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聚物生产技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聚物生产技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陈咏梅[1]2004年在《高聚物生产技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综述部分分别从环境教育概况、高分子材料的环境问题和高聚物生产技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等叁个方面,论述了高聚物生产技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论文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了一些在高聚物生产技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课堂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事例包括绿色高分子、绿色反应、资源尤其是生物量资源、清洁生产、微型实验等,课外实践活动包括组织“以纸代塑是否合理”的专题辩论、“白色污染”调查等。 论文针对高聚物生产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环境教育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对教师而言,他们应具备强烈的环境意识和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敏锐的信息意识、卓越的领导意识、执着的开拓意识、严谨的科研意识等要求;对学生而言,他们应关心环境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协作意识、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对社会和他人的人文关怀、养成代际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而有关高聚物生产技术方面的教材,则应该增加必要的环境知识的内容。

陈咏梅[2]2008年在《“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刍议》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学院初建,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既有参加高考的正常高中毕业生、也有一部分来源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还有一部分五年一贯制的生源。其中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自卑心理比较强,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这一切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面对无法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者在高聚物生产技术教学中,正视教育对象的入学基础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以"精选内容、淡化推导、加强应用、突出能力"为宗旨,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高新华[3]2007年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实践STS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办学模式及教学方式都随之需要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改革与创新,以与其相适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情况和特点,作者从物理学科教学为切入点,对如何将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理念渗透至中职(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中,以及在物理教学中实践STS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解释STS概念、缘起及研究现状,对中职物理教学中实践STS的理论基础作较为深入的阐述,从重要性、必要性和一般实践模式等层面作系统介绍。2、开展实践STS教学实验,在实践STS一般模式基础上,利用科学理论,进一步改进实践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得到前后测数据,经处理后的实验结果说明: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实践STS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能力,降低物理学习焦虑度。3、广泛查阅文献,对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实践STS的原则、课程开发、教学策略、实践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并通过专题教学设计进行了直观说明。4、对中职物理教学中实践STS需要注意的一般性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探讨,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5、研究过程中发现,中职物理教学中实践STS对物理课教师本身科学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学校教学条件对该实践的有效顺利开展同样有较大影响。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了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实践STS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能够为他们今后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在科学素养层面构建一个较高的平台。同时对中职物理教师形成较为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白逸仙[4]2011年在《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正迅速演进为一个后工业化的知识社会,以技术型创业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已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面对产业转型和升级,创业型工程人才成为本世纪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是工程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创业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还大都在第二课堂进行,几乎未见在第一课堂专门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作为对理论与实践的回应,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亟待展开。本研究从实践知识的视角,用建构主义知识观搭建理论分析框架,再辅之以文献、访谈、比较研究等具体技术方法,在考察我国当前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成功案例的深入剖析和借鉴,设计出高校创业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方式。创业型工程人才,主要指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业者,他们所创的“业”,主要指产业。创业型工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他们区别于一般工程人才之处在于“技术商业化”,即面向市场,把技术转化为产业或产业链。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专业技术是基础,经营管理等市场化活动是重点。创业是团队行为,技术型创业更强调团队合作,需要从事市场调研、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销售、财务管理等多方面人才合作,共同完成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本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对光电领域成功创业的部分企业家的访谈,结合产业界需求和学校实际,设计出创业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包括主导培养方向的一级目标、规范培养标准的二级目标、以及监控培养途径的叁级目标,重点是从知识、能力和职业意识叁个方面对二级目标进行研究。同时通过访谈,总结出成功的创业型工程人才普遍具有的个性品质:以创新精神、理性的冒险精神、机会敏感性为主的性格特征;以市场优先、资源整合、决策判断为主的行为特征。