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务决策“现场直播”(论文文献综述)
傅利国[1](2021)在《谋划“乡村大脑” 打造“掌上智村” 鄞州区积极探索乡村数字化治理新路径》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考察调研时指出,城市大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数字化让城市治理更智能,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方式。乡村基层治理同样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物联网、云平台等现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乡村基层治理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如何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重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是当下乡村治理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鄞州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
张瑞,王昆[2](2021)在《初心映照沂蒙山》文中提出"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车里反复播放着这首20世纪的经典老歌。坐在后排的郝政,正仔细审阅着21位省派第一书记的周工作报告,他不时做着标注,并在空白处做着批示。这是郝政到兰陵县挂职县委副书记一年多以来一直坚持的工作方式。车朝着兰陵县委机关的方向平稳行驶着,此时郝政的目光正停留在西王庄村第一书记常海军的工作报告上。他聚精会神地看着,时而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工作记录本对照着什么,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才放下手中的文件。郝政摘下眼镜,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按揉着睛明穴,
闫泳杰[3](2021)在《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作用发挥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民主政治所呈现出的较其他国家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尤其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理论的平等性和参与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与农村基层治理结合的内在可行性,本文协商民主理论为理论基石,通过民主恳谈会,村民会议等形式阐释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中产生的效能,分析作用发挥中面临的协商过程不规范等问题及原因。主要是要研究农村治理层面中的协商民主,通过文化层面路径选择,培育农村协商文化,提高农村协商主体公共意识;制度层面路径选择,加强农村协商民主过程的制度化建设,相关法制化建设,监督评价机制建设;平台搭建层面路径选择,如何扩大协商平台的服务范围,协商内容的涵盖性,协商形式的多样性,进而探索实现更好发挥协商民主理论应用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现实价值。
贾静杰[4](2021)在《村民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北省C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效化、精准化已成为我国强化乡村基层建设的关键所在,亦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本文以村民微信群为研究场域,以村民微信群中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意向的影响因素为研究落脚点,借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加以研究,以量化分析的视角探讨影响村民在村民微信群中进行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参与态度变量、参与主观规范变量、知觉参与行为控制变量、参与意向变量、需求动机变量和感知有用性变量,并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村级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预调查问卷,并将该问卷在C县内的各村民微信群中进行问卷发放。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为确保问卷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数据的稳定性,在进行预调查后运用因子分析删减部分不符合要求的题项,并构建了正式的调查问卷。为了更全面地掌握C县村民微信群中群成员的整体现状及群体特征因素对村民在村民微信群中进行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本文借用了t检验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其加以研究,此外,本文借用正式的调查数据对拟设定的六个研究假设和基于六个研究假设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度的检验和标准化路径系数的分析并最终拟建了基于本研究语境下的村民微信群中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参与意向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基于群体特征因素下,村民的性别、年龄、学历、社会身份对村民的参与意向尚无显着影响,但从其参与意向平均数(最高为5)则可知村民在村民微信群中参与村务管理的意向整体偏高。回观其他因素则可发现,村民的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位置、入群时间及群消息关注频率则呈现显着性差异。政治面貌为党员的村民其参与意向相对较高,村民的家庭年收入位置与其参与意向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而村民的入群时间及群消息关注频率则与其参与意向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此外,结合最终构建的村民微信群中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参与意向影响因素模型可以发现,村民的参与主观规范、知觉参与行为控制和参与态度均对其参与意向产生正向影响,而这三个变量中村民的参与态度对其在村民微信群中参与村务管理的参与意向影响最大。此外村民的需求动机和其对村民微信群的感知有用性均对村民的参与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首先应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和党委的领导作用,提高村民在村民微信群中村务管理参与的积极性,搭建起线上村务管理发展的新路径;其次,依据需求动机、感知有用性对参与态度变量的正向影响及参与态度对参与意向的正向影响,应以优化村民微信群的管理和保证村民有效信息获取和基本社交需求为突破口,强化干群之间的线上联系,以实际行动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参与态度。然后,依据主观规范村民参与意向的正向影响,鉴于乡村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应充分利用亲邻关系和村内意见领袖的力量扩大村民微信群的知名度和村民好感度,借力打力、以点带面,多点提高村民线上村务管理参与积极性;最后,依据知觉参与行为控制对参与意向的正向影响,应从优化体制机制和提升村民村务管理参与信心为落脚点,增强村民的村务管理参与效能感。
