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圆褐固氮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固氮菌,菌株,芽孢,羟基,杆菌,氮肥,春小麦。
圆褐固氮菌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江,张荣标,杨宁,徐佩锋[1](2015)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圆褐固氮菌浓度快速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微生物肥料中圆褐固氮菌浓度检测方法耗时长、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圆褐固氮菌浓度检测方法。设计了具有自动进样、混合稀释以及电化学循环伏安检测等功能的微流控芯片,构建了微流控检测系统实验平台,优化了系统中的进样速度、扫描速率等工艺参数,并对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国标平板计数法相比,所提出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微生物肥料检测的精度要求,而且具备较快的检测速度及较高的检测自动化程度。(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荣标,黄义振,孙晓军,杨宁,洪杨英[2](2012)在《基于图像处理的圆褐固氮菌浓度快速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快速检测圆褐固氮菌浓度的方法。通过对圆褐固氮菌微视图像的采集、预处理、分割和特征提取,运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识别、分类和计数,获取圆褐固氮菌的浓度,实现了圆褐固氮菌活性的快速检测。该方法检测精度较高,与精确的人工计数相比,其相对误差小于4%,但比人工计数省时省力;与专用检测设备相比,其检测成本低。(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姜明[3](2010)在《圆褐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复合菌肥的制作及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合菌肥对作物的效果。[方法]用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胞杆菌进行混合培养,其液体培养物制成2.4×109个/ml菌液,将原菌液分别稀释成3×108、6×108、9×108、1.2×109个/ml4个浓度。与清水对照,比较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同时,制备以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为单一菌种的单一菌剂,浓度为3×108个/ml,与等量等浓度的菌种混合培养物的菌肥对比,观察玉米生长情况。[结果]混合菌肥对植物的促进作用比单一菌肥明显。在混合菌肥的4种比例中,浓度为9×108个/ml剂量对玉米株高、干重、根长的促进效果最显着。[结论]微生物菌剂的使用可以为作物的进一步高产稳产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28期)
卢秉林,王文丽,李娟,车宗贤[4](2010)在《圆褐固氮菌对春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探讨了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 beijerinckN45及用其研制的生物氮肥对春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生物氮肥的研制及其与化学氮肥的最佳配比用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供试菌株N45具有对春小麦的增产作用和对氮肥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将其研制为生物氮肥后,其效果在田间得到了很好的再现,盆栽与田间试验均是与半量化学氮肥配施效果最佳,相比同量化肥处理分别提高春小麦秸秆产量12.70%和16.34%;籽粒产量15.31%和11.77%;氮素收获指数0.68%和0.13%;氮肥农学利用率30.37%和59.39%;氮素吸收利用率26.53%和88.66%;氮肥偏生产力15.27%和11.77%;氮肥生理利用率12.24%和35.24%,同时还能够提高秸秆和籽粒中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累积量。(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郭京君,王梦洁[5](2007)在《圆褐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6种除草剂敏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泥浆点滴法和土粒撒播法从农田土壤中分离并鉴定了圆褐固氮菌,同时选用6种常用化学除草剂在无氮培养基平板上进行了对圆褐固氮菌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除草剂以及不同的浓度对圆褐固氮菌生长的影响有所不同。为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正确使用除草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07年02期)