这些都为创业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奠定了基础。工程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根据创业型工程人才的特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知识的习得,更加强调学生在职业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践知识是创业型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它本质上是一种“转识成智”之后的实践力和实践智慧。然而,当前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是一味地以科学教育模式来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建立以实践知识为主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因而在培养方式中很少涉及到实践知识的习得,由此使得人才培养方式出现诸多缺陷,制约了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如何将实践知识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本研究的重点。为此,本研究选取了英国沃里克大学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作为案例学校,通过梳理两所学校独具特色的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分析他们的学生实践知识形成的途径和方法。最后根据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分析框架总结出两所学校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特点:学习主体必须通过做中学的主体参与才能建构知识的意义,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而其前提条件则是情境创设、团队学习以及学习主体的已有经验叁者的相互融合。最后,结合国外案例经验,在以强化实践知识为主的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理念指引下,设计出高校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首先,结合工程创业的过程和企业价值链的内容,构建出基于创业(Entrepreneur)的CDIO模型——E-CDIO模型,以此为背景环境,提出由“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环节构成的一种强化实践知识、整体化的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基于项目学习的全面工程创业训练。然后,设计出以项目训练为主要教学路径,集项目训练、课程学习、企业实习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为了有效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提出实施策略:通过情境创设、团队学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做中学的主体参与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实践知识,获得一体化的学习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辅助和引导作用。最后,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改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李慧丽[5]2016年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文中指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高职院校坚持服务社会的宗旨,促进学生就业,努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形成更广的发展平台。不仅如此,还能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企业用人需要。把职业标准纳入到课程内容的制定中,对现代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查阅,对几所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现状,引发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基础,是确定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内容的依据。理解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内涵,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不断改革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教育具有历史性。历史发展的脉络能很好的证明教育的发展。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早期探索、发展到深化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和驱动因素。通过对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历史发展的认识,能更清晰的理解当今两者对接的现状,体现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发展现状,了解两者对接过程中的成效与问题。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A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为案例,具体分析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情况。通过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应构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才能更好的实现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聂伟[6]2013年在《论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文中指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离开了企业,学校就无法进行真正的职业教育;说其困难,是因为在推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困难重重,企业缺乏职业教育责任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分四个部分逐步推进,力图解决这个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本研究努力将校企合作研究的立足点由学校转向企业。首先解决“企业为什么具有职业教育责任”。通过引入企业公民理论,遵照“公民是权利与责任统一体”的分析框架,论证了企业具有社会责任,而职业教育属于社会现象之一。所以,企业也有一定的职业教育责任。那么,企业具有哪些职业教育责任?梳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它起源于劳作现场。在职业学校诞生之前,家庭生产、手工工场等原始的企业形态担起了全部的职业教育责任,这是时间上的纵向分析;在横向比较上,德国双元制中,企业承担了大量的职业教育责任,这是现“时”中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履行状态,将纵横两个维度整合推断出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应然状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企业应该在各个环节都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如果说应然状态是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推断,实然状态则只有经过实地调研才能获知。通过对一所职业院校和几家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已经承担了不少职业教育责任。无论是在参与的广度,还是参与的深度上,都较以前有很大进步。只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因需求层次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责任承担状况。大型企业发展成熟,履行责任状况良好,人才和声誉成为他们履行责任追求的主要目标。但是,企业在承担责任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利和利益补偿,导致他们积极性不高。为此,需要从权利和利益两个角度,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选用不同的激励策略。一般来说,发展成熟的企业需求层次较高,赋予权利的手段比较有效;发展不成熟的企业需求层次较低,适用于进行经济利益刺激。

