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霉论文_林凤,李慧敏,王玉梅,毛瑞丰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曲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曲霉,色素,红曲,黄酒,固态,洛伐他汀,紫色。

红曲霉论文文献综述

林凤,李慧敏,王玉梅,毛瑞丰[1](2019)在《红曲霉色素及代谢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曲作为食品着色剂和功能性食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红曲霉代谢产物主要是色素、莫纳可林、γ-氨基丁酸(GABA)和桔霉素。这些代谢产物可用于食品着色剂、制作降胆固醇和降压药物,因此红曲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2期)

相龙贝,李小蓉,曹雁平,王成涛,杨雪莲[2](2019)在《红曲霉液态萃取发酵产红曲色素的放大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曲色素是通过红曲霉菌发酵而制备的一种天然药食两用的色素。萃取发酵,通过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萃取剂,解除胞内红曲色素的积累作用和负反馈抑制,从而提高红曲色素产量。根据前期研究,将筛选得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植物油配比,所得萃取剂具有较为理想的萃取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发酵罐放大培养,优化了发酵罐发酵条件,并研究了萃取发酵对红曲色素产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优化得到发酵罐生产的最佳条件:转速为200 r/min,通气量为3 v/vm,pH为5.0。在此条件下,红曲红、橙、黄色素含量分别达到164.7 U/mL、132.4 U/mL、122.6 U/mL。加入Brij 35后,红曲红、橙、黄色素含量可分别达到239 U/mL、203.7 U/mL、187.1 U/mL,相对于常规发酵提高了45.11%、53.85%、52.61%。(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蔡琪琪,周康熙,刘志彬,张晨,张雯[3](2019)在《红曲黄酒酿造过程中红曲霉生长抑制因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曲霉对红曲黄酒的色、香、味及其功能性组分至关重要。然而,红曲霉在酿酒过程中被抑制,其抑制机理并未明确。本研究采用PCR-DGGE与qPC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平湖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的优势真菌菌群动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根据红曲霉的菌量变化推测可能原因,同时构造相应的体系进行验证,寻找影响红曲霉生长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传统酿造过程中,红曲霉和酿酒酵母是优势菌,且随着酿造时间的延长,红曲霉的菌量逐渐降低;验证体系表明溶氧量的暂时减少、红曲米的物理束缚和红曲浸泡液中的物质并不会显着抑制红曲霉的生长,而酒精度的增加是影响红曲霉生长的关键因素;传统酿造过程进一步验证酒精度的变化与红曲霉生长的关系,发酵初期的酒精度(0~4%,体积分数)对红曲霉无影响,而随着酒精度的增加,红曲霉的生长逐渐受到抑制,至发酵后期的酒精度(17%,体积分数)对红曲霉的抑制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邓加聪,杜可,韩艳丽,郑虹[4](2019)在《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色素及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装液量、时间、接种量、金属离子、维生素等因素对红曲霉液体发酵产红曲色价的影响及pH、光照和添加剂对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培养装液量为75mL/250mL,培养时间为7d,接种量为9%,硫酸亚铁添加浓度为0.005mmol/L,维生素B1添加浓度为0.03%时,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色价最高,可达714.80U/mL。红曲色素在pH为7的环境下放置8h时,红曲色价达到最大值,为782.1U/mL;最适保存方式是避光保存,在避光下放置72h,红曲色素的色价仍有508U/mL;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和亚硝酸钠对红曲色素具有一定的增色作用,但是添加一定量的EDTA会使红曲色素的色价降低,维生素C和双氧水对红曲色素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0期)

