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酞菁纳米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Y型酞菁氧钛,绿色制备,溶剂回收,晶型稳定性
酞菁纳米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孙煜伟,吴艺凡,王雪鹏,李祥高,王世荣[1](2019)在《Y型酞菁氧钛纳米粒子的绿色制备及晶型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采用叁氟乙酸/1,2-二氯乙烷(CF_3COOH/1,2-C_2H_4Cl_2)体系制备Y型酞菁氧钛(Y-TiOPc)纳米粒子的绿色工艺,采用酸碱中和-强酸置换法和常压蒸馏法对CF_3COOH/1,2-C_2H_4Cl_2体系制备Y-TiOPc过程中的酸溶溶剂进行回收,减少了CF_3COOH和1,2-C_2H_4Cl_2的排放,回收的试剂达到可再利用标准。研究了采用CF_3COOH/1,2-C_2H_4Cl_2体系所制备的Y-TiOPc纳米粒子的晶型稳定性,结果表明,采用该体系制备的Y-TiOPc纳米粒子在超声和球磨中的晶型稳定性均优于传统浓硫酸工艺制备的Y-TiOPc纳米粒子,其晶型经过4 h超声和球磨处理不会向最稳定的β-TiOPc转化,完全满足制备有机光导体的电荷产生层时必须的球磨或超声分散工艺要求。最后,将所制备的Y-TiOPc纳米粒子作为电荷产生材料应用于多层有机光导体研究了其光电性能。并研究了析出温度对Y-TiOPc纳米粒子光电性能的影响,在析出温度为0℃时材料性能最优,所制备的有机光导体的性能参数为V_0=828. 7 V、E_(1/2)=0. 09μJ/cm~2、V_r=33. 7 V和R_d=20. 3 V/s。(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郭善雷[2](2019)在《双亲性酞菁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酞菁类衍生物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光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光动力和光催化降解领域。但是酞菁本身存在溶解性差、难于修饰且易聚集等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本文制备了一种溶性良好的不对称酞菁3-乙氧羟基-9(10),16(17),23(24)-叁癸氧基酞菁锌(ZnPc-OH),然后分别用聚乙二醇-聚乳酸(mPEG-b-PLA)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对酞菁进行修饰,用于光动力-药物联合治疗以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利用开环聚合法制备出嵌段聚合物mPEG-b-PLA,然后利用二硫键将ZnPc-OH与mPEG-b-PLA相键合,制备出双亲性的聚合物mPEG-b-PLA-S-S-ZnPc;另一方面制备出链转移剂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叁硫代碳酸酯(DMP),而后与ZnPc-OH制备出酞菁基链转移剂ZnPc-DMP。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方法,最终制备聚合物ZnPc-PNIPAM。利用~1H NMR、FT-IR和GPC等表征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紫杉醇(PTX)作为药物模型,测试了聚合物mPEG-b-PLA-S-S-ZnPc的载药量,经过紫外-可见光谱测试,证明此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利用不同浓度的谷胱甘肽(GSH)对材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此纳米粒子具备肿瘤组织响应性。温敏性的聚合物ZnPc-PNIPAM经浊度法测试出LCST温度为37.0℃。研究了光催化剂ZnPc-PNIPAM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能力,结果证明催化剂具备良好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经五次循环测试后,光催化剂仍然具备高效的光催化降解能力。(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仲伟强[3](2018)在《酞菁纳米粒子和石墨相碳氮的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技术,在解决能源危机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制备高性能的光催化剂成为近些年的热点话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对于有机半导体光催化机理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且推导出的一些结论也得到了验证。虽然半导体光催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却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况。