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P-7在NSCLC组织的表达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MMP-7在NSCLC组织的表达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孟洁[1]2013年在《Fibulin-3在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 Fibulin-3 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carcinoma NSCLC)侵袭转移中发挥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统分析Fibulin-3蛋白在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的表达情况,用甲基化特异PCR(MSP)方法检测Fibulin-3在肺癌中的表观遗传失活是否由于启动子甲基化引起,系统分析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联。2.构建fibulin-3表达载体转染入肺癌细胞A549 H1299及H460,利用细胞侵袭实验分析Fibulin-3能否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建立Fibulin-3蛋白稳定表达及RNA干扰的细胞系,分析Fibulin-3失活是否促进肿瘤细胞转移。为了进一步研究Fibulin-3是否由于启动子甲基化失活而发挥抑制肺癌细胞侵袭的作用,我们使用两种Fibulin-3 siRNA转染H1752细胞(缺乏Fibulin-3启动子甲基化并且表达了正常水平的Fibulin-3蛋白)用transwell检测其侵袭能力。3.通过 RT-PCR 和 Real-Time PCR 检测转染 Fibulin-3 前后 A549 和 H1299 细胞中五种TIMP和叁种MMP表达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101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ibulin-3与MMP-7表达量间的相互关系。通过MSP和免疫组化分析32例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Fibulin-3启动子甲基化与mmp-7表达量间的关系。4.利用Western Blot检测A549和H1299转染Fibulin-3前后细胞内TCF4下游目标蛋白CyclinD1及Myc的表达来分析Fibulin-3是否影响β-catenin/tcf 4通路;检测Fibulin-3是否影响GSK3β活性。5.利用Western Blot检测A549和H1299转染Fibulin-3前后细胞核内β-catenin含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Fibulin-3对β-catenin亚细胞定位的影响6.培养A549和H1299细胞并接种于24孔板中,生长10-24小时(80%汇合度)将报告基因质粒(Fibulin-3或PcDNA3.1)与转录因子表达质粒(MMP-7或MMP-7突变体或Luc)共转染细胞;提取蛋白并用于荧光素酶检测;加入底物,测定荧光素酶的活性;计算相对荧光强度,并与空载对照比较7.将10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通过尾静脉注射1×106个H460细胞和稳定表达Fibulin-3的H460细胞,0.2ml/只。接种7周后将裸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称重并取肺组织记录肿瘤结节数。结果:1.Real-Time PCR检测五对匹配的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病理正常)中Fibulin-3表达量发现前者较后者Fibulin-3表达量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6例癌旁组织(病理正常)中Fibulin-3阳性率达84%(37 of 46)而101例肺癌组织中阳性率仅30.7%(31 of 101),表明肺癌组织中Fibulin-3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01)。DNA甲基转移酶5-aza-2'-dC处理六个肺癌细胞株后Real-time PCR检测到在其中四个细胞中Fibulin-3表达量明显升高。2.Fibulin-3转染入A549,H1299和H460后这些细胞的集落形成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ranswell结果显示稳定转染Fibulin-3的H1299细胞.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3.Real-Time PCR检测转染Fibulin-3前后A549和H1299细胞中五种TIMP和叁种MMP表达水平的变化发现只有mmp 7的表达量下降了 50%-80%。免疫组化检测101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ibulin-3与MMP-7表达量相关性发现51.4%(52/101)肿瘤组织MMP-7呈阳性,其中60.4%(61/101)的肿瘤表达mmp 7或Fibulin-3,但只有10.9%(11/101)同时表达这两种蛋白,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组织样品MSP显示其中有12例Fibulin-3基因发生甲基化,在这12例中有10例mmp 7蛋白表达是阳性的(83.3%),而Fibulin-3基因未发生甲基化的20例组织样本中只有8例mmp 7蛋白表达逞阳性(40%)。4.Fibulin-3明显抑制A549和H1299细胞中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进一步的分析显示,Fibulin-3刺激后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磷酸化水平升高。5.间接免疫荧光法用于分析转染FBL 3前后直肠癌SW480细胞(细胞核内含有丰富的β-catenin)中β-catenin定位变化。结果表明,Fibulin-3转染细胞后细胞核内β-catenin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GSK3β参与β-catenin从细胞质入核的过程。6.Fibulin-3是经由β-catenin/tcf4信号通路发挥抑制肺癌侵袭作用,我们发现在A549和H1299细胞中转染Fibulin-3,明显抑制tcf 4报告基因的活性。Fibulin-3通过野生型β-catenin以及突变的β-catenin(去除降解所需的N-末端的磷酸化位点(△N))都能抑制TCF-4报告基因的转录。β-catenin/TCF-4直接绑定到MMP-7的启动子区域TBE区,以驱动其转录激活作用,Fibulin-3可以抑制这一过程。7.7周后,接种H460细胞的裸鼠肺转移结节明显多于接种Fibulin-3-H460细胞的裸鼠,接种H460细胞的裸鼠的体重也明显低于接种Fibulin-3-H460细胞的裸鼠。结论:Fibulin-3有抑制肺癌侵袭的作用,在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中Fibulin-3由于启动子甲基化表达降低,其抑制肺癌侵袭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β-catenin/TCF-4通路而下调mmp 7的表达从而使癌细胞侵袭能力下降。

