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聚糖酶基因克隆论文_孙健,孙婷婷,王旭彤,邹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葡聚糖酶基因克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糖,基因,曲霉,内切,放线菌,特征,丝状。

葡聚糖酶基因克隆论文文献综述

孙健,孙婷婷,王旭彤,邹莉[1](2019)在《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隆了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judae)内切葡聚糖酶(endoglucanase)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此外,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研究基于前期测得的黑木耳转录组数据,同时结合基因组数据(GenBank登录号为NEKD00000000. 1),筛选到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序列并设计特异引物,以黑木耳菌丝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克隆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c DNA全长,命名为Aa-eg,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Aa-eg并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序列分析表明,c DNA全长为1 242 bp,编码413个氨基酸,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43. 59 ku,理论等电点为4. 42,存在信号肽。由于p ET-32a载体包含20. 0 ku的标签,SDS-PAGE分析在45. 0 ku和66. 2 ku之间出现目的蛋白条带,与理论预期值大小一致。通过对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为进一步揭示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秋兰[2](2019)在《产β-1,3—葡聚糖酶放线菌的分离及酶基因克隆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β-1,3-葡聚糖酶是降解β-1,3-葡聚糖产生具备药理活性的β-葡聚糖寡糖的有效酶工具。茯苓中多糖水解成寡糖具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利用β-1,3-葡聚糖酶可水解茯苓中β-1,3-糖苷键为主链的可溶性或不可溶性多糖,形成寡糖进而促进生物活性。因此,筛选产β-1,3-葡聚糖酶菌株、研究β-1,3-葡聚糖酶降解茯苓多糖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论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调查了土样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及多样性;从土样中分离分泌葡聚糖酶的菌株并鉴定;利用分子手段获得β-1,3-葡聚糖酶探究了其对茯苓多糖的降解;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茯苓培植土(FTL_1)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所占比例为18.64%,其丰度仅次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且放线菌门中链酶菌属(Streptomyce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各占比为1.90%和0.78%。因此本研究确定从FTL_1筛选降解β型葡聚糖放线菌。(2)选用相应的筛选培养基,从FTL_1中分离了58株放线菌,其中11株具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首次发现和报道了来自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菌株SYBCQL具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来自链酶菌属的菌株SYBC17产酶活力最高,为1.02 U·mg~(-1)。应用菌株SYBC17发酵了茯苓,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此时SYBC17对茯苓中多糖的降解效果最好。(3)克隆和分析了菌株SYBC17的两个编码β-1,3-葡聚糖酶的基因17-W和17-Q,菌株SYBCQL的基因QLK1,在分子水平验证了分离的菌株产β-1,3-葡聚糖酶。重组酶QLK1,17-W和17-Q的酶活性分别为65.82 U·mg~(-1),132.90 U·mg~(-1)和14.70 U·mg~(-1)。重组酶17-W产率最高。(4)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叁个酶蛋白全为糖苷水解酶家族16,分别由一个催化结构域及一个碳水化合物结构域组成,其中QLK1与17-W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域为CMB13,而17-Q对应结构域为CMB6。叁个同源建模的酶蛋白与β-葡寡糖四糖成功实现分子对接,β-葡寡糖四糖均出现在催化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区。(5)酶学性质研究发现,QLK1的最适温度是60°C,17-W和17-Q的最适作用温度均为55°C。QLK1和17-Q的最适pH是5.5,而17-W的最适pH是6.0,叁个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良好;叁个重组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17-W、QLK1、17-Q。(6)TLC分析重组酶对茯苓多糖的降解作用显示,重组酶17-W降解后主要产生两种类型的寡糖,17-Q降解后主要产生叁种类型的寡糖。(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5-01)