汪静[7]2007年在《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研究》文中认为“行动导向”理念最初起源于德国,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已将近二十余载,我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在为其寻求一种先进的指导理念。而21世纪新的经济要求和社会需要对德国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即促进行动能力的获得和改进,行动能力包括职业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和项目能力两个方面,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可以培养两方面的能力。因此本文以探讨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为目的,以启示中国职业教育。论文利用文献法收集国内外大量有关“行动导向”相关资料,在文中首先比较细致地剖析了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基本概念,厘清了中国学术界对“行动导向”这一概念理解上的误区,对其发展沿革、典型特点及理论基础进行了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论文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中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几种基本教学方法,阐述了每种方法的基本内涵、过程模式与操作注意事项等。随后,论文通过以德国马格德堡建筑工业职业促进协会扩建职业旧建筑物拆迁项目为案例,进一步说明了“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探索其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特殊意义。最后,论文从改革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若干启示与建议,启示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唐绪龙[8]2012年在《中小学“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层教学是为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追求每个层次学生均能在教学中有所提高,从而实现教好每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分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分层教学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一种优化,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实现的一种教学创新。其价值在于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强调统一要求,学生客观差异被忽视的弊端。本研究立足于文献研究,对国内外已有分层教学形式进行综合考察,以批判思维进行扬长避短,从而提出“分科分层不分班”的分层教学实施模式。在固定班级中,依据学生已取得的学业成绩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以学科为类别基础将学生分为A、B、C叁个不同层次,实现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多类型、多层次学生分层网状结构。“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不仅能够弱化分层带来的“标签效应”对学生心理负担的影响,而且还能够利用合理的座位编排方式实现学生小群体内“优优”、“差差”之间的协作学习和优生对差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协、作等品质。“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每科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思想指导下,实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分成超纲、立足大纲和适当降低难度叁个层次,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实施;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采取探究、发现、体验、情感和课后单独辅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评价上,呼吁“分层评价”机制的构建,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减少总结性评价,倡导多用形成性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王升云[9]2012年在《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民现象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据统计,全国仅因水库工程建设移民就达1000多万,自然繁衍至1700万左右。本文选取社会关注度大,移民数量多,移民持续时间长,且正在进行移民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的少数民族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具体选取的是丹江口水库初期工期移民中的一个回族少数民族群体,即宜城市板桥店镇王台回族村叁组。他们是1966年从均州城郊搬迁过来的。在45年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面临了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滞后和民族关系紧张等困境。通过2006年至2008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2009年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王台回族村叁组才逐渐摆脱经济发展缓慢,缓解了民族矛盾,从而走上了文化适应之路。王台回族村叁组文化变迁的历程给了笔者诸多思考:少数民族移民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导致其文化不适应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40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矛盾,短短几年就能明显改善?面对少数民族非自愿移民,政府在指导变迁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政府在王台回族村叁组实施的指导变迁有哪些经验教训?能否建构一个相关的理论模型,用于指导相同或相似的移民实践?基于上述思考,笔者通过2008年至2011年的实地调查,对王台回族村叁组40多年来的文化变迁开展了研究。笔者认为教育在其文化变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认为其文化变迁经历了文化失调、教育缺失,文化调适、教育介入,文化适应和教育发展叁个阶段。在费孝通先生“心态研究”和潘光旦先生“位育论”的启发下,笔者提出了“心态教育论”,将政府及民间机构对王台回族村叁组实施的指导变迁归纳为“心态教育”过程。认为王台回族村叁组的文化变迁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心态失衡到心态调适到心态平衡的过程。试图构建一个心态教育模型,为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变迁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构建心态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回应移民学体系构建对教育学的召唤。学术创新大抵包括在研究中使用新的材料和在理论方面有新的建树。笔者积累太浅,不敢奢谈创新。只是在“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这个课题上,目前学术界研究上的空白点尚多。归纳起来,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选题方面。“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这个选题在学术界尚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二是研究材料方面。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宜城市王台回族村叁组集“叁农问题”,移民、回民、教民身份于一体,而且是极具代表意义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的移民。对其文化变迁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叁是理论上可能的创新。目前学术界在文化变迁研究上的成果非常丰富,但大多是采用西方的文化变迁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象。其中对文化变迁的现实结果关注较多,对文化变迁的途径,也就是为什么变迁,怎么变迁探讨较少,尤其是缺乏对政府和民间机构、个人开展的指导变迁的研究。本文在理论上可能的创新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针对少数民族移民群体提出了文化变迁的教育动力说。二是提出“心态教育论”,并构建了心态教育模型,进行指导变迁理论的本土化探索,为政府及民间机构、个人用于指导变迁实践提供参考。叁是认为移民学体系构建中教育学不可或缺,试图构建心态教育学框架来回应移民学体系构建对教育学的召唤。在具体行文上,文章绪论部分阐述了“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该选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作了述评。文章第一章在对费孝通先生“心态研究”和潘光旦先生“位育论”简要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态教育论”,并结合王台回族村回族移民的实地调查,构建起了心态教育模型。第二章、第叁章、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将王台回族村回族移民的文化变迁历程归纳为心态失衡、心态调适和心态平衡叁个阶段,对其文化变迁和教育发展进行了考察。第五章是对心态教育论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探讨。人类学研究就是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体现其应用人类学的品格。结论部分试图将心态教育论跟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类移民实践建立联系,认为心态教育论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下,甚至在当前的流动人口管理乃至大型拆建项目中都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李永敬[10]2007年在《知识管理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工作者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何管理好知识工作者,发挥知识工作者的能动性,使知识的效用最大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校是知识工作者比较集中的场所,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长期以来,手段相对单一,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一直被忽视。知识管理在企业组织的应用和发展为我们学校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如何在学校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从知识工作者的角度来管理和激励教师,进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理念和知识工作者的角度,来分析与研究学校知识管理。作者在论述了学校实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可能性、作用,详细分析了学校进行知识管理所面对的困难后,重点是对一系列有关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硬件系统建设和软件系统改革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学校知识管理系统的一些措施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高聚物生产技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 陈咏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 陈咏梅. 职业技术. 2008

[3]. 中职物理教学中实践STS研究[D]. 高新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07

[4]. 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 白逸仙.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5].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D]. 李慧丽. 东华理工大学. 2016

[6]. 论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D]. 聂伟. 天津大学. 2013

[7]. 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研究[D]. 汪静. 天津大学. 2007

[8]. 中小学“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研究[D]. 唐绪龙. 天津师范大学. 2012

[9]. 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研究[D]. 王升云. 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0].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变革研究[D]. 李永敬.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高聚物生产技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