高云亮[5](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杨秋婷[6](2020)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乡村治理体系的要素构成与运行逻辑 ——基于广东省南村与北村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冲击,当下中国乡村社会越发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村庄精英、普通村民、乡镇政府等治理主体在村庄中互动,集体经济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上级政府救济性资源在村庄中整合,传统宗族文化在部分村庄开始复兴、而现代民主法治意识方兴未艾,现有村级组织功能不断拓展、新型村庄社会组织正在涌现。基于这一背景,乡村可看作一个由多元要素构成、发挥完备功能、协同运转有效的治理体系。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了解村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厘清乡村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比较不同治理环境基础之上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运行逻辑。本研究选取两个各具特色的广东省乡村治理创新的典型,南村和北村(经匿名化处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学术成果,结合帕森斯、默顿、吉登斯等人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维度;其次运用案例研究法,深入村庄进行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体验,从治理环境、治理制度建设、治理资源整合和治理文化四个方面对村庄治理体系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发现两个村庄虽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相同,但其治理体系的运行逻辑呈现差异,具体表现在村庄社会关联、制度建设层级、资源整合议题、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由此得出结论:运转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应包括治理环境、治理制度建设、治理资源整合、治理文化四种要素;村庄社区记忆是乡村治理体系运行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来源,将影响治理资源整合与治理文化培育;村庄集体经济是乡村治理体系运行的物质基础与经济来源,将影响治理制度建设。本研究在乡村治理体系的结构功能剖析上有一定推进,对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构建环境、制度、资源、文化耦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根据村庄社区记忆整合治理资源与培育治理文化,统一集体经济产权与村庄治理治权。但限于个人研究能力和客观条件,本研究还存在定量资料收集较少、动态运行分析浅显、案例数量不足的局限。
庞红[7](2019)在《贾汪区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腐败行为呈现多样化、智能化等特点,执纪审查中需要调取大量信息,跑部门、问情况、要数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执纪审查效率低等问题时有所见。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针对当今反腐倡廉新形势。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借鉴大数据理念,强化信息的整合、共享、分析、应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对实现信息资源规范查询、问题线索分析跟踪、廉政风险防控预警,提升纪检监察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大势所趋,也是加强源头防腐的迫切需要。因此,展开有关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贾汪区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时代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反腐信息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情况,并从中总结良好的经验。其次,探讨了大数据、政府大数据平台、信息资源共享等概念和理论,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然后,介绍了目前贾汪区纪检监察数据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数据共享程度低;二是大数据技术运用不足;三是监督预警功能缺失。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监督信息化理念滞后;二是统筹规划管理不够;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指出这些问题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创新监督理念,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提升反腐倡廉科技实力,阐述了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接着,结合贾汪区纪检监察数据平台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设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对平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阐述了平台建设的定位原则和建设思路,构建了大数据平台的总体框架,对平台的各系统进行设计。最后,从组织保障、管理保障、安全保障、运作保障四个方面,对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的实施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卢倩婷[8](2019)在《寻求“治理有效”:广州南村村民代表会议运行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深化构建,当前村民自治已然进入了所谓的“后选举时代”,村治发展目标在原有的四个“民主权利”实现的基础上呼吁了治理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的目标和要求。而当前,村民自治大面积“空转”仍然是基本面,无法打通一条既民主又有效的乡村治理路径。