韩冰[3](2018)在《黑曲霉高耐热葡聚糖酶基因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高表达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β-葡聚糖酶能够水解大麦等谷物中β-葡聚糖,在啤酒酿造及饲料工业中用于β-葡聚糖的降解以降低粘度改善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能。在啤酒酿造中,β-葡聚糖酶主要在糖化阶段使用,因此需要耐受糖化阶段的高温酸性环境。在饲料工业中,β-葡聚糖酶虽然主要在动物肠道的中性环境中发挥作用,但需要耐受饲料造粒阶段的高温环境及动物胃部的酸性环境。目前工业应用的β-葡聚糖酶对高温和酸性环境的耐受力尚不能充分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耐热性和耐酸性水平更高的β-葡聚糖酶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利用黑曲霉基因组信息,从黑曲霉中克隆并鉴定具有更高耐热性的β-葡聚糖酶编码基因,进一步采用高拷贝整合等方法,探索构建β-葡聚糖酶高表达重组毕赤酵母的方法。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黑曲霉(A.niger CBS 513.88)基因组信息为依据设计引物,通过RT-PCR技术,逐个克隆黑曲霉(A.niger CICIM F0510)基因组中可能编码葡聚糖酶的基因,在毕赤酵母中诱导表达,鉴定重组酶性质。鉴定获得一种新型耐热性的葡聚糖酶编码基因eglA6,其所编码的重组酶AnEglA6的耐热性和耐酸性明显超过黑曲霉中已发现的葡聚糖酶。(2)根据巴斯德毕赤酵母的密码子偏好性对eglA6基因进行优化,密码子优化后的基因命名为eglA6b,在毕赤酵母中表达eglA6b基因,经过密码子优化后葡聚糖酶的表达量提高了1.8倍。重组酶AnEglA6的最适温度为75℃,最适pH为4.0,表观分子量约为52 kDa。以大麦葡聚糖为底物时,重组酶AnEglA6比酶活为12450.6 U·mg~(-1),K_m和V_(max)分别为19.1 mg·m L~(-1)和5.9 mmol·min~(-1)·mg~(-1);以CMC-Na为底物时,比酶活为1645.7 U·mg~(-1),K_m和V_(max)分别为43.1 mg·m L~(-1)和2.6 mmol·min~(-1)·mg~(-1);以地衣多糖和燕麦葡聚糖为底物时,AnEglA6比酶活分别为17445.2 U·mg~(-1)和12004.1 U·mg~(-1)。在70℃和75℃下酶活半衰期分别为4.6 h和1.9 h。Co~(2+)、Mn~(2+)对酶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Fe~(3+)对酶活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3)采用两步同源重组技术,依次删除毕赤酵母高表达菌株Pichia pastoris GS115/pPIC9K-eglA6b HB133的URA3、TRP1基因,构建了URA3单缺失菌株和URA3、TRP1双缺失菌株,同时分别以URA3、TRP1基因作为筛选标记,构建葡聚糖酶基因表达盒pPIC9K-eglA6b-TRP1及pPIC9K-eglA6b-URA3,依次转化后得到高表达菌株Pichia pastoris GS115/pPIC9K-eglA6b HB133 S6,与出发菌株HB133相比,酶活提高了12.1%。(4)分别在摇瓶水平和5 L发酵罐水平对重组菌Pichia pastoris GS115/pPIC9K-eglA6b HB133 S6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摇瓶条件下,当初始pH为6.0,甲醇添加量为1.5%,葡聚糖酶的酶活达到最高3603.9 U·mL~(-1)。5 L发酵罐条件下,经优化后,当发酵罐pH为4.5,菌体浓度OD_(600)为360,以10 m L·h~(-1)·L~(-1)的速度补加甲醇,重组菌产葡聚糖酶酶活达到最高33031.8 U·mL~(-1),是摇瓶条件下的9.17倍。本文获得了一种在酸热条件下具有较高稳定性和活性的重组葡聚糖酶AnEglA6,并构建了一株高表达AnEglA6的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AnEglA6在饲料、啤酒工业及其它在高温酸性条件进行的生物加工工艺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侯进慧,张翔,乔高翔[4](2016)在《菠萝泛菌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表达与酶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对一种源于菠萝泛菌的内切葡聚糖酶(即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利用Ni-NTA吸附柱对表达的重组内切葡聚糖酶进行纯化,分析重组酶的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此重组内切葡聚糖酶含1个1 00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34个氨基酸序列,重组酶在大肠杆菌细胞中的表达量占可溶性蛋白的50%以上,经过纯化获得了纯度高于95%的内切葡聚糖酶蛋白,酶活力可以达到2 245 U/m L。(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6年23期)

