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损伤、炎症反应和术后结果对比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损伤、炎症反应和术后结果对比

汪百川[1]2016年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远期并发症比较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NCABG)的远期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查找关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通过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11 660例患者,其中非体外循环组5 794例,体外循环组5 8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远期死亡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94,1.30),P=0.22];远期心肌梗死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0,95%CI(0.76,1.06),P=0.21];远期血运重建率有差异,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血运重建率低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41,95%CI(1.09,1.83),P=0.009];远期脑卒中率有差异,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脑卒中率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75,95%CI(0.57,0.98),P=0.04]。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中死亡率、心肌梗死差异不大,而脑卒中、血运重建具有显着差异。证据显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有效降低患者远期血运重建的发生,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有效降低患者远期脑卒中的发生。

蒙炜[2]2003年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损伤、炎症反应和术后结果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损伤、炎症反应程度及其同术后结果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10例行双机械瓣置换(DVR)患者代替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患者,与5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OPCAB)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测定肌钙蛋白Ⅰ(cTn-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观察OPCAB组术后恢复情况;选取19例OPCAB和21例CCABG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比较其短期疗效。 结果 ①OPCAB组cTn-Ⅰ、TNF-α各时点含量低于DVR组。②cTn-Ⅰ峰值与术后ICU监护时间相关;TNF-α峰值与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监护时间、引流量相关。③OPCAB患者术后恢复快,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血量、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和肺部感染率明显优于CCABG组(P<0.05)。 结论 OPCAB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炎症反应程度轻,术后恢复快。cTn-Ⅰ和TNF-α峰值可预示患者部分术后恢复的情况。

杨晓伟[3]2012年在《不同麻醉方法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状态的变化。方法:择期OPCABG患者64例,年龄55~70岁,NYHAⅡ~Ⅲ级,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除外,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Ⅰ组(七氟醚组)2%-4%七氟醚持续吸入,维持呼气末浓度为1-1.5MAC;Ⅱ组(异丙酚组)血浆靶浓度2.0~4.0μg/ml的异丙酚TCI。两组诱导方法相同。术中BIS值维持在35~45。诱导后放置肺动脉导管连接Edwards LifesciencesTM Vigilance Ⅱ监护仪和右颈内静脉逆行置管。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劈胸骨后(T2)、吻合回旋支远端(T3)、吻合回旋支近端(T4)、关胸时(T5)观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指数(CI)、每搏指数(SV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变化;分别在T0(麻醉诱导前)、T1、T2、T5监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血糖浓度。结果:两组患者HR、MAP、CVP、CI、SVI、SVRI、PVRI、MPAP PCWP变化趋势一致,组间比较无差异;吻合CX远端时,CVP与术前相比降低(P<0.05),SVI较术前显着降低(P<0.01);两组血糖术毕略上升,组间、组内比较无差异;两组术中T1、T2去甲肾上腺素较诱导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T5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T1、T2、T5皮质醇较诱导前均下降(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可维持OPCABG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两种麻醉方法均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设定相同麻醉深度(相似的BIS数值)时,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处于同一水平。目的:比较不同麻醉药物(七氟醚、异丙酚)对OPCABG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促炎/抗炎因子的影响,从而探讨POC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两组分别于T1、T5、T6(术后6h)和T7(术后24h)从颈内静脉球部取血4m1,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TNF、IL-1p、IL-6、IL-8浓度,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10浓度;记录:两组T6、T7时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术后苏醒、拔管时间;术后24h VAS评分;术前1天、术后第3、7天MMSE评分和术前1天、术后第7天WMS及WAIS评分。结果:两组IL-10在T6、7均较T1明显升高(P<0.01),T6、7均较T5明显升高(P<0.01);I组IL-10在T6、7高于Ⅱ组(P<0.05)。两组IL-6在T6、7均较T1明显升高(P<0.01),T6、7均较T5明显升高(P<0.01);Ⅱ组IL-6在T6、7点高于Ⅰ组(P<0.05)。Ⅱ组IL-8T6、7较T1升高(P<0.05);Ⅰ组IL-8T6、7较T1明显升高(P<0.01),T7较T5明显升高(P<0.01),T6较T5升高(P<0.05);IL-8组间无差异。Ⅰ组苏醒、拔管时间均早于Ⅱ组(P<0.05)。两组POCD发生率有差异(P<0.05),Ⅰ组是6.89%而Ⅱ组是23.33%;术后3d两组MMSE评分均下降,Ⅱ组评分低于Ⅰ组(P<0.05)。术后WMS、WAIS各个单项测试中,Ⅱ组累加、联想学习的术后成绩明显低于术前(P<0.01),Ⅰ组累加、联想学习术后成绩低于术前(P<0.05),两项测试成绩Ⅰ组平均得分高于Ⅱ组(P<0.05);两组视觉再生测试成绩与术前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数字广度-逆向项目,Ⅱ组成绩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Ⅰ组并未明显下降(P>0.05)。结论:七氟醚降低POCD的发生率,对OPCABG患者术后部分记忆功能下降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七氟醚能减少OPCABG患者术后早期促炎性细胞因子(IL-6)的释放,同时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抑制炎症反应。

