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品质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因多态性,足球运动,儿童,社会适应
品质相关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唐东辉,李旭龙,谭凤丽[1](2019)在《COMT基因多态性对足球运动提升儿童社会适应相关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适应反映了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能力,其发展受到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既是衡量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又是体质健康的综合表现。同时,社会适应还与个体的自尊水平以及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然而受到学业压力、父母教养方式、同伴群体和网络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压力调节、自我认同、人际关系、情绪控制、挫折应对等方面都暴露出许多不足,制约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足球运动能够通过对儿童记忆功能、执行功能、情绪调节的改善,以及自尊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效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就像其他运动方式一样,足球运动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发展上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可能与影响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有关。在众多可能影响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SNP中,儿茶酚胺转移酶(COMT)是受到关注较多的基因之一,其活性与多巴胺功能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而Met等位基因会使COMT活性降低3-4倍。因此,COMT Met等位基因被认为可能与情绪调节障碍有关,能够影响个体社会适应的发展。因此,为了通过足球运动更好的促进儿童社会适应发展,并对其发展特征与规律做出科学解释,不仅要关注足球运动对儿童社会适应的促进效果,还要从基因多态性的角度分析这一促进作用出现个体差异的原因。研究目的:在分析足球运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发展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COMT基因多态性的角度揭示足球运动过程中儿童社会适应变化出现个体差异的原因,为丰富体育运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发展的遗传学基础,以及儿童社会适应运动促进方案的科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招募小学3-4年级足球实验班学生106人(男生61人,女生45人,年龄9.98±0.72岁)作为实验组,按照设计好的足球运动环境建设方案进行一学年的干预。招募同年级只参加一般性学校体育活动的学生59人(男生30人,女生29人,年龄9.62±0.54岁)作为对照组。使用《二维自尊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在一学年时间内分叁次进行测量。同时,采用Sanger法进行儿茶酚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检测。在SPSS23.0中,进行组别×时间的方差分析,检验足球运动对研究对象社会适应的促进效果。使用以各观测指标初始水平为协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基因型×组别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不同性别中候选基因多态性对社会适应变化的影响,以及基因多态性与足球运动环境的交互效应对社会适应变化的影响。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M±SE)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着性。研究结果:1)在各社会适应相关品质上,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显着,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前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自我悦纳、自我胜任、整体自尊、认知重评、学习适应、家庭适应、人际适应、整体社会适应等指标上均无显着差异,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线社会适应水平同质。在中测时,除了学习适应外,其余指标得分实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在后测时,所有指标得分实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在实验组中,各指标叁次测量之间均有显着差异,而在对照组中,认知重评、人际适应叁次测量之间无显着差异,其余指标第叁次测量时才同前测相比出现显着差异。2)男生在认知重评(0.65±0.09 vs 0.37±0.09,P<0.05)、学习适应(0.54±0.07 vs 0.20±0.07,P<0.01)和社会适应的变化上(0.50±0.06 vs 0.27±0.05,P<0.01),女生在自我胜任(0.63±0.08vs 0.31±0.10,P<0.05)、学习适应(0.63±0.08 vs 0.25±0.09,P<0.01)、家庭适应(0.68±0.05 vs 0.34±0.07,P<0.01)和社会适应(0.56±0.06 vs 0.26±0.07,P<0.01)的变化上,基因型组间差异均显着,Val/Val基因型儿童的变化均显着高于Met等位基因携带者。