董自星,李伟国,佟新新,田康明,路福平[5](2016)在《黑曲霉内切β-1,3(4)-葡聚糖酶的基因克隆与酶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黑曲霉CBS 513.88的基因组信息,以黑曲霉CICIM F0510为出发菌株,提取其总RNA,反转录得到c DNA,成功将其3个内切β-1,3(4)-葡聚糖酶的基因(en3g A、en3g B、en3g C)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克隆与表达。获得了3个重组菌GS115(p PIC-en3g A)、GS115(p PIC-en3g B)和GS115(p PIC-en3g C)。在摇瓶水平上,这株重组菌的酶活分别为1.3、8.5和10.1 U/m L。重组酶En3g A、En3g B和En3g C的最适作用温度分别为65、50和55°C;最适作用p H分别为5.0、5.0和3.5。此外,3种重组酶对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Na)和凝结多糖都具有典型的内切水解作用。这3个重组β-1,3(4)-葡聚糖酶具有良好的温度和p H稳定性,可为其在啤酒制造以及饲料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6年11期)

陈芳兰[6](2016)在《野生蕉β-1,3葡聚糖酶基因克隆及抗寒相关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芭蕉属(Musa)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植物,常作为重要观叶植物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及景观布置。但是由于芭蕉属植物多数容易受低温伤害,极大限制了其种植区域,并且低温易造成芭蕉叶片干枯黄化、水渍化,大大降低其观赏性。因此提高芭蕉的抗寒能力,能够丰富其在园林景观上的应用并提高观赏价值。本试验确定了10种芭蕉属植物资源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并测定了叁明野生蕉的耐受低温及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基于香蕉基因组数据库对β-1,3葡聚糖酶基因(GSP)家族进行功能及进化分析;克隆获得与抗寒相关的叁明野生蕉Mugsps,并分析Mugsps的亚细胞定位和实时荧光定量表达情况。主要研究如下:1芭蕉属植物低温下的生理生化研究1.1低温下芭蕉属植物的电解质渗出率为比较芭蕉属植物间的抗寒性差异,本试验选取10种福建省芭蕉属植物种质,采用相对电导率法,测定低温下植株叶片的电解质渗出率,计算半致死温度,并以抗寒性最强的叁明野生蕉为材料,测定其能够耐受的最低温度。①以10种芭蕉属植物的叶片为材料,设置处理温度为28℃、1℃、0℃、-1℃、-2℃、-3℃、-4℃,处理时间为36 h。使用Logistic方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LT5o)。结果显示10种芭蕉属植物种质电解质渗出率呈现“S”型变化,计算出的半致死温度由高到低为:血蕉(-0.377℃)、北蕉(-0.477℃)、天宝蕉(-0.739℃)、福州野生蕉(-1.086℃)、本地粉蕉(-1.187℃)、柴蕉(-1.204℃)、孟加拉蕉(.1.307℃)、叁迭井蕉(-1.389℃)、澳洲粉蕉(-1.559℃)、叁明野生蕉(-1.776℃),抗寒总体趋势为野生蕉高于栽培蕉,试验的结果为不同气候地区选择适宜种植的观赏芭蕉植物提供参考。②以叁明野生蕉植株叶片为材料,测定其在0℃低温下处理Oh、1 h、4h、8h、12h、 24 h、5d、10d、15 d的电解质渗出率。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叁明野生蕉叶片电解质渗出率呈现波浪型上升的趋势,在处理4h及24 h时电解质渗出率降低,分别为23.68%(低于对照24.81%)及25.34%,说明叁明野生蕉在0℃处理下经历了两次抗寒响应过程,在处理4h时叁明野生蕉启动了第一次抗寒响应,即时保护了细胞膜结构,阻止胞内物质外渗,使得电解质渗出率低于对照,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细胞组织不断受到低温破坏,在处理24 h时再次响应低温胁迫,通过产生抗寒相关功能蛋白、渗透调节物质及膜脂保护酶等调节低温下的细胞生理状态,使得处理5d后叶片电解质渗出率稳定在27%左右,说明叁明野生蕉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适应,已经能够耐受0℃胁迫。1.2低温下叁明野生蕉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采摘叁明野生蕉植株新叶于13℃、8℃、4℃、0℃、-2℃、-4℃、-6℃下处理36h,提取粗酶液,以昆布多糖为反应底物,采用DNS法测定还原糖生成量。结果表明,在13℃芭蕉属植物的低温临界生长温度下,β-1,3葡聚糖酶活性升高为对照的1.2倍,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β-1,3葡聚糖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表现趋势,在叁明野生蕉半致死温度附近(-2℃)达到酶活性高峰,为对照的1.4倍。试验结果说明,低温能够刺激β-1,3葡聚糖酶在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几个关键温度提高酶活性,是植物的低温保护酶。2基于香蕉基因组数据库的GSP全基因家族功能与进化分析植物β-1,3葡聚糖酶(EC.3.2.1.39)属于糖基水解酶酶第17家族,家族成员数量众多,功能复杂。本试验利用隐马尔科夫模型根据GSP特征结构域(Pfam:PF00332)重新搜索本地香蕉基因组(尖叶蕉与长梗蕉)数据库,获得65条尖叶蕉(M.acuminata)GSPs,剔除尖叶蕉基因组数据库中不含有GSP特征结构域的序列30条,增加未注释的GSP序列2条;获得69条长梗蕉(M.balbisiana)GSPs,剔除长梗蕉基因组数据库中不含有GSP特征结构域序列23条,增加未注释的GSP序列9条。构建尖叶蕉与拟南芥GSP家族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发现,尖叶蕉GSP基因家族可分为α(α1、α2、α3)、β(β1、β2、β3)、γ三大类,α与γ类主要参与植物生长发育,p类具有PR功能。长梗蕉与尖叶蕉的系统进化树表明,除了长梗蕉“ITC1587 Bchr2 P03966"基因与其他GSP成员的相似性较低独自归为一类6以外,其余基因均能找到直系同源序列或是相似性很高,说明GSP家族基因功能在两个亚种中保存较完整。对尖叶蕉GSP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分析表明GSP分布于2-11号染色体,不具有串联重复序列。