班媛媛[2]2011年在《MMP-7和bF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的意义及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探讨MMP-7和bFGF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浸润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资料保存完整的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石蜡包埋组织(80例)和正常肺组织(40例)中MMP-7和bF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组MMP-7和lbFGF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肺组织组(X2=35.276,X2=32.411 P均=0.000)。2.非小细胞肺癌组TNM分期中Ⅰ-Ⅱ期合并后和Ⅲ-Ⅳ期合并后MMP-7阳性率比较及MMP-7和bFGF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2, P=0.022;χ2=7.336,P=0.007);低分化癌与高、中分化癌相比,bFGF的阳性率及MMP-7和bFGF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0,P=0.013;=12.747,P=0.000);淋巴结转移组MMP-7和bFGF的表达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χ2=9.139, P=0.003;χ2=12.584,P=0.000);MMP-7与bFGF表达阳性组的MVD显着高于阴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3.非小细胞肺癌中MMP-7和bFGF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377,P=0.001)。结论:MMP-7与bFGF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演进的过程;MMP-7与bFGF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浸润和转移的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MMP-7与bFGF蛋白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和评价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之一,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预测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薛同春[3]2007年在《趋化因子受体表达与原发性肝癌肺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第六位致死性肿瘤,在中国居第二位。在中国,肝细胞癌的发生与乙肝病毒感染等密切相关。由于肝癌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机会。非外科治疗如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RFA)、经皮酒精注射(PEI)等治疗作用仍然有限。许多患者最终死于术后复发和转移。生物治疗(包括基因治疗)为肝癌转移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肝癌侵袭和转移是个多步骤多基因的过程,涉及肝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肿瘤局部微环境如基质金属蛋白酶,整合素,基质细胞和血管等,以及局部和系统免疫。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是免疫细胞归巢和定向趋化的关键分子。目前为止,功能明确的有50多个趋化因子和18个趋化因子受体。还有一些趋化因子及受体在功能上不是很明确。2001年,Mullar首次报道趋化因子受体在乳腺癌细胞表达并与肿瘤细胞转移相关,尤其是CXCR4与肺转移,CCR7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受体可以在肿瘤细胞上功能性表达,尤其是具有高转移性的肿瘤细胞。因此,有学者提出假说认为肿瘤细胞器官选择性转移的行为与免疫细胞定向趋化有相同或相似的机制。致力于发现与肝癌肺转移密切相关的特异的趋化因子受体可以为肝癌肺转移提供潜在的治疗途径。临床上肝癌远处转移主要发生于肺、骨、脑和肾上腺,尤其是肺部转移,约为35%。本课题前期的研究表明小鼠肺粗提物对高肺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有显着的趋化作用。为本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理论和实验依据。本课题旨在通过系统对比和分析不同肺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趋化因子及受体表达谱,筛选出与肝癌细胞肺转移密切相关的趋化因子及受体,并对筛选得到的趋化因子受体进行深入的功能验证和分析,为肝细胞癌肺转移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以及理论和实验依据。第一部分肝癌肺转移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谱分析及筛选本部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对比不同肺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趋化因子及受体谱,筛选与HCC肺转移相关趋化因子及受体。首先利用Premier软件设计18对趋化因子受体引物,RT-PCR分析SMMC-7721、MHCC97-L、MHCC97-H、HCCLM3、HCCLM6五个肺侵袭转移潜能逐渐增强的人肝癌细胞系趋化因子受体谱。趋化因子及受体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对比Chang liver、SMMC-7721、MHCC97-L、HCCLM3肺转移潜能逐渐增强的人肝癌细胞系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谱。RT-PCR结果表明四组不同转移潜能细胞系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谱存在显着差异(p<0.01),其中CCR10、CXCR4、CXCR6表达随转移潜能增加逐渐下降趋势。HCCLM6表达谱中CCR3、CCR4、CCR10、CCR12及XCR1比SMMC-7721表达明显降低甚至缺失(p<0.01),而CXCR1(p=0.006)、CXCR5(p=0.003)表达高于低转移潜能组SMMC-7721。MHCC97-H和MHCC97-L比较,除CXCR2、CXCR6、XCR1外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其中CCR1(p=0.002)、CCR2(p=0.004)、CCR5(p=0.046)表达高于MHCC97-L。趋化因子及受体基因芯片结果表明四组不同肺转移潜能细胞系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谱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基因芯片结果显示HCCLM3较MHCC97L上调超过2倍的基因有8个,较SMMC-7721表达上调超过2倍的基因有9个,下调超过2倍的基因有42个。MHCC97L细胞系较SMMC-7721表达上调超过2倍的基因有17个。基因芯片中检测的功能配体明确的18个趋化因子受体与RT-PCR受体谱结果比较,表达水平及趋势基本一致。CXCR1、孤儿受体RDC1、IL-8在HCCLM3中高表达且与随肝癌肺转移潜能增高表达升高。与此相反,CXCR4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此外,基因芯片中MMP2、MMP7在HCCLM3中表达高水平。以上实验说明,高低肺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趋化因子及受体表达在mRNA水平及cDNA水平存在差异性表达,与肝癌细胞系差异性转移潜能相关。趋化因子IL-8,趋化因子受体CMKOR1(RDC1)、CXCR1表达水平高且与肝癌肺转移正相关,而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水平与肝癌肺转移潜能负相关。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受体的功能实验及临床验证。第二部分RDC1基因在人肝癌组织及不同肺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中表达的分析一.SDF-1配体CXCR4表达验证及功能分析目前,文献报道与肿瘤转移最多的趋化因子受体是CXCR4,多个研究表明其在肿瘤组织表达上调与转移潜能密切相关。CXCR4与RDC1定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相近的区带,基因有很大的同源性,且均为HIV病毒感染CD4~+T淋巴细胞的协同受体。第一部分研究表明CXCR4在肝癌肺转移潜能增加时表达下调,而RDC1的表达却与原发性肝癌的肺转移潜能正相关,所以为了深入研究RDC1在肝癌肺转移中的作用,首先对文献报道最多的CXCR4进行表达和功能分析。