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时间边界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边界层,时间,方程组,大气,厚度,稳定性,频率。
时间边界层论文文献综述
潘洁[1](2018)在《一维可压缩流体的大时间行为及非牛顿流体问题边界层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粘性系数依赖于密度的一维非等熵Navier-Stokes方程自由边值问题解的大时间行为以及一维可压非牛顿流在半空间上外流问题边界层的稳定性,主要结果如下:·在研究粘性系数依赖于密度的一维非等熵可压Navier-Stokes方程自由边值问题(?),解的大时间行为时,使用能量方法证明随着时间趋于无穷大,该经典解是逐渐趋于稳定的.·研究一维可压非牛顿流在半空间R+:=(0,∞)上的初边值问题,主要考虑欧拉坐标下的方程(?)其中α>2是给定的常数,ρ(x,t)0,u(x,t)分别代表流体的密度和速度,p(ρ)=aργ代表压强,a>0,μ0>0和γ>1都是固定的常数.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当可压非牛顿流流出边界层时的情况.首先证明了外流问题边界层的稳定性,并且证明了在小的初始扰动下边界层是非线性稳定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罗汉,韩永翔,李岩瑛[2](2017)在《边界层高度时间演变及尘卷风对总沙尘量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干绝热曲线法,计算了敦煌地区每日最大对流边界层高度(简称:CBL_(max))并分析了可能的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尘卷风对大气年沙尘气溶胶的贡献.结果表明:CBL_(max)具有非常显着的年变化特征,呈单峰分布,12月最低,5月最高.年平均高度为2.2km,极端时出现接近6km.热力因素对CBL_(max)的贡献具有决定性,云量的多寡可影响CBL_(max)的变化.尘卷风的起沙量对大气年均沙尘气溶胶总量的贡献至少在54.4%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7期)
罗汉[3](2017)在《干旱区大气边界层高度时间演变及尘卷风对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尘气溶胶是对流层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它通过起沙-传输-沉降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以动力起沙为主的沙尘暴已经被广泛研究,而以热力起沙为主的尘卷风的起沙量在年内的贡献可能超过沙尘暴,表明尘卷风也可能是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的关键要素。尘卷风的热力学理论认为对流边界层高度对尘卷风的起沙量有重要关系,如何利用长期的探空资料估算每天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对准确计算尘卷风的起沙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位温廓线法,获得了极端干旱区的每日最大对流边界层高度(简称:CBLmax),并分析了影响CBLmax的因子,进而计算出尘卷风的起沙量及其对总起沙量的贡献,最后利用WRF模式模拟了敦煌地区尘卷风的起沙分布并对起沙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如下:1)敦煌和民勤地区CBLmax的计算及分析两个站点逐日CBLmax具有非常显着的年变化特征,呈单峰的正偏态分布,敦煌12月最低,5月最高;民勤1月最低,6月最高。年平均CBLmax达到2-2.4km左右,两地极端时都可出现接近6km的深厚CBLmax。热力因素对CBLmax的贡献具有决定性,云量的多寡会对其产生影响。2)尘卷风年均起沙量及对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贡献敦煌和民勤的热力学效率与尘卷风的月平均起沙量均呈单峰分布,敦煌(民勤)的热力学效率5 (6)月达到年中最大,而两地的尘卷风起沙量同时在6月达到年中最大。计算的尘卷风起沙量与卫星观测到的气溶胶指数(Aura-AI)具有高度一致性。尘卷风对大气年均沙尘气溶胶的贡献至少在54.4% (敦煌)和54.1% (民勤)以上。3)WRF模式模拟敦煌地区每日的CBLmax和尘卷风起沙量将计算CBLmax的干绝热曲线法和尘卷风的热力学公式耦合在WRF模式中,使模式计算CBLmax的误差由50.5%降低到18%,敦煌地区尘卷风的起沙量西高东低,沙漠地带的起沙高于戈壁和山地地区。模拟与实际计算的各月平均误差为6.7%。(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张杰,张强,唐从国[4](2013)在《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时间演变及其与地表能量平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采用ECMWF的地表和大气产品分析了中国西北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与地表能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探空加强观测分析了大气边界层演变的可能因素。得出:西北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呈现出季节性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夏季大气边界层厚度呈下降趋势,春、秋季节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冬季以阶段性降低趋势为主,20世纪80年代是大气边界层厚度的转折时期;感热通量是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发展的主要热力因素;由于夏季净辐射量、地气温差、粗糙度以及风速等因子随时间演变而呈降低趋势,潜热通量呈增加趋势,导致了边界层高度形成的热力作用减弱,边界层厚度降低;同时,粗糙度和风速也是大气边界层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由于边界层粗糙度和风速降低,促使垂直风切变减小,湍流动力作用减弱,也会导致边界层厚度降低。(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杨振,张一平,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5](2007)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冠上生态边界层大气稳定度时间变化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大气稳定状态,为通量计算提供依据,利用2003~2004年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的涡度相关法观测资料,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冠上生态边界层内大气的稳定度频率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了稳定度参数(z/L),并对大气稳定度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大气稳定状态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的大气稳定度频率分布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昼间不稳定状态占优势,晚上以稳定状态为主;在早晨和下午稳定状态和不稳定状态频率分布易发生变化,导致中性的大气稳定状态更容易出现;而各大气稳定状态的频率分布年和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大气不稳定状态出现频率以雾凉季最高、干热季最低;稳定状态出现频率以干热季最高、雨季最低;中性状态出现频率以雨季最高、雾凉季最低。(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黄章峰,曹伟,周恒[6](2005)在《超音速平板边界层转捩中层流突变为湍流的机理——时间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时间模式对来流Mach数为4.5的平板边界层转捩过程做了直接数值模拟,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层流-湍流转捩的breakdown过程中,层流剖面得以快速转变为湍流剖面的机理在于扰动增长后,对平均剖面进行的修正导致了其稳定性特征的显着变化.虽然在层流下第二模态T-S波更不稳定,但在层流突变为湍流的过程中,第一模态不稳定波却占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期刊2005年05期)
