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蠕虫论文-魏星,李志远

良性蠕虫论文-魏星,李志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良性蠕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恶性蠕虫,良性蠕虫,混合机制,传播模型

良性蠕虫论文文献综述

魏星,李志远[1](2018)在《一种混合机制的网络良性蠕虫模型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网络蠕虫已经成为互联网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安全威胁之一,网络蠕虫的传播模型和防御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针对现有网络良性蠕虫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模型的不足,补充提出一种采用混合探测机制的良性蠕虫,建立其传播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研究,该模型能快速抑制网络中的恶性蠕虫传播,并迅速消灭恶性蠕虫,保证网络节点主机的安全。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降低网络资源消耗,提高网络利用率及网络整体性能。(本文来源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陈晨[2](2016)在《IPv4-IPv6双栈良性蠕虫传播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认为比起IPv4网络来说,能够占据巨大的空间地址的IPv6网络更为安全保险,但其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IPv6网络遭受蠕虫侵害的概率完全不低于IPv4网络,IPv4-IPv6双栈蠕虫在不同网络中的传播速度是有差异的,尤其在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阶段中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利用IPv4-IPv6双栈良性蠕虫来对抗恶性蠕虫的模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文章首次梳理了IPv4-IPv6双栈蠕虫相关概念,理清其传播过程,通过分析探索出IPv4-IPv6双栈蠕虫传播过程及其网络对抗的模式,通过数值分析研究恶性蠕虫所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策略,对于防范网络蠕虫及建立计算机免疫系统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6年10期)

王孟[3](2015)在《移动网络中良性蠕虫传播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和用户数量持续高增长,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应用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由于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产品,安全防护体系十分脆弱。在安卓市场,其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很多应用可以被随意修改,导致蠕虫等恶意代码可以更容易地随着这些免费的移动应用传播而传播。安卓平台依然是移动安全的重灾区,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将给移动互联网安全带来严峻考验。可见,移动网络中的安全问题十分严峻。我们需要分析蠕虫在移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结合良性蠕虫的特征和优点,设计出合理的移动网络修复控制方案来为随时可能爆发的移动网络风险做准备。首先,本文阐述了移动蠕虫和移动良性蠕虫的概念,分析蠕虫在移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并提出相应的移动蠕虫传播模型。本文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可以通过叁种方式来降低移动网络环境中蠕虫的数目。通过仿真实验可以得出几个参数对模型的影响。其次,本文提出基于双阶段的移动良性蠕虫修复控制机制,把移动良性蠕虫的传播控制过程分为主动修复和被动修复两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良性蠕虫的传播特点分别建立传播模型。采用仿真分析了模型的特点,验证了移动良性蠕虫的有效性。最后,本文研究了移动社交网络的良性蠕虫修复机制。我们根据移动社交网络关系构建图,并对社交网络图中的节点进行聚类划分,将关系紧密的节点放在同一个子划分中,使处在不同子划分的节点关系不紧密,从而间接地降低蠕虫在整体网络中的感染率。采取基于K-means的划分算法来对移动社交关系图进行划分,通过仿真分析了划分的效果,仿真验证了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良性蠕虫的有效性。本文对移动良性蠕虫的传播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移动蠕虫和移动良性蠕虫的传播特点,提出了不同情况下的蠕虫修复控制机制,对移动蠕虫的控制和移动网络的修复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吴培飞[4](2013)在《一种改进的良性蠕虫传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良性蠕虫传播模型,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策略下恶性蠕虫与良性蠕虫的状态转换,传播动力学方程、以及恶性蠕虫和良性蠕虫的传播趋势。(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3年11期)

陈晨[5](2013)在《IPv4-IPv6双栈良性蠕虫传播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普遍认为,IPv6网络拥有庞大的地址空间,因而比IPv4网络更安全。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Pv6网络并非坚不可破的,它同样面临着蠕虫的严重威胁。IPv4-IPv6双栈蠕虫是一种能够利用智能化扫描策略在IPv4-IPv6混合网络中快速传播的新型蠕虫。研究表明,此种蠕虫可能在IPv4-IPv6双栈网络中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在纯IPv4网络中传播,是目前由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阶段潜在的严重威胁。本论文研究了IPv4-IPv6双栈蠕虫的传播机理及传播过程,分析了双栈蠕虫的传播模型以及传统的蠕虫对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蠕虫对抗蠕虫策略应对双栈蠕虫的危害,并建立了双栈良性蠕虫传播模型来描述对抗条件下的良性蠕虫和恶意蠕虫的传播过程。然后,通过数值分析得到了蠕虫理论上的传播曲线。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本论文对双栈良性蠕虫传播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对数值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的比对,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和良性蠕虫对抗策略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分析采用不同关键参数的仿真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几种能够提高良性蠕虫对抗效果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3-06-01)

