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红外辐射论文_来兴平,刘小明,单鹏飞,张帅,方贤威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红外辐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灰度,遥感,土壤,能量,方向,粒径,块体。

热红外辐射论文文献综述

来兴平,刘小明,单鹏飞,张帅,方贤威[1](2019)在《采动裂隙煤岩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异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应力强卸荷下煤岩动力破坏现象频发,明确煤岩破裂前兆信息是保障深部煤炭安全开采的重要内容。为定量研究采动裂隙煤岩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异化特征,采用实验手段分析受载下裂隙煤岩体损伤直至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温度时域演化规律与异常区域迁移特征,对比分析预制结构面对红外辐射异化特征的影响,揭示热红外辐射温度场与声发射耗散能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裂隙煤岩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温度时域演化规律划分为Tave的平静、小幅波动、快速增加和快速降低4个阶段。Tave极值出现在0.77σp,可作为煤岩临近破裂的前兆特征;热红外辐射异常区域的迁移特征可作为煤岩破裂的重要前兆现象,σ≥0.30σp开始出现大面积整体性升温,σ≥0.77σp温度仍保持整体性增加,但温度最大值开始降低,σ≥σp以热红外辐射低温异常区域为主;预制结构面的存在对裂隙煤岩的力学响应特征起到决定性作用,且平行结构面造成的强度劣化最为显着,对岩石工程的安全影响最大。裂隙煤岩破裂红外辐射异常区域集于制结构面附近,红外辐射温度异常区域迁移与声发射能量突变基本保持一致。(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朋涛,张丽峰[2](2019)在《2016年门源6.4级、杂多6.2级地震前热红外辐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青海省发生门源6.4级和杂多6.2级地震,针对2次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热红外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门源6.4级和杂多6.2级地震前热红外辐射增强变化应为地震异常;2次地震映震结果对比表明,频段1、4和5为优势映震频段,异常幅度为年均值4.5倍左右可作为地震异常判断依据。(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寿霜霜,田伟,祝成炎[3](2019)在《基于灰度评价的织物热红外辐射性能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调控织物热红外辐射性能,采用普通涤纶为经纱,镀银长丝和熔融纺丝制成的ZnO涤纶长丝为纬纱,通过交织的方法,改变织物组织、紧度和投纬比,制备了20块织物。采用灰度评价方法来量化评价织物的热红外辐射性能,探究3种参数对织物热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根据背景灰度范围,通过改变织物组织、紧度和投纬比来调控织物的热红外辐射性能。结果表明:改变织物组织可作为织物热红外性能的微调方式;改变织物紧度可作为对织物热红外性能的局部调控方式;改变织物投纬比可作为织物热红外性能的主要调控方式。(本文来源于《现代纺织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李诗朦,包妮沙,刘善军,雷尚彬[4](2018)在《草原露天煤矿区土壤粒径分布及热红外辐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质地是矿区植被恢复及土地复垦的关键,该文选择土壤粒径作为反映矿区土壤质地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伊敏露天煤矿区域为研究区,通过分析原地貌围栏、放牧和矿区不同复垦年限土地利用下土壤粒径分布与发射率光谱的关系,探究不同土壤粒径分布在热红外光谱的敏感波段,进而构建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土壤粒径分布。结果表明:1)复垦土壤粗砂粒含量高,细砂粒含量低,且发射率低于原地貌土壤;2)土壤粗砂粒含量与土壤热红外发射率在8~13μm上呈显着负相关,粗粉粒含量和细砂粒含量分别在8.2~10.5μm波段和11~13μm波段与发射率呈显着正相关;3)采用径向核函数-支持向量机模型对土壤粒径分布进行预测,相比粗粉粒含量和细砂粒含量,粗砂粒预测精度最高(建模精度R2=0.91,RMSE=4.30%,RPD=3.28;验证精度R2=0.65,RMSE=7.71%,RPD=1.71)。研究结果为草原煤矿区利用热红外光谱技术预测土壤粒径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张丽峰,张朋涛,马茹莹,黄浩,刘文邦[5](2018)在《2016年12月5日西藏聂荣M_S5.1地震前的热红外辐射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亮温资料,以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为研究方法对2016年西藏聂荣M_S5.1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震前4个月多出现异常,随时间演化主要分布在震中以南,震中处在其北边缘。相对功率谱大于6倍的异常面积约为60 000 km~2,这种大面积状态持续近20 d。相对功率谱时序曲线在其背景值及标准差之上出现了大幅偏离,持续的高值偏离在8月19日(震前108 d)达到峰值,最大幅值为平均值的9倍,持续偏离时间为62 d。异常时空特征具有短期预测意义,可为西藏地区地震监测提供震例经验。(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2018年01期)