3)在自我胜任、整体自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整体社会适应上,COMT基因多态性与足球运动环境的交互作用均显着(P<0.05),表现为足球运动环境能够显着促进小学生自我胜任、整体自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整体社会适应的提升,并且这一促进作用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小学生中更为明显。研究结论:COMT基因多态性在足球运动提升儿童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于Met等位基因携带者,足球运动环境对自我胜任、整体自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整体社会适应的提升更为显着。提示我们,在制定运动方案时考虑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会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广旭,孙中伟,王康君,郭明明,李强[2](2019)在《连麦系列及部分澳麦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品质性状是由多个位点控制的数量性状。为明确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12份新品系及引进的16份澳大利亚种质资源品质基因分布情况,利用主要HMW-GS(Bx7、By8、By9和Dx5)、抗穗发芽(Vp1B3)、黄色素质量YP7A及1B/1R的特异性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6种品质基因组合类型,供试材料基因组合丰富多样。连麦A1731检测到含有6个优异品质基因及非1B/1R易位系;检测到含有Dx5及多个HMW-GS基因且非1B/1R易位系材料29份;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技术手段可助力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筛选,从而提高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小麦品质育种新步伐。(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赵达[3](2019)在《稻米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品质相关基因的遗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作为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从对产量的提高逐渐转变为高产优质同时兼顾。水稻的品质主要包括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本文通过本实验室搜集的533份水稻核心种质材料对17个主要的稻米品质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进一步解析一些重要品质基因的遗传机理。同时对亲本珍汕97B(Zhenshan 97B,ZS97B)和南阳占(Nanyangzhan,NYZ)构建的重组自交系进行遗传作图和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并对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的一个主效粒厚QTL(qGT3)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本室533份水稻核心种质材料,我们考察了17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糙米率(brown rice rate,BRR)、精米率(milled rice rate,MMR)、整精米率(head rice rate,HRR)、精米粒长(milled rice length,MRL)、精米粒宽(milled rice width,MRW)、精米长宽比(length-width ratio,LWR)、垩白粒率(chalkness rate,CR)、垩白度(chalkness degree,CD)、透明度(Transparency,Tr)、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胶稠度(gel consistency,GC)、碱消值(alkali value,AV)和7个黏度特征值,并对这些品质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显着位点212个,其中与已经克隆的品质相关基因共定位的位点包括Waxy、GS3、qSW5/GW5、ALK等。17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在籼稻亚群和粳稻亚群中检测到的位点具有较大差异,说明稻米品质性状在籼稻亚群和粳稻亚群中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2.通过比较稻米品质性状的表型数据,发现在加工品质中,糙米率和精米率存在着极显着的正相关性,但是糙米率和整精米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着。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粒长和整精米率存在着极显着的负相关,而粒宽和整精米率则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粒型与垩白也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其中粒宽与垩白的相关性最为显着。垩白度、垩白粒率和透明度之间也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外观品质和其它蒸煮食味品质之间也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胶稠度与黏度各项指数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性,碱消值与热浆粘度和冷浆黏度系数也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而与其它黏度指标并不存在相关性。在黏度系数中,大多数性状之间都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其中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之间的相关性较极显着。起浆温度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较低。3.