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作人的民俗教化译介观(论文文献综述)
刘翔飞[1](2016)在《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文化观》文中研究表明抗战时期的周作人陷入“附逆”泥潭,而在这政治污点之中尚存他的文化光亮。这一时期周作人文字中所体现的文化论述主要集中在“杂”文化、儒家文化、日本文化和民俗文化里,他的文化观念既包含着原有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掺入了时代碰撞中的现实倾向。不可避免的沦陷事实促使他对自己的思想做出新的裁判和选择,在损益之间,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综论周作人的“杂”文化观。“杂”中有统一,“杂”中有重点。周作人以其博览的“杂”对抗思想上的“统一”,贯穿着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以期健全人格的建立。他由古籍得新知,由以古希腊文化为代表的外国经典得变革之风气,进而抨击国人学术弊端。周作人这一时期的着述写作形式上以抄书体和笔记体的小品散文为主,借人之笔言己之意,除“平和冲淡”外,于文风之中更添忧郁和苦味。第二章论述周作人对儒家文化的重新阐释和张扬。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了对儒家本真的讨论,周作人通过分析其理想儒家文化内涵的构成,树立起“真儒”形象。基于此点,本章注意探讨周作人在这一时期对于儒家文化进行重构和强调的特殊原因。他从“兰学”和“实学”中得到启发,认为应以“道义之事功化”实现“伦理之自然化”。第三章论述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状况。从他留学日本形成研究兴趣开始,周作人就不断地修正其文化研究方法,从先前单一的文学艺术视角发展到结合民俗风习、宗教信仰,进行更为客观的综合历史考察。在战争时代他依然努力从译述日本文学、撰写序跋和与日本友人通信中促进中日两国平等的文化交流。第四章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周作人的民俗文化研究从五四时期的歌谣征集运动开始,在整理民俗资料、介绍国外民俗理论方面做了不少的开拓工作。抗战时期他在民俗旧闻中隐约其辞,寄托性情,带有避世的意味。同时他又多方搜集资料,从国民生活史的角度,在民间日常生活和自然名物、民间信仰、俗语方言和民间文学等方面继续追寻国人的精神历程,体察人性和历史文化。
刘秋喜[2](2013)在《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翻译的主体——翻译家的研究,日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也是翻译研究的主体。对译者进行系统的研究对翻译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本文选取了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收集并阅读有关任溶溶先生的文献资料及其译着,对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探索其儿童文学翻译思想体系的形成。分析了任溶溶翻译思想形成的原因,翻译的目的及选材特点。通过总结其相关文献资料和译着,提炼出任溶溶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采取主要的翻译原则与策略。并选取大量任溶溶的翻译素材来进行举证,论证其翻译思想在作品中的实现方式。最后,对任溶溶的翻译活动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通过系统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在翻译目的上,任溶溶翻译主要目的有: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热爱:为中国的儿章提供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为我国的儿童文学作者介绍好书。在选材上,任溶溶在选取文木时注重材料的趣味性,选取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也是他的宗旨。另外,任溶溶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形成了其个性化的翻译原则。这些翻译原则给儿童文学的翻译带来的启示主要有:1.忠实取向为本。忠实原则是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儿童文学亦不例外。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内容、风格都要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文。2.口语化取向为本。儿童文学翻译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在认知,语言和审美等方面有鲜明的特点。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这是儿童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在语言上要浅近,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词上多使用叠词,拟声词,语气词等;在句子结构上,尽可能用简单句型,少用复杂句型。3.童趣取向为本。童趣性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用风趣幽默的笔调,用儿童特色的语言将儿童的生活,心理等各种特点描写出来,使小读者有亲切感,从而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与共鸣。因此,儿童文学翻译中,注重语言的幽默性,趣味性和节奏感是所不能忽视的。4.情境化取向为本。情境化指文中的描述能让小读者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文字产生画面感。充满画面感的情境化语言能让孩子们感同身受,更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作品。通过这项研究,本人希望能够通过总结任溶溶的翻译思想,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任溶溶在儿童文学翻译上的成就,为国内的儿童文学作家及翻译家提供一些参考,并且对中国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起到指导和借鉴意义。
游佳[3](2013)在《民俗学视角下的周作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说起中国民俗学就不得不谈到周作人。周作人是最早关注民俗学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先驱,而且将民俗学作为表现题材纳入了毕生的散文创作,推动了中国民俗学和民俗散文的发展。本篇论文意在探讨周作人民俗学的主题和存在意义,并对民俗学的价值和研究背景做了进一步探讨;试图以国民性入手,讨论以民俗学的视角如何看待国民性;揭示了民俗学是如何响应周作人内心的诉求,民俗学是怎么对周作人的民俗散文产生影响的。本文深入系统地探讨周作人毕生致力的民俗学,力图将民俗学的特点、作用和价值进行详尽的论述。
张兵[4](2012)在《文化人类学对周作人译介古希腊文学的影响》文中提出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周作人深受当时西方方兴未艾的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文化人类学理论对周作人的人文思想和翻译活动,尤其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他全景式地译介了希腊的神话、诗歌、戏剧,力图全面展示古希腊人的生活、思想、艺术、人生观、世界观,借以开启民众、教化大众。
徐从辉[5](2011)在《新世纪以来的周作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思想研究、散文研究、民俗研究、翻译研究、史料的整理与发掘等几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周作人研究进行综述,以飨周作人研究者。
