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造血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统,造血干细胞,单细胞,电离辐射,半胱氨酸,免疫调节,频度。
造血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伊庆福,迟亚男,刘光辉,杨冠恒,龚秀丽[1](2019)在《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行骨髓腔内注射重建造血系统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用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悬液行骨髓腔内注射以重建小鼠造血系统的效果。方法·用Ficoll分离技术获取胎龄13.5 d的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悬液,采用磁珠分选的方法获得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并计数。以骨髓腔内注射的方法对137Cs辐射清髓后的小鼠胫骨进行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移植后的受体小鼠通过血常规检测、血涂片及骨髓涂片镜检的方法观察造血系统的重建情况。对受体小鼠移植后1年骨髓中的供体HSC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胎龄13.5 d的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中HSC占0.171%。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外周血即能探测到供体细胞来源的血细胞;移植后第3周受体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基本恢复至辐照前水平;第5周外周血中供体细胞来源的血细胞比例趋于稳定;移植后1年受体小鼠骨髓中的HSC基本来自供体细胞。结论·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通过骨髓腔内注射的移植方法能高效重建小鼠造血系统。(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王梅芳,吴静,董银萍,李红艳,李德冠[2](2019)在《西格列汀对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造血系统对电离辐射高度敏感,辐射引起的骨髓抑制是急性放射病中感染、贫血等临床表现的重要病理基础。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辐射可诱导骨髓细胞的二肽基肽酶(DPP4)活性升高,提示DPP4参与辐射损伤。本研究利用西格列汀(Januvia,DPP4抑制剂),探讨DPP4在造血系统辐射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12周的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给药组、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对照组和对照给药组接受假照射,其余两组接受γ射线全身照射。照射后当天给药,非给药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灌胃给予Januvia,给药剂量为10mg/kg,连续给药7天。生存率实验给予12Gy全身照射,观察受照小鼠30天生存情况。造血辐射损伤实验给予7Gy全身照射,末次给药30天后,收集小鼠血液和股骨样品进行血常规检测、骨髓细胞计数;CFU-GM实验检测骨髓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流式检测造血干祖细胞的比例及ROS含量。结果照后给予Januvia可有效提高12Gy全身照射小鼠的生存率。小鼠接受7Gy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骨髓细胞数量均显着降低,CFU-GM数量也明显下降,造血干祖细胞比例降低,而ROS水平显着升高。给予Januvia后可提高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细胞的数量,显着促进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恢复。与照射组相比,Januvia可提高照射后造血干祖细胞的数目及比例,增加CFU-GM克隆数,并且降低造血干祖细胞因受照所提高的ROS水平。结论 Januvia可有效促进受照造血系统的损伤恢复,并通过降低造血细胞的ROS水平来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王玉全,李程程,苏路路,管博文,卢延华[3](2019)在《FOXO3A对全身照射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FOXO3A基因敲除小鼠探讨FOXO3A在造血系统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损伤中的影响。方法 FOXO3A~(-/-)小鼠和WT小鼠(FVB/N)分为野生型小鼠对照组(WT组),FOXO3A~(-/-)小鼠对照组(FOXO3A~(-/-)组),野生型小鼠照射组(WT+IR),FOXO3A~(-/-)小鼠照射组(FOXO3A~(-/-)+IR)四组,分别接受假照射和4 Gy X射线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剂量率为0.9 Gy/min。接受TBI后14 d检测FOXO3A~(-/-)小鼠和WT小鼠脏器指数、外周血和骨髓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分型,造血祖细胞(HPCs)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granulocyte and macrophage,CFU-GM)形成能力,观察FOXO3A基因敲除对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影响。