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050”人员找到“香饽饽”岗位(论文文献综述)
老藤[1](2021)在《北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唐菁阳[2](2020)在《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我国基层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区日渐成为社会群体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社会治理的着力点(?)。社区建设已被政府和学界认定为“社会治理的单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建设的政策,涵盖了社区政权、社区组织、基层民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各地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建设典型,然而这些典型大都出现在沿海地区或长江流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的社区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多元治理主体力量失衡,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民族特殊性重视不足,民族倾向性资金投入缺乏,民族社区的贫困问题及空间分化,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信任缺失等等。那么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观察社区建设,或者说,将社区建设相关政策作为一顶公共政策,民族地区又是如何执行这顶政策的呢?在执行过程中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执行类型?在不同的执行类型中,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不同的政策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执行类型。所以,本文并运用类型学的方法,提出了“自主性”和“损失嵌入性”两个维度,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四种社区建设政策,即实质性规制政策、程序性政策、再分配政策与分配性发展政策,他们分别决定了四种执行类型,即合作执行、行政性执行、变通执行与探索性执行,从而构建出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作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博士研究生,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出于经验材料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湘西州的社区矫正、社区环境建设、社区低保、社区养老作为四种政策的执行案例。在每顶案例的撰写上,按照政策性质、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政策执行具体过程、政策执行绩效评价、政策执行逻辑的思路进行案例分析。本研究的结论是,在民族地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难度较大,相关权力部门之间基于交易形成“合作执行”,政策执行呈现合作执行的类型;程序性政策的执行偏差往往是由于社区管理体制与社区资源出现了问题,基层官僚采取了行政性执行类型;再分配政策的执行过程最为复杂,政策失败的原因往往是“有产者”结成优势联盟,导致政策变通执行。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取决于地方积极性与地方资源,往往呈现出探索性执行的行为模式。对于如何将这四种政策执行类型引向有效的执行,本文提出了如下路径。对于实质性规制政策,民族地区政府要充分运用自治权,提升自治能力,发挥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法的作用,规范政策执行各主体的行动与衔接,使合作执行朝向实现政策目标的方向进行;对于程序性政策,要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统一的领导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元治理体系,同时也要在资金、规划、人力、技术等资源上继续加大投入;对于再分配政策,要从政策设计上降低自主空间,优化瞄准机制与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专顶救助政策的衔接,通过监督考核增加优势联盟的道德风险成本;对于分配性发展政策,要鼓励社会主体的参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并且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何倩[3](2020)在《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幼教师资队伍性别结构失衡困境引发社会和诸多学者广泛讨论,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后,并未像大众期待那般,实现自我价值。而是在现实社会环境和幼儿园教育生活条件下,职业状况逐步陷入新型危机,诸多新鲜血液急速流失,幼儿园男教师生存再次面临威胁。立足于此,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幼儿园男教师难以实现职业适应是致使人才流失的重要缘由,是幼儿园男教师不断离职的根源所在。为进一步厘清幼儿园男教师的职业适应真实状态,了解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困难的重重阻碍。笔者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对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个案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选取了L幼儿园男教师G老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呈现G老师在职前、新入职、职业冲突、职业适应等不同阶段适应状况的不同表现,明晰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现实困境。在本研究中笔者立足于幼儿园G老师艰难的职业适应之路,总结了G老师职业适应的历程特征,明晰了G老师职业适应的有效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中对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划分,从微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宏观系统深入剖析了影响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重要因素,明确了影响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状况差异的根本因素。基于本研究的发现,笔者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推动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重要策略与建议:优化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微观支持、探索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积极的中观保障、营造助力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外观氛围、构建适宜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宏观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各界力量,共同助推幼儿园男教师顺利实现职业适应。