陈峰,殷守敬,朱利,尹锴,何报寅[6](2016)在《HJ-1B热红外辐射定标对地表温度反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辐射定标是地表温度反演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应用中,定标参数的选取直接影响辐射定标结果。由于卫星在轨定标系统的灵敏度会随时间发生改变,这使得实际的辐射定标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基于单波段热红外辐射传输方程给出了辐射定标影响地表温度反演的敏感性分析模型,并重点对HJ-1B热红外波段的辐射定标问题及其对地表温度反演的影响进行讨论和分析。敏感性分析模型显示,在一般的情形下,辐射定标偏差与地表温度反演误差的比值在数值上约为1∶11,即0.1个单位(W·m–2·sr–1·μm–1)的辐射定标偏差可能引起1.1 K左右的温度反演误差。由于对HJ-1B热红外波段定标参数的更新存在滞后,即使仅考虑相邻年份间的定标偏差,相应的地表温度平均绝对误差也在1.0—2.0 K左右。在更严重的情形下,因辐射定标偏差引起的地表温度误差甚至高达5.0 K以上。同时,分析结果也表明对HJ-1B的存档影像,无论使用其头文件中的定标参数还是当年公布的定标参数,定标后辐射亮度值的偏差均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针对当前在HJ-1B定标参数更新方面的不足,本文假定传感器辐射性能变化是匀速稳定的,相应地提出了线性内插修正法和线性外推法两个定标参数估计/修正方案。通过线性内插的方法进行辐射定标修正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误差的不稳定性,与MODIS B31波段的亮温相比,偏差在1.0 K以内(约为0.5 K)。当定标参数尚未公布时,由线性外推法修正后的辐射定标结果所得亮温的偏差约为1.0 K。与在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海域进行的一次卫星同步观测(2011年12月18日)相比,经两个方案修正后的海表温度偏差分别约为0.2 K和0.7 K。案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现阶段,线性内插修正法和线性外推法是简单有效的,可供用户在实际应用中参考和使用。(本文来源于《遥感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铁宝,路茜,高阳,祁玉萍,辛华[7](2016)在《川滇块体中强震前热红外辐射异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强震频发的川滇块体是研究地震前兆信息的热点地区,中强震前存在热辐射异常已被很多震例证实,有必要对川滇块体中强震前的热辐射异常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为该地区热辐射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多年MODIS/Terra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为基础,对2004年4月至2014年8月川滇块体5级以上地震前的热红外亮温低频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川滇块体M≤6.1级的地震震前观测不到大范围的显着热辐射增强异常,这可为该地区大范围显着热辐射增强异常出现后地震震级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2)2014年8月3日鲁甸M6.5级地震前川滇块体存在大面积显着热辐射增强异常,这类异常对该地区6.5级左右的地震具有短期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洪建,刘大安,崔振东,牛晶蕊[8](2014)在《基于热红外辐射的花岗岩岩爆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岩爆是岩土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之一(He MC,2006)。而各类的岩石工程已经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将来会越发的重要。对岩体工程的稳定性的研究及对岩石工程失稳灾害的预测预报也越发的成为关系到国运民生的重要课题。将遥感(主要为热红外和微波)用于岩石力学研究,即遥感监测岩石在受力至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特征的变化时近10年的事情。众所周知,构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期刊2014-01-13)