目前光催化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太阳能利用率低、光催化量子效率低、稳定性差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染料敏化、调节催化剂尺寸、贵金属沉积、提高催化剂比表面积等方式解决。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采用廉价易得的酞菁作为原料,用简单的超声法制备了粒径7nm左右的球状磺化酞菁钴(CoPcS)纳米粒子,用更换溶剂法制备了粒径4nm左右的球形酞菁钴(CoPc)纳米粒子,尺寸均一且稳定性好。将酞菁做成纳米粒子,不但可以发挥酞菁在可见光区有吸收、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还可以发挥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催化位点多、光生载流子易分离的优越性。以酞菁纳米粒子为催化剂,荧光素(FL)为光敏剂,叁乙胺(TEA)为牺牲剂,完全不含贵金属的非均相催化体系展现出优异的光解水制氢活性。本论文先后探讨了催化剂的浓度、光敏剂的浓度、牺牲剂的种类和浓度以及pH对催化效率的影响,优化各个变量的条件来尽可能的达到最佳效果。优化完成后,CoPcS催化体系的产氢寿命长达20小时,转化率TON达到206(相对于催化剂),相应的TOF达到36h~(-1)。CoPc催化系统在10h内保持较高的产氢活性,TON达到147,相应的TOF达到21.9 h~(-1)。重元素标记实验证明了催化过程中氢气中氢质子的来源是水,光催化过程中的确是将水分解了。并且最后用高斯软件计算了酞菁纳米粒子的催化原理。(2)以双氰胺为原料,尿素为软模板,采用微波快速加热的方法制备了多孔g-C_3N_4光催化材料。微波法解决了传统的高温加热法费时耗力的问题,提高了制备催化剂的效率,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批量的g-C_3N_4。通过透射电镜可知,本实验用微波法制备的g-C_3N_4是由少量片层堆迭而成的二维片状结构。通过BET测试g-C_3N_4的孔容孔径和比表面积,发现多孔g-C_3N_4的比表面积增加了3倍。分析g-C_3N_4的红外光谱并发现制备的多孔g-C_3N_4仍然保存着其特征官能团,说明其结构框架没有被破坏。且由UV-vis光谱可知,微波法合成的催化剂紫外吸收边由460nm红移到600nm,提高了其对可见光的利用率。通过可见光照射下光解水产氢和光降解罗丹明B的实验来检测g-C_3N_4的催化能力。以铂为助催化剂、叁乙醇胺为牺牲剂,多孔g-C_3N_4的产氢量高达1425?mol·g~(-1)·h~(-1)。(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康建喜[4](2017)在《Y型酞菁氧钛纳米粒子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Y型酞菁氧钛(Y-TiOPc)纳米粒子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光敏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转换性能,在有机光伏器件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Y-Ti OPc纳米粒子分别作为阻挡材料、空穴传输材料和掺杂材料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探索了Y-TiOPc纳米粒子作为供体材料在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的作用。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大的吸光系数、高的迁移率、制备简单以及优异的光伏性能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超过了22%,其常用的空穴传输材料spiro-OMeTAD存在合成路线复杂、价格昂贵、成本高等缺点。同时,电池阳极中的TiO_2颗粒在光照条件下具有光催化特性,可催化钙钛矿的分解,降低钙钛矿的光稳定性。因此,如何简单有效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以Y-TiOPc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获得了5.86%的能量转换效率。高光敏性Y-TiOPc作为阻挡材料可以有效湮灭Ti O_2阳极的光生电子,使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填充因子从67.2%提高至70.6%,以及光照10 h后效率衰减从80%降低到68%,可以有效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Y-TiOPc纳米粒子和钙钛矿前驱体溶液具有良好的混合性,促进了钙钛矿晶体的生长,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最高能量转换效率从14.0%提高至15.6%。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具有激子解离效率高、激子传输中能量损失少和载流子的复合概率低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本文初步探索了Y-Ti OPc纳米粒子作为供体材料制备的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为制备柔性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小龙[5](2016)在《高光敏性Y型酞菁氧钛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Y型酞菁氧钛(Y-TiOPc)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有机光敏材料。