结果生理情况下,FOXO3A~(-/-)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下降,HPCs比例升高(P<0.05);小鼠接受4 Gy X射线TBI后14 d,FOXO3A基因敲除会加重电离辐射诱导的HPCs和造血干细胞(HSCs)比例下降,但也会抑制辐射诱导的骨髓有核细胞数下降和造血祖细胞CFU-GM形成能力减退。结论 FOXO3A基因敲除破坏造血系统稳态维持,加重TBI小鼠HPCs和HSCs的辐射损伤,对造血细胞辐射敏感性产生一定的影响。FOXO3A在造血系统电离辐射损伤中的调节作用以及能否作为防治损伤的靶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高建超,黄云虹,王洪航,王卉呈,潘建红[4](2019)在《CAR-T细胞治疗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试验设计相关问题的考虑》一文中研究指出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CAR-T)在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B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中展现出非常有吸引力的治疗前景。目前有多个课题申请人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其中很多CAR-T细胞临床试验课题在受试者筛选、疗效预后指标、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共性问题,可能影响受试者的安全性和疗效判断。药品审评中心通过总结国内外临床试验设计方面的经验并与国内临床专家交流探讨,对上述共性问题形成了若干考虑,供申办方或研究者开展药品注册临床试验时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丰春,赵斌,杜忠海,尚志梅[5](2019)在《大蒜提取物S-烯丙基-L-半胱氨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和抗氧化功能的防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蒜提取物S-烯丙基-L-半胱氨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和抗氧化功能的防护作用。方法利用造血系统和抗氧化功能实验,小鼠全身照射至吸收剂量为7. 5 Gy后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股骨有核细胞数(BMNC)、骨髓DNA含量,观察小鼠肝脏中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中剂量组的WBC、BMNC、骨髓DNA含量均显着升高,分别从(0. 17±0. 05)×10~9/L,(0. 56±0. 07)×10~6/根,0. 21±0. 14升高至(0. 67±0. 08)×10~9/L,(4. 45±1. 76)×10~6/根,0. 58±0. 12(P <0. 05);通过对肝脏中MDA,GSH,CAT,T-SOD的含量测定,发现照射前给予SAC能一定程度上抑制辐射引起的MDA升高及GSH,CAT,T-SOD降低的幅度(P <0. 05)。结论大蒜提取物S-烯丙基-L-半胱氨酸对辐射损伤小鼠的抗氧化功能和造血系统具有较强的防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15期)
仪丽荣[6](2019)在《丙二醇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造血系统对电离辐射十分敏感,大于1 Gy的照射剂量即可引起造血系统损伤,因此造血系统损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辐射引起的机体损伤。造血系统损伤又称骨髓型急性放射综合征(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国内外针对该型放射综合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真正能够应用于临床的抗辐射药物仍然较少,而且由于辐射损伤的多器官多靶点的特点,对于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没有统一的结论。因此,发现或研制新的抗辐射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丙二醇是含羟基的小分子化合物,曾被报道具有辐射防护作用,但相关研究较少,辐射防护作用机制也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丙二醇是否具有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及通过RNA-Seq技术探索丙二醇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信号通路和靶点。方法1.采用4.5 Gy,5.5 Gy,6.0 Gy 6(0Co γ射线照射C57BL/6J小鼠,观察照射后7 d,10 d,14 d,18 d,21 d,28 d小鼠外周血象,选择合适的剂量作为亚致死剂量照射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模型剂量;采用4.5 Gy,6.0 Gy,7.0 Gy,7.5 Gy,8.5 Gy,9.0 Gy 60Co γ射线照射C57BL/6J小鼠,观察照射后30 d小鼠的存活率,确定致死剂量照射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模型剂量。检测照射前1 h腹腔注射1 ml/kg,3 ml/kg,6 ml/kg,9 ml/kg丙二醇对受照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确定最佳给药剂量;其次于照射前1h,3 h,6 h给药,检测受照小鼠外周血象,确定最佳给药时间;另外通过照射后1h,3 h,6 h给药,检测受照小鼠外周血象,观察照射后丙二醇给药是否有效。