通过对比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种质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与黏度的相关性。发现只有在中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中,直链淀粉含量与多数黏度系数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r=0.19**~0.66**)。在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中,水稻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黏度系数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r=0.02~0.18)。在高中低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中,胶稠度与黏度系数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r=0.18**~0.78**),但是在糯性水稻中两者没有相关性,只与减消值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r=0.36**)。碱消值与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的黏度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极显着相关性(r=0.23**~0.78**)。4.稻米中淀粉的合成主要受OsAPS2、OsAPL1、OsAPL3、OsAPL3、OsSSI、OsSSIIIa、Wx、ALK和OsBEIIb等基因的调控。Wx和ALK作为影响品质性状的重要基因,根据Ricevarmap上的SNP信息对其进行单倍型分析,并与核心种质中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数据进行比较。不同Wx单倍型的材料3种品质性状的表型存在显着差异。ALK基因的4种单倍型在蒸煮食味品质间均具有显着影响,但是对于碱消值的影响最为显着。通过对核心种质中Wx基因和ALK基因的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并通过EHH分析发现Wx基因和ALK基因不同的单倍型可能在育种过程中受到选择。5.利用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淀粉合成的主要基因与稻米品质的3个主要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的相互关系,发现其中6个与稻米品质的3个主要性状相关,其中Wx对3个稻米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具有显着相关性,ALK对胶稠度和碱消值具有显着相关性,OsSSI对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显着相关性,OsAPS2对胶稠度有显着相关性。6.利用190株由珍汕97B和南洋占构建的RILs对粒型性状(粒长、粒宽、长宽比、千粒重和粒厚)进行了初定位,共定位到了53个QTLs。其中第2染色体上存在较多的控制粒宽的QTLs,第3染色体存在较多控制粒长的QTLs。全部53个QTLs中大粒亲本南阳占中的44个等位基因具有加性效应。7.两年中共定位到了53个QTLs,其中包括17个粒长相关的QTLs,12个粒宽相关的QTLs;8个长宽比相关的QTLs,11个千粒重相关的QTLs以及5个粒厚的QTLs。8.第3染色体上的两个SSR分子标记RM545和RM517之间定位到了一个控制谷粒粒厚的主效QTL位点qGT3。以NYZ作为父本,ZS97B作为轮回亲本构建近等基因系,利用BC_3F_2分离群体中随机选出255株进行区间连锁作图并验证qGT3的遗传效应,通过Mapmaker作图将qGT3定位在SSR分子标记RM517和RM7576之间,随机群体中qGT3解释谷粒粒厚的遗传变异率为59.9%。在近等基因系中来源于NYZ的等位基因型qGT3~(NYZ)的粒厚表型相比来源于ZS97B的等位基因型qGT3~(ZS97B)有0.12mm的增加。9.通过两侧标记RM517和RM7576对3000株BC_3F_2后代分离群体进行重组单株的筛选,共鉴定出37株重组单株,对重组单株进行后代测验并精细定位,最终将qGT3定位在38.6kb的区间之内。(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灿灿[4](2019)在《野生二粒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1Ax1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 L.,2n=4x=28,AABB)被认为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染色体组AABB的供体种,含有很多有益性状,包括抗病性强、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等,是改良普通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面粉加工品质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表现为连续变异,遗传基础较为复杂。利用高密度的SNP标记对野生二粒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有益的基因位点,可以丰富小麦的遗传基础,为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本研究以来自中东地区的121份野生二粒小麦为材料,在辉县、商丘和开封3个地点进行田间试验,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上来自A、B染色体组上的多态性位点,对野生二粒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优异位点;同时以面粉加工品质较好的野生二粒小麦J129为材料,利用定向缺失亚克隆技术,克隆出了一个新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Ax1基因,取得如下结果:(1)对121份野生二粒小麦的面粉加工品质性状:淀粉含量、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面筋指数和粉质延伸度性状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地点的材料7个品质性状均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粉质延伸度(FE),为33.42%,最小的是淀粉含量(GSC),为5.84%。