本文研究内容包括高光敏性Y-TiOPc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光电功能器件中的应用研究,以及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对不同晶型TiOPc的晶体结构与光电性能关系进行理论研究。采用微乳液-相转移法制备Y-TiOPc纳米粒子,分别研究了加料温度、保温温度、转型时间、搅拌速度等对所制备的TiOPc纳米粒子的晶型和粒径的影响。制备的Y-TiOPc纳米粒子(d=2.3±0.8 nm)在聚乙烯醇缩丁醛的丁酮/环己酮溶液中表现出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其zeta电位为-50.04 mV,Y-TiOPc纳米粒子分散液60天透过率变化仅为3.12%,其分散稳定性机理是一个包括Brown运动,静电排斥,空间位阻,溶剂化膜斥力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了一种新型酸溶溶剂可回收的绿色环保工艺制备晶型稳定的Y-TiOPc纳米粒子,即以苯磺酸/二氯甲烷体系湿法转型制备Y-TiOPc纳米粒子,最佳制备条件为:酸溶温度:-10℃,析出温度:0℃,转型溶剂:邻二氯苯,转型温度:50℃,转型时间:1 h。采用常压蒸馏法对制备Y-TiOPc纳米粒子过程中的酸溶溶剂中的二氯甲烷进行回收,其最佳回收率为75.32%,纯度为99.89%。深入研究了多层有机光导体的制备工艺,得到了最优化的器件制备工艺条件,电荷产生层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分别为60℃和15 min;电荷传输层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分别为80℃和60 min。以微乳液-相转移法制备的平均粒径2.3±0.8 nm的Y-TiOPc纳米粒子作为电荷产生材料制备的有机光导体表现出优异的光敏性能,其光敏性(E1/2)数值为0.064μJ/cm2。分别制备了基于ITO/玻璃的刚性基底和ITO/PET的柔性基底的近红外有机光敏探测器,器件结构为:ITO/Y-TiOPc@PVB/m-TPD@PC/Al,研究表明所制备的器件类型为电子束缚辅助的近红外光电倍增有机光敏探测器,其刚性基底器件表现出优异的光敏特性,在0.1μW/cm2(780 nm)和+15 V/μm条件下,EQE=354200%,R=2,227 A/W,D*=3.1×1014;柔性基底器件在弯曲直径分别为3 cm、2 cm和1 cm的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可曲挠性。通过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研究了酞菁氧钛晶体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关系,分别计算了α-、β-和Y-TiOPc的空穴/电子重组能和空穴/电子转移积分。根据叁种晶型TiOPc晶体中相邻分子的空穴/电子转移积分大小,确定了晶体中的最佳电荷传输通道。(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文俊日[6](2016)在《甲基化吗啉酞菁配合物@金纳米棒复合纳米粒子自组装、光激活控制释放和光降解DNA》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首先合成非离子型和甲基化吗啉锌(II)/硅(IV)酞菁配合物即二-[N-(吗啉基)乙氧基]硅(IV)酞菁(MLSiPc)、二-[N-(甲基碘代吗啉基)乙氧基]硅(IV)酞菁(MLSIPCl2)四-[N-(吗啉基)乙氧基]锌(II)酞菁(MLZnPc)和四-[N-(甲基碘代吗啉基)乙氧基]锌(1I)酞菁(MLZnPcI4).它们结构均用元素分析、1HNMR、IR、ESI-MS和MALDI-TOF等方法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稳态荧光光谱和瞬态荧光光谱法比较研究了非离子型和甲基化吗啉锌(Ⅱ)/硅(IV)酞菁的光物理性质。非离子型和甲基化吗啉取代酞菁(MLSiPc、 MLSiPcI2、MLZnPc和MLZnPcI4)均溶于有机溶剂,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主要以单体的形式存在。在相同浓度条件下,MLSiPc和MLSiPcI2在DMF中的Q带最大吸收峰位置和强度均相似,但MLZnPcI4的Q带吸收强度明显比MLZnPc的低。MLSiPcI2在水中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而MLZnPcI4在水中主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这说明轴向取代比周边取代可以有效抑制聚集体形成。甲基化吗啉硅酞菁在DMF中荧光强度,荧光量子产率和单线态氧量子产率均明显高于相应的非离子型硅酞菁,而甲基化吗啉锌酞菁具有相反规律,其在DMF中荧光强度,荧光量子产率和单线态氧量子产率明显低于相应非离子型锌酞菁。相同中心离子,甲基化吗啉硅酞菁的荧光寿命明显长于非离子型吗啉硅酞菁。