本部分工作接着以人肝细胞癌高、低肺转移潜能细胞系MHCC97-H、MHCC97-L为研究对象,研究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肝细胞癌肺转移过程中的功能和意义。实验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比较MHCC97-H、MHCC97-L细胞系CXCR4 mRNA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CXCR4配体SDF-1α及肺提取物趋化实验和抗体抑制实验观察SDF-1α和裸鼠肺组织匀浆液对MHCC97-H的趋化迁移作用。结果表明,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MHCC97-H细胞系表达低于低肺转移潜能细胞系MHCC97-L,蛋白质水平与mRNA水平一致。SDF-1α对MHCC97-H趋化实验表明在1 ng/ml至100 ng/ml浓度范围内均有趋化作用,在浓度为50ng/L时趋化作用最显着(p<0.05)。肺提取物亦发现对MHCC97-H有趋化作用,作用强于MHCC97-L及DMEM组(p<0.05)。但加入CXCR4抗体后其趋化作用并未明显下调。以上实验说明,CXCR4在肝癌细胞表达并可能参与肝癌肺转移的过程,但并非肝癌细胞趋化转移的主要受体分子。二.RDC1 mRaNA水平及蛋白水平验证结合本课题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本部分实验进一步验证RDC1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用实时定量PCR对不同肺侵袭转移潜能SMMC-7721、MHCC97-L、MHCC97-H、HCCLM3肝癌细胞系分析RDC1基因的表达差异。Western Blotting验证蛋白水平差异。结果表明,HCCLM3 Ct值为22.58±0.29,相对GAPDH值为(1.96±0.15)×10~(-3),比低转移潜能细胞系MHCC97-L(Ct值为23.57±0.40,相对GAPDH值为(1.12±0.22)×10~(-3))以及SMMC-7721(Ct值为28.08±0.48,相对GAPDH值为(0.13±0.10)×10~(-3))表达水平高,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从MHCC97-L到HCCLM3,随着其侵袭与转移潜能的逐步提高RDC1表达水平也相应逐步升高。RDC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基本一致。以上实验表明,RDC1在高肺转移恰能肝癌细胞系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侵袭性呈正相关。叁.临床组织芯片验证筛选的趋化因子及受体本部分工作利用临床标本验证筛选得到的趋化因子IL-8及趋化因子受体RDC1、CXCR1及CXCR4与肝癌肺转移的关系,以及与肝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关系。根据肝癌研究所随访资料术后有无肺转移情况,收取2000年1月至2004年7月临床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116例患者癌组织和46例癌旁组织,制备组织芯片。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L-8、RDC1、CXCR1及CXCR4表达。CrossTab分析比较3年生存率,Kaplan-Meier法分析RDC1、CXCR4、IL-8、CXCR1与肝癌患者3年累计生存关系。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四种被检测的蛋白主要染色于肿瘤细胞胞浆内,胞膜上亦可见染色。RDC1肺转移组患者原发灶RDC1表达高于未见肺转移的术后患者(p<0.05),且肝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表达(p=0.006)。此外,RDC1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但与性别、肿瘤数目、癌栓、包膜完整性及TNM分期无统计学差异。肝癌原发灶白细胞介素-8(IL-8)在术后有肺转移组患者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发生肺转移组(P=0.018),但癌旁组织表达水平高于癌组织水平(p=0.10)。与RDC1相似,IL-8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但与性别、肿瘤数目、癌栓、包膜完整性及TNM分期无统计学差异。CXCR4表达水平在术后肺转移组及未见肺转移组之间,病理特征以及临床分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表达高于原位肝癌组织表达(p=0.034)。与CXCR4相似,CXCR1表达水平在术后肺转移组及未见肺转移组之间,病理特征以及临床分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高于癌组织(p<0.001)。四个检测蛋白癌旁组织在肺转移组患者和未见肺转移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RDC1低水平表达的患者(64%)较高水平表达组(51%)有更高的术后3年生存率。IL-8随表达增高3年生存率降低。IL-8低水平表达组患者累计生存高于高水平表达组(p=0.043),CXCR1低水平表达组患者累计生存低于高水平表达组(p=0.02),RDC1与CXCR4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实验提示肝癌患者RDC1表达与肺转移及肿瘤大小相关,且癌组织表达高于癌旁。IL-8与肝癌肺转移、肿瘤大小相关。肝癌患者IL-8高表达与术后3年生存预后相关,表达水平高的预后较差。RDC1表达与3年生存率有关,但表达水平对肝癌患者3年生存无明显预后作用。CXCR4表达与肺转移及术后3年生存预后均无相关性。第叁部分RDC1基因RNAi体外及体内研究前两部分的实验表明,孤儿受体RDC1是与HCC肺转移密切相关的趋化因子受体,结合文献提示选择RDC1可能是参与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主要受体分子之一,因而本部分实验选择RDC1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本部分实验利用RNA干扰技术下调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HCCLM3中RDC1基因表达,进一步观察RDC1对高转移肝癌细胞生长、血管生成、基质降解、侵袭能力以及体内肺转移行为的作用,初步研究RDC1参与肝癌肺转移的机制,并探索RDC1基因siRNA对肝癌肺转移的治疗效果。体外实验首先设计、筛选RDC1小干扰RNA,利用RNA干扰技术下调人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HCCLM3 RDC1基因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干扰效果。然后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RDC1干扰后RDC1、CXCR4、白细胞介素-8(IL-8)、survivin表达改变。细胞免疫酶学检测RDC1干扰后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改变。RT-PCR检测RDC1干扰后OPN、survivin基因水平变化。明胶酶谱实验观察RDC1表达下调对肿瘤基质降解的影响。侵袭实验检测RDC1表达下调对HCCLM3侵袭潜能的影响。MTT增殖实验检测RDC1表达下调后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裸鼠实验观察RDC1干扰对肝癌生长和肺转移的作用。结果表明,针对RDC1基因设计的siRNA均有一定程度的干扰作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显示其中siRNA-286的干扰作用最强,可使靶基因下调至65%。当细胞转染密度为50%,siRNA与脂质体比例为1:2时转染效率最高。单次转染与多次转染无显着差异。细胞免疫荧光表明,RDC1干扰后可引起RDC1、IL-8、survivin表达水平下降,对CXCR4表达无显着影响。细胞免疫酶实验表明RDC1干扰引起OPN、VEGF表达水平的下降。RT-PCR表明RDC1表达下调引起OPN、survivin基因水平的下调。明胶酶谱分析表明,HCCLM3 RDC1干扰后24小时和48小时均可观察到RDC1干扰组基质金属蛋白表达的下调,且24小时强于48小时。