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预应力砼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桥梁,裂缝,吊杆,有限元。
预应力砼梁论文文献综述
杨国栋[1](2018)在《预应力砼梁板火灾后力学性能与承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桥梁是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全、顺畅和舒适的行车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大型超载车辆和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越来越多,火灾事故频发,轻则导致桥梁外观损毁,重则导致交通瘫痪甚至桥梁倒塌,不仅损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也极大地影响到了正常的交通运输。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具有自重轻,造价低,施工工艺成熟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在火灾作用下,混凝土和钢筋材料其原有的热工参数和力学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折减,导致桥梁结构外观损伤和承载力降低,并影响到结构的耐久性。因此,需针对火灾后配筋混凝土桥梁开展承载能力评价,合理判定其使用性能,以便提出相应处置对策。本文依托于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公路配筋混凝土桥梁火灾损伤机理与承载力评定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火灾桥梁损伤模型,揭示桥梁火灾后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分布状况以及高温后对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力的影响规律;通过对火灾后实体梁板开展二次火灾试验,确定梁板在不同火灾工况下技术状况损伤状况,并通过静载试验评价火灾后梁板承载力状况。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火灾实体桥梁进行技术状况评定,确定桥梁技术状况等级,提出火灾桥梁的处置措施。(2)建立桥梁火灾损伤有限元分析模型,合理选取混凝土和钢筋力学参数和热工参数,对梁体混凝土进行温度场进行分析;并通过梁体实体火灾实验,实测不同火灾工况下温度传递梯度,进而揭示梁体内部温度分布规律。(3)对实体构件进行火灾实验,实测不同火灾工况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力退化状况,进而得出不同火灾工况对粘结力的影响。(4)选取火灾后梁板进行二次火灾试验,测定不同火灾工况下梁板混凝土微观性能及结构回弹值、碳化深度、强度等指标变化情况,得出其火灾后技术状况退化规律;同时,通过对梁板开展静载试验,得出不同火灾工况下梁板的承载力状况,确定桥梁在不同火灾工况下梁板承载力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山东交通学院》期刊2018-04-12)
陈宇翔,张旭辉,李双,戴理朝[2](2017)在《锈蚀预应力砼梁受荷裂缝宽度和间距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8片不同锈蚀程度预应力钢筋砼梁进行静载试验,分析不同锈蚀率对预应力砼梁受荷裂缝分布、间距、宽度的影响;基于裂缝宽度的综合理论,建立了锈蚀预应力砼梁裂缝平均间距和宽度计算方法,并通过现有文献试验数据对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锈蚀率较低时,PC梁的受荷裂缝间距和宽度变化不明显;锈蚀率超过19.47%时,由于预应力筋截面积减少和粘结性能退化较大,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变化显着,在计算锈蚀PC梁裂缝宽度和间距时应考虑预应力筋锈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7年05期)
江茂盛,钟建国,范立朋[3](2017)在《孔道压浆质量对预应力砼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孔道压浆密实度的分级标准和实际工程调查结果,分析了预应力钢筋锈蚀后的力学性能,推导了预应力钢筋锈蚀后砼梁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式,并分析了预应力钢筋与砼的整体性降低对砼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不同压浆质量下的预应力砼梁,计算了结构频率和在外力作用下跨中截面的应变和挠度,结果表明提高孔道压浆质量能提高预应力砼梁的刚度,梁的受力也更合理。(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7年01期)
唐昌辉,倪佳,程明慧[4](2016)在《无黏结部分预应力砼梁恢复力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OpenSEES软件的二次开发平台,对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恢复力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统计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弯矩-曲率滞回模型,并通过编制Visual C++程序,将其植入到OpenSEES软件的材料子类中,用于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计算,分析过程中无需迭代计算无黏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解决了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受力分析的关键问题.