研究表明芭蕉科植物经历了叁次自身全家族基因复制事件,计算尖叶蕉20对GSPs旁系同源基因对Ka/Ks值均小于1,推测GSP家族基因在基因组复制事件后的净化选择起着主要作用。3野生蕉抗寒相关Mugsps的克隆分析以叁明野生蕉组培苗为材料,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以合成的经13℃处理36 h的叶片cD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法获得5条β-1,3葡聚糖酶的cDNA及DNA序列,分别命名为Mugsp1.2、Mugsp2、Mugsp3、Mugsp4、Mugsp5。序列分析表明:Mugsp1.2、Mugsp2、 Mugsp3、Mugsp4和Mugsp5均属于β1类p-1,3葡聚糖酶基因,cDNA的ORF长度分别为1020、1047、999、1023和960 bp,分别编码339、348、332、340和319个氨基酸。Mugsp1.2. Mugsp2、Mugsp4均含有1个内含子,而Mugsp3、MHgsp5不具有内含子结构,这与尖叶蕉和长梗蕉基因组上的同源基因结构差异较大,将Mugsp1.2同前人克隆获得的Mugsp(915 bp)和Mugsp1(951 bp)序列比较发现Mugsp1.2、Mugsp、Mugsp1是来自于同一基因的不同转录本,但是只有Mugsp1.2符合GT-AG内含子剪切规则,为该基因的正常转录本,而Augsp、 Mugsp1则是外显子缺失型的可变剪接体。生物信息学预测表明:除了Mugsp5以外,Mugsp1.2、 Mugsp2、Mugsp3、Mugsp4均具有N端信号肽。Mugsp1.2、Mugsp4编码碱性β-1,3葡聚糖酶,含有一个跨膜结构域;Mugsp2、Mugsp3、Mugsp5编码酸性β-1,3葡聚糖酶,不具有跨膜结构域;5条Mugsps均含有MAPK等多个磷酸化位点,不含有X8、GPI锚定结构域、CTPP结构域及核定位信号。因此推测Mugsp1.2、Mugsp4属于Ⅱ型跨膜蛋白,而Mugsp2、Mugsp3、 Mugsp5属于膜周边蛋白,Mugsps(Mugspl.2-Mugsp5)可能属于一类新的PR相关p-1,3葡聚糖酶基因,并参与了MAPK抗寒调控途径。4野生蕉抗寒相关Mugsps的亚细胞定位分析为探究Mugsps在低温下的作用机制,本试验对克隆获得的其中3个β-1,3葡聚糖酶基因(Mugsp1.2、Mugsp2、Mugsp4)进行了常温及低温下的亚细胞定位观察。将Mugspl.2、Mugsp2、 Mugsp4的完整ORF序列同PCAMBIA1302-GFP构建融合蛋白表达载体,获得35S-Mugsp1.2-GFP、35S-Mugsp2-GFP、35S-Mugsp4-GFP重组质粒,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洋葱表皮细胞,将侵染的洋葱表皮材料,一部分置于常温培养后使用共聚焦成像仪观察亚细胞定位,另一部分转移到8℃低温下继续培养后,使用1 μg/mLDAPI染色后再进行亚细胞定位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常温下Mugsp1.2-GFP、Mugsp2-GFP、Mugsp4-GFP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细胞质上,GFP空载体蛋白在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间隙处均有分布,8℃低温处理后Mugsp1.2-GFP、Mugsp2-GFP、Mugsp4-GPF融合表达载体的绿色荧光信号除了分布在液泡膜、细胞膜和细胞质外,还分布在细胞核。推测低温下膜蛋白Mugspl.2、 Mugsp2、Mugsp4感受低温信号后,通过结合某些钙调蛋白或者通过磷酸化作用,将抗寒信号传递至细胞核,调控转录因子及下游功能基因的表达。5野生蕉抗寒相关Mugsps低温处理下的荧光定量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Mugsps在低温下的抗寒机理,本试验以叁明野生蕉组培苗为材料,以18s为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ugsp1、Mugsp1.2、Mugsp2、Mugsp3、 Mugsp4、Mugsp5 7个基因在低温下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①在28℃、20℃、13℃、4℃、0℃、-2℃、-4℃、-6℃不同温度处理36h下: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Mugsps均能响应低温胁迫改变表达量,但是成员间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Mugsp2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只有一个表达高峰,在4℃时表达量最高,为常温对照的3.5倍,其余基因(Mugsp、Mugsp1、Mugsp1.2、Mugsp3、Mugsp4、Mugsp5)则呈现“M”型的表达趋势,有两个表达高峰,其中Mugsp、Mugspl.2、Mugsp5分别在13℃及4℃时达到表达高峰,表达量为常温的1.7、2.1、0.8及2.5、2.2、1.4倍左右,而Mugsp1、 Mugsp3、Mugsp4在13℃及0℃表达量达到最高,分别为常温的2.0、0.8、0.6及2.7、5.0、4.5倍左右。总体上,Mugsp1、Mugsp1.2、Mugsp3对温度变化响应剧烈,表达量较高,推测起着更关键的抗寒作用。定量结果与不同温度下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说明低温下Augsps能够协同翻译成β-1,3葡聚糖酶协助植株抵抗低温胁迫。②常温28℃、8℃及8℃低温下喷施0.5 mmol/L SA分别进行1h、4h、8h、12h、 24 h处理后:8℃低温下,Mugsps均能相继在1-4h内提高表达量,其中Mugsp、Mugsp1、 Mugsp1.2在低温处理1h时达到表达高峰,而Mugsp2、Mugsp4、Mugsp5在处理4h时达到表达高峰,说明Mugsps能够快速响应低温胁迫,;8℃喷施SA处理则会推迟Mugsps的表达,使得Mugsp、Mugsp1、Mugsp1.2在处理12h时达到表达高峰,而此时Mugsp2、Mugsp4、 Mugsp5表达量才开始升高,并在24 h表达量显着提高,推测低温下Mugsps可能参与了抗寒传导途径早期的上游调控,而低温SA处理延缓了细胞膜受到的低温伤害,使得Mugsps因未能感受到膜变化而推迟表达。综上所述,叁明野生蕉β-1,3葡聚糖酶基因Mugsps在8℃低温刺激下,可能通过与MAPK的磷酸化作用作为抗寒途径的上游信号传导因子,在1-4 h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基因表达量,将抗寒信号快速从细胞膜传递至细胞核,起着抗寒传导途径中的早期调控作用,协助激活下游基因表达。试验结果为探究β-1,3葡聚糖酶极其基因在芭蕉属植物中的抗寒功能及作用机制,为提高芭蕉植物的抗寒性,研究植物的抗寒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6-04-01)

