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植物关系论文_盛子耀,李为争,原国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昆虫植物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昆虫,关系,挥发物,莲子,信号,气味。

昆虫植物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盛子耀,李为争,原国辉[1](2019)在《植物气味多样性与昆虫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气味是多种挥发物组成的混合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由于植物气味多样性在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与植物的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将昆虫化学生态学、昆虫行为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相结合,探讨田间和不同景观尺度上植物气味多样性与昆虫嗅觉行为的关系受到关注。本文从植物气味多样性相关概念的分析、植物气味多样性与植食性昆虫的关系、植物气味多样性与天敌昆虫的关系、植物气味多样性研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期望为推进我国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盛子耀,李为争,游秀峰,高超男,杨晓杰[2](2019)在《植食性昆虫与非寄主植物的关系及在害虫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行为活性物质调节害虫在农田的分布型,是实现"两减一增"可持续农业的关键。本文首先概述了昆虫与非寄主植物的关系,重点讨论了致死性诱集植物的案例及其进化学解释;然后论述了行为活性植物及其组分在农业害虫管理中的应用途径,包括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农业间作系统设计,利用高秆作物构成物理屏障、利用信息化合物辅助或遗传改良的诱集植物富集害虫种群、利用驱除害虫产卵或干扰寄主搜索的活性成分、将昆虫行为的正面影响成分和负面影响成分结合形成Push-pull体系等应用途径;最后讨论了这些技术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张泽龙,李静静,卢少华,王青,张蓓蓓[3](2019)在《病毒—植物—媒介昆虫的化学生态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信号分子在调控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信息交流作用,调节种群动态和各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植物病毒大多数由刺吸式口器昆虫持久性、半持久性、非持久性传播。病毒一方面通过改变寄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间接性地影响媒介昆虫的行为学特性,从而促进自身的传播;另一方面部分病毒干涉植物的生长代谢,与植物细胞竞争资源,造成植物生理紊乱,改变植物防御反应的强度,从而吸引害虫来取食。植物自身也存在化学防御系统,当植物受害部位感知信号之后,通过茉莉酸、水杨酸等信号转导途径将信息传递到效应部位,从而引发植物产生防御反应。例如,植物产生对昆虫天敌有吸引作用的挥发性化合物吸引天敌来消灭害虫,或者在体内合成对媒介昆虫有毒害作用或物理阻碍作用的化学物质来阻碍昆虫取食。对于昆虫而言,为了抵御植物的防御性物质,昆虫体内相关的解毒代谢酶表达量上调,从而降低植物对自身的毒害作用。病毒、媒介昆虫、寄主植物叁者的互作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化学信号交流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叁者化学生态学关系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刘珍[4](2019)在《增温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对入侵植物的生长与防御策略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很少关注气候变暖对入侵植物营养与防御资源的影响,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入侵植物与专食性昆虫和广食性昆虫的互作关系也未见报道。因此研究气候变暖如何通过改变植物初生物质和次生物质及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入侵植物与本土植食性昆虫的互作关系,对全球变化生物学及入侵生态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对我国生态和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的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及本地同属植物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线辐射加热器模拟增温,比较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的表型、生长、营养物质和防御化合物等对增温的响应。利用Y型嗅觉仪、离体培养皿和田间实验探究增温处理的空心莲子草与莲子草对广食性昆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及寡食性昆虫虾钳菜披龟甲(Cassida piperata)生长发育和寄主选择偏好的影响。采用顶空吸附法对植物挥发物进行收集,通过GC-MS鉴定,用SIMCA主成分分析植物挥发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温处理对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生长与防御资源的影响在植物生长方面,增温处理显着提高混种空心莲子草克隆株数和莲子草盖度;同时增温处理显着增加盆栽莲子草根生物量1.28g,提高盆栽空心莲子草叶生物量1.28g和根生物量1.33g;无论是否增温,盆栽空心莲子草根冠比显着大于莲子草。在植物初生物质方面,增温处理显着降低混种空心莲子草叶片氮含量1.03%,提高C/N比;但显着升高盆栽莲子草叶片氮含量0.32%,降低C/N比。增温处理显着降低混种空心莲子草叶片淀粉含量4%和可溶性总糖含量2.19%,升高果糖含量0.09%和蔗糖含量1.32%;降低混种莲子草叶片淀粉含量3.93%和果糖含量0.03%,升高蔗糖含量0.81%、可溶性总糖含量6.04%和木质素含量2.20%;增温处理显着升高盆栽空心莲子草叶片木质素含量0.1%,降低莲子草叶片木质素含量0.03%。在植物次生物质方面,增温处理显着升高混种莲子草叶片总黄酮含量1.27ug/mg和总酚含量0.73%,但降低空心莲子草叶片叁萜皂苷含量6.99mg/g和单宁含量0.016ug/mg。2.增温的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对斜纹夜蛾与虾钳菜披龟甲生长发育的影响无论增温与否,空心莲子草对斜纹夜蛾和披龟甲的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均显着大于莲子草。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的莲子草不利于斜纹夜蛾和虾钳菜披龟甲生长发育。而增温处理的空心莲子草只对广食性昆虫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对寡食性的虾钳菜披龟甲无影响。3.增温的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对斜纹夜蛾与虾钳菜披龟甲寄主选择的影响在不增温处理中,莲子草对斜纹夜蛾和虾钳菜披龟甲的吸引力强于空心莲子草,但增温处理消除这种差异。