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太平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太平洋,赤道,海域,乌贼,玄武岩,特性,生物学。
东太平洋论文文献综述
池建伟,曲堂栋,张莹,施平,杜岩[1](2019)在《热带东太平洋淡水池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观测和模式数据,并基于混合层盐度收支方法,研究了热带东太平洋淡水池的季节变化。研究发现:热带东太平洋淡水池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由海表强迫(蒸发与降水)、水平平流和次表层过程共同控制。淡水池的季节变化主要分为扩张与收缩两个阶段。4月至11月为扩张阶段,淡水池向西扩张,最大体积和面积比最小时扩大将近一倍,分别达到2.83×10~5km~3和8.94×10~6km~2。热带辐合带向北移动带来的强降水是淡水池扩张的主要原因,海表强迫决定了混合层盐度降低。12月至3月为淡水池收缩阶段,海表淡水通量的减弱、水平平流和次表层过程的增强导致混合层盐度升高,淡水池向东收缩。(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章寒,郑基,虞聪达,许永久[2](2019)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主要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国远洋鱿钓船于2018年2—4月在东太平洋赤道(110°W~114°W、2°40'S~2°N)作业期间现场取样的1200尾茎柔鱼(Dosidicusgigas)样本进行研究,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了2—4月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的分布,并通过拟合求出了胴长-体重的关系和初次性成熟胴长。根据采样海域的遥感温度,讨论了茎柔鱼不同月份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 2—4月雄性茎柔鱼优势胴长依次为26~28 cm (19.33%)、30~32 cm (26.46%)、28~30 cm (31.82%),雌性分别为24~26 cm (16.8%)、28~30 cm (24.95%)、26~28 cm (21.79%); 2—4月雌雄茎柔鱼优势体重均依次为400~600 g (28%、20.67%)、600~800 g (29.14%、28.25%)、600~800 g (25.64%、31.82%)。协方差表明3月雌性茎柔鱼与同月雄性茎柔鱼以及2月、4月的雌性茎柔鱼生长模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_3<0.01, P_(2-3)<0.01,P_(3-4)<0.05)。2—4月雌、雄性茎柔鱼摄食等级均以1~2级为主,高摄食等级占比逐月降低。雄性茎柔鱼性腺发育均以Ⅱ期为主,性成熟比例逐月升高,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2.72cm;雌性性腺发育缓慢,各月发育均以Ⅰ期为主,未成熟比例占97%以上,茎柔鱼胴长和体重随性腺等级的提高呈逐级增长状态。综合判断雄性茎柔鱼性成熟比雌性早,性成熟雄性个体或因交配正在离开赤道海域开始向美洲沿岸洄游。(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冯慧丽,朱江峰,陈彦[3](2019)在《基于Ecopath的热带东太平洋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2017年东太平洋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并与1997年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总体能量转化效率为18.78%,表明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效率已达到最适程度。生态系统杂食指数和联结指数分别为0.323和0.272,表明功能组的聚合度较低,食物网内部结构复杂程度较低,较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捕捞的干扰。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2.593,表明该生态系统不成熟。(2)对比两个阶段的系统总流量、总生物量以及总循环流量指标,与1997年相比,2017年生态系统规模扩大,食物网复杂程度升高,成熟度增大但仍然处于发展阶段。(3)假设黄鳍和大眼金枪鱼这两个主要捕捞种类的大、小个体相对资源量统计存在不确定性,并考虑3个比例水平分别构建3个生态系统模型,结果表明,这一相对资源量统计误差,明显影响了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因此,在今后类似的研究中,应充分考虑主要捕捞种类不同体长组的营养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韩飞,陈新军,林东明,宣思鹏[4](2019)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体征生长及生殖投入》一文中研究指出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为匀速生长,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766 g,雄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479 g。雌、雄个体的空胃率低,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随着月份推移,个体的体征质量逐步趋好,在性腺发育阶段最差。雌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2.26%±1.33%,缠卵腺指数平均值为34.34%±18.62%;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1.31%±0.35%。雌、雄个体二者的体征指标与生殖投入指标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性腺发育,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呈下降趋势;随着胃饱满度等级增加,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茎柔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持续摄食生长,生殖投入倾向于外源性,肌肉组织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生殖发育所需。