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机制论文_甘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话语,机制,标记,冲突,语气词,效果,理论。

语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甘莉[1](2019)在《英语非范畴化动因机制及语用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对于英语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十分普遍。对于英语词汇的非范畴化特征,以及这些英语词汇在运用过程中的动因机制,是英语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英语作为一种非范畴化的动因机制,以及其与用构建的过程中,其对于词语的特征以及其英语词汇的特征的运用,其实是有着多元化的特质。本文将对英语非范畴化动因机制及语用构建进行简单探讨。(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31期)

完权[2](2019)在《人称代词移指的互动与语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称代词是广义移指词,指称对象随情境而变;甚至可偏离于典型的指代对象,即狭义移指用法。本文尝试基于认知语用学的互动理念,解释人称代词广义移指与狭义移指的共同机制。人称代词的基本语法意义恒定不变。认识到语言世界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则可以发现,移指意义是发话人和释话人在各自自然坐标系与话语坐标系的转移和联系中,运用各种直指机制而联合建构的语用解读。决定代词指称对象的是会话双方在不同指示坐标系中各自的参与者角色。(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19年04期)

范振强,袁梦田[3](2019)在《最佳新奇假说视域下双关语的认知语用机制与神经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关语是语言学、文学、逻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但以往研究多从本学科角度对双关语的某一侧面进行描述或解释,而结合交际双方的认知语用因素进行系统阐释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心理语言学的最佳新奇假说为理论框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解释双关语生成的认知机制和理解的语用效果。研究发现:双关语的语用效果是使受众产生愉悦感,其背后的深层认知机制是双关语高凸显意义和低凸显意义的同时涌现;双关语的最佳新奇机制是多个脑区协同运作的结果,跟主体的意识性密切相关。研究旨在将双关语的理论研究朝着具有解释充分性和心理现实性方向上向前推进。(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吉晖[4](2019)在《论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及生成机制——以“你不知道”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话语使用中,"你不知道"从主谓结构逐步演化为话语标记。话语标记"你不知道"的句法位置相对灵活,一般位于句首,也可位于句中,句末标记相对较少。句法位置不同,语用功能也存在差异。"你不知道"的语用功能主要表现为话轮转接和话轮延续两个方面,其中引入新信息、提醒强调及表情功能是其核心功能。"你不知道"存在多种语用变体及称呼伴随现象。"你不知道"经历了一个从实到虚、不断语法化的过程,其语义演化轨迹表现为:"不了解、不认识"义——提醒注意功能——表情(态度、情感)功能。紧邻句法环境的影响、重新分析及主观化认知等因素是"你不知道"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9年05期)

周树江,咸飞[5](2019)在《机构性网络虚假礼貌运行机制及其语用效果研究——以网络问政栏目“网上民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虚假礼貌既可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体现发话人面子攻击的交际意图,更是一种评价结果,"是通过(不)礼貌不匹配产生不礼貌含义的话语行为"。机构性网络虚假礼貌有其独特语用特征,其语用意义需要结合交际内容而非言语"触发语"推理得出。机构性网络应答语中的虚假礼貌由网民感知,需要利用"第一层面"(不)礼貌研究方法定性,然后从问答衔接、交际态度和交际情感叁种道德秩序违反分析,最后结合机构性网络话语特征对其不礼貌言外意义的语用理据进行论证。(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高志明[6](2019)在《适法型争议案件的语用界定、冲突模式及解决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适法型争议案件关注的是特殊案件引发的理、法、情争议问题,不同于争论案件事实问题的认证型争议案件。从宏观上看,理、法、情的非同步性及法律的局限性,思维与对象的矛盾关系导致的人类认知局限性,这是特殊案件引发适用法律争议的结构性原因;从微观上看,面对特殊案件,理、法、情各自的内部特别是理的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是特殊案件引发适用法律争议的功能性缘由。适法型争议案件是法治的溢出点,导致司法裁判陷入困境,而解决适法型争议案件,包括法治体系内部的方法机制或语用机制、特殊程序机制,法治体系外部的倒推机制、民主机制等,同时,适法型争议案件客观上会推动相应法律的立、改、废,反过来使法律又再适应一定之情、顺应一定之理。(本文来源于《法律方法》期刊2019年02期)