在确定丙二醇给药方案的基础上,观察其对7.0 Gy,7.5 Gy照射小鼠存活率的影响,以及对小鼠照射后14d骨髓、脾脏损伤观察,脾脏指数及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影响,进一步对丙二醇辐射防护作用进行评价。2.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照射后2 h,24 h,3 d,14 d,33 d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比例,观察丙二醇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干、祖细胞的作用;检测照射后24 h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以及照射后3d,14 d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BrdU+细胞比例,结合骨髓有核细胞周期分析,观察丙二醇对小鼠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通过检测照射后14d小鼠外周血SOD,CAT,GSH,MDA等氧化还原指标,观察丙二醇的抗氧化作用;通过ELISA方法检测正常给药后3 h,5 h,25 h,以及照射后2 h,4 h,24 h外周血IL-6和G-CSF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改变,揭示丙二醇是否通过对IL-6和G-CSF依赖性的信号途径发挥保护造血干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3.基于RNA-Seq技术,对照射后2 h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RNA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探索丙二醇发挥辐射防护作用可能的信号通路和相关的基因靶点。结果1.5.5 Gy照射剂量下,各外周血象指标损伤及恢复时间较一致,故选择该剂量作为亚致死剂量照射造血系统损伤的模型剂量;7.0 Gy照射小鼠存活率为33.3%,7.5 Gy照射小鼠死亡率为100%,将7.0 Gy及7.5 Gy作为致死剂量照射存活率实验的模型剂量。在照射前1 h腹腔注射丙二醇,外周血象的恢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外周血象恢复增加;但9 ml/kg剂量组由于接近丙二醇腹腔注射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而引起小鼠的死亡,所以确定丙二醇的最佳给药剂量为6 ml/kg。丙二醇在照射前给药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以照射前1h给药效果最好,确定丙二醇最佳给药时间为照射前1h;照射后给药不能促进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象的恢复。2.确定丙二醇最佳给药方案的基础上,检测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现,与照射组相比,丙二醇可促进照射后24 h,14 d,33 d小鼠造血干细胞的恢复,在照射后24 h,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可抑制照射后24 h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促进照射后3d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改变照射后24 h,14 d骨髓有核细胞周期。3.检测照射后14 d小鼠外周血SOD,CAT,GSH,MDA,发现丙二醇显着促进照射后14 d小鼠外周血抗氧化酶SOD,CAT的活性,促进抗氧化物质GSH含量,抑制氧化产物MDA的增加,说明丙二醇可减轻辐射导致的小鼠氧化损伤。检测外周血IL-6和G-CSF发现,单纯丙二醇给药后,外周血IL-6和G-CSF表达升高,在给药后3 h达到峰值,25 h恢复至正常水平;在照射后2 h,4 h,照射前丙二醇给药组小鼠IL-6和G-CSF含量明显增加,在照射后2h达到峰值,在照射后24h,IL-6和G-CSF水平下降至正常或正常水平以下。说明丙二醇可通过照射后早期促进IL-6和G-CSF的产生,促进小鼠造血系统的恢复,以及小鼠造血干细胞的恢复。4.基于RNA-Seq技术,对照射后2 h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基因差异表达进行分析,发现照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共962个,其中493个表达上调,469个表达下调。KEGG富集有差异显着性的富集项有17项,包括p53信号通路、造血细胞谱系、HTLV-1感染、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细胞黏附分子、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癌症相关miRNA、MAPK信号通路等。蛋白互作网络发现电离辐射引起Kdr,Cdknla Hif3a,Ccng1,Ptgs2,Cxcl16,Ccl2,Cd40,Icam1,Epha2,Notch3等基因表达上调,Mmp14,Cdc25c等基因表达下调。发现照射前丙二醇给药组与照射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共99个,叁组间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共35个;对35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主要富集到INF-α应答、INF-β应答、INF-β细胞应答、多生物过程、cGMP应答等;KEGG富集发现,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有TNF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丙型肝炎、Notch信号通路等;且得到多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Ptgs2,Socs3,Cxcl10,Hif3a,Il1a,Ifit1,Ifit3b等,这些基因为寻找丙二醇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药理靶点提供线索。