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个品质性状基因型间差异、环境间差异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表明基因型和环境对性状变异均有显着影响。广义遗传率分析表明蛋白含量(GPC)遗传率最大,为32%;吸水率(WA)的遗传率最小,为1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极显着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吸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粉质延伸度与蛋白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面筋指数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2)基于小麦55K SNP芯片中来自A、B染色体组上的10907个高质量的多态性SNP标记,对121份野生二粒小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840个位点与面粉加工品质性状显着相关的位点,其中有714个区段,这些SNP位点在野生二粒小麦的1-7A和1-7B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其中,在1A染色体上分布的标记最多达到332个,在6B染色体上分布的标记最少仅有72个,所有关联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R~2)总幅度为8.3%-26.4%。淀粉含量和蛋白含量的稳定关联位点最多。检测到与淀粉含量相关的稳定的关联区段/位点有16个(区段3个),分布在1A、4A、1B、3B、4B、5B染色体上,且1B(372.30-374.91 Mb)、4A(121.05-121.21 Mb)、5B(142.67-144.87 Mb)染色体上定位到的稳点关联位点最多;检测到与蛋白含量相关的稳定的关联区段/位点有14个(区段1个),分布在2A、3A、4A、5A、6A、3B、6B、7B染色体上,且7B(50.30-50.78Mb)染色体上定位到的稳点关联位点最多;检测到与湿面筋含量相关的稳定的关联区段有1个,分布在7A(510.65-510.83 Mb)染色体上;检测到与沉降值相关的稳定的关联位点有1个,分布在1B染色体上,物理位置为289.53 Mb;检测到与粉质延伸度相关的稳定的关联位点有5个,分布在1A、2A、6A、3B、6B染色体上,其物理位置分别为518.77 Mb、95.16Mb、74.45Mb、23.38 Mb和16.40 Mb。另外,对121份野生二粒小麦的相关性状关联的SNP位点进行候选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这些位点在小麦及其近缘种中主要与抗病蛋白、细胞色素、转运蛋白、结构蛋白以及蛋白激酶等相关。(3)以野生二粒小麦J129为材料,通过定向缺失亚克隆的方法获得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Ax基因序列,通过序列分析比对,显示J129-1Ax1基因序列与已发布的HMW-GS的x型亚基基因结构一致,其具有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Ax亚基基因序列相比多了一个九肽PTQGQQGQQ序列,该结构可能影响蛋白质结构域的形成与稳定。此外,J129-1Ax1亚基中的谷氨酰胺(Q)、α-螺旋和β-折迭的含量较高,因此推测,该亚基基为能增加面团弹性的优质基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范文奇[5](2019)在《油菜主要品质相关次生休眠基因的筛选与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世界各处。油菜籽具有高含油量的特点,多用于菜籽油加工,其主要品质包括含油量、脂肪酸构成和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简称硫苷)。其中,硫苷是十字花科植物特有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具备多种生理功能,其代谢与生长素合成密切相关。另外,油菜种子几乎不具有初生休眠能力,但具有不同程度的次生休眠能力。次生休眠指原来未休眠或解除休眠后的种子由于干旱等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诱发的休眠,其主要危害是使油菜种子产生大量自生苗,继而出现品质下降、基因漂流、生物安全等问题。挖掘与主要品质相关的次生休眠相关基因,可以为自生苗的减少尤其为转基因油菜基因漂流引发的食品安全提供解决方案。本研究使用聚乙二醇(PEG)诱导法筛选到油菜品种V(次生休眠率>90%)和品种H(次生休眠率<5%)。之后利用强弱次生休眠品种(Vb和Hb)及其PEG诱导后的样本(Va和Ha)进行了 RNA-seq测序,分离出了 998个差异表达基因,它们主要参与次级代谢、转录调控、蛋白修饰、信号转导、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在强休眠品种中,硫代谢、吲哚-硫苷合成、色氨酸代谢途径明显富集且明显上调。特别是,与富含硫酸基团的吲哚-硫苷紧密偶联的生长素代谢基因明显上调。油菜种子生长素相关代谢产物含量检测显示,次生休眠种子中有活性的生长素代谢产物含量明显高于非休眠种子;施加外源生长素能够显着增加弱休眠品种的次生休眠率。本研究首次证明油菜主要品质吲哚-硫苷偶联的生长素合成促进油菜种子的次生休眠。此外,根据RNA-seq测序结果,我们鉴定到四个与AtMFT(拟南芥MFT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的油菜基因BnaMFT。相关分析表明,BnaMFT启动子含有多个种子特异性调控元件,BnaMFTs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特异性表达,且受ABA诱导。进一步分析表明次生休眠诱导BnaMFT的表达。综上表明BnaMFT以ABA依赖的作用方式参与油菜种子次生休眠过程。相关研究成果挖掘了与油菜主要品质相关的次生休眠基因,在保证油菜品质、调控油菜种子次生休眠、控制自生苗危害、降低油菜食用风险、保障油菜粮食安全、防止转基因油菜引起的基因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亚婷[6](2019)在《全球600份小麦材料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多元性分析及小麦CYP78A家族基因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产、优质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目前,小麦育种亲本材料的遗传变异较为狭窄,导致小麦产量及品质很难得到突破性进展。