无论是否增温,与空心莲子草相比,斜纹夜蛾偏好在莲子草上产卵。与不增温处理相比,增温处理均显着降低斜纹夜蛾在莲子草和空心莲子草产卵偏好指数。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的挥发物与本地同属植物莲子草的挥发物有显着差异,增温处理均改变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的挥发物。综上所述,与莲子草相比,增温处理显着提高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生物量,同时降低空心莲子草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而降低斜纹夜蛾在空心莲子草上的存活率和产卵偏好,对广食性昆虫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气候变暖通过改变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与广食性昆虫的互作关系,从而可能加速空心莲子草的入侵。(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徐丽萍,李恒,娄永根[5](2018)在《植物-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中早期信号事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诱导防御反应的产生取决于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相关信号迅速和准确地识别。在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过程中,早期信号事件是负责植物识别和触发下游信号转导途径的最早反应,它们发生在植物防御相关基因表达和防御相关代谢物产生之前,对植物的防御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将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的早期事件,包括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感知、电信号和Ca~(2+)信号的产生和转导,活性氧的迸发以及促细胞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级联途径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与方向,促进对植物诱导防御反应调控网络的研究,以期为改进农业害虫的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天宇,张思航,于洋,曾旭,张瑜[6](2018)在《中国云南临沧晚中新世植物与昆虫的协同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fossil leaves associated with insect damages from the upper Miocene Bangmai Formation of Lincang,Yunnan,northwest China,could provide a window how these two groups coevolved.233 specimens were assessed for the diversity and frequency of insect herbivory.We also examined the percent of leaf area removed by insects as a measure of the effect of herbivory.Six principal categories of damage are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namely leaf mining,hole feeding,surface feeding,skeletonizing,galling and marginal feeding.These traces indicate that insects interacted with plants for various purposes,including feeding and sheltering.Furthermore,these traces tend to suggest that most diversity of taxa from the Bangmai Formation in late Miocene are consisting to present,and the persistence of the insects in Yunnan since Miocene may be due to the st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of the Yunnan Province throughout the Neogene.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with extant taxa,possible leaf feeders could have belonged to the insect orders Coleoptera,Lepidoptera and Hemiptera.Although the morphology of the phytophagous ins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fossil leaves is unknown,present findings reveal that many modern plant-insect relationships were established by the late Miocene and continue to the present,shaping both the present day flora and fauna.The herbivory averages and the less 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 of galling suggest that the climate in Lincang was humid and tropical in the late Miocene.(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孙晓[7](2017)在《植物挥发物介导的地上地下昆虫互作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上昆虫与地下昆虫的相互作用在地上地下生态系统的互作关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植物挥发物是影响这种互作关系的关键因子。目前,关于植物挥发物介导的地上地下昆虫相互作用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异种昆虫之间,我们的研究表明,地下昆虫对同种和异种的地上昆虫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而植物挥发物介导的种内和种间的地上地下昆虫的互作机制尚不明确。为此,我们拟以乌桕-红胸律点跳甲-乌桕卷象为体系,通过昆虫行为学和田间控制实验研究地下昆虫对同种和异种的地上昆虫行为影响的基础上,利用挥发物的分析、电生理学测定及挥发物的调控实验深入分析同种与异种的地上地下昆虫的化学通讯,并结合植物和地下昆虫的生理生化分析,探讨地上地下昆虫化学通讯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系统阐明植物挥发物介导的地上地下昆虫的互作关系,揭示植物化学物质在调节地上地下昆虫种群动态方面所起的作用,对农业害虫的综合治理尤其是地下害虫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第八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12)