陈柯江[4](2020)在《J公司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向知识经济转型,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仅仅是企事业单位的功课,更是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J公司所处的光伏行业正行走在全球化浪潮的前端,从全球制造到全球营销,从文化差异化解读到跨国管理,企业日常运行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人才的管理。作为新能源智能制造型企业,有一种特殊岗位:“技术服务”。该岗位需要储备丰富的行业技术知识及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能力,同时又需要兼备商务能力及市场定位能力。技术服务型人才的选择与培养比一般性技术人员或服务支持人员要困难许多,而人员流失率却一直居高不下。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对于公司及部门而言,均是巨大的损失。虽然目前太阳能光伏行业仍是朝阳产业,但是国内各制造企业已经杀成一片红海。不管是市场战略又或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竞争对手对于行业排名第一的J公司虎视眈眈。对于该人才的流失进行深入研究,并考虑是否可以适用于公司内部其他部门,来达成降低公司的人力管理成本(招聘、培训、薪酬差异等),提升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能力,是J公司亟需思考及解决的问题,也是作为部门负责人一直在思考的重要课题。专项技术或专项特长类人才流失,在中国的企事业单位具有普遍性。而薪资待遇不好或工作强度高,是很多学者或作者的通用观点。本文尝试用更多的管理理论方法,例如“双因素理论”,“ERG模型”,“EVLN模型”研究等,进行专项人才流失管理更进入的解读和探索。进而寻求对于J公司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的有效解决方案。同时给公司全体部门或其他相关企业在专项人才流失管理上提供一定借鉴。为企业打造品牌提供人力资源战略支持。
闫志华[5](2020)在《工匠精神内涵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面对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如何打造客户喜闻乐见的高质量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然而,打造精细化的产品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撑,更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因此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并发挥工匠精神的价值,就成为了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人们需求的变化,社会各界广泛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俨然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全民共识。而在此情境下,工匠精神也逐渐进入众多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学者眼中的“香饽饽”。目前学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集中于内涵概括、培育路径、影响因素、历史传承、时代价值等方面,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基本上均属于质性研究的范畴,对工匠精神的实证量化研究相对较少探讨相对不足,因此当前对工匠精神实证量化研究的探索有待加强。基于此,本文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严谨的研究程序,对工匠精神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力图拓展工匠精神的研究范围,从而补充对工匠精神现有研究的些许不足。本研究基于对工匠精神相关文献的梳理,通过企业实地访谈调研,转译《大国工匠》纪录片,搜集工匠典型事迹,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结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经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程序,提炼出了工匠精神的三维度结构,包括爱岗敬业、创新性和精益求精,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工匠精神的测量量表。接下来,从个体与组织交互视角,根据调研访谈资料,对工匠精神的影响因素进行编码,以职业使命感为前因变量,组织支持感为调节变量,工匠精神为结果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职业使命感与工匠精神的三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关系,组织支持感在其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本文通过上述研究,拓宽了当前学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范畴,并实证检验了职业使命感与工匠精神的边界条件;同时结合企业实际,从三个方面对培育工匠精神和选树工匠提出对策建议:一是识别工匠精神内容结构,为工匠选树提供参考指标;二是科学选拔并培养高潜力员工,激发员工活力;三是关注个体与组织的交互作用。但囿于研究者的时间限制、数据难得性以及研究难度,扎根研究中的调研对象集中于某一企业,缺乏广泛性,有待后续研究者拓宽研究对象范围,同时还可深入挖掘有关工匠精神其他方向的量化研究。
蒲丹[6](2020)在《新疆林豪公司技术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建筑业的市场风险增多、发展速度逐渐放缓、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目前建筑业的项目也越来越紧俏,出现僧多粥少的严峻局面,各大建筑企业都出现了回款难与盈利难的问题,而中小民营建筑企业由于本身资金少,规模小,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加之知名度不高、地域性强等一系列原因致使中小民营建筑企业的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不断的流失,严重地影响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中小民营建筑企业技术人流失的问题,对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以新疆林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小民营建筑企业技术人才流失的问题进行研究,运用人才管理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公司高管及已经离职技术人员的访谈,再结合在职技术人才进行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分别从公司的管理制度、工作生活环境、薪资福利、培训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林豪公司技术人才流失率高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发现主要存在问题是林豪公司管理方式落后;工作生活环境艰苦;薪酬福利制度不完善;内部培训不足;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等这些因素对该公司的发展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建议: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优化现有薪酬福利方案;加强技术人才的职业培训;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等。