侵袭实验表明,RDC1干扰组肿瘤细胞侵袭到底侧的数目减少(4±1个),而单纯脂质体组(8.3±1.53个)和Lipo组(10.3±1.53个)的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趋化侵袭能力,叁组差别显着(p<0.01)。MTT实验表明RDC1干扰组在72小时和96小时增殖能力开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裸鼠实验表明,各组肝癌成瘤率100%。预干扰组瘤重(1.20±0.75g)低于无干扰组(3.02±1.68g)(p=0.036),预干扰+静脉组(1.18±0.77g)瘤重也低于无干扰组(p=0.035)。预干扰+瘤内组(2.27±1.03g)瘤重低于无干扰组(3.02±1.68g),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预干扰组体积(372.83±265.02mm3)低于无干扰组(1265.42±900.01mm3)(p=0.046),预干扰+静脉组体积(355.42±383.10mm3)也低于无干扰组(p=0.042)。预干扰+瘤内组体积(940.58±593.89mm3)低于无干扰组(1265.42±900.01mm3),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无干扰组发现肺转移灶100%,平均计数8.0±2.8个,预干扰组有4只裸鼠发现肺转移灶(4/6),平均计数2.5±2.0个,低于无干扰组(p<0.01);预干扰+静脉组有3只发现肺转移灶(3/6),平均计数2.3±2.2个,明显低于无干扰组(p<0.01)。预干扰+瘤内组有5只裸鼠发现肺转移灶(5/6),平均计数6.3±3.6个,较预干扰组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体内及体外实验提示,RDC1基因下调后肝癌侵袭转移潜能下降,RDC1基因可通过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增强细胞外基质降解,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参与原发性肝癌的生长和转移。此外,下调RDC1基因表达水平可引起体内肿瘤生长抑制及肺转移能力的下降,RDC1是潜在的治疗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靶标。结论1.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趋化因子及受体在mRNA水平及cDNA水平存在差异性表达,与肝癌细胞系转移潜能差异性相关。趋化因子IL-8,趋化因子受体CMKOR1(RDC1)、CXCR1表达水平高且与肝癌肺转移正相关,而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水平与肝癌肺转移潜能负相关。2.CXCR4在肝癌组织及细胞表达并可能参与肝癌肺转移的过程,但并非肝癌细胞趋化转移的主要受体分子。3.RDC1在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侵袭性呈正相关。4.RDC1与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水平升高与临床肝癌患者肺转移相关。5.RNA干扰下调RDC1表达后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增强基质降解,促进微血管生成等作用参与HCCLM3肝癌细胞肺转移行为。创新1.利用高低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模型,发现并证实了多个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参与原发性肝癌转移,为原发性肝癌选择性转移提供了理论及实验依据。2.首次发现并证实了趋化因子受体RDC1表达上调与原发性肝癌肺转移密切相关,是参与肝癌肺转移的重要肿瘤相关基因。3.利用RNA干扰技术探索性研究了RDC1参与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机制,提出RDC1可能通过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基质降解以及微血管生成等作用促进原发性肝癌的生长和肺转移。4.探索了siRNA作为潜在的治疗肝癌肺转移的药物价值。潜在应用价值1.RDC1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由于其与HCC肺转移的密切关系,是潜在的临床原发性肝癌转移治疗的生物靶点。2.为深入研究肝癌侵袭转移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谭翔[4]2014年在《基因富集下MYLK及MYL9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复发、转移与肺癌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息息相关,也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筛选影响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和通路,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对关键基因进行表达验证,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为肺癌的分子诊断及其治疗新靶点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方法1、运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及对单套数据集单个基因的元分析(meta-analysis,meta)的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影响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和通路。2、采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方法对8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配对的癌旁组织及80例正常肺组织,对预测的关键基因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YLK)和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regulatory light chain,MYL9)从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进行验证,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3、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YLK及MYL9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通过采用GSEA和Meta-analysis分析方法,从基因芯片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筛选出6组符合本研究的基因芯片数据集,富集筛选出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15条共同上调通路及9条共同下调通路。其中上调共同通路中显着基因有CANT1、DDB1、 ENTPD5、ENTPD6、ITPA、LIG1、NME1、PCNA、PKM2、POLD1、POLD2、 POLE2、POLE3、POLR1C、POLR2A、POLR2D、POLR2F、POLR2H、PRIM1、RFC2、RFC3、RFC4、RFC5、RPA2、RPA3、RPA4、RRM2and SHFM1(P<0.01)。下调共同通路中显着基因有CALM1、THBS1、CSF3、BMP2、IL6ST、MYLK、ROCK2、 IL3RA、MYL9、PPP2CA、CSF2RB、CNAQ、GRIA2、IL1ORA、IL1ORB、IL11RA、 LIFR、PLCB4and RAC3(P<0.01)。