董明杰,杨云娟,唐湘华,李俊俊,黄遵锡[7](2016)在《脂环酸芽孢杆菌D-1的耐盐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表达与酶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温泉中嗜热嗜酸的脂环酸芽孢杆菌D-1(Alicyclobacillus tengchongensis CGMCC1504)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gluE1,并对该酶进行序列分析和重组酶的酶学特性分析。【方法】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gluE1全长,并对其氨基酸序列(GluE1)进行分析。将gluE1重组到载体p EASY-E2中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异源表达,利用组氨酸标签纯化GluE1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结果】gluE1与NCBI数据库中GH5的内切葡聚糖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全长1020 bp,GC含量50.5%,编码339个氨基酸(40.45 k Da)。GluE1与数据库中序列的最高一致性为97%,与其余纤维素酶的一致性<60%。GluE1可水解CMC-Na、可溶性淀粉和大麦β-葡聚糖,表观最适pH为6.5,pH 5.0–10.0稳定并维持60%以上的酶活性。GluE1的表观最适温度为55℃,在37℃下稳定。在55℃ pH 6.5条件下,GluE1对大麦β-葡聚糖的K_m、V_(max)和k_(cat)分别为8.58 mg/mL、416.67 U/mg和280.90 s~(–1)。GluE1受Ag~+、Hg~(2+)及SDS抑制,β-巯基乙醇、Pb~(2+)、Mg~(2+)、Ca~(2+)和Na~+对GluE1有微弱的促进作用,NaCl对GluE1的影响不大,加入30%的NaCl,仍有64%以上的酶活性;经30%的NaCl在37℃下处理60 min,仍能保持93%以上的活性。【结论】首次报道从Alicyclobacillus属的细菌中克隆得到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GluE1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和有较强的耐盐性,可能具有更大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黄国昌,熊大维,顾斌涛[8](2016)在《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和表达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酶包括外切葡聚糖酶、内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内切葡聚糖酶是纤维素酶的重要组分之一,它在能源、纺织、饲料、食品和造纸等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对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酵母和丝状真菌中的克隆和表达进行概述,为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和内切葡聚糖酶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王瑞杰,Nokuthula,Peace,Mchunu,牛丹丹,Kugenthiren,Permaul,Suren,Singh[9](2016)在《疏绵状嗜热丝孢菌外切β-葡聚糖酶的基因克隆与酶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疏绵状嗜热丝孢菌是一种嗜热丝状真菌,具有合成与分泌多种耐热酶的能力,从中找寻酶活高、耐热性能优良的β-葡聚糖酶。【方法】对疏绵状嗜热丝孢菌其中一个外切β-葡聚糖酶的编码基因gln B进行克隆,并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结果】在摇瓶水平上重组菌的产酶活为11.5 U/m L,重组酶在SDS-PAGE中的大小约为48 k D。重组Gln B最适作用温度为65°C,最适作用p H为5.0;在低于50°C或p H 3.0-10.0之间具有良好稳定性。重组酶水解海带叁糖,首先生成单糖和二糖,延长酶作用时间,可以进一步将其中的二糖部分水解为单糖。【结论】疏绵状嗜热丝孢菌来源的重组酶Gln B为外切β-葡聚糖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和p H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6年02期)