而在相应的锌酞菁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规律,这可能与其容易形成聚集体有关。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它们电化学行为。相同中心离子,甲基化吗啉取代酞菁的HOMO-LUMO能级均要小于相应的非离子型酞菁。这与甲基化吗啉硅酞菁的吸收强度、荧光强度和量子产率高于非离子型吗啉硅酞菁一致;但是,与甲基化吗啉锌酞菁的吸收强度、荧光强度和量子产率低于非离子型吗啉锌酞菁的结论相反,也表明酞菁配合物的聚集行为对其光物理性质影响占主导因素。采用种子生长法合成金纳米棒,通过层层自组装将水溶性甲基化吗啉锌酞菁(MLZnPcI4)静电作用吸附到聚电解质包覆的金纳米棒(GNR-PSS)表面,制备出甲基化吗啉锌酞菁@金纳米棒复合纳米粒子(GNR-PSS-MLZnPcI4)。GNR-PSS-MLZnPcI4的形貌呈棒形,长径比约为2.87。AFM发现随着自组装进行,复合物的厚度增加;EDS的元素分析确认了MLZnPcI4成功负载在GNR-PSS表面。当激光(670 nm,60 mW)照射GNR-PSS-MLZnPcI4,由于金纳米棒吸收光能并转化为热能,会控制GNR-PSS-MLZnPcI4中MLZnPcI4的释放,当无激光照射时,MLZnPcI4的释放也随之减慢。GNR-PSS, MLZnPcI4和GNR-PSS-MLZnPcI4对DNA质粒光降解实验表明:GNR-PSS, MLZnPcI4和GNR-PSS-MLZnPcI4对DNA质粒均具有光降解作用。GNR-PSS-MLZnPcI4对DNA质粒的光降解能力最强。这个结论与GNR-PSS-MLZnPcI4单线态氧产生能力最强相一致。采用种子生长法,通过改变加入硝酸银的比例制备出叁种长径比分别为2.0,2.8和3.2的金纳米棒。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了甲基化吗啉锌(II)/硅(iV)酞菁@聚电解质包裹的不同长径比金纳米棒复合纳米粒子。透射电镜表征它们均为棒形。将甲基化吗啉酞菁负载到聚电解质包裹的不同长径比金纳米棒体系,甲基化吗啉酞菁最大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强,表明金纳米棒对甲基化吗啉酞菁均有不同程度解聚作用。长径比增大,解聚作用更明显。甲基化吗啉酞菁@聚电解质包裹金纳米棒复合纳米粒子的酞菁荧光强度有所降低,荧光量子产率也降低。甲基化吗啉酞菁@聚电解质包裹金纳米棒复合纳米粒子可观测到2个寿命,与自由酞菁相比较,复合纳米粒子的荧光寿命均有所降低,而且,甲基化吗啉锌酞菁@金纳米棒复合纳米粒子的荧光寿命低于甲基化吗啉硅酞菁@金纳米棒复合纳米粒子;改变金纳米棒的长径比增大了甲基化吗啉酞菁@金纳米棒复合纳米粒子的荧光寿命。(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陈婉玲[7](2014)在《氟代苄醚树状配体轴向取代硅(Ⅳ)酞菁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与DNA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了两系列不同端基(硝基、氰基和甲酯基)的氟代树枝硅(Ⅳ)酞菁和非氟代树枝硅(Ⅳ)酞菁。它们分别是氟代树枝硅(IV)酞菁:二-(2-4羟苯基-2-4-氰基-苯甲氧基-苯基-六氟丙烷)轴向取代硅(IV)酞菁配合物(SiPc-F-CN)、二-(2-4羟苯基-2-4-硝基-苯甲氧基-苯基-六氟丙烷)轴向取代硅(Ⅳ)酞菁配合物(SiPc-F-NO2)和二-(2-4羟苯基-2-4-甲酯基-苯甲氧基-苯基-六氟丙烷)轴向取代硅(Ⅳ)酞菁配合物(SiPc-F-COOCH3),以及非氟代树枝硅(Ⅳ)酞菁:二-(2-4羟苯基-2-4-氰基-苯甲氧基-苯基丙烷)轴向取代硅(Ⅳ)酞菁配合物(SiPc-CN)和二-(2-4羟苯基-2-4-硝基-苯甲氧基-苯基-丙烷)轴向取代硅(Ⅳ)酞菁配合物(SiPc-NO2)。并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等方法对上述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稳态及瞬态的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端基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Ⅳ)酞菁(SiPc-F-CN、SiPc-F-NO、SiPc-F-COOCH3、SiPc-CN和SiPc-NO2)的光物理性质。SiPc-F-CN、SiPc-F-NO2、SiPc-F-COOCH3、SiPc-CN和SiPc-NO2均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氯甲烷、丙酮、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它们的最大吸收峰位于680nm左右,形状和位置不随酞菁的浓度增大而改变,因此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由于氟代功能基(CF3)的引入,使氟代树枝硅酞菁(SiPc-F-CN、SiPc-F-NO2和SiPc-F-COOCH3)的光物理性质被大大敏化:SiPc-F-CN和SiPc-F-NO2的荧光强度、荧光寿命明显强于非氟代树枝硅酞菁(SiPc-CN和SiPc-NO2);端基性质对酞菁配合物荧光强度也有影响,表现为:SiPc-F-CN> SiPc-F-COOCH3> SiPc-F-NO2,可能与端基的拉电子能力不同有关。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光诱导下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Ⅳ)酞菁与苯醌问的分子间电子转移。