通过对新疆林豪公司技术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分析,不仅能够解决林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为同类型的建筑施工企业更好的留住人才,科学合理的使用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周莹[7](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纪孟庆[8](2020)在《苍南县村干部工作满意度调查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民心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村干部奋斗在乡村振兴前线道路上有喜悦也有坎坷,同时村干部自身学历低、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身心疲惫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村干部工作的可持续和满意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村干部工作满意度,发挥村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真正想干事干成事的村干部在基层工作中有奔头,以更加饱满的工作激情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入手,应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深入研究了苍南县相关村镇的实情及村干部工作满意度的情况,笔者还通过走访、调研方式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详细分析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影响村干部工作满意度主客观原因。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基层干部提升工作满意度的经验,再根据苍南的实际情况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要求与使命,提出了提升苍南县村干部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能为给村干部工作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马兴骥[9](2020)在《L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理念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各种新业态层出不穷。被视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核心模式的“智慧城市”,是当前新业态行业领域的“香饽饽”。L公司作为致力于深耕智慧城市产业的国有企业,要适应新业态行业领域的市场竞争,迫切需要留住和引进业内优秀人才。健全完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已成为L公司当前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文献查阅等方式对L公司当前员工激励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讨论L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的科学性,并将激励相关理论应用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探讨优化现有的员工激励措施,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实现优化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更好吸引外部人才、推动L公司快速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L公司当前战略定位、发展情况等分析,提出了L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人才需求,即经济金融领域专业人才、大数据智能化领域专业人才、创新型跨界型人才。(2)通过对L公司当前激励手段、激励措施的分析以及员工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到员工对L公司当前员工激励机制较为满意,但仍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3)综合L公司战略发展需求、当前员工人员结构、激励手段措施、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各方面情况,对L公司当前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L公司当前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薪酬缺乏吸引力;二是绩效考核不科学;三是培训体系不完善;四是发展路径不畅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理念认知滞后;二是管理体制机制僵化;三是外部政策利用不够;四是企业激励文化缺失。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本文从薪酬管理、绩效考核、人员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L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化对策:在薪酬管理方面,一是提升薪资水平,二是优化薪酬结构,三是强化福利保障,四是探索股权激励;在绩效考核方面,一是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二是合理量化考核标准,三是加强考核结果反馈;在人员职业规划方面,一是优化人员培训计划,二是推进人员岗位轮换,三是及时提拔优秀人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一是倡导创新文化,二是健全容错机制,三是加强内部沟通。
陈若萱[10](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二、“4050”人员找到“香饽饽”岗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50”人员找到“香饽饽”岗位(论文提纲范文)
(1)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
第二章格拉秋山 |
第三章红花尔基 |
第四章墨尔根 |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
第六章奇克 |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
第八章五大连池 |
第九章锦河 |
第十章卧虎山 |
第十一章麦海 |
第十二章双泉 |
第十三章小临沂 |
第十四章朝元鼎 |
第十五章马路弯 |
第十六章伊林密 |
第十七章铁西 |
第十八章凤鸣街 |
第十九章西瓦窑 |
第二十章老鳖湾 |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
尾声 |
(2)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政策类型与政策执行 |
(二)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相关研究 |