用Cormine分析发现上调基因DDB1、 LIG1、ME1、PCNA、PKM2、POLD1、POLR2A、PRIM1、RFC4、RPA2和RRM2,下调基因THBS1、CALM1、BMP2、IL6ST、CSF3、ROCK2、PPP2CA、IL1ORA、 IL3RA and MYLK已有相关报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课题选取MYLK和MYL9基因验证其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参与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和粘着斑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2、 MYLK及MYL9mRNA及蛋白分别在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P均<0.05),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组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均<0.05)。而在吸烟组及男性组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无吸烟组及女性组(P均<0.05)。在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上表达量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3、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无吸烟及淋巴结转移增加MYLK及MYL9的表达结论1、 MYLK及MYL9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呈下调表达,提示MYLK及MYL9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挥着类似抑癌基因的作用。2、 MYLK及MYL9基因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提示:MYLK及MYL9基因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并可能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及其治疗起指导作用。3、 MYLK和MYL9基因的低表达量可以增加突变,促进细胞增殖和加速致癌过程。MYLK和MYL9基因的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及预后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可能作为非小细胞肺癌一个新的治疗靶点。后续本研究小组将进一步对这两个基因进行生物功能上的验证。

阙文忠[5]2012年在《重组腺病毒介导NK4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c-Met为HGF的受体,是一种原癌基因的蛋白产物。它是一种具有生长因子受体结构和功能性质的跨膜酪氨酸激酶。一旦结合至其配体,该受体发生自我磷酸化可刺激其内在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引起细胞的迁移、增殖和侵袭等行为的改变。已在多种人类的肿瘤中发现c-Met基因的过表达。HGF/c-Met通路已被证实影响着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骨髓瘤病人的血清和骨髓中发现HGF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且发现这跟病人的预后呈明显的负相关。之前有研究显示,c-Met及其配体HGF在多株骨髓瘤细胞系和原代骨髓瘤细胞中高表达。此外,有研究指出HGF可促进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综上,我们推测阻断HGF/c-Met信号通路也许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NK4是一种HGF的拮抗剂,由N末端的发夹结构和4个kringle结构域组成。NK4一旦结合至c-MET上,可竞争性拮抗HGF所诱导的c-MET酪氨酸磷酸化作用,从而抑制HGF所介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此外,NK4还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所诱导的血管生成作用。NK4除了HGF拮抗活性外的抗血管生成活性可能与其结构类似血管抑制生长因子的4个kringle结构域有关。NK4这种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多重功能,暗示了其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的潜在价值。在本课题,我们初步探讨了Ad-NK4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旨在为NK4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潜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第一部分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重组腺病毒pAd-NK4研究目的: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含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NK4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研究方法:以含有HGF/NK4基因的质粒为模板PCR扩增NK4基因,将回收的NK4PCR产物片段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Yr-adshuttle-6获得重组质粒pYr-adshuttle-6-NK4。从该重组质粒上,利用LR同源重组将NK4-IRES-EGPF表达框转移至腺病毒骨架质粒pAD/BL-DEST,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pAd-NK4-IRES-EGFP。该质粒经pacI线性化后转染293包装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rAd-NK4-IRES-EGFP。采用TCID50(Tissue cell infectious dosage50,TCID50)法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重组腺病毒分别经酶切和PCR等方法进行鉴定。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研究结果:证实腺病毒载体中含有NK4基因的目的片段;病毒滴度为6.3×108PFU/ml;荧光显微镜发现该重组腺病毒能在HEK293细胞中高效的表达。结论:利用Gateway技术可以快速地构建同时表达NK4蛋白和绿色荧光的重组腺病毒,为下一步开展关于NK4基因的肿瘤治疗提供了基础。第二部分Ad-NK4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Ad-NK4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 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在转染Ad-NK4的RPMI8226细胞中NK4的表达。2.MTT法体外观察Ad-NK4对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3. PI单染流式细胞仪检测Ad-NK4对RPMI8226细胞凋亡发生率的影响。4.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验证Ad-NK4对RPMI8226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5. 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通路主要执行蛋白、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Ad-NK4转染的RPMI8226细胞组中NK4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2. Ad-NK4转染的RPMI8226细胞组在24、48和72小时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3.5%±1.21%、52.8%±1.63%和54.8%±1.77%(p<0.05)。3. PI单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Ad-NK4转染的RPMI8226细胞组的凋亡率为21.2%,明显高于对照组(3.52%)。