在光诱导下,电子从树枝酞菁(电子给体)传递给苯醌分子(受体),氟代树枝硅酞菁(SiPc-F-CN、SiPc-F-NO2和SiPc-F-COOCH3)与苯醌分子间猝灭过程的速率常数明显高于非氟代树枝硅酞菁(SiPc-CN和SiPc-NO2)。这可能是由于与氟相连的碳与周边苯环形成了共轭体系,电子更容易通过共轭体系传递。利用稳态的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氟代和非氟树枝硅(Ⅳ)酞菁(SiPc-F-CN、SiPc-F-NO2、 SiPc-F-COOCH3、SiPc-CN和SiPc-NO2)的光诱导分子内能量转移。光的诱导下,能量从外围树枝转移到酞菁核,能量传递过程可能是通过空间机制传递。氟代树枝硅酞菁(SiPc-F-CN、SiPc-F-NO2和SiPc-F-COOCH3)的分子内能量转移效率低于非氟代树枝硅酞菁(SiPc-CN和SiPc-NO2),这可能是由于氟代功能基的存在,分子具有更好的刚性。端基性质对酞菁分子内能量转移效率也有一定影响:相同的树枝结构下,以硝基和氰基为端基的氟代树枝硅酞菁(SiPc-F-NO2和SiPc-F-CN)的能量转移效率高于以甲酯基为端基的氟代树枝硅酞菁(SiPc-F-COOCH3)。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酞菁(SiPc-F-CN、SiPc-F-NO2、SiPc-F-COOCH3、 SiPc-CN和SiPc-NO2)的氧化还原电位情况。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酞菁配合物的第二和第叁电位之差(即HOMO-LUMO能隙变化规律)与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变化规律相一致。选取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单甲醚-聚己内酯MPEG-PCL)的四种不同亲疏水性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为药物载体,分别与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酞菁(SiPc-F-CN、SiPc-F-NO2、SiPc-F-COOCH3、SiPc-CN和SiPc-NO2)通过共溶剂法组装合成负载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Ⅳ)酞菁配合物聚合物纳米粒子(SiPc-F-CN/m、 SiPc-F-NO2/m、SiPc-F-COOCH3/m、SiPc-CN/m和SiPc-NO2/m)。利用TEM(透射电镜)和纳米粒度仪研究其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形态和在溶液中的粒径分布情况。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SiPc-F-NO2/m、SiPc-F-COOCH3/m、 SiPc-CN/m和SiPc-NO2/m)均为球形,它们在溶液中的直径在109-246nm之间。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稳态的荧光光谱法和瞬态的荧光光谱法比较研究了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SiPc-F-NO2/m、SiPc-F-COOCH3/m、 SiPc-CN/m和SiPc-NO2/m)的光物理性质。它们的紫外吸光度、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都比相应负载前的自由酞菁配合物有所降低。其中,MPEG-PCL-1和MPEG-PCL-2对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酞菁的负载量最大,荧光寿命最长。说明MPEG-PCL-1和MPEG-PCL-2是一类性能较为优良的靶向药物载体。测定了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Ⅳ)酞菁(SiPc-F-CN、SiPc-F-NO2、 SiPc-F-COOCH3、SiPc-CN和SiPc-NO2)及其相应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单线态氧生成速率、生成速率常数及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相同树枝结构,不同端基的氟代树枝硅(Ⅳ)酞菁(SiPc-F-CN、SiPc-F-NO2和SiPc-F-COOCH3)单线态氧的生成速率和生成速率常数以及量子产率从大到小依次为SiPc-F-CN> SiPc-F-COOCH3> SiPc-F-NO2;相同树枝结构,氟代树枝硅(Ⅳ)酞菁(SiPc-F-CN、SiPc-F-NO2和SiPc-F-COOCH3)的单线态氧生成速率高于非氟代树枝硅(Ⅳ)酞菁(SiPc-CN和SiPc-NO2);可能是由于与氟相连的碳与周边苯环形成了共轭体系,敏化了氟代树枝酞菁的荧光量子产率、延长了荧光寿命,有利于激发态酞菁与氧作用;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SiPc-F-NO2/m、SiPc-F-COOCH3/m、SiPc-CN/m和SiPc-NO2/m)的单线态氧的生成速率均大于相应自由树枝酞菁。这可能是由于形成聚合物纳米粒子后,荧光强度减弱,系间窜跃增强,导致单线态氧的生成速率增强。