张圆[6](2003)在《圆褐固氮菌G—3菌株生产聚羟基烷酸发酵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圆褐固氮菌G-3菌株生产聚羟基烷酸(PHA)的发酵条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摇瓶实验结果表明,蔗糖是固氮菌G-3菌株的最佳碳源,氮源对固氮菌G-3菌株生物量的影响较小,较高的氮源甚至会抑制菌体的生长,但有机氮源对PHA的合成有利。在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采用指数流加模型和间歇流加补料技术对PHA的发酵过程进行控制,PHA的产量可得到大幅度的增加,细胞干重(CDW)分别为26.5g/L和38.4g/L,PHA产量分别为20.7g/L和29.6g/L。 为解决固氮菌G-3菌株培养中后期培养液粘度过高,补糖受抑制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将固氮菌G-3菌株与巨大芽孢杆菌G-6菌株进行混合培养。对比实验可以证明,混合培养成功的解决了固氮菌发酵产生的多糖物质,有效的提高了产量及糖的利用率,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结合间歇流加补料技术,CDW和PHA产量分别可达47.8g/L和38.2g/L。 PHA成型产品的降解速率与PHA的分子量大小有关。为满足不同用途对PHA平均分子量大小的不同要求,本文研究了C/N、提取方法以及添加聚乙二醇(PEG)对PHA平均分子量的影响,当C/N由100降至5时,PHA分子量由6.73×10~5D增至1.44×10~6D。提取方式对PHA的分子量也有相当的影响,氯仿和SDS对PHA的降解作用较小,NaClO对PHA有较强的降解作用。聚乙二醇(PEG)具有控制PHA分子量的能力,分子量的减小程度由PEG的分子量和PEG的含量决定,在培养基中加入4%的PEG-200时,PHA的分子量可由1.33×10~6D骤降至5.1×10~4D。(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3-06-01)
王静[7](2001)在《圆褐固氮菌G-3菌株合成3-羟基丁酸3-羟基戊酸共聚物发酵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了圆褐固氮菌G- 3菌株以蔗糖为主要碳源、戊酸为辅助碳源发酵生产完全可降解塑料3一羟基丁酸3一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结果表明,蔗糖低浓度(l%-2%)利于菌体生长,较高浓度(3%-4%)利于PHBV的积累,运用补糖技术,维持发酵液蔗糖浓度在 2%左右,能使菌体生物量和 PHBV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溶氧情况对菌体的生长和 PHBV的积累有重要影响,采用前期供氧充分、后期限氧的控制方法可促进PHBV的积累。PHBV中HV组分含量与戊酸的加入时间和浓度有密切的关系,戊酸的最佳加入时间为胞内多聚物合成初期;尽管高浓度戊酸下可获得较高的HV组分含量,但会明显抑制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通过控制戊酸浓度可以得到不同HV组分含量的PHBV共聚物。2L小罐中在PHBV合成阶段流加不同糖酸比混合液,发酵44小时左右,细胞干重达 12.7一17.2g/L,PHBV百分含量 68%以上,HV组分含量为 8.7-24.5mol%。 因固氮菌的本身属性,培养后期发酵液粘度过高,使补糖受抑,生物量和PHBV含量再无法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固氮菌G-3菌株和巨大芽抱杆菌G.6菌株混合培养技术运用于PHBV的生产。采用淀粉和蔗糖一起做碳源,G-6菌株恰能利用淀粉水解产生的大量还原糖,使淀粉这种本不适于G-3菌株生长和产物积累的廉价碳源得以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补料量,总糖量12O、戊酸0.5o,菌体生物量可达36.3眯,P皿V百分含量达77O,HV组分含量15mol%,是G-3 菌株单独养时的二倍多,取得了好的结果。 研究还对获得的小试样品的理化性质及加工性能进行了测定,证明所得PHBV产品比PHB韧性增强、脆性降低,熔点、热熔、结晶度降低,易于控制熔点加工温度,具有更优越的性质,并且完全符合国际上PHA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1-06-01)
彭菊芳[8](2001)在《圆褐固氮菌G-3菌株聚羟基烷酸(PHA)的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圆褐固氮菌G—3菌株聚羟基烷酸(PHA)的八种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氯仿提取分为两种,温和搅拌法:用30倍体积的氯仿在50℃下与细胞温和作用2h,再加入30倍体积的水作用1h,得到的PHA纯度为98.7%,回收率为78%,分子量为1.4×10~6;剧烈搅拌法:30倍体积的氯仿在20℃下先将细胞温和处理10min,再剧烈作用15min,可得纯度为99%的PHA,回收率为89.6%,分子量为1.47×10~6;(2)NaClO法中,采用40%NaClO在20℃下处理细胞30min,所得PHA纯度为93.6%,回收率为91.1%,分子量为0.54×10~6;(3)NaClO—CHCl_3法:30倍体积的CHCl_3和30%(V/V)NaClO共同处理细胞1h,得PHA纯度为96.5%,回收率为91%,分子量为1.15×10~6;(4)SDS法:30g/l细胞在50℃下经7g/lSDS处理12min,得到的PHA纯度为89.2%,回收率为90%,分子量为1.04×10~6;(5)SDS—NaClO法:30g/l细胞在50℃下先经7g/lSDS处理12min,再用30%NaClO作用3min,得PHA纯度为97.5%,回收率为87.1%,分子量为0.83×10~6;(6)SDS—EDTA法:30g/l细胞在50℃下用7g/lSDS和10g/lEDTA共同作用15min,得PHA纯度为97.75%,回收率为89%,分子量为1.1×10~6;(7)酸法:0.2N HCl在100℃下作用50g/l细胞1h,得到的PHA纯度为95%,回收率为90.3%,分子量为0.905×10~6;(8)碱法:50g/l细胞在65℃下用0.15N NaOH处理1h,得PHA纯度为96.2%,回收率为92%,分子量为1.01×10~6。