而在近30年的村治实践中表明,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是乡村治理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其中,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应用成效得到了充分检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农村问题治理的适用性。本研究旨趣在于,熟悉和了解我国乡村治理的内生秩序和外在动力,研判村民代表会议的有机运行机制对于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价值和方法。广东省作为改革发展的前沿,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思潮激烈碰撞,涌现了一批基于村庄特点进行自我探索、治理创新的成功案例。其中,广州南村展现出了相当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本研究以系统观的视野,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南村的创新治理进行了由里及外的整体性剖析。首先,基于代表理论的分析框架,论述南村代表体系构建的有效性原理;其次,分析南村本土化、多样化的治理特点,归纳出村民代表会议的治理功能;最后,立足于村庄整体治理的层面,结合村庄的制度模式、权力结构、行政力量等要素,搭建出南村治理有效的整体结构和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得出结论:治理主体的有效构成是治理有效的基础;产权和治权相匹配是治理单元的有效配置;民主协商决策形式的创新是解决当前村治困境的有益尝试;能人精英是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关键群体;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体系。本研究以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治理有效的新载体和新出口,对于解决当前村治“空转”难题和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有实际指导价值。
史江龙[9](2019)在《邯郸涉县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协商民主理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形式,随后21世纪初我国开始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在我国农村基层地区,协商民主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协商民主不仅有效增强了农村治理能力,还进一步提高基层民主水平,是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方式。协商民主理论自出现到现在已有30多年时间,经过不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更促进了农村发展。但是,在现实实践应用中,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依然面临较多问题。目前,协商民主在我国基层农村地区运行并不太顺利,只在个别农村地区看到了良好效果,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陷入了各种各样困难中。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形式化、表层化、基层协商民主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也无法真正肩负起治理农村的重担。面对如此困境和挫折,如何保障基层协商持续有效正常运转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就会破坏农村秩序稳定,进而阻碍我国农村地区基层民主有效运行。后池村作为一个具有大部分北方山区特性的村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运转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挫折和起伏,基层协商民主2015年之前在该村的运行几乎是没有效果的,导致该村治理严重陷入困境。基层协商民主遇到了种种困境,甚至在2012年至2015年期间竟然没人当村主任,但是自2015年11月份开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已实现华丽蜕变:第二年,“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授予该村党支部,第三年,又取得全国文明村的荣誉称号、“中国好人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一个原本无名的小山村,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迅速成为闻名燕赵、声扬全国的知名村庄。因此,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后池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搜集资料,了解基层协商民主在后池村运转情况并予以分析,总结在运行中出现哪些问题以及收获哪些有益经验,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找到可行性解决方案,并通过分析个案发现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在实施过程中所需具备的条件,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地区实现进一步发展,使基层民主协商建设在我国农村地区获得持续发展。本论文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选择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作为研究对象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对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关于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介绍和阐述后池村的基层协商民主探索与成就,主要包括后池村的自然社会及经济状况、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和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包括赋权运行机制、协商运行机制以及后池村所取得的基层协商民主的成就解析。第三部分阐明了后池村在基层协商民主中所面临的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其中主要问题是协商主体存在问题,协商制度尚需完善,基层人才严重流失。成因为协商主体整体素质不高、协商主体组织结构不合理、基层经济压力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对于农村地区运行基层协商民主面临的困境与挫折,提出了充实基层协商民主参与主体、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理性发展村庄经济,夯实基层协商民主的物质基础等一些完善的出路。