利用OpenSEES软件,基于已建立的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恢复力模型,选用基于柔度法的非线性梁柱单元,采用位移控制,计算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挠度滞回曲线,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说明已建立的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恢复力模型的可靠性,为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苗建伟[5](2016)在《多跨预应力砼梁拱桥合理吊杆索力和张拉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拱组合体系桥以结构受力合理、造型新颖美观、经济性能好和对地基适应性强等诸多优势而使其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60-200m跨径范围内首选的桥型之一。吊杆是该复杂结构体系中关键的主动传力构件,吊杆的施工工序和张拉力直接影响到结构成桥状态的内力和线形合理情况。因此,对该类桥型的合理吊杆索力和张拉优化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卧龙河桥为工程背景,基于吊杆索力优化理论,通过对该桥的施工阶段的有限元模拟计算来确定合理的吊杆成桥索力和施工索力,并对吊杆的张拉顺序进行优化,最后对施工阶段吊杆力变化和张拉力控制误差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采用最小弯曲能量法和影响矩阵原理对吊杆成桥索力进行调整优化,确定吊杆合理的成桥索力;采用正装法和影响矩阵调索原理分别确定吊杆张拉各阶段的的张拉力,并对张拉施工阶段结构的应力和位移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按照确定的张拉力和张拉工序施工后,主梁和拱肋受力合理,竖向变形较小,结构达到了合理的成桥受力和线形状态。2、通过对不同吊杆张拉顺序的有限元模拟计算,对比分析结构在各种张拉工序下主梁和拱肋关键部位内力和线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按照由小跨径往大跨径方向,采取先张拉每跨四分之一位置处吊杆,再张拉跨中位置吊杆的顺序纵桥向均匀对称依次张拉各跨吊杆,能够保证施工过程中主梁和拱肋的受力合理性和施工安全性,达到优化吊杆张拉顺序的目的。同时也验证了本文确定吊杆合理施工索力时采用的吊杆张拉顺序的合理性。3、在确定吊杆张拉顺序和各阶段张拉力的基础上,通过对吊杆张拉阶段吊杆力变化情况以及在不同吊杆力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下对结构成桥结果影响程度的研究分析,得到吊杆力变化规律和在吊杆张拉施工中将吊杆力的误差控制在15%以内时,对成桥时结构的线形和内力影响较小,控制效果显着,最终实际成桥时结构能够达到较理想的成桥线形和内力状态。(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权集[6](2015)在《大跨度预应力砼梁设计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桥梁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内应用十分广泛。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建立是通过张拉预应力筋来实现的,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刚度,减小了截面的尺寸和自重,在工程中节约了材料,因此采用预应力结构能获得良好的结构性能和可观的经济效益。首先简单总结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现状,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理论,然后结合多层框架结构某演艺中心工程实例,通过对工程顶层屋面大跨度梁的方案选择和大跨度预应力梁与普通混凝土梁的比较分析,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都能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体现预应力的优越性。随后对不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力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约束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和变形情况。本文完成主要内容如下:(1)概述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PKPM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步骤以及在ANSYS中实现预应力混凝土的方法。(2)结合具体工程采用PKPM对大跨度梁进行了结构受力分析,分别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和普通混凝土梁进行方案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均能满足建筑物功能的要求,但是预应力混凝土梁在使用荷载下结构挠度减小,裂缝开展的宽度延缓,提高了使用阶段的性能,同时又节省了钢材用量,减下了截面尺寸和混凝土用量,减轻结构的自重,从而降低了工程的造价。(3)应用ANSYS对比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简支和在简支基础上加一约束形成一次超静定两种力学模型的应力应变,包括:跨中梁高方向应力分布、跨中梁顶横向应力分布以及混凝土的变形。由于约束条件的不同,应力和变形也有差异。其结论对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和裂缝防治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5-12-23)
吴健[7](2015)在《公路桥梁上部结构的预应力砼梁施工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预应力砼梁的作用和优点,对其在公路桥梁上部结构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5年34期)