王彦支[6](2011)在《从顺应论看儿童文学翻译 ——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中译本为个案》文中提出在翻译研究领域,儿童文学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通常都因其在翻译系统中所处的边缘地位而不受重视。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不亚于成人文学翻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儿童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儿童,他们在年龄、阅读能力及接受能力上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例如在主题、故事结构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应当注意那些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具体说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意儿童文学的语言因素、语境以及时代因素。迄今为止,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领域中,我们很难找到全面系统的研究。顺应论是1999年Verschueren在《语用学诠释》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理论,被称为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何自然,于国栋,1999:428-435)。Verschueren(2000:55-56)认为“使用语言必然包括连续不断的做选择,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即结构)的同时也/或者是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的。顺应论有四个研究维度: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这四个维度涉及动态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及认知因素。翻译同样可以看做一个特殊的语言使用过程,借助于顺应理论这个理论框架,本文尝试从一个相对全面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并着眼于语言因素、语境和时间维度这三个层面。本文通过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译本的分析来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在各个层面做出选择与顺应:语言层面(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及语篇层面),语境(语言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以及时间维度(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做出不同的选择与顺应);二、儿童读者是影响译者语言选择与顺应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译者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让儿童读者理解和接受译作;三、借助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我们得出译者在不同时间维度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与顺应,进一步证明了同一文学作品不同译本的存在价值并解决了不同翻译策略优劣与否的争论;此外,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不仅需具备优秀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功底,而且还要拥有一颗童心。
张华[7](2010)在《雅俗之间 ——论周作人民俗散文的审美追求》文中研究说明民俗,是五四的一个关键词。周作人是最早开始关注民俗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之一,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先驱者,而且将民俗作为表现题材纳入了散文创作,推动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论文首先阐述了五四时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推崇民间的整体倾向,呈现民俗受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普遍关注的文化背景,继而着重论述周作人对民俗的关注以及其民俗文化观的形成、转变过程中受到的外国民俗学家及其理论的影响;第二部分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的雅俗观出发,结合周作人相关的理论文章梳理周作人所理解的“雅”与“俗”的内涵,试图从美学角度分析周作人民俗散文中的审美追求;第三部分论述“美文”和“抄书体”作为周作人民俗散文创作的两种文体形式分别具有重审美与重思想的倾向,并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从雅俗角度考察这两种文体在美学上的得失。
吕进锋[8](2009)在《中国神话与儿童教育研究 ——幼儿园神话课程建构初探》文中认为神话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切文化的渊源。神话是原始混沌思维的产物。它是人类创造的,以想象和幻想为根本特征,反映人类对生殖、万物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等的认识和探索,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流传与演变的文学样式。在我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中保存和流传着极其丰富的神话资源。由于它具有独特的神秘叙事性特点,因此对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儿童文学的创作也从中汲取了营养。神话的文学审美性、神秘叙事性、游戏性等特点与儿童文学的特点不谋而合。神话思维的特点与儿童“自我中心思维”二者是相通的。神话是一种心理原型和文学母题,可以开启本能和无意识的的仓库,培养人的情操。我国有着丰富的口头流传以及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本身就是一种文学雏形,故事性很强,具有儿童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文化品格教育、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等方面重要价值。本研究从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我国神话对于幼儿园教育的价值,就幼儿园神话课程体系建构作初步探讨。本研究的结构体系如下:第一部分,引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梳理相关文献综述,界定相关概念,提出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以已有的关于神话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等的研究理论和观点为基础,着重阐述神话与儿童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前面的理论阐述,从幼儿园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阐明我国神话的儿童教育价值,为我国神话引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打下理论铺陈。第三部分,从理论到实践,结合调查和访谈,论述神话题材进入幼儿园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就如何进行儿童神话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作进一步的尝试件探讨。初步建构幼儿园神话课程体系。第四部分,结语。回顾本研究的研究成果、结论,反思研究的不足,提出后续可能深入进行的研究。