4.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显示Ad-NK4转染的RPMI8226细胞组的DNA有特征性“梯级”断裂。5.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DK4和Cyclin D1被下调,而P27蛋白却被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被下调,而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均增加。相应地,Bax/Bcl-2二者的比例在增加。Akt/mTOR信号通路下游主要执行蛋白如P-AKT, P-mTOR, P-70S6K和P-4BEP-1等的表达量均被下调,但T-AKT的表达量未受到影响。结论:Ad-NK4可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增殖,并且通过上调Bax/Bcl-2二者的比例和活化caspase而导致的细胞凋亡是其增殖抑制的重要因素。此外,Akt/mTOR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其凋亡过程。第叁部分Ad-NK4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粘附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Ad-NK4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粘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细胞-基质粘附实验检测Ad-NK4对RPMI8226细胞粘附影响。2. RPMI8226细胞和ECV304细胞粘附实验检测Ad-NK4对RPMI8226细胞粘附的影响。3. Western blot检测粘附和侵袭相关蛋白MMP2MMP3MMP7VEGF表达的变化。研究结果:1. RPMI8226细胞与基质Matrigel粘附实验显示:Ad-NK4组、UO126作用组、RAPA作用组及AG490作用组对粘附的抑制率分别为62.6%、47.8%、15.7%和50.5%,均明显高于Ad-GFP组(0.4%)(P<0.05)。另外,RPMI8226细胞与基质FN粘附实验显示:Ad-GFP组、Ad-NK4组、UO126作用组、RAPA作用组及AG490作用组对粘附的抑制率分别为0、46.2%、59.4%、7.7%和55.8%,其中Ad-NK4组、UO126作用组和AG490作用组对粘附的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未转染组(P<0.05)。而RAPA作用组、Ad-GFP组和未转染组之间对粘附的抑制率无明显差异(P>0.05)。2.RPMI8226细胞与ECV304粘附实验显示:Ad-NK4组、UO126作用组、RAPA作用组及AG490作用组对粘附的抑制率分别为61.9%、58.8%、20.7%和54.1%,均明显高于未转染组(P<0.05)。而Ad-GFP组和未转染组之间对粘附抑制率无明显差异(P>0.05)。3.与未转染组或Ad-GFP组相比较,Ad-NK4组能明显降低RPMI8226细胞MMP-2、MMP-3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但对MMP-7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另外,Ad-GFP组和未转染组之间对MMP-2、MMP-3、MMP-7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Ad-NK4可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粘附作用,Erk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可能涉及。第四部分Ad-NK4与硼替佐米联合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Ad-NK4与硼替佐米(BOR)联合应用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Ad-NK4单用及与BOR联合应用对RPMI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采用PI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作用组RPMI8226细胞凋亡的影响。3.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作用组RPMI8226细胞Cleaved 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1. RPMI8226细胞分别按Ad-GFP组、Ad-NK4组、BOR组、Ad-GFP+BOR联合组及Ad-NK4+BOR联合组进行处理,采用MTT法测量各组在24h、48h和72h的细胞增殖情况。在24h时,以上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65%、37.4%、27.1%、21.2%和68.5%。在48h时,以上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52.6%、29.7%、34.6%和59.7%。在72h时,以上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9%、59.7%、50.7%、41.3%和74.1%。在不同时间点,Ad-NK4与BOR联合作用组对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明显高于BOR单独作用组。2. Ad-NK4和BOR联合作用组RPMI8226细胞凋亡率(47.5%),明显高于Ad-NK4(12.1%)或BOR(14.5%)单独作用组。3. Westernblot结果显示:联合作用组RPMI8226细胞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BOR或Ad-NK4单独作用组,而Bcl-2蛋白水平却相反,同时在联合作用组Bax/Bcl-2比率增加。结论: Ad-NK4可增强BOR对RPMI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增加RPMI8226细胞的凋亡,并且可能通过活化Caspase-3和上调Bax/Bcl-2比率的途径增强凋亡作用。

李辉[6]2015年在《结直肠癌细胞与微环境相互作用诱导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初步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统计数据,每年美国死亡人口中每四人有一人死于癌症,全球数据也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升高,成为降低人类生存质量、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决定癌症病人生存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为远处转移和治疗耐药,但转移和耐药的确切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提示,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EMT是上皮细胞受到自身及外界环境影响,逐渐失去上皮表型,向间质细胞形态转变的过程,包括细胞失去上皮极性;E-cadherin(CDH1),occludin(OCLN)等上皮标志物表达水平降低;N-cadherin(CDH2),vimentin(VIM),fibronectin(FN1)等间质标志物表达升高;细胞间连接减少;细胞获得迁移和侵袭能力等等。发生EMT的肿瘤细胞同时获得了一定的干性(sternness)特征,有利于肿瘤细胞发生远处转移及抵抗化疗药物细胞毒性。EMT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多种分子和信号通路参与了 EMT的发生。EMT的发生也受到肿瘤微环境中各种间质细胞及成分的调控。肿瘤芽是位于肿瘤浸润前缘的单个肿瘤细胞或者细胞数量小于5个的肿瘤细胞团。肿瘤芽多少与病人的预后有关,数量多预后差。肿瘤芽是EMT在实体瘤内的形态学表现。因此肿瘤芽是研究人体肿瘤细胞与间质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理想模型。本课题的目的是筛选和鉴定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相互作用诱导EMT过程中的差异基因,为阐明EMT形成机制提供基础。