张妤,周安[8](2014)在《大跨度组合梁与预应力砼梁地震响应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相同跨度的组合梁与预应力梁工程实例,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分析两者在同一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时程曲线,对比研究两者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于冬升[9](2014)在《固阳矿区恒源银座大跨度预应力砼梁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多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时,下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建立预应力前,上部结构已开始施工,施工中通常配置多层模板支撑体系,大量的荷载向下传递,给作为临时结构的模板支撑体系提出较高要求。为保证多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安全,论文作如下研究:以恒源银座叁层大跨度预应力砼梁模板支撑体系为研究对象,引入排列图法,对模板支撑体系坍塌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模板支撑体系的计算设计、施工技术是影响其安全的主导因素。基于此,论文首先讨论多层预应力砼梁模板支撑体系施工荷载的计算;在列述模板支撑体系抗倾覆、立杆竖向变形及稳定性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与利用SA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并探讨支撑体系搭设高宽比对其稳定承载力的影响,为设计提供依据。其次,基于SA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讨论模板支撑体系立杆及侧向约束的设置方式;研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水平荷载对模板支撑体系内力与节点位移的影响,以便确定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研究得出:(1)由于SAP2000建模分析考虑了模板支撑体系空间整体性,其计算结果仅为理论计算结果的75%;当模板支撑体系搭设高宽比为1~6时,其稳定承载力随高宽比呈单调变化,模板支撑体系高宽比为6时的承载力较高宽比为1时降低近40%。(2)在模板支撑体系搭设跨度一定情况下,随着立杆搭设跨数的增加,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承载力有所增加;支撑体系按水平、竖向为两步叁跨的间距设置侧向约束后,支撑体系稳定承载力均得到提高,且侧向约束点从模板支撑体系底层第一步设置的承载力,约为侧向约束点从底层第五步开始设置时的16%,架体变形最小。(3)在考虑水平荷载作用下,模板支撑体系两外侧立杆的轴力值均发生了变化,支撑体系有沿着水平荷载作用方向发生倾覆的趋势,并且随着水平荷载的增加,模板支撑体系位移不断增大。最后,论文根据研究结果,对恒源银座叁层大跨度预应力砼梁模板支撑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分析,为今后类似模板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期刊2014-10-10)
杨勤,杨伟泉[10](2014)在《预应力砼梁温度裂缝防治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的成因及防治进行了分析,根据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确保工程质量。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预应力砼桥梁裂缝的认识,避免工程中出现危害较大的裂缝,本文就这几种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找出控制裂缝的可行办法,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4年10期)
预应力砼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8片不同锈蚀程度预应力钢筋砼梁进行静载试验,分析不同锈蚀率对预应力砼梁受荷裂缝分布、间距、宽度的影响;基于裂缝宽度的综合理论,建立了锈蚀预应力砼梁裂缝平均间距和宽度计算方法,并通过现有文献试验数据对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锈蚀率较低时,PC梁的受荷裂缝间距和宽度变化不明显;锈蚀率超过19.47%时,由于预应力筋截面积减少和粘结性能退化较大,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变化显着,在计算锈蚀PC梁裂缝宽度和间距时应考虑预应力筋锈蚀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预应力砼梁论文参考文献
[1].杨国栋.预应力砼梁板火灾后力学性能与承载力评价[D].山东交通学院.2018
[2].陈宇翔,张旭辉,李双,戴理朝.锈蚀预应力砼梁受荷裂缝宽度和间距计算[J].公路与汽运.2017
[3].江茂盛,钟建国,范立朋.孔道压浆质量对预应力砼梁的影响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7
[4].唐昌辉,倪佳,程明慧.无黏结部分预应力砼梁恢复力模型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苗建伟.多跨预应力砼梁拱桥合理吊杆索力和张拉优化[D].东北林业大学.2016
[6].权集.大跨度预应力砼梁设计分析及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5
[7].吴健.公路桥梁上部结构的预应力砼梁施工要点[J].科技展望.2015
[8].张妤,周安.大跨度组合梁与预应力砼梁地震响应对比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于冬升.固阳矿区恒源银座大跨度预应力砼梁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性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
[10].杨勤,杨伟泉.预应力砼梁温度裂缝防治措施研究[J].江西建材.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