因此,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SiPc-F-NO2/m和SiPc-F-COOCH3/m)是一类性能优良的第叁代光敏剂。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稳态的荧光光谱比较研究氟代和非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SiPc-F-NO2/m、SiPc-F-COOCH3/m、SiPc-CN/m和SiPc-NO2/m)与小牛胸腺DNA (CT-DNA)分子的相互作用。由于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SiPc-F-NO2/m和SiPc-F-COOCH3/m)具有与DNA分子结合的能力,而非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CN/m和SiPc-NO2/m)则没有这种能力。计算了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SiPc-F-NO2/m和SiPc-F-COOCH3/m)与DNA分子的表观结合常数。采用溴化乙锭溶液(EB)与氯化钠溶液(NaCl)为竞争试剂,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SiPc-F-NO2/m和SiPc-F-COOCH3/m)与DNA分子的结合位点。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SiPc-F-NO2/m和SiPc-F-COOCH3/m)与DNA分子的结合位置在DNA的磷酸骨架上。研究了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SiPc-F-NO2/m和SiPc-F-COOCH3/m)光降解DNA质粒实验表明,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SiPc-F-NO2/m和SiPc-F-COOCH3/m)具有很强的光降解能力,其中氟代树枝硅酞菁纳米粒子SiPc-F-CN/m光降解能力最强。这个结论与其单线态氧量子产率最强相一致。(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黄宝铨,陈庆华,肖荔人,张胜军,黄静[8](2012)在《负载轴向取代硅(IV)酞菁配合物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氯硅(IV)酞菁(SiPcCl2)为原料,与2-异丙基-6-甲基-4-嘧啶醇(PyO)反应合成轴向取代二-(2-异丙基-6-甲基-4-嘧啶氧基)硅(IV)酞菁配合物SiPc(PyO)2,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1H-NMR)和质谱(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赖氨酸-聚乙二醇-聚赖氨酸(PLL-PEG-PLL)为载体,透析法制备负载SiPc(PyO)2的聚合物纳米粒子SiPc(PyO)2/m。SiPc(PyO)2/m呈球形,直径约35 nm。SiPc(PyO)2包裹入聚合物胶束后,SiPc(PyO)2/m的Q带最大吸收峰强度降低,位置蓝移,荧光强度增加,荧光寿命增长。不同孵育时间HUVEC细胞的SiPc(PyO)2和SiPc(PyO)2/m的药代动力学表明,与自由酞菁3相比,SiPc(PyO)2/m摄取率增加,而且提前1 h达到最大浓度。(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2年06期)
庄欠粉,王金娥,朱志军,李峰,王振新[9](2011)在《四氨基酞菁锌负载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对细胞毒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无极核微乳液中水解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TEVS)和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制备了疏水性光敏剂-2,9,16,23-四氨基酞菁锌负载的表面带有正电荷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iO2@ZnPc(NH2)4)。通过透射电镜(TEM)、Zetasizer Nano-ZS粒度仪(DL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研究和表征了该纳米粒子的表面形貌、表面电荷、水溶性和稳定性。所合成的纳米粒子粒径约20nm,颗粒为规则的球形,粒径较均一,具有很好的分散性,平均ζ电位值为(28.8±2.79mV),在714nm处有强吸收峰。此外,负载在纳米粒子中的ZnPc(NH2)4不易泄漏,增强了ZnPc(NH2)4的抗光漂白能力。以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DPBF)为探针分子,检测出SiO2@ZnPc(NH2)4可以有效产生单线态氧。通过测量纳米粒子与活细胞(HeLa,U251,PC-12)孵育后的细胞活度来检测对细胞的毒性,结果显示,纳米粒子浓度≤300mg/L时,未掺杂ZnPc(NH2)4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iO2-NH2)对细胞没有毒性;当其负载ZnPc(NH2)4后,对细胞没有显着毒性。(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1年10期)