江佳慧[7](2019)在《话语标记“啊”的语用功能及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啊"除了叹词、助词、语气词等常见用法以外,还有用在句首或句尾表示否定、询问、斥责的特殊用法,其功能相当于话语标记。这种多功能的"啊"在西南官话中尤为常见,在会话中主要承担情感功能、交互功能和衔接功能。(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9年02期)

郑辉,陈芳[8](2019)在《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亲子冲突性话语:语用特征和语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话语冲突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不礼貌现象成为语用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汉语语境下,以家庭日常会话为语料基础,从人际语用学视角观察亲子关系制约下冲突性话语的会话结构、互动模式的动态性以及其语用特征,并结合Bousfield (2007, 2008)的不礼貌动态扩展模式作为其语用机制,从整体上观察不礼貌产生的动态过程,剖析包含多个话轮交谈的不礼貌运作机制,旨在增进对亲子冲突性话语交际本质的认识,化解冲突,实现人际和谐。(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范振强,马瑞洁[9](2019)在《交互主观性视域下刻意性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的刻意性正日益成为隐喻界的争鸣焦点:概念隐喻理论(CMT)认为对刻意性隐喻的理解离不开规约化概念隐喻系统的激活,刻意性隐喻理论(DMT)则认为它是一种临时相似点的构建过程。通过引入交互主观性理析,对典型的刻意性隐喻(即新奇隐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CMT和DMT以交互主观性为统一框架可以更全面解释隐喻的全貌:有些刻意性隐喻直接激活CMT的概念隐喻表征系统即可理解;而另外一部分则依靠图式知识的转喻式激活和临时隐喻构建;第二,基于CMT隐喻系统激活的隐喻传递的是显义;基于转喻式临时构建的隐喻(DMT)传递隐义;第叁,无论是显义和隐义,刻意性隐喻都呈现"言不尽意"的认知效果,为特定的交际目的服务。(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徐晓东,吴诗玉[10](2019)在《语用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语用学研究是借助心理学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手段探讨特定语境下话语产出或理解的神经机制问题。神经语用学研究方兴未艾,在一些传统的语用热点议题上,譬如,语用预设、格赖斯会话含义、语用推理、语篇回指等,已经获得了一些比较一致的研究发现。为了让国内学者及时掌握神经语用学的最新研究动态,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神经语用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发现,并从中归纳出一些初步的研究结论。这些研究借助各种神经活动指标对语用学家提出的语用准则及假设的心理现实性问题进行了探究,从认知和神经机制层面增加了人们对语用现象本质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语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称代词是广义移指词,指称对象随情境而变;甚至可偏离于典型的指代对象,即狭义移指用法。本文尝试基于认知语用学的互动理念,解释人称代词广义移指与狭义移指的共同机制。人称代词的基本语法意义恒定不变。认识到语言世界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则可以发现,移指意义是发话人和释话人在各自自然坐标系与话语坐标系的转移和联系中,运用各种直指机制而联合建构的语用解读。决定代词指称对象的是会话双方在不同指示坐标系中各自的参与者角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甘莉.英语非范畴化动因机制及语用构建研究[J].长江丛刊.2019

[2].完权.人称代词移指的互动与语用机制[J].世界汉语教学.2019

[3].范振强,袁梦田.最佳新奇假说视域下双关语的认知语用机制与神经表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

[4].吉晖.论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及生成机制——以“你不知道”为考察对象[J].江汉学术.2019

[5].周树江,咸飞.机构性网络虚假礼貌运行机制及其语用效果研究——以网络问政栏目“网上民声”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6].高志明.适法型争议案件的语用界定、冲突模式及解决机制[J].法律方法.2019

[7].江佳慧.话语标记“啊”的语用功能及形成机制研究[J].华中学术.2019

[8].郑辉,陈芳.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亲子冲突性话语:语用特征和语用机制[J].外国语言文学.2019

[9].范振强,马瑞洁.交互主观性视域下刻意性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新解[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徐晓东,吴诗玉.语用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J].当代外语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汉语长“被”字句“小李被小张打了”...“山寨”词串形成过程的关联框架(一)...郑州大学鉴定验收项目(4)郑州大学鉴定验收项目(5)构式“X是X”中后一个“X”的再范畴化...郑州大学鉴定验收项目(3)

标签:;  ;  ;  ;  ;  ;  ;  

语用机制论文_甘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