余文云,王月琴[9](2009)在《周作人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眼光》文中提出说周作人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家,应该不算过分。在《苦口甘口·我的杂学》里,周作人分20节,系统总结了自己一生学术所钟:(一)反"科举";(二)反八股;(三)中国旧小
周凌峰[10](2008)在《民俗文化背景中的周作人文学思想与创作》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周作人有关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对周作人民俗文化思想与其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着重以个人史和时代史相结合的方式,追溯周作人民俗文化观的形成过程并指出其所具有的时代特色,进而分析民俗文化对周作人文学思想与创作的相关影响,解读隐含在他文学思想与作品当中的民俗文化背景,并且延伸出他基于这一背景对中国文化所作出的整体思考。全文由引言、论文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论述了周作人民俗文化研究的整体特征及其与周作人文学思想与创作的独特关系、研究动态和本文的基本思路。论文主体由逻辑相承的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周作人本人的回忆为基础,还原了周作人对民俗文化发生兴趣的现实背景,搜寻他关注民俗文化的心理动因;第二部分回顾了周作人从独立开展民俗文化研究到汇入时代风潮的过程,就民俗文化研究对他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理论形成的内在影响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阐发民俗文化对周作人文学思想与创作的直接影响,对周作人作品中的民俗意象和情趣进行了具体分析,突出他对民俗文化体现出来的人情和人性的认同,以此来说明民俗文化意蕴对他的作品的深刻渗透和由此产生的巨大感染力;第四部分就民俗文化理论背景对他文学思想的架构的影响加以论证,并延伸到他对中国文化的全景思考。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的基本内容,指出了此课题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周作人的民俗教化译介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作人的民俗教化译介观(论文提纲范文)
(1)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文化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杂”文化观 |
第一节 “杂”的内在建构 |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的熔融 |
一、既深且广的思想内容 |
二、独特自由的表现形式 |
第二章 儒家文化观 |
第一节 “真儒”之内涵 |
第二节 特殊时代的特殊原因 |
第三节 追求“真儒”的途径 |
第三章 日本文化观 |
第一节 对日本文化兴趣的缘起 |
第二节 发展中的日本文化研究 |
第三节 中日文化交流 |
第四章 民俗文化观 |
第一节 民俗文化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国民生活史”之探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2)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Children's Literature |
2.1.1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
2.1.2 Classiifc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
2.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
2.2.1 Studie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t Home |
2.2.2 Studie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broad |
2.3 Previous Researches on Ren Rongrong and his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Ren Rongrong'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
3.1 Translation of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
3.2 Translation of Fairy Tales |
3.3 Translation of Poems |
Chapter Four Ren Rongrong's Thought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Translation |
4.1 Purpose of Translation |
4.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
4.3 Principles of Ren Rongrong's Translation Practice |
4.3.1 Faithfulness-oriented Principle |
4.3.2 Colloquialism-oriented Principle |
4.3.3 Childish Delight-oriented Principle |
4.3.4 Contextualization-oriented Principle |
4.4 Strategies in Ren Rongrong's Translation Practice |
4,4.1 At the Lexical Level |
4.4.2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in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个人简介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3)民俗学视角下的周作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从民俗学看国民性 |
(一) 民俗——国民性的呈现方式 |
(二) 民俗——国民性的精神本源 |
(三) 民俗——解剖国民性的利器 |
第二章 周作人的民俗散文创作 |
(一) 民俗学关注的素材——凡俗人世 |
(二) 民俗学造就的文风——平淡自然 |
(三) 民俗学对后世的影响——时有回响 |
第三章 民俗与周作人内心世界的对话 |
(一) 民俗与周作人的叛逆精神 |
(二) 民俗与周作人的怀旧情怀 |
(三) 民俗与周作人的乡土情趣 |
(四) 周作人民俗学在不同时期的传承和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文化人类学对周作人译介古希腊文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周作人与文化人类学 |
二、对古希腊神话的译介 |
三、对古希腊诗歌的译介 |
四、对古希腊戏剧的译介 |
(5)新世纪以来的周作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 |
二、思想研究 |
三、散文研究 |
四、民俗研究 |
五、翻译研究 |
六、资料 |
(6)从顺应论看儿童文学翻译 ——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中译本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2 Research Methodology |
1.3 Thesis Structure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Researches on Adapt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
2.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