结论1.建立5.5 Gy 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模型;丙二醇的最佳给药方案为照射前1h,给药剂量为6 ml/kg。在该给药剂量下丙二醇可明显改善小鼠外周血象,提高7.0 Gy和7.5 Gy照射小鼠存活率,对照射后14 d骨髓损伤、骨髓有核细胞数、脾脏损伤等均具有明显的促进恢复的作用;2.丙二醇可减轻辐射导致的小鼠造血干细胞损伤,对造血干细胞的保护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减轻机体氧化损伤以及分泌细胞因子IL-6和G-CSF实现的;3.丙二醇可调控35个因照射导致的基因上调或下调,通过TNF信号通路发挥辐射防护作用;得到多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Ptgs2,Socs3,Cxcl10,Hif3a,Il1a,Ifit1,Ifit3b等,提示这些基因是丙二醇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候选药理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9-06-30)
魏然[7](2019)在《2015—2017年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为促使临床合理应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2017年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的使用数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的销售总金额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5、2017年抗血小板药的销售金额排名首位,2016年血浆及血浆代用品的销售金额排名首位。2015、2016年抗凝血药、血浆及血浆代用品和抗血小板药的销售金额排名始终排名前3位,到了2017年血浆及血浆代用品跌出前3位,抗贫血药跃居第3位。2015、2017年硫酸氢氯吡格雷片(25 mg)的销售金额排名首位,2016年人血白蛋白的销售金额排名首位。2015—2017年,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25 mg)的DDDs排名分别居前两位。除了少量药物的DDC高于5 000,其他均低于5 000。结论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强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管理。(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6期)
孙会娟,索婷婷,任东青,赵涛[8](2019)在《五倍子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的防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药五倍子的主要有效成分五倍子酸对~(60)Co-γ射线诱导的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防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实验动物选用ICR小鼠和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辐照组、五倍子酸低剂量组(100 mg/kg GA+辐照)、五倍子酸高剂量组(200 mg/kg GA+辐照)和阳性对照组(WR-2721+辐照)共5组。观察五倍子酸对电离辐射诱导的小鼠脾重、脾系数、脾结节形成能力、外周血中WBC、RBC、LYM、PLT数目以及脾脏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53含量和凋亡相关激酶Caspase3变化的影响。结果 100 mg/kg和200 mg/kg的五倍子酸能显着减轻辐照所致小鼠脾重下降的程度(P<0.05),200 mg/kg的五倍子酸能显着改善脾系数下降的程度,并能明显提高受照小鼠脾结节形成能力(P<0.05)。100 mg/kg和200 mg/kg的五倍子酸能抑制小鼠外周血中RBC、WBC下降的程度,并能明显改善辐射诱导的PLT含量减少(P<0.05)。100 mg/kg和200 mg/kg的五倍子酸能显着降低小鼠脾脏细胞Bax/Bcl-2的比值(P<0.05),但并没有引起p53和Caspase3水平显着下降(P>0.05)。结论五倍子酸对辐射所致小鼠损伤具有一定防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造血系统和减轻细胞凋亡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9年03期)