宣红辉[10](2019)在《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舟山海岛乡村治理的调查》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学习和贯彻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主要基于对舟山海岛乡村治理的调查,对渔村新型社区的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展开研究。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十八大以后,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我国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城市化道路,其中渔村新型社区就是一个典型,渔村新型社区将是渔农村管理的主导方式和主要载体。研究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其基层民主建设和渔村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的加快渔农村向渔村新型社区的转型,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但随着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不断推进,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开始出现新的矛盾与挑战。为解决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的新需求,改善渔村新型社区民主管理方式,是当前需要我们探索的重要难题。浙江舟山拥有如普陀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岱山“海上枫桥”之路以及”乡贤文化”助推东港南岙新渔村治理等诸多成功的改革成功的渔村新型社区案例,为研究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提供了许多启示,如共同治理模式、民主治理、理念参与合作机制、社会转型的逻辑和创新特色的优势发展。这些启示对我国的渔村城镇化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制度的创新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以浙江舟山部分渔村新型社区采用案列分析法,对渔村新型基层民主的发展进行分析,通过对案列的现状、困境、启示及影响进行分章阐述,以探索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的道路。从而达到渔村新型社区的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二、村务决策“现场直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务决策“现场直播”(论文提纲范文)
(1)谋划“乡村大脑” 打造“掌上智村” 鄞州区积极探索乡村数字化治理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着眼“可能、可行”搭建智慧平台 |
注重“易用、实用”建好八大场景 |
融合“治理、服务”实现多重效果 |
(2)初心映照沂蒙山(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3)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作用发挥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协商民主 |
一、协商民主的定义 |
二、协商民主的特征 |
第二节 农村基层治理 |
一、基层治理的定义 |
二、农村基层治理的定义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理论 |
第四节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发展历程 |
一、协商探索期(1928 年-1949 年) |
二、曲折发展期(1949 年-1978 年) |
三、发展推进期(1978 年-2012 年) |
四、稳步前进期(2012 年至今) |
第二章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作用发挥的现状 |
第一节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具体表现形式及发挥的作用 |
一、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
二、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
第二节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作用发挥面临的问题 |
一、农村协商民主文化建设不足 |
二、农村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不足 |
三、农村协商民主平台建设不足 |
第三节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作用发挥出现问题的原因 |
一、农村基层人员文化素质低 |
二、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与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不匹配 |
三、农村传统政治沿袭的羁绊 |
第三章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作用发挥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文化层面路径选择 |
一、持续提高农村基层人员政治素养 |
二、培育农村平等的协商民主氛围 |
第二节 制度层面路径选择 |
一、加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过程的制度化建设 |
二、完善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相关法制化建设 |
三、健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监督评价机制建设 |
第三节 协商平台搭建层面路径选择 |
一、进一步增强协商平台的公共性 |
二、进一步扩展协商内容的涵盖性 |
三、进一步增强协商发展形式的多样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村民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北省C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村民村务管理参与研究现状 |
1.2.2 村民微信群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关键概念界定 |
2.1.1 村民 |
2.1.2 村务管理 |
2.1.3 村民微信群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计划行为理论 |
2.2.2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 |
2.2.3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3.1 变量构建和问卷设计 |
3.1.1 定义变量 |
3.1.2 预调查问卷设计 |
3.2 调查问卷编制 |
3.2.1 预调查问卷编制 |
3.2.2 调查过程和方法 |
第四章 预调查结果分析与理论模型初构 |
4.1 预调查结果分析 |
4.1.1 预调查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1.2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4.2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初构 |
4.2.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假设 |
4.2.2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的研究假设 |