1.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特殊性 |
2.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经验与对策 |
(三)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相关研究 |
1. 国外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
2. 国内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
(四) 社区建设政策相关研究 |
(五) 相关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分析框架 |
一、概念界定 |
(一) 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政策 |
1. 社区建设 |
2. 社区建设政策 |
(二) 政策执行及社区建设政策执行 |
(三) 民族地区 |
二、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与案例选择 |
(一) 理论根基 |
1. 行动者的参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
2. 政策执行中的央地关系:戈金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
3. 民族社区建设的价值内核: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
(二)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
1. 分析框架的构建 |
2. 基本假设 |
(三) 案例选择 |
1. 湘西简介 |
2. 政策案例的选取 |
第三章 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矫正为例 |
一、作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社区矫正政策 |
(一) 实质性规制政策 |
(二) 我国社区矫正的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 |
1. 社区矫正的勃兴 |
2. 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
二、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过程 |
(一) 湘西州社区矫正机构体系 |
(二) 各行动主体的权力资源 |
(三) 社区矫正中官方政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 |
(四) 案例说明 |
1. 社区矫正人员重犯的化解 |
2. 社区矫正人员规范训练 |
(五)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的绩效评价 |
三、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社区矫正政策的损失嵌入性和自主性 |
1.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
2.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弱的自主性 |
(二)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逻辑:合作执行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四章 程序性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环境建设为例 |
一、作为程序性政策的社区环境建设 |
(一) 程序性政策 |
(二) 社区环境建设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
1. 社区环境建设的时代背景 |
2. 社区环境建设的实践历程 |
二、美丽湘西在社区中的执行 |
(一) 社区管理体制 |
(二) 资源支撑 |
(三) GD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政策过程 |
1. GD社区环境建设面临的挑战 |
2. GD社区环境建设的主要行动 |
3. GD社区环境建设的经验 |
(四)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建设工作评价 |
1.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效果评价体系简述 |
2.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过程 |
3.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结果分析 |
三、湘西州社区环境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美丽湘西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
1.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
2.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自主性 |
(二) 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行动逻辑:行政性执行 |
1. 管理体制机制在社区建设美丽湘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
2. 资源支撑不足限制了美丽湘西的有效执行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五章 再分配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 以湘珏州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为例 |
一、作为再分配政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一) 再分配政策 |
(二) 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演进过程 |
二、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运行过程 |
(一) 湘西农村社区低保政策的执行类型 |
(二)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一以D社区为例 |
(三)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
3.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绩效结果 |
三、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社区低保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
1.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
2.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
(二) 湘西社区低保政策行动逻辑:变通执行 |
1.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中各利益相关者的道德风险 |
2. 优势联盟的形成及影响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六章 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养老为例 |
一、作为分配性发展政策的社区养老政策 |
(一) 分配性发展政策 |
(二) 社区养老的政策历程 |
二、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过程 |
(一) 福利供给者的职责发挥与探索性行动 |