陈芳兰,林玉玲,陈裕坤,冯新,张梓浩[10](2015)在《叁明野生蕉β-1,3葡聚糖酶基因克隆及其低温下SA处理后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明野生蕉(Musaspp.AB group)为材料,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β-1,3葡聚糖酶5个基因(Mugsp1.2~Mugsp5)的cDNA和DNA序列。序列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ugsp1.2、Mugsp2、Mugsp3、Mugsp4和Mugsp5的ORF长度分别为1 020、1 047、999、1 023和960bp,分别编码339、348、332、340和319个氨基酸;Mugsp1.2、Mugsp2和Mugsp4蛋白具有N端和C端(CTPP)信号肽结构,推测为Ⅰ类β-1,3葡聚糖酶,而Mugsp3只含有N端信号肽,无CTPP结构,Mugsp5则不具有信号肽结构;构建Mugsp1.2、Mugsp2、Mugsp4瞬时表达载体并转化洋葱表皮的亚细胞定位观察结果显示,常温下Mugsp1.2、Mugsp2和Mugsp4主要在细胞膜、细胞质上表达,而经过8℃低温处理后Mugsp1.2、Mugsp2和Mugsp4均能够转移至细胞核表达;β-1,3葡聚糖酶基因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结果显示,β-1,3葡聚糖酶基因均能响应低温胁迫,是低温胁迫相关基因,但基因间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低温下SA处理后的定量结果显示,SA处理会推迟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葡聚糖酶基因克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β-1,3-葡聚糖酶是降解β-1,3-葡聚糖产生具备药理活性的β-葡聚糖寡糖的有效酶工具。茯苓中多糖水解成寡糖具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利用β-1,3-葡聚糖酶可水解茯苓中β-1,3-糖苷键为主链的可溶性或不可溶性多糖,形成寡糖进而促进生物活性。因此,筛选产β-1,3-葡聚糖酶菌株、研究β-1,3-葡聚糖酶降解茯苓多糖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论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调查了土样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及多样性;从土样中分离分泌葡聚糖酶的菌株并鉴定;利用分子手段获得β-1,3-葡聚糖酶探究了其对茯苓多糖的降解;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茯苓培植土(FTL_1)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所占比例为18.64%,其丰度仅次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且放线菌门中链酶菌属(Streptomyce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各占比为1.90%和0.78%。因此本研究确定从FTL_1筛选降解β型葡聚糖放线菌。(2)选用相应的筛选培养基,从FTL_1中分离了58株放线菌,其中11株具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首次发现和报道了来自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菌株SYBCQL具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来自链酶菌属的菌株SYBC17产酶活力最高,为1.02 U·mg~(-1)。应用菌株SYBC17发酵了茯苓,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此时SYBC17对茯苓中多糖的降解效果最好。(3)克隆和分析了菌株SYBC17的两个编码β-1,3-葡聚糖酶的基因17-W和17-Q,菌株SYBCQL的基因QLK1,在分子水平验证了分离的菌株产β-1,3-葡聚糖酶。重组酶QLK1,17-W和17-Q的酶活性分别为65.82 U·mg~(-1),132.90 U·mg~(-1)和14.70 U·mg~(-1)。重组酶17-W产率最高。(4)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叁个酶蛋白全为糖苷水解酶家族16,分别由一个催化结构域及一个碳水化合物结构域组成,其中QLK1与17-W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域为CMB13,而17-Q对应结构域为CMB6。叁个同源建模的酶蛋白与β-葡寡糖四糖成功实现分子对接,β-葡寡糖四糖均出现在催化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区。(5)酶学性质研究发现,QLK1的最适温度是60°C,17-W和17-Q的最适作用温度均为55°C。QLK1和17-Q的最适pH是5.5,而17-W的最适pH是6.0,叁个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良好;叁个重组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17-W、QLK1、17-Q。(6)TLC分析重组酶对茯苓多糖的降解作用显示,重组酶17-W降解后主要产生两种类型的寡糖,17-Q降解后主要产生叁种类型的寡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聚糖酶基因克隆论文参考文献