沈小瑞,王钰,陈达伟[5](2019)在《红曲霉LovD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高产洛伐他汀菌株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出的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株M120-1为出发菌株,提取红曲霉菌株总RNA,通过RT-PCR技术克隆Lov D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对红曲霉进行遗传转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高产洛伐他汀转化菌株。结果表明:提取红曲霉总RNA并建立表达载体,随机挑选出12个转化子,经PCR鉴定,有10株成功得到转化。对其进行培养并通过HPLC法测定洛伐他汀产量,其中一株转化菌株的洛伐他汀产量为0. 55 mg/m L,比出发菌株产量高63%。对该菌株进行传代培养,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黄玲玲,程凯森,张美芳,王菊颖,任徐娇[6](2019)在《黑曲霉和红曲霉酿造黄酒理化成分及挥发性物质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黑曲霉和红曲霉酿造黄酒理化成分及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方法首先从乌衣红曲中分离纯化出了黑曲霉和红曲霉,然后采用纯种发酵的方式制备液体曲进行黄酒酿造。利用化学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了发酵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所酿造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总酸、酒精度及总氨基酸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黑曲黄酒中总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红曲黄酒。2种曲霉酿造的黄酒在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红曲黄酒含有27种成分,黑曲黄酒中含有25种成分; 2-庚醇、2-壬醇、2-甲基丁酸等成分只在红曲黄酒中检出,而乙醛、2苯基-2-丁烯醛等成分只在黑曲黄酒中检出。结论黑曲霉酿造的黄酒氨基酸含量较高,而红曲霉酿造的黄酒挥发性风味成分更加丰富。(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周文斌,黄梓芮,洪家丽,李路,郭伟灵[7](2019)在《氯化铵对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红曲色素和桔霉素合成的双向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氯化铵对紫色红曲霉M3103次级代谢产物中红曲色素和桔霉素合成代谢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以红米为固态发酵基质的培养基中外加氯化铵能显着提高红曲色素产量,降低桔霉素产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分析红曲色素组成,发现添加氯化铵显着提高了红曲黄色素和橙色素的产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红曲色素合成关键基因mppC、mppD、mppE、MpFasA2和MpPKS5的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均显着上调,而桔霉素合成关键基因ctnA和PksCT的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均显着下调。固态发酵中添加适量的氯化铵可影响紫色红曲霉M3103对营养物质吸收和代谢,有利于促进红曲色素尤其是黄色素的生物合成,抑制桔霉素的合成。(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婷,黄彩桃,吕晓航,魏雯静,欧阳霞辉[8](2019)在《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具有营养、无毒等特点,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行业。红曲色素由红曲霉发酵产生,但不同种的红曲霉菌株产色素能力有所差异,对高产红曲色素菌株的筛选十分必要。固态发酵是红曲色素传统生产方法,与液态发酵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本文对高产红曲霉的菌株菌种与固态发酵条件进行分析,以期为高产菌株的筛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张佳婵,王昌涛,孙宝国,王成涛,杨帆[9](2019)在《不同发酵条件下红曲霉产Monacolin K的沙棘籽粕发酵菌质的特征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Monacolin K含量和菌丝的生长速度为指标,以红曲霉为发酵菌种,以沙棘籽粕为基质,探究不同固体发酵条件对菌丝生长速度、Monacolin K含量以及对发酵菌质中水溶性和醇溶性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米为所考察范围内的最优辅料;随着燕麦米所占比例的增大,Monacolin K的含量呈上升趋势,由最初的(32.77±12.83)μg/g DW升高至(2 972.18±15.66)μg/g DW,生长速度有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最优含水量为60%,生长速度最高,为(0.42±0.04)cm/d,Monacolin K的积累量也达到最高,为(1 836.88±17.73)μg/g DW;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Monacolin K的含量逐渐升高,并于第5天开始迅速积累,在第17天达到最高,为(2 418.53±86.20)μg/g DW;不同发酵条件下,发酵菌质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与微生物的生长状态紧密相关。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生长受到限制,使基质中的活性成分得以保留,但同时也因微生物对基质的分解作用微弱而不易被提取和检测;适宜环境下,微生物的生长状态良好,基质中的活性成分被分解消耗,但同时也因微生物本身数量的增加使最终发酵菌质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升高。(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0期)

孔维宝,陈冬,杨洋,杨树玲,张爱梅[10](2019)在《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了以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可行性。从5种不同原料中筛选出豆渣为产红曲色素的最适固态发酵基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法得出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基质初始含水量50%、甘油6%、NaNO_30. 04%、KH_2PO_40. 3%、MgSO_40. 2%、抗坏血酸2. 2%,最佳培养条件为湿度60%~65%、接种量8%、30℃培养12 d,在此条件下红曲色素的含量为(6. 03±0. 11) mg/g。研究认为,以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工艺可行,可实现豆渣的高值化发酵再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5期)

红曲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曲色素是通过红曲霉菌发酵而制备的一种天然药食两用的色素。萃取发酵,通过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萃取剂,解除胞内红曲色素的积累作用和负反馈抑制,从而提高红曲色素产量。根据前期研究,将筛选得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植物油配比,所得萃取剂具有较为理想的萃取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发酵罐放大培养,优化了发酵罐发酵条件,并研究了萃取发酵对红曲色素产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优化得到发酵罐生产的最佳条件:转速为200 r/min,通气量为3 v/vm,pH为5.0。在此条件下,红曲红、橙、黄色素含量分别达到164.7 U/mL、132.4 U/mL、122.6 U/mL。加入Brij 35后,红曲红、橙、黄色素含量可分别达到239 U/mL、203.7 U/mL、187.1 U/mL,相对于常规发酵提高了45.11%、53.85%、52.6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曲霉论文参考文献

[1].林凤,李慧敏,王玉梅,毛瑞丰.红曲霉色素及代谢物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9

[2].相龙贝,李小蓉,曹雁平,王成涛,杨雪莲.红曲霉液态萃取发酵产红曲色素的放大工艺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3].蔡琪琪,周康熙,刘志彬,张晨,张雯.红曲黄酒酿造过程中红曲霉生长抑制因素初探[J].中国食品学报.2019

[4].邓加聪,杜可,韩艳丽,郑虹.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色素及稳定性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9

[5].沈小瑞,王钰,陈达伟.红曲霉LovD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高产洛伐他汀菌株筛选[J].生物学杂志.2019

[6].黄玲玲,程凯森,张美芳,王菊颖,任徐娇.黑曲霉和红曲霉酿造黄酒理化成分及挥发性物质的比较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7].周文斌,黄梓芮,洪家丽,李路,郭伟灵.氯化铵对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红曲色素和桔霉素合成的双向调控作用[J].中国食品学报.2019

[8].孙婷,黄彩桃,吕晓航,魏雯静,欧阳霞辉.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

[9].张佳婵,王昌涛,孙宝国,王成涛,杨帆.不同发酵条件下红曲霉产MonacolinK的沙棘籽粕发酵菌质的特征性成分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10].孔维宝,陈冬,杨洋,杨树玲,张爱梅.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9

论文知识图

一8不同菌种抑制a-葡萄糖昔酶活性试验一33红曲霉抱子在实验距离内的分...一31营养源对红曲霉的生长趋向性...一30不同营养源对红曲霉趋向性生...一27营养源上覆盖玻璃纸对红曲霉...红曲霉菌落边缘菌环示意图

标签:;  ;  ;  ;  ;  ;  ;  

红曲霉论文_林凤,李慧敏,王玉梅,毛瑞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