(二)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项目案例:从老年饭桌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
(三) 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
4. 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评价 |
5. 对社区养老供给工作的评价 |
6.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
三、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
(一) 社区养老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
1.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
2.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高的自主性 |
(二)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行动逻辑: 探索性执行 |
1. 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
2. 资源配置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影响 |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比较案例总结 |
二、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一: 社区田野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问卷调查 |
附录三: GD社区田野调查报告 |
一、GD社区简介 |
二、GD社区之发现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凸显 |
(二)职业适应是影响男教师队伍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
(三)男教师的存在与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建构紧密相关 |
(四)目前有关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研究较为薄弱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幼儿园男教师 |
(二)职业适应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教师职业适应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评述 |
四、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二)生态系统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
(四)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五)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撰写 |
(六)研究伦理与研究质量保障 |
(七)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章 走近L园与初识G老师 |
一、联系L园 |
(一)初见L园 |
(二)L园的整体情况 |
二、初遇G老师 |
第二章 G老师的职业适应之路 |
一、职前教育阶段:格格不入的“转学生活” |
(一)无所适从的“孤独患者” |
(二)陷入瓶颈的“专业学习” |
(三)机缘巧合的“点滴感动” |
二、新入职阶段:激情四溢的“教师憧憬” |
(一)歪打正着的“录取通知” |
(二)积极参与的“岗前培训” |
(三)热血沸腾的“职场工作” |
三、职业冲突阶段:进退狼狈的“迷途羔羊” |
(一)力所难及的“能力冲突” |
(二)貌合神离的“人际冲突” |
(三)内忧外患的“环境冲突” |
(四)疲惫不堪的“心理冲突” |
四、职业适应阶段:渐入佳境的“职业旅程” |
(一)峰回路转的“人事调动” |
(二)举步维艰的“自我调适” |
(三)小有成就的“专业提升” |
(四)融洽共处的“人际交往” |
(五)日渐适应的“环境融入” |
(六)坚定育人的“职业情怀” |
第三章 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过程解析及影响因素探索 |
一、G老师职业适应的历程解析 |
(一)职业适应进程呈现阶段性特点 |
(二)职业适应道路呈现曲折性发展 |
(三)职业适应未来呈现前进性趋势 |
二、G老师职业适应的成功经验 |
(一)专业学习是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前提条件 |
(二)职业成就是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内在动力 |
(三)职业信仰是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必要保障 |
三、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 |
(一)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微系统因素 |
(二)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中观系统因素 |
(三)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外系统因素 |
(四)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宏观系统因素 |
第四章 促进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思考与建议 |
一、优化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微观支持 |
(一)准确定位教师个人发展方向 |
(二)提升男教师专业技能学会终身学习 |
(三)制定合理的用人战略 |
(四)构建和谐的园所氛围 |
(五)寻求教师家庭重要他人的积极支持 |
二、探索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积极的中观保障 |
(一)加强幼儿家庭与男教师的紧密配合 |
(二)发挥幼儿园所属社区的引领与帮扶作用 |
(三)打造共生发展的区域教研共同体 |
三、营造助力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外观氛围 |
(一)优化区域内园所资源配置 |
(二)规划区域内幼儿园的长远发展目标 |
(三)组织适宜幼儿园男教师群体的在职培训 |
四、构建适宜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宏观环境 |
(一)提升幼儿园男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
(二)提供助学计划支持男性毕业生进入幼儿园 |
(三)设置专门部门追踪男教师长期发展 |
(四)建设幼儿园男教师网络交流平台 |
(五)创设幼儿园男教师职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
(六)更新职前教育课程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J公司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归纳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人才及人才流失概述 |
2.1 人才概述 |
2.1.1 人才定义 |
2.1.2 技术服务型人才定义 |
2.2 人才流失 |
2.2.1 人才流失与影响 |
2.2.2 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及影响 |
2.3 人才流失的治理对策 |
第3章 J公司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状况分析 |