4.2.3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假设 |
4.2.4 模型初构 |
第五章 村民微信群中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
5.1 .正式调查与问卷评测 |
5.1.1 正式调查的方法与实施 |
5.1.2 调查问卷测评 |
5.2 样本结果分析 |
5.2.1 性别维度:样本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 |
5.2.2 年龄维度:基本符合我国农村现状 |
5.2.3 学历维度:村民的学历多处于中等水平 |
5.2.4 社会身份维度:样本中村民以普通村民为主 |
5.2.5 政治面貌维度:样本中的村民以群众为主 |
5.2.6 婚姻状况维度:样本中的村民多为已婚 |
5.2.7 家庭收入维度:样本的家庭年收入位置呈“凸”字型分布 |
5.2.8 入群时间维度:多半村民入群时间超过一年 |
5.2.9 群消息关注频率维度:多数村民较为关注村民微信群群消息 |
第六章 村民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群体特征对村民在村民微信群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分析 |
6.2 性别、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分析 |
6.3 社会身份和政治面貌的影响分析 |
6.4 婚姻状况和家庭收入状况的影响分析 |
6.5 入群时间和群消息关注频率的影响分析 |
6.6 其他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七章 提升村民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相关启示 |
7.1 双向齐动,探索线上村务管理实践方式 |
7.2 积极回应,增强线上村务管理的获得感 |
7.3 以点带面,提高线上村务管理参与可能 |
7.4 内外兼备,强化线上村务管理动力支撑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不足 |
8.1.1 研究样本有限 |
8.1.2 影响变量设置相对单一 |
8.1.3 研究方法的不足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5)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问题意识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梳理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成果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
3.1.1 样本选择 |
3.1.2 现实表现 |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乡村治理体系的要素构成与运行逻辑 ——基于广东省南村与北村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 |
1.2.2 关于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南村治理体系分析 |
2.1 南村治理环境 |
2.1.1 合村并组:国家行政整合村庄 |
2.1.2 工商发达:村庄社会异质性强 |
2.1.3 人文秀区:村庄社会资本丰富 |
2.2 南村治理制度建设 |
2.2.1 村公共服务站制度 |
2.2.2 村民议事会制度 |
2.3 南村治理资源整合 |
2.3.1 乡贤慈善会与家乡建设委员会:整合村庄精英 |
2.3.2 外来人口融入社区项目:整合外来人口 |
2.4 南村治理文化 |
2.4.1 活动载体 |
2.4.2 价值规范 |
2.4.3 精神意义 |
2.5 南村治理体系的协同运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村治理体系分析 |
3.1 北村治理环境 |
3.1.1 集体经济:资源的福利与诅咒 |
3.1.2 派系斗争:村庄公共利益分裂 |
3.1.3 宗族弱化:村庄原生秩序淡化 |
3.2 北村治理制度建设 |
3.2.1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
3.2.2 经济联社制度 |
3.3 北村治理资源整合 |
3.3.1 新媒体平台:整合在外人口 |
3.3.2 行政吸纳政治:整合村内派系 |
3.3.3 边缘化治理精英:重建信任机制 |
3.4 北村治理文化 |
3.4.1 活动载体 |
3.4.2 价值规范 |
3.4.3 精神意义 |
3.5 北村治理体系的协同运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村与北村的治理体系比较分析 |
4.1 治理环境比较 |
4.1.1 村庄社区记忆比较 |
4.1.2 集体经济产权比较 |
4.2 治理制度建设比较 |
4.2.1 制度建设层级比较 |
4.2.2 制度建设标的比较 |
4.3 治理资源整合比较 |
4.3.1 资源整合议题比较 |
4.3.2 资源整合路径比较 |
4.4 治理文化比较 |
4.4.1 文化价值取向比较 |
4.4.2 村庄秩序类型比较 |
4.5 治理体系运行逻辑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
5.1 构建环境、制度、资源、文化耦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5.2 根据村庄社区记忆整合治理资源与培育治理文化 |
5.3 统一集体经济产权与村庄治理治权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南村调研提纲 |
附录二 :北村调研提纲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贾汪区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析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动态评析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大数据 |
2.1.2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管理 |
2.1.3 政府大数据 |
2.1.4 政府大数据平台 |
2.2 理论依据 |
2.2.1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
2.2.2 系统理论 |
第三章 贾汪区纪检监察数据平台建设现状与问题 |
3.1 贾汪区纪检监察数据平台建设现状 |
3.1.1 贾汪区纪检监察工作概况 |
3.1.2 贾汪区纪检监察数据平台建设现状 |
3.2 贾汪区纪检监察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
3.2.1 信息数据共享程度低 |
3.2.2 大数据技术运用不足 |
3.2.3 监督预警功能缺失 |
3.3 贾汪区纪检监察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监督信息化理念滞后 |
3.3.2 统筹规划管理不够 |
3.3.3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
第四章 贾汪区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方案设计 |
4.1 贾汪区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
4.2 贾汪区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定位和原则 |
4.2.1 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定位 |