(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李俊录,崔建军,张维[5](2019)在《东太平洋海隆1°N洋中脊玄武岩斜长石斑晶的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作用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太平洋海隆为世界典型的扩张脊,其上的洋中脊玄武岩为研究快速扩张作用下的岩浆作用提供了机会。在东太平洋海隆1°N采集到的洋中脊玄武岩内发现了大量结晶状况良好的斜长石斑晶。基于玄武岩的常量元素测试分析,洋脊下部的原始岩浆经历了以橄榄石为主的结晶分离过程,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斜长石结晶分离。对样品中斜长石斑晶的电子探针测试表明,这些斜长石斑晶为岩浆自生矿物,而非捕掳晶。部分环带斜长石斑晶成分的规律性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原始岩浆温度的变化,而非岩浆混合作用。我们推测Galapagos叁联点下部可能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岩浆体系,为斜长石矿物的结晶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条件。这些斜长石斑晶形成后并未分离成岩,而是被岩浆带至洋底喷发形成玄武岩。(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02期)
李健,郭敬天,黎舸,刘清容[6](2018)在《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帕顿断裂区多金属结核保留区的气象状况和预报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障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文章根据我国于2017年对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帕顿断裂区多金属结核保留区开展首次调查的志愿船观测数据,结合实际天气和预报过程,在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调查期间该保留区的气象状况和预报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受冷高压及其外围的影响,保留区风向和风速变化较大,在预报过程中须实时关注冷空气的中心位置、走向和持续时间,适时调整作业方案;保留区气压与天气系统吻合较好,气温和湿度受降水影响,且降水频繁;除10月可能受到飓风影响外,保留区11月风速通常比10月大。(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8年12期)
宁欣,陆化杰,童玉和,刘维,陈新军[7](2018)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鸢乌贼角质颚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角质颚是头足类生物重要的组织,由于其耐腐蚀性和耐磨性可以记录与储存信息,对于研究头足类生物具有重要作用。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采集的976个鸢乌贼样本(550雄426雌)进行角质颚10项外部形态进行测量,并结合鸢乌贼的体重与胴长建立关系。主要成分分析显示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喙宽(URW)、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和下喙宽(LRW)可作为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特征指标,鸢乌贼角质颚各个参数长度存在性别间差异,雌性鸢乌贼角质颚UHL、URW、LHL、LCL、LRW与胴长的关系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UCL与胴长关系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UHL、UCL、URW和LHL、LCL、LRW与体重的关系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雄性角质颚UCL、LRW与胴长的关系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UHL、URW、LCL、LHL与胴长的关系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UHL、URW、LHL、LCL与体重的关系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UCL、LRW与体重的关系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任品,陆化杰,陈子越,童玉和,陈新军[8](2018)在《夏季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鸢乌贼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我国灯光罩网渔船2017年5~8月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1158尾鸢乌贼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雌性样本的胴长范围为66~211mm,优势胴长组为80~180mm,占雌性样本总数的89.41%,雄性样本胴长范围为60~184mm,优势胴长组为80~140mm,占雄性样本总数的87.36%;雌性样本的体重范围为10~439g,优势体重组为0~150g,占雌性样本总数的69.00%,雄性样本的体重范围为7~250g,优势体重组为50~150g,占雄性样本总数的73.14%。鸢乌贼净重比例介于45.10%~84.21%之间,平均为59.74%。回归分析表明雌性鸢乌贼的胴长与体重、胴长与净重的生长都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雄性则分别最适合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表示。样本雌、雄比例为1:1.2,并主要由性未成熟个体组成,Ⅲ期以下样本占全部样本比例为66.78%。不同性别间鸢乌贼的性腺成熟度组成不同,雌性主要以Ⅰ期为主,占样本总数的79.02%,Ⅴ期样本最少,仅占雌性样本总数的0.38%;雄性Ⅰ、Ⅱ、Ⅲ、Ⅳ期所占比例相近,且无Ⅴ期样本。样本胃饱满度以1~3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70.83%,胃含物主要由鱿鱼类、甲壳类和仔鱼组成。