3.1 J公司技术服务型人才概况 |
3.1.1 J公司集团概况 |
3.1.2 J公司技术服务型人才 |
3.2 J公司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现状 |
3.2.1 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率 |
3.2.2 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具体情况 |
3.3 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
3.3.1 基于“EVLN模型”的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
3.3.2 基于“ERG模型”的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
第4章 J公司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问题治理对策 |
4.1 治理思路 |
4.2 治理对策研究 |
4.2.1 改善企业外部环境 |
4.2.2 改善组织内部环境 |
4.2.3 改善员工个人需求 |
第5章 结论 |
5.1 论文总结 |
5.2 论文不足及进阶研究方向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工匠精神内涵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结构安排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职业使命感文献综述 |
一、职业使命感的概念 |
二、职业使命感的维度与测量 |
三、职业使命感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组织支持感文献综述 |
一、组织支持感的概念 |
二、组织支持感的维度与测量 |
三、组织支持感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工匠精神文献综述 |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 |
二、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 |
三、工匠精神的内涵结构 |
四、工匠精神相关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二章 工匠精神的维度构建与量表开发 |
第一节 工匠精神维度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
三、资料搜集与整理 |
四、资料分析 |
五、饱和度检验 |
六、信度和效度 |
第二节 量表开发与验证 |
一、研究目的 |
二、量表编制 |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
五、效标检验 |
六、研究小结 |
第三章 职业使命感对工匠精神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一、自我决定理论 |
二、模型构建 |
三、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实证研究设计 |
一、研究工具 |
二、研究样本 |
第三节 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分析 |
第四节 假设检验 |
一、描述性分析与相关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果与结论 |
第二节 管理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新疆林豪公司技术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人才 |
2.1.2 人才流动 |
2.1.3 人才流失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双因素理论 |
2.2.3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
第三章 新疆林豪公司技术人才流失现状 |
3.1 公司简介 |
3.2 技术人员概况 |
3.3 林豪公司技术人才流失现状 |
3.3.1 技术人才流失率呈上涨趋势 |
3.3.2 年轻技术人才流失较多 |
3.3.3 高学历技术人才较易流失 |
3.3.4 级别越低技术人才流失越高 |
3.3.5 工龄为3-5年的技术人才流失比例高 |
第四章 技术人员流失的原因调查及分析 |
4.1 深度访谈 |
4.1.1 访谈设计 |
4.1.2 访谈结果分析 |
4.2 卷调查实施及结果统计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
4.2.3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
4.3 技术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
4.3.1 落后的家族管理模式 |
4.3.2 薪酬体系不合理 |
4.3.3 工作环境艰苦 |
4.3.4 培训体系不完善 |
4.3.5 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
4.3.6 企业员工离职管理缺失 |
第五章 解决技术人才流失的对策 |
5.1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
5.2 完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 |
5.3 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
5.4 丰富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及形式 |
5.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6 建立人才危机管理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访谈问题 |
附录B:调查问卷 |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苍南县村干部工作满意度调查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理论支撑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相关理论基础 |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及其工作满意度概况 |
2.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干部的角色定位 |
2.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国村干部工作满意度的总体情况及具体表现 |
2.3 影响全国村干部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
3 苍南县村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工作满意度分析 |
3.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苍南县在提升村干部工作满意度方面所做的相关工作 |
3.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苍南县优劣势分析 |
3.1.2 苍南县村干部基本情况 |
3.1.3 近年来苍南县在村干部工作激励中出台的新政策 |
3.2 苍南县村干部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
3.2.1 村干部工作满意度测评体系 |
3.2.2 苍南县村干部工作满意度测评结果分析 |
3.3 苍南县村干部工作满意度较低的原因分析 |
3.3.1 苍南县村干部工作满意度较低的客观原因分析 |
3.3.2 苍南县村干部工作满意度较低的主观原因分析 |
3.4 苍南县部分优秀村干部的案例分析 |