[1].孙健,孙婷婷,王旭彤,邹莉.黑木耳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吴秋兰.产β-1,3—葡聚糖酶放线菌的分离及酶基因克隆表达[D].江南大学.2019

[3].韩冰.黑曲霉高耐热葡聚糖酶基因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高表达方法探索[D].江南大学.2018

[4].侯进慧,张翔,乔高翔.菠萝泛菌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表达与酶活性分析[J].食品科学.2016

[5].董自星,李伟国,佟新新,田康明,路福平.黑曲霉内切β-1,3(4)-葡聚糖酶的基因克隆与酶学特性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

[6].陈芳兰.野生蕉β-1,3葡聚糖酶基因克隆及抗寒相关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6

[7].董明杰,杨云娟,唐湘华,李俊俊,黄遵锡.脂环酸芽孢杆菌D-1的耐盐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表达与酶学性质[J].微生物学报.2016

[8].黄国昌,熊大维,顾斌涛.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和表达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16

[9].王瑞杰,Nokuthula,Peace,Mchunu,牛丹丹,Kugenthiren,Permaul,Suren,Singh.疏绵状嗜热丝孢菌外切β-葡聚糖酶的基因克隆与酶学特征[J].微生物学通报.2016

[10].陈芳兰,林玉玲,陈裕坤,冯新,张梓浩.叁明野生蕉β-1,3葡聚糖酶基因克隆及其低温下SA处理后的表达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和rqm各片段的PCR扩增Fig.4-3PCRam...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的氨基酸序列乳酸球菌重组子在鉴别培养基上形成的降...重组质粒pMD-T-16S的PCR鉴定750bp分离细菌分支发育系统树分离细菌的16SrDNAPCR扩增产物电泳图

标签:;  ;  ;  ;  ;  ;  ;  

葡聚糖酶基因克隆论文_孙健,孙婷婷,王旭彤,邹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