王雪[9](2019)在《黑虎掌菌子实体多糖促进化疗损伤小鼠免疫及造血系统功能修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虎掌菌(Sarcrodon imbricatus(L.ex Fr.)Karst.)学名枣翘鳞肉齿菌,隶属于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多孔菌属,是一类高营养、多活性的药食同源大型真菌资源,主要分布于中欧、北美和亚洲地区,在我国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新疆产量最高,已实现大规模人工栽培。黑虎掌菌作为传统药材和健康食品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祖国医学认为,该菌具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降血脂、排毒益气、治风破血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黑虎掌菌能抗癌、解毒、缓解肝硬化,是理想的保健食品之一。国内外对黑虎掌菌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侧重于化学成分分析、多糖提取、菌株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抑菌及抗肿瘤活性,缺乏对黑虎掌菌药理药效及作用机制的深入挖掘。迄今为止,有关黑虎掌菌在免疫调节和提升造血功能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论文以黑虎掌菌子实体为实验原料,系统分析了黑虎掌菌子实体干品的活性成分及含量分布。在此基础上,我们以黑虎掌菌子实体多糖(SIPS)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结合体内和体外实验探究SIPS的免疫调节和恢复骨髓造血的能力,初步阐明SIPS发挥相应药理活性的分子学机制,主要结论归纳如下:黑虎掌菌子实体的总糖含量占干重的35.22%,其次是粗纤维23.28%,总蛋白18.33%,甘露醇9.41%,总灰分9.30%,总甾醇3.16%,维生素0.44%,脂肪仅占3.02%;总黄酮(2.05×10~(-2)%)、总多酚(0.41%)和总叁萜(4.12×10~(-2)%)类化合物含量略少;在矿物质元素中,钾含量最高,为39.57×10~-22 mg/100 g子实体,其次是铁(78.42 mg/100 g子实体)和钙(68.04 mg/100 g子实体),且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检测结果显示,黑虎掌菌子实体由17种氨基酸(12.44%)、24种脂肪酸组成,涵盖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35%。本论文利用脱色、热水浸提、除蛋白和醇沉的方法,从黑虎掌菌子实体中提取粗多糖,经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级纯化,获得纯度为86.8%的SIPS。高效液相色谱(HPLC)显示,SIPS为非均一性多糖,其相对分子质量在56331.8Da~93963.6 D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显示,SIPS在3365.8 cm~(–1)处存在O-H伸缩振动吸收峰,2922.2 cm~(–1)处存在C-H伸缩振动吸收峰,1597.1 cm~(–1)存在一较强的糖环吸收峰,1398.4 cm~(–1)处存在C-H变角振动吸收峰和1028.4 cm~(–1)处由C-O-H和C-O-C拉伸引起的C-O弯曲振动,1200~1000 cm~(–1)之间出现叁个较弱吸收峰,说明存在吡喃环骨架结构,这些都是多糖的典型特征吸收峰。本论文首先考察了SIPS对环磷酰胺(CTX)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SIPS灌胃治疗免疫抑制小鼠28天后,检测小鼠的体重、脾脏指数、胸腺指数、NK细胞杀伤活性、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以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分析Nrf2蛋白及下游抗氧化酶系统的表达情况,揭示SIPS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学机制。结果显示,相比于模型组,经SIPS给药治疗后,免疫抑制小鼠的体重和脾脏指数恢复正常,NK细胞杀伤活性及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显着上升。同时SIPS能够促进免疫抑制小鼠血清和脾脏中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白介素2(IL-2)、IL-6、IL-10、IL-12和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显着降低免疫抑制小鼠脾和胸腺内活性氧(ROS)的积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以及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ZM)的活性。病理切片证实SIPS减轻了免疫抑制小鼠脾脏内多核巨细胞和炎症浸润现象,且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经SIPS治疗后的免疫抑制小鼠脾脏中Nrf2及下游抗氧化酶SOD1、SOD2、血红素氧化酶1(HO-1)、CAT和II型解毒酶(NQO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表明SIPS可能是通过调控Nrf2介导的氧化应激信号通路改善由CTX诱导的免疫抑制,提示SIPS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活性。为探究SIPS能否恢复重建骨髓造血功能,我们首先通过体外实验,利用XTT法、联苯胺染色以及流式细胞术(FCM)考察SIPS对K562和CHRF两种造血细胞的细胞活力、细胞分化和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SIPS可显着促进两种造血细胞的细胞活力,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和巨核系的分化,同时上调两种造血细胞中与造血功能相关转录蛋白RSK1p90、c-Myc和ELK1的表达,且不存在细胞毒性,提示SIPS可能是通过上调转录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随后,我们通过建立体内骨髓抑制小鼠模型,探究SIPS对CTX诱导的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系统功能的影响,揭示SIPS提升和重建骨髓造血活性的分子学机制。