该研究分以下4个部分。1结直肠癌细胞及其微环境中EMT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我们选取新鲜结直肠癌手术标本,经过病理切片初筛之后,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微切割技术精确分离结直肠癌浸润前缘单个肿瘤芽细胞及芽周间质成分,利用表达谱芯片筛选EMT差异表达基因。通过t-test统计分析方法筛选肿瘤芽中差异表达基因(P<0.05;fold change≥2或≤ 0.5)。结果显示,肿瘤芽中有49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基因432个,表达下调基因62个。我们先基于文献中EMT相关调控因子数据构建EMT调控网络,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计算494个差异基因与已知EMT调控因子的相关性,而后根据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将肿瘤芽中494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已构建好的EMT调控网络中,得到49个与已知EMT调控因子有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因。以肿瘤芽间质成分为实验组,中心癌细胞间质及正常肠上皮细胞间质成分为对照组,筛选肿瘤芽间质微环境中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标准为fold change ≥ 2或≤0.5)。结果显示,肿瘤芽间质中有3495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同样我们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计算差异基因两两之间的相关性、根据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将肿瘤芽间质中3495个差异基因富集到已构建好的EMT调控网络中,得到66个与已知EMT标志物有关联的基因。为了进一步探索EMT调控机制,筛选EMT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我们对表达谱芯片数据进行了深入的数据挖掘。将正常、中心癌细胞、肿瘤芽作为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3个阶段,分别构建每个阶段的转录调控网络。利用构建好的正常肠上皮细胞、中心癌细胞以及肿瘤芽叁个阶段的共表达网络,取3个阶段中基因-基因两两比较的差异基因的并集,将这些基因分别对应到正常、中心癌细胞、肿瘤芽3个阶段的基因表达值,计算每个阶段中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计算出基因覆盖拓扑关系(topological overlap)。利用平均链接层次聚类方法(average linkag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基于 topological overlap 得到不同的基因簇,即表达模式相似的基因。比较叁个阶段的基因簇,找出肿瘤芽中特有的5个基因簇(PC1_var>0.90,density>0.7)。每个基因簇中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进行验证。为了深入探究EMT发生过程中各路调控因子,我们将肿瘤芽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从中筛选出EMT发生过程中炎症、表观遗传、代谢调控相关基因,以及EMT相关调控肿瘤细胞干性形成和肿瘤耐药基因。将这五个方面的差异基因基于KEGG数据库进行搜索,利用KEGG数据库中的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关系,构建差异基因间相互作用网络。其中,筛选到炎症相关基因56个;表观遗传相关调控基因80个;代谢相关基因95个;肿瘤细胞干性相关基因87个;肿瘤耐药相关基因17个。2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初步验证我们利用Nanostring nCounter system针对以上表达谱芯片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初步验证,明确筛选结果的可靠性。具体过程是,显微微切割精确分离单个肿瘤芽及其周围间质成分,获得RNA后,进行Nugen线性扩增。cDNA产物进行nCounter检测。根据第一步差异表达基因的系统性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筛选出268个基因进行验证,包括从肿瘤芽及其间质成分中筛选出的202个基因,以及66个文献已经开展研究、并认为参与EMT调控的EMT标志物(设计上作为一种对照)进行检测。候选基因在肿瘤芽中的验证一致性为82%(220/268),在肿瘤芽间质中的验证一致性为83%(222/268)。对肿瘤芽及其间质中验证一致的基因根据表达差异倍数(ratio)进行筛选,共得到106个基因(ratio>2&<-2)。在这些基因中,18个基因在肿瘤芽及其间质中均有表达差异,IL6,GAB1,VANGL1在肿瘤芽及其间质中表达均上调,揭示了此18个基因可能在肿瘤芽及其微环境对EMT的交叉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nCounter验证一致的106个来自于肿瘤芽及其间质成分的基因进行EMT调控网络构建,基于KEGG数据库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了肿瘤芽-微环境调控网络,系统分析了 EMT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的交叉调控作用。我们发现:肿瘤芽中的差异表达基因C4V1/2,ITGAITCF/LEF,KIT;肿瘤芽间质中的差异表达基因PTPRM,MURF2,SMAD4,RUNX1T1,SRC,GRB;以及肿瘤芽及其间质微环境中共有的差异表达基 因 PTPRF,FUS,DCN,LTBP1,INHBA,SMAD2/3,ARHGAP5,IL6,PARD6A,WAS,ITGB,ROH4,MET,IMET,KRAS,MMP1富集在EMT调控网络中,揭示了通过这些差异基因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在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中发挥重要的交叉调控作用。这些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对阐明EMT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药物作用靶点。为了进一步分析nCounter技术初步验证得到的106个差异基因与肿瘤药物靶向结合的可能性,我们选择了 131个肿瘤药物用来进行基因-药物靶向结合分析。我们对基因及肿瘤药物进行了富集分析,利用超几何分布检验对得到的基因与肿瘤药物靶向结合进行检验;对于基因与肿瘤药物靶向结合事件小于5的,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我们发现:与肿瘤药物GSK269962A有靶向结合作用的基因有ACTA2,BGN,EHD2,FN1,LGALS1,THBS2,IGFBP7,MMP2,OLFML3(P<0.0001);与肿瘤药物阿西替尼(Axitinib)有靶向结合作用的基因有BGN,CDH1,CLCA1,TBXA2R,MET,PDGFRA(P = 0.017);与肿瘤药物尼洛替尼(Nilotinib)有靶向结合作用的基因为MEF2C,TBXA2R(P=0.036)。3潜在EMT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验证为了进一步验证肿瘤芽及其间质中筛选出的潜在标志物,我们基于nCounter技术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初步验证结果选择在肿瘤芽及其间质微环境中均有表达差异、且差异倍数较大的基因LGALS1及MMPs家族成员MMP1作为候选基因进行细胞系中的验证。利用经典EMT诱导因子TGFβ和TNFa诱导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和SW480发生EMT。