氧硫比、反应温度等固定床反应器和过程工艺参数,并建立了动态耦合脱硫的双阶过程数学模型:C=A t≤t_B C=(C_0*ek(t-τ))/(1+ek(t-τ)) t>t_B本文通过溶剂洗脱-空气热再生的方法考察TiO_2/硅胶材料的再生循环使用稳定性。再生实验结果显示:空气热再生方法可以使得TiO_2/硅胶材料的耦合脱硫性能完全恢复。材料10次吸附-再生循环使用脱硫性能无明显降低,吸附容量仍保持1.2 mg-S/g-A,证明材料具备优良的再生循环稳定性。此外,初步实验探索显示:Ce掺杂可进一步降低材料空气热再生温度(下降50℃)。基于以上结果,本文设计了基于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机制和低成本高稳定性双功能TiO_2/硅胶材料的半连续催化氧化/吸附-再生柴油深度脱硫过程工艺。系列催化氧化-吸附耦合脱硫研究工作已分别发表于Fuel(2016)和AIChE Journal(2018),为实际燃油的低能耗、高选择性深度脱硫提供了一条有应用前景的新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功能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范志磊.纤维素吸附絮凝双功能材料合成与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

[2].任晓玲.基于钛硅双功能材料的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柴油深度脱硫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3].王胜男,庄虹,刘勇健.层层自组装法制备碳包覆的Fe_3O_4碳量子点磁性荧光双功能材料[J].化工新型材料.2018

[4].王胜男,王秀玲,董淑玲,刘勇健,翁婷.层层自组装制备Fe_3O_4@SiO_2@CdSe/CdS磁性荧光双功能材料[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翁婷,王胜男,刘勇健,刘敏.氨丁叁醇对磁性荧光双功能材料Fe_3O_4/Alendronate@CdSe的影响[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吴颖,刘凯强,房喻.一种甲醛传感与吸附脱除双功能材料的制备[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2017

[7].张国梁.Cs-P酸碱双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催化合成丙烯酸甲酯工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8].朱文静.超支化纤维素基吸附絮凝双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9].罗兴华,王兆喜.共轭超分子晶态磁电双功能材料[C].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16

[10].刘敏,王秀玲,刘勇健,陈勇兵,周翔.Fe_3O_4/PMIDA/Tris@CdSe/CdS制备磁性荧光双功能材料及其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6

论文知识图

近年来OLET研究论文数量与引文量共缩聚合成法示意图@C@YVO4:Eu3+纳米复合物在磁场...磁光双功能上转换复合材料的合成机理图磁光双功能上转换复合材料的合成机理图磁光双功能上转换复合材料的合成机理图

标签:;  ;  ;  ;  ;  ;  ;  

双功能材料论文_范志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