2.2.1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t Home |
2.2.1.1 Applied studie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
2.2.1.2 Theoretical stud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
2.2.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broad |
2.3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Translat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in China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e |
3.1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
3.2 Adapt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A Case Study on Two Vers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Wonderland from a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
4.1 Adaptation of Linguistic Features in Two Vers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4.1.1 Adaptation at Phonetic Level |
4.1.2 Adapt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1.3 Adapt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1.4 Adapt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
4.2 Adaptation of Context in Two Vers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4.3 Adaptation of Temporal Dimension in Two Vers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4.3.1 Social Background in Zhao Yuanren's Time |
4.3.2 Social Background in Huang Jianren's Time |
4.3.3 Analysis of Adaptation of Temporal Dimension in Two Vers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硕士学痊期间论文发表统计表 |
(7)雅俗之间 ——论周作人民俗散文的审美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民俗取向——周作人文化观与创作的重要构成 |
第一节 走向民间 |
第二节 周作人的民俗文化观 |
第三节 以俗入文 |
第二章 雅俗之间——周作人民俗散文的美学追求 |
第一节 崇雅脱俗——道家美学思想对周作人的影响 |
第二节 化"俗"为雅——周作人民俗散文的审美追求 |
第三节 雅俗共赏——平"淡""自然"的美学风格 |
第三章 "美文"与"抄书体"——周作人民俗散文的文体特征 |
第一节 "美文"——雅俗共赏的典范 |
第二节 "抄书体"取向——雅俗失衡,趋向雅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神话与儿童教育研究 ——幼儿园神话课程建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引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六、研究的重难点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神话、儿童、教育 |
一、跨越时空的对接:在神话与儿童之间 |
(一) 神话思维与儿童思维 |
(二) 神话精神与游戏精神 |
(三) 神话精神与儿童文学精神 |
(四) 中国神话与儿童教育 |
二、价值的选择:中国神话的儿童教育价值 |
(一) 培养和开发儿童的想象力 |
(二) 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
(三) 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
(四) 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 |
(五) 进行正确的自然观教育 |
(六) 进行文化品格教育 |
第三部分 实践探索:幼儿园神话课程初步建构 |
一、关于我国神话引入幼儿园课程的教师调查 |
(一) 调查目的和内容: |
(二) 调查对象: |
(三) 问卷的信效度 |
(四) 调查结果 |
(五) 讨论 |
二、关于我国神话引入幼儿园课程的教师访谈 |
(一) 访谈的目的 |
(二)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三)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 |
(四) 讨论 |
三、幼儿园神话课程建构的初步探索 |
(一) 幼儿园神话课程目标制定 |
(二) 幼儿园神话课程素材的选择与改编 |
(三) 幼儿园神话课程的组织实施 |
(四) 幼儿园神话课程评价 |
第四部分 结语 |
一、对本研究小结 |
二、对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关于我国神话与儿童教育的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关于我国神话与儿童教育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幼儿园神话课程行动研究方案 |
附录四:大班主题活动:《女娲补天》活动方案 |
附录五:《后羿射曰》表演游戏过程 |
附录六:部分被调查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
后记 |
(10)民俗文化背景中的周作人文学思想与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
二 |
三 |
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周作人的民俗教化译介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文化观[D]. 刘翔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2]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研究[D]. 刘秋喜.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3]民俗学视角下的周作人研究[D]. 游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4]文化人类学对周作人译介古希腊文学的影响[J]. 张兵. 韶关学院学报, 2012(03)
- [5]新世纪以来的周作人研究[J]. 徐从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6]从顺应论看儿童文学翻译 ——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中译本为个案[D]. 王彦支. 浙江工商大学, 2011(07)
- [7]雅俗之间 ——论周作人民俗散文的审美追求[D]. 张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 [8]中国神话与儿童教育研究 ——幼儿园神话课程建构初探[D]. 吕进锋. 西南大学, 2009(10)
- [9]周作人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眼光[J]. 余文云,王月琴.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02)
- [10]民俗文化背景中的周作人文学思想与创作[D]. 周凌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