李迁,范佳,孙京瑞,王满囷,Frederic,Francis[8](2016)在《昆虫内共生菌-昆虫-植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昆虫与其体内的共生菌建立了密切的互利共生关系。昆虫内共生菌不仅能调控宿主昆虫的营养代谢和生殖代谢,还能协助昆虫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提高昆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及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等。因此,内共生菌是宿主昆虫生长发育及适应性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共生菌在宿主昆虫和寄主植物中的原位功能不断被挖掘,通过对内共生菌-昆虫-植物互作模型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昆虫内共生菌与昆虫、植物的互作机理,加深对昆虫适应性机制的理解并推进新型害虫防控和靶标技术的研发。本文就昆虫内共生菌的起源、特点、分布和传递,昆虫内共生菌在昆虫-植物-环境互作中的作用,以及昆虫内共生菌研究的方法和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昆虫内共生菌介导的防御效应及昆虫适应性机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于丁一[9](2016)在《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进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与植物作为陆地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成分,二者之间有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是由多方面所构成的,首先是昆虫将植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以及栖息场所,昆虫又能够帮助植物的传粉繁殖。本文就对昆虫与植物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和进化关系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6年22期)

王倩,包伟方,曾娟,杨益众,陆宴辉[10](2016)在《昆虫与寄主植物营养关系的DNA分子追踪》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食物营养关系错综复杂,利用田间直接观察法、肠道内含物形态学分析、同位素标记等方法都难于全面解析,常造成营养关系的缺失。近年来,DNA分子追踪技术迅速发展,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能有效鉴别植食性昆虫取食寄主植物的种类,为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全面介绍了3种DNA分子追踪技术——诊断PCR技术、克隆测序技术和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其中诊断PCR技术包括单一PCR技术和多重PCR技术,适用于目标昆虫与已知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分析;克隆测序技术能够在寄主植物种类未知的前提下,解析目标昆虫完整的寄主植物种类信息;下一代测序技术实现了短时间内对混合样品的测序,加之昆虫与植物DNA条形码序列数据库大量扩增,有效地提高寄主植物的鉴别能力。诊断PCR技术和克隆测序技术已在追踪地下害虫的取食行为、植食性昆虫取食范围及其在寄主植物间的转移与选择习性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且进展明显。综合考虑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本文提出将DNA分子追踪技术与同位素标记等其他方法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以便系统解析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昆虫植物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行为活性物质调节害虫在农田的分布型,是实现"两减一增"可持续农业的关键。本文首先概述了昆虫与非寄主植物的关系,重点讨论了致死性诱集植物的案例及其进化学解释;然后论述了行为活性植物及其组分在农业害虫管理中的应用途径,包括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农业间作系统设计,利用高秆作物构成物理屏障、利用信息化合物辅助或遗传改良的诱集植物富集害虫种群、利用驱除害虫产卵或干扰寄主搜索的活性成分、将昆虫行为的正面影响成分和负面影响成分结合形成Push-pull体系等应用途径;最后讨论了这些技术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昆虫植物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盛子耀,李为争,原国辉.植物气味多样性与昆虫关系的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9

[2].盛子耀,李为争,游秀峰,高超男,杨晓杰.植食性昆虫与非寄主植物的关系及在害虫管理中的应用[J].华中昆虫研究.2019

[3].张泽龙,李静静,卢少华,王青,张蓓蓓.病毒—植物—媒介昆虫的化学生态关系研究进展[J].华中昆虫研究.2019

[4].刘珍.增温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5].徐丽萍,李恒,娄永根.植物-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中早期信号事件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18

[6].陈天宇,张思航,于洋,曾旭,张瑜.中国云南临沧晚中新世植物与昆虫的协同关系(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孙晓.植物挥发物介导的地上地下昆虫互作关系研究[C].中国第八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8].李迁,范佳,孙京瑞,王满囷,Frederic,Francis.昆虫内共生菌-昆虫-植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16

[9].于丁一.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进化的关系[J].时代教育.2016

[10].王倩,包伟方,曾娟,杨益众,陆宴辉.昆虫与寄主植物营养关系的DNA分子追踪[J].昆虫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膜翅目昆虫访花频数与一年蓬斑块大小的...半翅目昆虫对一年蓬花的访问频数与花密...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陆宴辉,20...甲醇介导的昆虫与植物互作关系的分子机...叁营养级协同进化模式

标签:;  ;  ;  ;  ;  ;  ;  

昆虫植物关系论文_盛子耀,李为争,原国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