4.2.2 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原则 |
4.3 贾汪区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思路 |
4.3.1 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的体系框架 |
4.3.2 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的功能定位 |
4.4 贾汪区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的系统构成 |
4.4.1 建立思维导图分析系统 |
4.4.2 建立综合数据采集和关联系统 |
4.4.3 建立综合信息分析系统 |
4.4.4 建立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系统 |
第五章 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实施的建议 |
5.1 构建组织机构 |
5.1.1 成立大数据平台构建领导机构 |
5.1.2 组建建设管理小组 |
5.1.3 明确专门部门进行日常管理 |
5.2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
5.2.1 制定科学合理工作方案 |
5.2.2 建立反馈评估制度 |
5.2.3 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
5.3 加大安全保障 |
5.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3.2 强化系统应用安全 |
5.4 增强运作策略 |
5.4.1 制定有针对性的运行维护方案 |
5.4.2 加强人员培训学习 |
5.4.3 加大资金保障投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寻求“治理有效”:广州南村村民代表会议运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治理有效”的研究 |
1.3.2 关于村民代表会议的研究 |
1.4 理论基础 |
1.4.1 汉娜.皮特金的代表观 |
1.4.2 代表理论的研究维度 |
1.5 研究思路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案例呈现:南村从乱到治的时空转变 |
2.1 南村样本特征 |
2.1.1 人口结构 |
2.1.2 社会概况 |
2.1.3 经济状况 |
2.2 南村治理的从“乱”到“治” |
2.2.1 南村治理的困局 |
2.2.2 南村治理的蝶变 |
2.3 南村治理的成效与意义 |
2.3.1 南村治理新面貌 |
2.3.2 南村治理的推广价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村村民代表的主体、客体及其效能提升 |
3.1 村民代表的主体分析 |
3.1.1 产生机制 |
3.1.2 代表结构 |
3.2 村民代表客体的多元统一 |
3.2.1 价值取向多元 |
3.2.2 主权聚合统一 |
3.3 村民代表的效能评判 |
3.3.1 合法性 |
3.3.2 自主性 |
3.3.3 回应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村村民代表会议创新治理的实现功能 |
4.1 村民代表会议激发民主治理 |
4.1.1 村治公平与效率的悖论 |
4.1.2 民主治理的双重目标 |
4.2 村民代表会议融合能人治理 |
4.2.1 南村能人治理的特征 |
4.2.2 村民自治的制度护航 |
4.3 村民代表会议打造共同体治理 |
4.3.1 村庄共同体现代重塑 |
4.3.2 共商共治的秩序承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核心的南村治理结构 |
5.1 民主协商决策制度创新 |
5.1.1 精细化的规则设计 |
5.1.2 规范化的程序设置 |
5.1.3 高效化的“时空”管理 |
5.2 村庄权力结构均衡重组 |
5.2.1 定人定责的权限配置 |
5.2.2 村级组织权责分离 |
5.2.3 派系力量弥散减弱 |
5.3 乡镇政府回归指导本位 |
5.3.1 驻村干部“包片挂村” |
5.3.2 指导与自治的互动衔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治理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及建议 |
6.1 因地制宜划分村民自治单元 |
6.2 完善对民主协商决策的制度设计 |
6.3 加快乡村治理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 |
6.4 创新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互动方式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南村调研资料获取清单 |
附录二:南村调研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邯郸涉县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形成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问题的形成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五)基本概念 |
1.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相关概念 |
2.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特征 |
一、后池村的基层协商民主探索与成就 |
(一)后池村的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历程 |
1.后池村简介 |
2.后池村村民协商民主发展 |
(二)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运行机制 |
1.赋权运行机制 |
2.协商运行机制 |
(三)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取得的成就 |
1.高度拥护党的领导作用 |
2.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认可度渐增 |
3.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多样化 |
4.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初步建立 |
二、后池村村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 |
1.协商主体的平等性有待提高 |
2.基层协商民主机制还有弱化问题 |
3.基层人才缺失严重 |
(二)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存在问题的成因 |
1.协商主体整体素质不高 |
2.协商主体组织结构不合理 |
3.基层经济压力的影响 |
三、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完善的对策 |
(一)培育基层协商民主参与主体 |
1.提升村民思想政治观念与文化素质 |
2.引进优秀的农村治理人才 |
3.完善村“两委”队伍 |
(二)健全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 |
1.健全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参与机制 |
2.健全和完善基层协商民主监督机制 |
3.完善协商民主结果的反馈机制 |
(三)夯实基层协商民主的物质基础 |
1.立足后池村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 |
