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机器人论文-温金亚

康复训练机器人论文-温金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康复训练机器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机器人,下肢肌力,平衡功能

康复训练机器人论文文献综述

温金亚[1](2019)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某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腘绳肌、股四头肌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腘绳肌、股四头肌评分与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下肢肌力,利于恢复平衡功能与下肢运动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梁文渊,毕胜[2](2019)在《主动康复训练机器人的感知交互与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面临巨大的康复压力和需求,康复训练是目前实现患者功能恢复的主要方式。主动型康复机器人能够引导和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康复训练过程中,达到更优的长期训练效果。从主动康复训练辅助技术、主动康复训练感知与神经交互技术、主动康复训练交互控制策略、主动康复训练技术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主动型康复训练的问题,表明以人为核心的结构设计可以促进系统的舒适性、个性化建模和运动意图获取,可以提高人机交互准确性、诱发患者主动参与提高训练过程中神经交互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22期)

张海燕,吴方超,李建华,廖志平[3](2019)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肌肉激活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磨砂板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ourier M2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1次,每周6天,共持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4周治疗前后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的患侧肱二头肌(BB)和肱叁头肌(TB)的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MBI、患侧BB和TB的RMS指标较治疗前均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间对比发现,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Fourier M2上肢康复机器人可有效地提高患侧肱二头肌和肱叁头肌运动单位的激活和募集能力,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孙平,孙桐,孙尧[4](2019)在《考虑人机作用力的康复训练机器人各运动轴最优轨迹跟踪预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人机作用力影响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跟踪性能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观测器设计方法,目的是利用系统的位置输出估计人机作用力.同时,为了抑制人机作用力并避免运动中产生较大的跟踪误差而影响康复者安全,设计了非线性控制器,并得到了机器人各运动轴系统模型.进一步,结合预测控制同时约束了系统轨迹跟踪误差和速度跟踪误差,并实现了各运动轴的最优轨迹跟踪.通过仿真结果对比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文中提出人机作用力观测和控制器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胡红钱,张秉文,葛江滨,王策,唐施敏[5](2019)在《多肢体综合康复训练机器人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康复机器人康复功能单一、联动训练不足、控制操作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涵盖上、下肢体七种关节的综合康复训练机器人,包括上肢的肩关节与肘关节、下肢的髋关节与膝关节、手掌的腕关节与指关节、脚掌的踝关节独立康复训练模式以及下肢-脚掌联动、上肢摆臂-下肢步态联动复合训练模式。试验表明:本康复机器人简化了机械传动链、提高了操控性,能实现稳定、有效的独立模式下的单肢体关节康复训练和复合模式下的多肢体关节联动康复训练,满足了患者的多样化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5期)

翟文文,杨玉娜,鲁守银,高诺[6](2019)在《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脑机接口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可以把大脑皮层的电活动信号转化为机器语言直接控制外界设备。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 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与Alpha波混合的脑机接口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本系统通过检测使用者枕部脑电信号Alpha波的阻断现象来切换空闲与工作状态,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算法区分不同频率的SSVEP信号。利用该脑机接口系统,用户可以自主控制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上肢康复训练,包括训练动作与训练时间。在线实验结果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异步脑机接口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该系统分析速度快且分析准确率高,为异步脑机接口的实现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峥,尹智晶,刘晓宁,封娇娇,崔璐[7](2019)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自主交互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康复训练和行走辅助控制中自主交互控制的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单输出自适应前馈调节的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康复训练和行走辅助控制位姿修正自主交互控制方法。采用分布式传感器阻力力学采集方法进行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行为姿态参数采集,结合环境物理参数和机器人的位姿参数进行动态匹配和自动参量调节,采用模糊约束控制方法进行机器人的位姿参数调整,在行为学空间内实现机器人的位姿修正和动态稳定性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自主交互控制的输出稳定性较好,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提高了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行走辅助控制能力。(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陈苗苗[8](2019)在《分析上肢机器人辅助康复治疗在肩肘配合下引入斜面训练对于水平面训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康复治疗在肩肘配合下引入斜面训练对于水平面训练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5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上肢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上肢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训练1个月后的肩、肘的活动度。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上肢机器人辅助康复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肘活动度,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6期)

刘鹏,葛小青,李宇,赵佳欣[9](2019)在《上肢康复机器人主动康复训练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脑卒中和交通事故造成上肢损伤的人数逐年上升,医疗领域对康复器械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实际需求,开发以气动人工肌肉为驱动器的4自由度(肩关节外收/内展(被动)、前驱/后伸、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可穿戴上肢康复机器人。首先设计上肢康复机器人的结构,并采用气动人工肌肉作为肘关节与腕关节的驱动器。然后针对该上肢康复机器人,研究主动康复训练控制策略,设计两种控制策略。通过穿戴实验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冰菁,毛永飞,韩建海,李向攀,马金琦[10](2019)在《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人机交互信息感知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与患者实时交互的需求,研发了获取人机接触力信息的感知系统。利用拉格朗日法建立包含人体主动力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并分析患者下肢运动动作意图,为步态康复训练交互控制提供判断依据。在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样机系统上进行了静态、动态测量实验及被动/主动康复训练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感知系统能够满足人机接触力的检测精度要求,能在康复训练中获取人体运动意图,这为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智能交互控制策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康复训练机器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中国面临巨大的康复压力和需求,康复训练是目前实现患者功能恢复的主要方式。主动型康复机器人能够引导和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康复训练过程中,达到更优的长期训练效果。从主动康复训练辅助技术、主动康复训练感知与神经交互技术、主动康复训练交互控制策略、主动康复训练技术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主动型康复训练的问题,表明以人为核心的结构设计可以促进系统的舒适性、个性化建模和运动意图获取,可以提高人机交互准确性、诱发患者主动参与提高训练过程中神经交互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康复训练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温金亚.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9

[2].梁文渊,毕胜.主动康复训练机器人的感知交互与控制策略[J].科技导报.2019

[3].张海燕,吴方超,李建华,廖志平.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

[4].孙平,孙桐,孙尧.考虑人机作用力的康复训练机器人各运动轴最优轨迹跟踪预测控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5].胡红钱,张秉文,葛江滨,王策,唐施敏.多肢体综合康复训练机器人设计与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9

[6].翟文文,杨玉娜,鲁守银,高诺.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脑机接口系统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9

[7].张峥,尹智晶,刘晓宁,封娇娇,崔璐.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自主交互控制方法[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9

[8].陈苗苗.分析上肢机器人辅助康复治疗在肩肘配合下引入斜面训练对于水平面训练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

[9].刘鹏,葛小青,李宇,赵佳欣.上肢康复机器人主动康复训练控制策略[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9

[10].郭冰菁,毛永飞,韩建海,李向攀,马金琦.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人机交互信息感知系统[J].工程设计学报.2019

标签:;  ;  ;  ;  

康复训练机器人论文-温金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