因此,丰富小麦育种的种质资源、拓展小麦亲本遗传变异范围,对于小麦育种至关重要。陕西省关中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占全省的80%,其产量占全省的85%,因此,选育适合该区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对整个陕西省小麦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良至关重要。CYP78A家族是植物中最大的酶蛋白家族,其中许多家族成员被证实可以调控小麦籽粒及器官大小。本研究对来自全球的600份小麦材料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进行种植,对株高、旗叶面积、主茎穗穗长、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小穗数、主茎穗穗粒数、粒宽、粒厚、千粒重9个农艺性状以及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淀粉含量、容重、出粉率8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基于测定结果进行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本试验还对小麦TaCYP78A3、TaCYP78A5、TaCYP78A12、TaCYP78A16基因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进行比对分析。本研究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供试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发现,株高、旗叶面积、主茎穗穗长、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小穗数、主茎穗穗粒数、粒宽、粒厚、千粒重的平均值依次为93.67 cm、21.15 cm~2、9.55 cm、13、18、48、3.24 mm、2.78 mm、37.17 g。变异系数分别为25.16%、32.02%、18.45%、29.61%、11.89%、15.25%、8.89%、7.79%、21.05%,变幅为7.79%-32.02%。多样性指数依次为1.99、1.95、1.95、1.98、1.81、2.08、2.01、2.05、2.09,变幅为1.81-2.09。2.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发现,前4个主成分解释总变异的82.70%,可代表全部农艺性状。它们依次为籽粒产量构成因子、穗粒数构成因子、有效穗数构成因子、旗叶面积构成因子。基于主成分分析,将600份小麦材料在遗传距离为2.5时聚为九类,统计分析每一类的农艺性状后发现第五类小麦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最佳,共43个品种,占全部供试材料的7.17%,第七类小麦品种的农艺综合性状较为优良共98个品种,占全部供试材料的16.33%。3.对供试材料主要品质性状分析发现,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淀粉含量、沉降值、容重、出粉率的平均值依次为8.27%、14.35%、30.07%、64.10%、60.52%、33.04 ml、799.88 g/L、73.12%。变异系数分别为24.83%、12.19%、13.44%、5.82%、6.91%、23.89%、2.54%、5.29%,变幅为2.54%-24.83%。多样性指数依次为1.81、2.03、2.04、2.04、2.02、2.05、2.04、1.95,变幅为1.81-2.05。4.主要品质性状主成分分析发现,前3个主成分解释了总变异的89.50%,它们依次为湿面筋因子、水分因子、吸水率因子。基于品质性状主成分分析,在遗传距离为2.5的时候将600份小麦材料聚为七类,统计每一类的品质性状发现,第七类的综合品质性状最为优良,共24个品种,占全部供试材料的4%。第四类的综合品质性状较为优良,共106个品种,占全部供试材料的17.67%。5.将农艺性状聚类结果与品质性状聚类结果结合分析,有7个农艺性状最优良品质综合性状较优良的小麦品种,分别为759 c1-2212、Colotana、Dromedaris、GUADALUPE、川麦36、济宁16、中焦2号;有3个农艺性状较优良品质综合性状最优良的小麦品种,分别为坨坨麦、NAJAH-LEB、PLAN ALTO;有32个农艺性状较优良品质综合性状较优良的小麦品种,分别为坨坨麦Acimital、Avocet、Balady116、Ethiopia W15、Fielder、GLUYAS EARLY、LAGEADINHO、Mexifen、MG31229、Parsee、Safha 3、北京8号、碧蚂1号、鄂麦6号、府麦、旱选10号、旱选3号、红壳酱、黄瓜先、济南9号、晋麦2148、克旱9号、陇春8号、鲁原301、平阳181、钱交麦、苏麦3号、无须麦、新春2号、新春8号、扬麦158、扬麦1号。6.分别对来源于六个大洲的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发现其中有五个大洲的第一主成分中最大载荷量均为与籽粒相关的性状。对六个大洲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可知,非洲材料的粒宽、粒厚以及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12.63%、9.05%、22.56%;欧洲材料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以及粒厚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27.42%、34.97%、9.26%;北美洲材料的株高、主茎穗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27.68%、12.41%;南美洲材料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粒宽以及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28.73%、33.01%、23.60;大洋洲材料的旗叶面积、主茎穗穗长以及主茎穗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45.31%、20.55%、12.75%。同时发现在陕西本地种植来自于亚洲以及北美洲的小麦材料综合农艺性状最佳。7.