结果显示,经SIPS灌胃给药28天,骨髓抑制小鼠体重和胸腺指数逐渐回升,脾/肝肿胀现象消退,外周血血象的淋巴细胞(LY)数、中性粒细胞(NE)数以及血红蛋白(HGB)水平明显升高。此外,SIPS能够有效改善骨髓抑制小鼠受损骨髓内的形态结构,缓解脾/肝肿胀程度,诱导骨髓B淋巴细胞的合成,提高造血干/祖细胞(HSCs/HPCs)的增殖能力。抗体芯片和ELISA验证分析结果显示,SIPS显着提高了骨髓抑制小鼠血清和脾脏中IL-2、IL-3、IL-4、IL-5、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水平,抑制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IFN-γ、C-C基序趋化因子1(CCL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分泌,显着上调了骨髓抑制小鼠脾脏中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M-CSF、酪氨酸激酶(JAK2)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该结果在体外培养的K562,CHRF和原代骨髓单核细胞(BMMNCs)中均得以证实,提示G-CSF调控的JAK2/STAT3信号通路可能是SIPS促进化疗损伤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主要分子学机制。总之,以上实验研究表明:(1)SIPS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Nrf2介导的氧化应激途径有关;(2)SIPS对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G-CSF介导的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有关。本课题的提出有助于推动黑虎掌菌从健康食品向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转变,也将为筛选和研发具有缓解由长期化疗诱发骨髓免疫抑制的候选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倪艳丽[10](2019)在《单细胞技术在造血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单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单个细胞分离相关的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手段的迅速发展,尤其为精准、可靠解析造血细胞的异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生物学手段。造血干细胞作为一类研究最为深入的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可产生所有成熟的血细胞类型,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对于这群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群体,单细胞水平的研究不可或缺。本研究团队新近发展了单细胞Index sorting技术,并运用该流式技术研究了小鼠胚胎生血内皮细胞。前期积累的大量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发育全程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为进一步发掘并富集出生血内皮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前期研究发现表面分子CD47表达在部分AGM区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所有pre-HSC(造血干细胞前体)上,分别通过富集CD47-、CD47+的内皮细胞和pre-HSC,经过体外诱导孵育结合小鼠移植实验发现,具有造血干细胞活性的细胞均富集在CD47+细胞群体中,提示CD47可进一步用作标记发育阶段更早的造血干细胞相关群体。本研究中,应用流式细胞Index Sorting技术的可回溯性功能,即在上述分选群体标志的基础上同时标记CD47分子,后续根据体外孵育培养的结果,可以追溯关注重要细胞群体的 CD47 分子的表达情况。分析发现:CD41-CD43-CD45-CD31+KIT+的内皮细胞群体中,约60%的细胞表达CD47。此外,具有生内皮、生血潜能的CD4-CD43-CD45-CD31+KIT+细胞均富集在CD47+的细胞群体。该结果提示CD47表达可将生血内皮细胞群体的精度显着提高1.5倍。根据体外孵育诱导培养的结果,进一步发现CD47+的内皮群体中,仍有60%以上的内皮不具备生内皮或生血能力,提示未来可以通过已建立的流式细胞Index Sorting技术继续发掘生血内皮细胞的新表面标志分子,以进一步提高富集生血内皮细胞的精度。此外,建立了单细胞移植技术,即利用单细胞分选技术分选单个骨髓造血干细胞,并通过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验证了单细胞分选技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基于此,我们在单细胞水平研究了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应用流式单细胞分选单个免疫表型为Lin-CD45+CD201hiCD48-GFP+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采用single cell单细胞分选模式,将分选下来的单个细胞分别与2×104个骨髓保护细胞混合,直接移植到受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体内。经过3次独立重复实验,分别于第4周、6周、8周、12周、14周、16周检测受体小鼠外周血,来观察供体细胞在受体小鼠中的嵌合率和谱系分布。在60只移植受体中,得到5只长期重建受体用来后续分析。