黄勇,崔雪,张元君[9](2013)在《各向异性发射球体热红外辐射概率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红外探测制导和检测等研究的热点问题,探讨了目标红外辐射的方向性对红外探测的影响.以各向异性等温球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从目标到探测器敏感面阵的红外传输整体模型.以能量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为基础,构造敏感面上单元格的能量描述方法.采用蒙特卡洛法,计算单元格的红外信号强度,分析红外小目标的方向辐射特性对探测敏感面上能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目标表面半球方向发射率一定时,提高法向发射率可显着增强目标中心所在像元的红外信号强度,增大目标像元间红外信号对比度.(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刘成玉,顾卫,李澜涛,许映军[10](2013)在《表面粗糙对渤海海冰热红外辐射方向特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红外遥感技术使大范围、快速地监测渤海海冰表面温度成为可能。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遥感器都是小视场角的,只对海冰在某个方向上的辐射能量进行了测量。由于自然界的海冰大多数都是高低起伏的、不平坦的,如果近似地认为遥感像元尺度内各部分温度是相同的,有时会带来较大误差。在盛冰期的渤海辽东湾东岸固定冰区,分别用3D激光扫描仪、热红外成像仪和自计温度计测量了渤海海冰的表面形状、辐射亮温和真实温度。结果表明,由于海冰表面粗糙,会形成叁维非同温像元。同时,也会导致传感器在粗糙海冰的各个部分的局部观测天顶角与整体观测天顶角有所不同,造成粗糙海冰与平整海冰的方向辐射特征有较大差异,平整海冰更接近理想平面,粗糙海冰更接近朗伯面。(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3年04期)

热红外辐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6年青海省发生门源6.4级和杂多6.2级地震,针对2次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热红外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门源6.4级和杂多6.2级地震前热红外辐射增强变化应为地震异常;2次地震映震结果对比表明,频段1、4和5为优势映震频段,异常幅度为年均值4.5倍左右可作为地震异常判断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红外辐射论文参考文献

[1].来兴平,刘小明,单鹏飞,张帅,方贤威.采动裂隙煤岩破裂过程热红外辐射异化特征[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2].张朋涛,张丽峰.2016年门源6.4级、杂多6.2级地震前热红外辐射变化特征[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9

[3].寿霜霜,田伟,祝成炎.基于灰度评价的织物热红外辐射性能调控研究[J].现代纺织技术.2019

[4].李诗朦,包妮沙,刘善军,雷尚彬.草原露天煤矿区土壤粒径分布及热红外辐射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

[5].张丽峰,张朋涛,马茹莹,黄浩,刘文邦.2016年12月5日西藏聂荣M_S5.1地震前的热红外辐射异常[J].内陆地震.2018

[6].陈峰,殷守敬,朱利,尹锴,何报寅.HJ-1B热红外辐射定标对地表温度反演的影响[J].遥感学报.2016

[7].张铁宝,路茜,高阳,祁玉萍,辛华.川滇块体中强震前热红外辐射异常研究[J].地球学报.2016

[8].王洪建,刘大安,崔振东,牛晶蕊.基于热红外辐射的花岗岩岩爆实验研究[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2014

[9].黄勇,崔雪,张元君.各向异性发射球体热红外辐射概率特性[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3

[10].刘成玉,顾卫,李澜涛,许映军.表面粗糙对渤海海冰热红外辐射方向特征的影响研究[J].海洋预报.2013

论文知识图

手体静脉分布示意图红外成像系统信息传输流程一2近红外光透射手指静脉造影成像原理和...热成像测温法装置示意图电磁波谱图微测辐射热计SEM图

标签:;  ;  ;  ;  ;  ;  ;  

热红外辐射论文_来兴平,刘小明,单鹏飞,张帅,方贤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