将已报道的QTL位点以及分子标记按照物理位置信息与TaCYP78A3、TaCYP78A5、TaCYP78A12、TaCYP78A16基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TaCYP78A3-7A附近存在1个穗长、1个分蘖数、1个株高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3-7B附近存在1个单株穗数、1个粒重、1个株高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3-7D附近存在1个分蘖数、1个粒宽/粒长、1个株高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5-2A附近存在3个千粒重、1个粒厚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5-2B附近存在1个植被指数、1个株高、1个穗长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5-2D附近存在1个粒重、1个株高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2-5A附近存在1个穗粒重、1个产量、1个收获指数、1个穗粒数、1个穗粒重、1个抽穗期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2-4B附近存在1个产量、2个小穗数、1个粒重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2-4D附近存在1个基角、1个粒重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6-5A附近存在1个小穗数、1个粒重、1个穗长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6-5B附近存在1个粒重、1个穗紧实度、1个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6-5D附近存在1个产量、1个穗粒重相关性状QTL位点。(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谢凤莲,孙万成,罗毅皓[7](2019)在《牦牛肉品质相关的去饱和脂肪酶1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检测牦牛组织中去饱和脂肪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 1,SCD1)基因表达量,分别选择1月份、4月份、9月份年龄相近,取其肝脏、肾脏、结肠、背最长肌4个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反应测定牦牛不同组织中SCD1的表达量和含量。结果表明:以肝脏为对照组,SCD1基因在牦牛肝脏、肾脏、结肠、背最长肌4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SCD1基因表达量和蛋白含量均在牦牛背最长肌中最高,差异显着(P<0.05)。不同月份间,1月份牦牛SCD1基因表达量和蛋白含量都低于9月份和4月份。说明SCD1基因在牦牛不同组织均有表达,且在寒冷季节表达量较低。(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官久强,张海波,罗晓林[8](2019)在《舍饲牦牛与犏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表达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比较舍饲牦牛与犏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内脂肪(IMF)沉积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选用10头体重相近、年龄(4岁)相近的健康麦洼公牦牛和公犏牛(藏黄牛×麦洼牦牛),分为牦牛组和犏牛组,每组5头牛。2个组均饲喂相同饲粮,试验期153 d。结果表明:1)犏牛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及背最长肌熟肉率、IMF含量显着高于牦牛组(P<0.05)。犏牛组背最长肌剪切力显着低于牦牛组(P<0.05)。2)牦牛组背最长肌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和肉碱转移酶-1(CPT-1)的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犏牛组(P<0.05)。3)犏牛组与牦牛组之间的初重、末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背最长肌pH1 h、pH24 h及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及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FAS和ACC)相对表达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由此可见,与牦牛相比,犏牛主要通过抑制HSL和CPT-1基因表达及降低其酶活性,抑制脂肪分解,促进IMF沉积,提高牛肉嫩度,改善牛肉品质。(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秦红,王天元,庞全海[9](2018)在《维生素C和黄芪多糖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肠道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热应激一直是影响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动物机体采食量、饮水量减少,生产性能降低,肠道菌群紊乱,消化功能失调等。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对缓解家禽热应激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近年来使用抗生素所带来耐药性以及抗生素残留等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寻求无污染、低残留的绿色饲料添加剂以取代抗生素已成为国内外饲料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维生素C和黄芪多糖均有缓解(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1)