对上述各方法作综合分析比较,氯仿法中,剧烈搅拌较温和搅拌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而且成本也有大幅下降,更适合于实验室的提取研究工作。在化学试剂法中,SDS—EDTA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成本约为¥0.092/gPHA),所得PHA纯度、回收率、分子量都令人较满意,是本实验室开辟的一种新的PHA提取方法。本文还就提取得到的PHA的理化性质及加工性能作了研究,结果证明,PHA的各种技术质量指标完全符合国际上目前采用的质量标准。 另外,本论文对PHA的脱色作了初步探索,实验就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针对氯仿提取细胞后得到的PHA有机相进行了脱色处理。表明,物理脱色较化学脱色效果明显,其中活性炭脱色效果最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1-05-01)
刘支梅[9](1988)在《圆褐固氮菌荚膜染色法改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导了圆褐固氮菌荚膜染色的一种新方法。此法简单快速、重复性好、对比清晰:且取材容易、标本易于保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8年01期)
范成英,杜千有[10](1984)在《圆褐固氮菌噬菌体AC-5.1的基本特性及其DNA分子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圆褐固氮菌转导噬菌体AC-5.1的基本特性。它的寄主专一性很强,吸附速度常数K=5.26×10~(-9)ml/min,潜伏期为90min,裂解量为950噬菌体颗粒/细胞。它在pH6—11的范围内较稳定;在紫外线照射下30秒钟可失活90%;在热处理中,50℃失活90%需要1h,而60℃和70℃ 1min即可失活90%以上。提取了该噬菌体的DNA,通过原生质体转染试验,证明所提DNA具有重新形成噬菌斑的能力,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测定,该噬菌体DNA的分子量与噬菌体λDNA的分子量相当。(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1984年04期)
圆褐固氮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快速检测圆褐固氮菌浓度的方法。通过对圆褐固氮菌微视图像的采集、预处理、分割和特征提取,运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识别、分类和计数,获取圆褐固氮菌的浓度,实现了圆褐固氮菌活性的快速检测。该方法检测精度较高,与精确的人工计数相比,其相对误差小于4%,但比人工计数省时省力;与专用检测设备相比,其检测成本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圆褐固氮菌论文参考文献
[1].郭建江,张荣标,杨宁,徐佩锋.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圆褐固氮菌浓度快速检测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5
[2].张荣标,黄义振,孙晓军,杨宁,洪杨英.基于图像处理的圆褐固氮菌浓度快速检测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2
[3].姜明.圆褐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复合菌肥的制作及应用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0
[4].卢秉林,王文丽,李娟,车宗贤.圆褐固氮菌对春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0
[5].郭京君,王梦洁.圆褐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6种除草剂敏感性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7
[6].张圆.圆褐固氮菌G—3菌株生产聚羟基烷酸发酵条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3
[7].王静.圆褐固氮菌G-3菌株合成3-羟基丁酸3-羟基戊酸共聚物发酵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01
[8].彭菊芳.圆褐固氮菌G-3菌株聚羟基烷酸(PHA)的提取研究[D].西北大学.2001
[9].刘支梅.圆褐固氮菌荚膜染色法改进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
[10].范成英,杜千有.圆褐固氮菌噬菌体AC-5.1的基本特性及其DNA分子量的测定[J].微生物学报.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