(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贡艺,李云凯,陈玲,高小迪,陈新军[9](2018)在《东太平洋不同海区茎柔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茎柔鱼(Dosidicusgigas)是一种广泛分布在东太平洋的大洋性头足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以捕获自3个作业海区的茎柔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各海区茎柔鱼肌肉脂肪酸种类和组成存在显着差异。秘鲁外海样品所含脂肪酸种类最多(共28种),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样品含有脂肪酸27种,而智利外海样品所含脂肪酸种类最少,只检测出24种。脂肪酸均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59.68%~69.28%),其次是饱和脂肪酸(20.71%~27.28%)和单不饱和脂肪酸(10.01%~13.04%)。各海区茎柔鱼肌肉中C16:0、C18:0、C20:1n9、C18:2n6、EPA和DHA含量较高,均占脂肪酸总含量的81%以上。脂肪酸组成的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各海区C16:0、C18:2n6、C20:4n6和DHA的含量不同造成的,这种差异可能与各海区海洋环境、食物来源和个体能量需求的差别有关。本研究说明了脂肪酸分析在茎柔鱼食性研究中的潜在作用,对分析不同海区茎柔鱼营养成分和资源合理利用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兰圣伟[10](2018)在《东太平洋海底“淘宝”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地时间8月18日(北京时间8月19日)清晨,东太平洋海域大雨滂沱。厚厚的乌云压在海面上,密集的雨点落到舷窗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队当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回收两天前布放于此的6000米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但面对如此恶劣(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8-08-21)
东太平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中国远洋鱿钓船于2018年2—4月在东太平洋赤道(110°W~114°W、2°40'S~2°N)作业期间现场取样的1200尾茎柔鱼(Dosidicusgigas)样本进行研究,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了2—4月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的分布,并通过拟合求出了胴长-体重的关系和初次性成熟胴长。根据采样海域的遥感温度,讨论了茎柔鱼不同月份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 2—4月雄性茎柔鱼优势胴长依次为26~28 cm (19.33%)、30~32 cm (26.46%)、28~30 cm (31.82%),雌性分别为24~26 cm (16.8%)、28~30 cm (24.95%)、26~28 cm (21.79%); 2—4月雌雄茎柔鱼优势体重均依次为400~600 g (28%、20.67%)、600~800 g (29.14%、28.25%)、600~800 g (25.64%、31.82%)。协方差表明3月雌性茎柔鱼与同月雄性茎柔鱼以及2月、4月的雌性茎柔鱼生长模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_3<0.01, P_(2-3)<0.01,P_(3-4)<0.05)。2—4月雌、雄性茎柔鱼摄食等级均以1~2级为主,高摄食等级占比逐月降低。雄性茎柔鱼性腺发育均以Ⅱ期为主,性成熟比例逐月升高,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2.72cm;雌性性腺发育缓慢,各月发育均以Ⅰ期为主,未成熟比例占97%以上,茎柔鱼胴长和体重随性腺等级的提高呈逐级增长状态。综合判断雄性茎柔鱼性成熟比雌性早,性成熟雄性个体或因交配正在离开赤道海域开始向美洲沿岸洄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太平洋论文参考文献
[1].池建伟,曲堂栋,张莹,施平,杜岩.热带东太平洋淡水池的季节变化[J].热带海洋学报.2019
[2].章寒,郑基,虞聪达,许永久.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主要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19
[3].冯慧丽,朱江峰,陈彦.基于Ecopath的热带东太平洋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比较[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
[4].韩飞,陈新军,林东明,宣思鹏.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体征生长及生殖投入[J].水产学报.2019
[5].李俊录,崔建军,张维.东太平洋海隆1°N洋中脊玄武岩斜长石斑晶的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作用的指示意义[J].地质与勘探.2019
[6].李健,郭敬天,黎舸,刘清容.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帕顿断裂区多金属结核保留区的气象状况和预报规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
[7].宁欣,陆化杰,童玉和,刘维,陈新军.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鸢乌贼角质颚生长特性研究[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8].任品,陆化杰,陈子越,童玉和,陈新军.夏季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鸢乌贼生物学特性研究[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贡艺,李云凯,陈玲,高小迪,陈新军.东太平洋不同海区茎柔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与比较[J].渔业科学进展.2018
[10].兰圣伟.东太平洋海底“淘宝”记[N].中国海洋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