我们发现MMP1和LGALS1在发生了 EMT的两株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表达升高,揭示MMP1和LGALS1在结直肠癌细胞EMT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4潜在EMT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与经典EMT标志物的关系分析及预后分析为了探究候选基因LGALS1,MMP1与肿瘤细胞发生EMT的相关性,我们利用7例病人来源的结直肠癌组织浸润前缘的肿瘤芽(实体瘤内EMT的形态学表现)基因表达数据分析了候选基因与经典EMT标志物CDH1,CDH2,SNAI1,TWIST1,以及ZEB1的表达相关性。我们发现:LGALS1与ZEB1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且在肿瘤芽中表达趋势一致(r = 0.821;P = 0.023);MMP1与CDH2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且在肿瘤芽中表达趋势一致(r = 0.891;P = 0.007);此外,LGALS1与CDH1具有比较强的表达负相关性(r =-0.536)、与SNAI1(r = 0.607),TWIST1(r = 0.523),VIM(r = 0.571)有较强的表达正相关性。MMP1与TWIST1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r = 0.555)。根据LGALS1,MMP1在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的检测结果,我们去掉每个基因对应的样本中有缺失值的项。最终留取83例样本进行MMP1的预后分析;82例样本进行LGALS1的预后分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GALS1,MM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并利用临床资料分别分析LGALS1,MMP1与结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我们发现,LGALS1(P= 0.032)和MMP1(P=0.006)均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指标(LGALS1和MMP1高表达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新鲜结直肠癌组织肿瘤芽显微切割、表达谱芯片分析、系统性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初步验证,我们在肿瘤芽及其间质徽环境中筛选到106个潜在EMT标志物;通过构建106个差异基因的EMT调控网络,我们分析了肿瘤细胞及其间质微环境对EMT的协同调控作用;并分析和预测了 15个潜在EMT标志物与3种肿瘤药物的靶向结合作用。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病人来源的结直肠癌标本研究癌细胞与间质微环境相互作用调控EMT,所取得的大量数据为深入研究EMT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2)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验证发现,MMP1和LGALS1在发生EMT的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表达升高,揭示候选基因与结直肠癌EMT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利用结肠癌组织进行候选基因与经典EMT标志物的关系分析,我们发现LGALS1和MMP1分别与多个经典EMT标志物有表达相关性,提示这两个基因参与结直肠癌EMT过程的调控。且LGALS1和MMP1均是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指标,LGALS1和MMP1高表达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再者,LGAS1与肿瘤药物GSK269962A有潜在靶向结合,我们推测LGALS1可能会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李志鹰, 高琴, 康明强[7]2012年在《Survivin与VEGF-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分析Survivin、VEGF-A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二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2例NSCLC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Survivin、VEGF-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Survivin、VEGF-A在NSCL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06%(36/62)、64.51%(40/62),在癌旁正常肺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3/30)、13.33%(4/30),其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SCLC组织中Survivin、VEGF-A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均无关(P均>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紧密相关(P均<0.05),Survivin、VEGF-A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均<0.05)。结论 Survivin、VEGF-A在NSCLC组织中表达上调,其在NSCLC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应是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可作为判断NSCLC生物学行为指标。

刘肖, 段勇, 张艳亮[8]2019年在《CREB在血管新生、抗凋亡以及肺癌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在长期记忆形成和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及治疗领域已被广泛研究,本文就CREB基因在血管新生、细胞增殖及抗凋亡、与尼古丁致癌过程的关联以及在肿瘤(尤其是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CREB家族蛋白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Fibulin-3在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孟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3

[2]. MMP-7和bF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的意义及相关性[D]. 班媛媛. 青岛大学. 2011

[3]. 趋化因子受体表达与原发性肝癌肺转移关系的研究[D]. 薛同春. 复旦大学. 2007

[4]. 基因富集下MYLK及MYL9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研究[D]. 谭翔. 广西医科大学. 2014

[5]. 重组腺病毒介导NK4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阙文忠. 福建医科大学. 2012

[6]. 结直肠癌细胞与微环境相互作用诱导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初步鉴定[D]. 李辉. 浙江大学. 2015

[7]. Survivin与VEGF-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 李志鹰, 高琴, 康明强.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2

[8]. CREB在血管新生、抗凋亡以及肺癌中的研究进展[J]. 刘肖, 段勇, 张艳亮. 天津医药. 2019

标签:;  ;  ;  ;  ;  ;  ;  ;  

MMP-7在NSCLC组织的表达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