结合已有文献报导,根据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谱系,在5只成功重建的受体小鼠中,有2只小鼠为β-HSC型,两只小鼠为γ-HSC型,1只小鼠为δ-HSC型,从功能上验证了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综上,首先应用流式细胞Index Sorting技术分选单个分子表型为CD41-CD43-CD45-CD31+KIT+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并与基质细胞OP9-DL1共孵育诱导培养7天,进而结合单个内皮细胞的流式分选特征参数,及诱导后生成CD45+造血细胞和CD31+内皮细胞的效率,综合回溯分析KIT和CD47富集生血内皮细胞的效果。应用流式细胞Index Sorting技术功能,首次发现CD47分子能显着富集小鼠胚胎期生血内皮细胞,为进一步精准富集并研究生血内皮细胞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其次,分选了单个骨髓造血干细胞,建立了小鼠骨髓单细胞移植体系。通过小鼠骨髓的单细胞移植数据,观察了供体细胞分别对受体小鼠的各系贡献情况。进而通过单细胞移植后体内重建分析验证了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以上实验说明了单细胞分选技术是精确分析造血干细胞发育异质性的必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9-06-01)
造血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造血系统对电离辐射高度敏感,辐射引起的骨髓抑制是急性放射病中感染、贫血等临床表现的重要病理基础。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辐射可诱导骨髓细胞的二肽基肽酶(DPP4)活性升高,提示DPP4参与辐射损伤。本研究利用西格列汀(Januvia,DPP4抑制剂),探讨DPP4在造血系统辐射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12周的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给药组、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对照组和对照给药组接受假照射,其余两组接受γ射线全身照射。照射后当天给药,非给药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灌胃给予Januvia,给药剂量为10mg/kg,连续给药7天。生存率实验给予12Gy全身照射,观察受照小鼠30天生存情况。造血辐射损伤实验给予7Gy全身照射,末次给药30天后,收集小鼠血液和股骨样品进行血常规检测、骨髓细胞计数;CFU-GM实验检测骨髓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流式检测造血干祖细胞的比例及ROS含量。结果照后给予Januvia可有效提高12Gy全身照射小鼠的生存率。小鼠接受7Gy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骨髓细胞数量均显着降低,CFU-GM数量也明显下降,造血干祖细胞比例降低,而ROS水平显着升高。给予Januvia后可提高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细胞的数量,显着促进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恢复。与照射组相比,Januvia可提高照射后造血干祖细胞的数目及比例,增加CFU-GM克隆数,并且降低造血干祖细胞因受照所提高的ROS水平。结论 Januvia可有效促进受照造血系统的损伤恢复,并通过降低造血细胞的ROS水平来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造血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伊庆福,迟亚男,刘光辉,杨冠恒,龚秀丽.小鼠胎肝单个核细胞行骨髓腔内注射重建造血系统的效果[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王梅芳,吴静,董银萍,李红艳,李德冠.西格列汀对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作用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3].王玉全,李程程,苏路路,管博文,卢延华.FOXO3A对全身照射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影响[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9
[4].高建超,黄云虹,王洪航,王卉呈,潘建红.CAR-T细胞治疗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试验设计相关问题的考虑[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
[5].张丰春,赵斌,杜忠海,尚志梅.大蒜提取物S-烯丙基-L-半胱氨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和抗氧化功能的防护作用[J].中国药业.2019
[6].仪丽荣.丙二醇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7].魏然.2015—2017年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
[8].孙会娟,索婷婷,任东青,赵涛.五倍子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的防护作用[J].中国辐射卫生.2019
[9].王雪.黑虎掌菌子实体多糖促进化疗损伤小鼠免疫及造血系统功能修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0].倪艳丽.单细胞技术在造血系统研究中的应用[D].军事科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