杨振,张一平,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7](2005)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冠上生态边界层大气稳定度时间变化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大气稳定状态,为通量计算提供依据,本文利用2003-2004两年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的涡度相关法观测资料,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冠上生态边界层内大气的稳定度分布频率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了稳定度参数(z/L),并对大气稳定度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大气稳定状态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的大气稳定度分布频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昼间以不稳定状态占优势,晚上以稳定状态为主;在早晨和下午稳定状态和不稳定状态分布频率易发生变化,导致中性的大气稳定状态更容易出现;而各大气稳定状态的分布频率年和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大气不稳定状态出现频率雾凉季最高,干热季最低;稳定状态出现频率干热季最高;雨季最低;中性状态出现频率雨季最高,雾凉季最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王宪民,蔡诗东,陈雁萍[8](1996)在《等离子体边界层扩散时间演化的稳定性与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析分析了外界控制下等离子体边界层扩散过程时间演化的稳定性与突变条件,并将这些条件应用于JFT-2M Tokamak,结果表明,一阶共振下粒子注入或(和)外加电场的无量纲幅值(ε_1或(和)ε_2)满足一定条件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二阶共振下当ε_1或(和)ε_2等于某值时系统会发生突变,从低约束态跃迁至高约束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期刊1996年01期)
伍荣生[9](1980)在《旋转大气中运动的多时态特征和时间边界层(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一文中,我们利用尺度分析的方法与时间边界层的概念,对大气中大尺度运动的多时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这种多时态的特征是旋转大气中的一种固有现象,但是这种多时态特征是否会因运动尺度的改变而改变呢?这就是本文所要继续进行分析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80年02期)
伍荣生,巢纪平[10](1978)在《旋转大气中运动的多时态特征和时间边界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 众所周知,旋转大气中的运动,存在两个在时间尺度和动力学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别的过程,即适应过程和发展过程。最近,叶笃正、李麦村等进一步指出:在发展过程中,大气运动还具有迅速变化和缓慢变化的两个阶段,对于这种发展过程中的双时态特征,巢纪平从物理上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因此,联合适应过程与发展过程,运动至少存在叁个时态,事实上,这种多时态特征是旋转流体中运动的一种固有现象,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78年04期)
时间边界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干绝热曲线法,计算了敦煌地区每日最大对流边界层高度(简称:CBL_(max))并分析了可能的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尘卷风对大气年沙尘气溶胶的贡献.结果表明:CBL_(max)具有非常显着的年变化特征,呈单峰分布,12月最低,5月最高.年平均高度为2.2km,极端时出现接近6km.热力因素对CBL_(max)的贡献具有决定性,云量的多寡可影响CBL_(max)的变化.尘卷风的起沙量对大气年均沙尘气溶胶总量的贡献至少在54.4%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间边界层论文参考文献
[1].潘洁.一维可压缩流体的大时间行为及非牛顿流体问题边界层的稳定性[D].西北大学.2018
[2].罗汉,韩永翔,李岩瑛.边界层高度时间演变及尘卷风对总沙尘量的贡献[J].中国环境科学.2017
[3].罗汉.干旱区大气边界层高度时间演变及尘卷风对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贡献[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4].张杰,张强,唐从国.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时间演变及其与地表能量平衡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3
[5].杨振,张一平,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冠上生态边界层大气稳定度时间变化特征初探[J].热带气象学报.2007
[6].黄章峰,曹伟,周恒.超音速平板边界层转捩中层流突变为湍流的机理——时间模式[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5
[7].杨振,张一平,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冠上生态边界层大气稳定度时间变化特征初探[C].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
[8].王宪民,蔡诗东,陈雁萍.等离子体边界层扩散时间演化的稳定性与突变[J].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技术科学).1996
[9].伍荣生.旋转大气中运动的多时态特征和时间边界层(Ⅱ)[J].大气科学.1980
[10].伍荣生,巢纪平.旋转大气中运动的多时态特征和时间边界层[J].大气科学.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