周博,闫俊书,吴乐,王樱洁,宦海琳[10](2019)在《种鸡及子代肉仔鸡饲粮添加外源肌苷酸对子代肉仔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种鸡及子代肉仔鸡饲粮添加外源肌苷酸(IMP)对子代肉仔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遗传背景相同、体重相近、产蛋率达到5%的20周龄健康爱拔益加(AA)种鸡864羽,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72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肌苷酸,试验期30 d。试验结束前1周,母鸡产蛋率到达高峰期,连续收集7 d种蛋,共3 700枚种蛋孵化,孵化结束后,依据母代分组情况,选取孵化所得1日龄健康子代肉仔鸡3 000羽,分成4组,分别记为II(母代饲喂基础饲粮+0.5%肌苷酸,子代饲喂基础饲粮+0.5%肌苷酸)、IN(母代饲喂基础饲粮+0.5%肌苷酸,子代饲喂基础饲粮)、NI(母代饲喂基础饲粮,子代饲喂基础饲粮+0.5%肌苷酸)和NN组(母代饲喂基础饲粮,子代饲喂基础饲粮),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5羽。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NN组相比,II、IN和NI组子代肉仔鸡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2)与NN组相比,II、IN和NI组子代肉仔鸡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II组腹脂率显着高于NI组(P<0.05)。3)与NN组相比,II、IN和NI组子代肉仔鸡胸肌、腿肌的红度(a*)和黄度(b*)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II组胸肌的亮度(L*)值显着降低(P<0.05);IN和NI组胸肌和腿肌pH45 min显着提高(P<0.05),IN和NI组胸肌pH24 h显着提高(P<0.05),II、IN和NI组腿肌pH24 h显着升高(P<0.05)。4)与NN组相比,II、IN和NI组21和42日龄胸肌和腿肌的谷氨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GPAT)基因相对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21日龄NI组胸肌和IN组腿肌的腺苷琥珀酸裂解酶(ADS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42日龄II和IN组胸肌的ADS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种鸡及子代肉仔鸡饲粮添加外源肌苷酸对子代肉仔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无显着影响;能够提高肌肉pH,降低胸肌L*值,提高胸肌ADSL基因表达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子代肉仔鸡肉品质。(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品质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品质性状是由多个位点控制的数量性状。为明确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12份新品系及引进的16份澳大利亚种质资源品质基因分布情况,利用主要HMW-GS(Bx7、By8、By9和Dx5)、抗穗发芽(Vp1B3)、黄色素质量YP7A及1B/1R的特异性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6种品质基因组合类型,供试材料基因组合丰富多样。连麦A1731检测到含有6个优异品质基因及非1B/1R易位系;检测到含有Dx5及多个HMW-GS基因且非1B/1R易位系材料29份;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技术手段可助力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筛选,从而提高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小麦品质育种新步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品质相关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唐东辉,李旭龙,谭凤丽.COMT基因多态性对足球运动提升儿童社会适应相关品质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张广旭,孙中伟,王康君,郭明明,李强.连麦系列及部分澳麦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赵达.稻米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品质相关基因的遗传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9
[4].张灿灿.野生二粒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1Ax1的克隆[D].河南大学.2019
[5].范文奇.油菜主要品质相关次生休眠基因的筛选与分析研究[D].扬州大学.2019
[6].张亚婷.全球600份小麦材料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多元性分析及小麦CYP78A家族基因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的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谢凤莲,孙万成,罗毅皓.牦牛肉品质相关的去饱和脂肪酶1基因表达差异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8].官久强,张海波,罗晓林.舍饲牦牛与犏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表达的比较分析[J].动物营养学报.2019
[9].秦红,王天元,庞全海.维生素C和黄芪多糖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肠道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10].周博,闫俊书,吴乐,王樱洁,宦海琳.种鸡及子代肉仔鸡饲粮添加外源肌苷酸对子代肉仔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