汪峥,钱焕延,娄阳,汪婧雅,徐延贵[6](2012)在《基于被动响应的车联网混合良性蠕虫》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联网移动通信,为防治蠕虫,控制额外网络资源开销,将构建一种基于被动响应的新型车联网混合良性蠕虫。该良性蠕虫在接收到含有蠕虫的报文后,做出在转播该报文的过程中传播自己的被动响应,既能避免主动良性蠕虫发送探测报文带来的额外网络资源开销,又能较好地遏制蠕虫的传播。研究结果为设计实时防治策略对抗蠕虫的破坏性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2年05期)

罗卫敏,熊江,刘井波,陈晓峰,吴鸿娟[7](2012)在《一种P2P网络中基于良性蠕虫遏制反应式蠕虫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P2P网络的反应式蠕虫,提出基于良性蠕虫的优先传播恶性感染节点的邻居节点(PRIN)遏制策略.蠕虫传播模型给出后,分析了PRIN策略的特点和可行性,并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策略相比,PRIN策略进一步提高了蠕虫遏制效果,1‰数量的良性蠕虫即可有效遏制反应式蠕虫的传播,并在策略具体实施上忽略了良性蠕虫驻留节点类型的影响,降低了策略实施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陈伟,孙志勇,许德武[8](2012)在《良性蠕虫的B+地址树扩散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良性蠕虫对抗恶意蠕虫时的效率,提出一种良性蠕虫的B+地址树扩散策略。在传递的信息中带有控制信息,主动扩散并行信息,以便使良性蠕虫处于可控的扩散状态。根据B+地址树设计动态生成算法,利用Scilab进行扩散模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已有策略相比,该策略的良性蠕虫扩散速度更快,对网络的影响更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2年06期)

汪峥,钱焕延,汪婧雅,高嵩,高德民[9](2012)在《基于速度分治的车载物联网良性蠕虫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防治车载物联网蠕虫,针对城市路网车载物联网在抵御潜在蠕虫攻击上展现出不同传统网络的特性,构建新型基于速度分治的车载物联网良性蠕虫模型。该文以车辆节点行驶速度为混合良性蠕虫中主动与被动良性蠕虫的切换条件,结合城市车载物联网环境构建该新型模型,实现了对车载物联网良性蠕虫的模拟。该模型不仅能较好地遏制车载物联网蠕虫的传播,而且能较好地抑制良性蠕虫带来的网络资源开销。(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周翰逊,郭薇,王妍,贾大宇[10](2012)在《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对抗蠕虫过程的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良性蠕虫可以主动免疫主机,因此使用良性蠕虫来对抗蠕虫传播正成为一种新的应急响应技术.提出了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设计了它的工作机制以及部署情况.基于传染病模型原理,用数学模型刻画了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对抗蠕虫的传播过程.最后,对于该模型进行了仿真试验.通过仿真结果,总结了影响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对抗蠕虫传播的四个因素:探针探测和探针的蠕虫检测的响应时间,探针的蠕虫检测率和探测率.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对抗蠕虫的传播模型可以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良性蠕虫对抗蠕虫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2年02期)

良性蠕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常认为比起IPv4网络来说,能够占据巨大的空间地址的IPv6网络更为安全保险,但其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IPv6网络遭受蠕虫侵害的概率完全不低于IPv4网络,IPv4-IPv6双栈蠕虫在不同网络中的传播速度是有差异的,尤其在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阶段中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利用IPv4-IPv6双栈良性蠕虫来对抗恶性蠕虫的模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文章首次梳理了IPv4-IPv6双栈蠕虫相关概念,理清其传播过程,通过分析探索出IPv4-IPv6双栈蠕虫传播过程及其网络对抗的模式,通过数值分析研究恶性蠕虫所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策略,对于防范网络蠕虫及建立计算机免疫系统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良性蠕虫论文参考文献

[1].魏星,李志远.一种混合机制的网络良性蠕虫模型研究与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

[2].陈晨.IPv4-IPv6双栈良性蠕虫传播模型的研究[J].信息通信.2016

[3].王孟.移动网络中良性蠕虫传播控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4].吴培飞.一种改进的良性蠕虫传播模型[J].煤炭技术.2013

[5].陈晨.IPv4-IPv6双栈良性蠕虫传播模型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3

[6].汪峥,钱焕延,娄阳,汪婧雅,徐延贵.基于被动响应的车联网混合良性蠕虫[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2

[7].罗卫敏,熊江,刘井波,陈晓峰,吴鸿娟.一种P2P网络中基于良性蠕虫遏制反应式蠕虫的策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陈伟,孙志勇,许德武.良性蠕虫的B+地址树扩散策略[J].计算机工程.2012

[9].汪峥,钱焕延,汪婧雅,高嵩,高德民.基于速度分治的车载物联网良性蠕虫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

[10].周翰逊,郭薇,王妍,贾大宇.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对抗蠕虫过程的建模与分析[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2

标签:;  ;  ;  ;  

良性蠕虫论文-魏星,李志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