吴松一,徐国兴,彭亦如[10](2011)在《负载芳醚树枝状酞菁锌配合物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引入纳米载体,制备第叁代光敏剂——纳米酞菁光敏剂。方法合成芳醚树枝状酞菁锌G_1-ZnPc(COOH)_8和G_2-ZnPc(COOH)_(16),以及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LL-PEG-PLL,以后者为载体制备两种纳米粒子——纳米酞菁光敏剂G_1-ZnPc(COOH)_8/m和G_2-ZnPc(COOH)_(16)/m,通过AFM、TEM、UV/vis和荧光光谱对纳米粒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7-30)
酞菁纳米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酞菁类衍生物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光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光动力和光催化降解领域。但是酞菁本身存在溶解性差、难于修饰且易聚集等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本文制备了一种溶性良好的不对称酞菁3-乙氧羟基-9(10),16(17),23(24)-叁癸氧基酞菁锌(ZnPc-OH),然后分别用聚乙二醇-聚乳酸(mPEG-b-PLA)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对酞菁进行修饰,用于光动力-药物联合治疗以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利用开环聚合法制备出嵌段聚合物mPEG-b-PLA,然后利用二硫键将ZnPc-OH与mPEG-b-PLA相键合,制备出双亲性的聚合物mPEG-b-PLA-S-S-ZnPc;另一方面制备出链转移剂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叁硫代碳酸酯(DMP),而后与ZnPc-OH制备出酞菁基链转移剂ZnPc-DMP。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方法,最终制备聚合物ZnPc-PNIPAM。利用~1H NMR、FT-IR和GPC等表征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紫杉醇(PTX)作为药物模型,测试了聚合物mPEG-b-PLA-S-S-ZnPc的载药量,经过紫外-可见光谱测试,证明此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利用不同浓度的谷胱甘肽(GSH)对材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此纳米粒子具备肿瘤组织响应性。温敏性的聚合物ZnPc-PNIPAM经浊度法测试出LCST温度为37.0℃。研究了光催化剂ZnPc-PNIPAM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能力,结果证明催化剂具备良好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经五次循环测试后,光催化剂仍然具备高效的光催化降解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酞菁纳米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孙煜伟,吴艺凡,王雪鹏,李祥高,王世荣.Y型酞菁氧钛纳米粒子的绿色制备及晶型稳定性研究[J].中国材料进展.2019
[2].郭善雷.双亲性酞菁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3].仲伟强.酞菁纳米粒子和石墨相碳氮的光催化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4].康建喜.Y型酞菁氧钛纳米粒子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7
[5].李小龙.高光敏性Y型酞菁氧钛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6
[6].文俊日.甲基化吗啉酞菁配合物@金纳米棒复合纳米粒子自组装、光激活控制释放和光降解DNA[D].福建师范大学.2016
[7].陈婉玲.氟代苄醚树状配体轴向取代硅(Ⅳ)酞菁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与DNA相互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4
[8].黄宝铨,陈庆华,肖荔人,张胜军,黄静.负载轴向取代硅(IV)酞菁配合物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
[9].庄欠粉,王金娥,朱志军,李峰,王振新.四氨基酞菁锌负载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对细胞毒性的研究[J].分析化学.2011
[10].吴松一,徐国兴,彭亦如.负载芳醚树枝状酞菁锌配合物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C].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