3.4.1 案例Ⅰ期望村集体经济不断向好的村书记 |
3.4.2 案例Ⅱ为村民利益而当村干部 |
3.4.3 案例Ⅲ个人与村共成长的村干部 |
3.4.4 案例Ⅳ具有自我反思和上进的优秀品格的村干部 |
3.4.5 案例Ⅴ一心为民的好村干部 |
3.4.6 案例Ⅵ具有致富能力的优秀村干部 |
4 国内外提升基层干部工作满意度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相关经验借鉴 |
4.1.1 韩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干部工作发展经验借鉴 |
4.1.2 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基层干部培训制度的经验借鉴 |
4.1.3 美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基层工作人员激励机制的经验借鉴 |
4.2 国内相关经验借鉴 |
4.2.1 上级组织大力扶植,大学生干部成为农村创业骨干 |
4.2.2 强化组织建设,村书记带头进行产业革新 |
4.2.3 实行工薪化管理,提高了村干部干事激情 |
4.2.4 关怀型培育,村干部发展有盼头 |
4.2.5 不断推行村干部工作化管理,提升奉献服务意识 |
4.2.6 改善村干部工作环境 |
4.2.7 畅通“村官”晋升机制 |
4.2.8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村级领导班子队伍建设 |
5 提升苍南县村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工作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
5.1 增强主动性,提高工作积极性 |
5.1.1 启发自我意识,激发工作热情 |
5.1.2 上级适当授权,客观评价自我 |
5.1.3 目标定位合理,有效的控制自我 |
5.2 树立角色规范,帮助村干部角色定位 |
5.2.1 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 |
5.2.3 树立典范引导村干部行为 |
5.3 重视工作发展,指导村干部工作长远规划 |
5.3.1 加强村干部岗前培训 |
5.3.2 进行村干部思想引导 |
5.3.3 保障村干部多种待遇 |
5.3.4 做好村干部工作规划 |
5.4 重视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村干部工作的社会地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苍南县村干部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苍南县村干部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9)L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文献回顾及述评 |
1.2.1 文献回顾 |
1.2.2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激励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激励相关概念 |
2.1.1 激励 |
2.1.2 激励机制 |
2.1.3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
2.2 激励相关理论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双因素理论 |
2.2.3 期望理论 |
2.2.4 公平理论 |
2.2.5 综合激励理论 |
第3章 L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3.1 L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
3.1.1 历史沿革 |
3.1.2 战略定位及发展 |
3.1.3 人才需求分析 |
3.2 L公司人员结构现状 |
3.2.1 总体情况分析 |
3.2.2 职务结构分析 |
3.2.3 职级结构分析 |
3.2.4 薪酬结构分析 |
3.2.5 年龄结构分析 |
3.2.6 学历结构分析 |
3.3 L公司员工激励现状 |
3.3.1 薪酬与绩效 |
3.3.2 考核与评价 |
3.3.3 培训与发展 |
3.4 L公司员工激励满意度评价 |
3.4.1 问卷调查设计 |
3.4.2 问卷调查实施 |
3.4.3 调查结果评价 |
第4章 L公司员工激励机制问题及成因 |
4.1 L公司员工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
4.1.1 薪酬缺乏吸引力 |
4.1.2 绩效考核不科学 |
4.1.3 培训体系不完善 |
4.1.4 发展路径不畅通 |
4.2 L公司员工激励机制问题成因分析 |
4.2.1 思想理念认知滞后 |
4.2.2 管理体制机制僵化 |
4.2.3 外部政策利用不够 |
4.2.4 企业激励文化缺失 |
第5章 L公司员工激励机制优化对策 |
5.1 L公司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
5.1.1 激励机制优化的原则 |
5.1.2 激励机制优化的目标 |
5.2 L公司员工薪酬激励优化对策 |
5.2.1 提升薪资水平 |
5.2.2 优化薪酬结构 |
5.2.3 强化福利保障 |
5.2.4 探索股权激励 |
5.3 L公司员工绩效考核优化对策 |
5.3.1 科学制定考核指标 |
5.3.2 合理量化考核标准 |
5.3.3 加强考核结果反馈 |
5.4 L公司员工职业规划优化对策 |
5.4.1 优化员工培训计划 |
5.4.2 推进员工岗位轮换 |
5.4.3 及时提拔优秀员工 |
5.5 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对策 |
5.5.1 倡导创新文化 |
5.5.2 健全容错机制 |
5.5.3 加强内部沟通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 |
(10)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1.1.3 基本概念界定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
1.2.3 研究意义 |
1.2.4 研究框架 |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
1.3.1 理论梳理 |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
后记 |
四、“4050”人员找到“香饽饽”岗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2]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D]. 唐菁阳. 山东大学, 2020(02)
- [3]幼儿园男教师职业适应的个案研究[D]. 何倩.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J公司技术服务型人才流失研究[D]. 陈柯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5]工匠精神内涵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D]. 闫志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新疆林豪公司技术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蒲丹. 新疆大学, 2020(07)
-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苍南县村干部工作满意度调查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D]. 纪孟庆.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9]L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 马兴骥.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