2.利用便利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3.立足省市战略,发展旅游产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第一次访谈的提纲 |
附录三 第二次访谈的提纲 |
附录四 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舟山海岛乡村治理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渔村新型社区 |
2.1.2 村民自治 |
2.1.3 渔农村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层民主制度理论 |
2.2.2 协商民主理论 |
2.2.3 基层协商民主理论 |
第三章 舟山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现状和分析 |
3.1 舟山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的现状 |
3.1.1 舟山市概况 |
3.1.2 舟山渔村新型社区基层民主发展模式的概况 |
3.2 舟山渔村基层民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
3.2.1 加强基础教育及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
3.2.2 大力举办基层民主宣传活动下乡活动 |
3.2.3 大力举办社区居民选举制度知识培训班 |
3.2.4 舟山网格化系统的建设 |
3.2.5 “经济+民主”的模式在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得到效益 |
3.2.6 “互联网+民主”的现代建设,提高农民信息化水平,推动渔村新型社区的民主发展 |
第四章 舟山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舟山市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年龄结构不合理 |
4.1.2 农民的参与率较低 |
4.1.3 相关宣传力度不够,培养工作安排不合理 |
4.1.4 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发展不够全面 |
4.1.5 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社会法律法规以及保障制度缺少 |
4.1.6 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干部的党性和文化素质需要强化 |
4.1.7 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村务决策不够透明 |
第五章 舟山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的模式典型调查 |
5.1 “互联网+民主”的基层民主模式——舟山网格化的系统管理体系 |
5.1.1 舟山网格化系统管理的背景 |
5.1.2 舟山网格化系统管理的意义与影响 |
5.1.3 舟山网格化系统运营构建的简介 |
5.1.4 关于舟山渔村新型社区基层民主网格化系统的具体案列:鲁家峙社区与葫芦岛利用网格化系统的案例 |
5.1.6 舟山市普陀区基于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的探索 |
5.2 “枫桥经验+民主”的基层民主模式——舟山渔村新型社区借助“枫桥经验”打造金鸡山社区的“海上枫桥经验”案例 |
5.3 “优秀文化+民主”基层民主模式——乡贤文化对舟山渔村新型社区基层民主发展的影响 |
5.3.1 乡贤文化发展的背景 |
5.3.2 乡贤文化发展的意义 |
5.3.3 乡贤文化在基层民主发展的作用与传承 |
5.3.4 乡贤文化在舟山渔村新型社区表现案例 |
5.3.6 乡贤文化对乡村治理的意义 |
第六章 关于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的对策 |
6.1 健全基层社会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保障制度 |
6.2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 |
6.3 搭建“互联网+民主”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 |
6.4 开展乡村基层领导干部的党性和文化素质培训 |
第七章 对策的启发和意义 |
7.1 网格化管理系统对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的对策与意义启发 |
7.2 “海上枫桥经验”对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的对策与意义启发 |
7.3 乡贤文化对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的对策与意义启发 |
7.4 制度层面的渔村新型社区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现代化建设 |
7.4.1 推动渔村新型社区基层协商民主顶层制度的设计 |
7.4.2 发展与创新“党建+”的基层治理模式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舟山市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情况调查问卷 |
四、村务决策“现场直播”(论文参考文献)
- [1]谋划“乡村大脑” 打造“掌上智村” 鄞州区积极探索乡村数字化治理新路径[J]. 傅利国. 宁波通讯, 2021(11)
- [2]初心映照沂蒙山[J]. 张瑞,王昆. 时代文学, 2021(03)
- [3]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治理中作用发挥的实现路径研究[D]. 闫泳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村民微信群中村民村务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北省C县为例[D]. 贾静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12)
- [5]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6]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乡村治理体系的要素构成与运行逻辑 ——基于广东省南村与北村的比较研究[D]. 杨秋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贾汪区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D]. 庞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8]寻求“治理有效”:广州南村村民代表会议运行机制的研究[D]. 卢倩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邯郸涉县后池村基层协商民主问题及对策分析[D]. 史江龙.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10]渔村新型社区的基层民主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舟山海岛乡村治理的调查[D]. 宣红辉.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标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村庄规划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