何雪明[4]2003年在《非体外循环和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是目前心脏外科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由于需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灌注心肌停跳液、心脏停跳下进行手术,可造成直接心肌损伤、心肌出血和再灌注损伤,引起血液系统如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还可导致机体的补体系统激活和免疫反应,影响一系列细胞因子的分泌与合成,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等在术中及术后的变化,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甚至出现严重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病人的预后。因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该手术创伤小,术中不用体外循环,不灌注心脏停跳液,在常温心脏跳动下完成,避免了体外循环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减少心肌损伤,减轻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方法,对照研究非体外循环和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治 浙江人学颀土研究生学位论文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围术期血浆CKMB、心肌肌钙蛋白1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变化,从临床和基础两部分证实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靠,疗效确实,与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具有优越性。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选择2000年1月到2002年12月间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明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8例,适合行非体外循环和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随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各14例。两组间各项条件如年龄、性别、体重、症状、既往合并病史、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数等无明显差异。 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咪哇安定和芬太尼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并以静脉麻药异丙酚辅以异氟醚少量吸入麻醉维持的方法。 3、手术方法:麻醉完成后,取大隐静脉备用。手术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取一侧或两侧乳内动脉备用。OFCAB组在常温、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组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灌注停跳液、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 4、实验方法和检测指标:临床部分分析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辅助呼吸时间、住监护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基础部分,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术后2小时、术后8小时、术后24 /J’时、术后48小时采集肘静脉血sml,标本离心后取血浆分别应用酶联兔疫吸附反应法检测各时点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酶免疫法测定CK-MB,化学荧光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1的水平。 5、统计学处理:所有的数据都在Compaq PentiUm IItuo()计算机上采用SPSS/10刀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平均值士标准差汀士 S)表示,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和似然比卡方检验分析,定P<0刀5为有显着差异。 3 浙江大学硕土研究生学位论义 结 果 1、OPCAB组和CCABG组患者术前各项条件如年龄、性别、体重、症状、既往合并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冠状动脉病变数等无明显差异…>o.05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痊愈出院。与瞩朋G组相比,0K妞组显着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住监护室时间和住院费用中叨.01),缩短了术后所需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时间O<0.05卜术后并发症OPCAB组1例,**AB口组3例O>0*5)。 2、术前两组患者血浆cTnl无显着差异O=0.702*术后不同程度升高,于术后8小时达到峰值。0*CAB组术后8、24小时cTnl明显高于术前O刃05),术后48 ’J’时与术前无差异O叩刀5卜CCABG组术后48小时CTnl水平仍显着高于术前O0.of卜两组比较,CC朋G组在手术结束时cTnl水平即高于OPm组O<O刀5),并在术后2、8、二4、48小时均显着高于0**朋组…<0.01)。 3、术前两组患者血浆CKMB无显着差异…=0.283X术后不同程度升高。OPC朋组在术后8上4小时升高h吻.05),术后48 /J’时恢复到术前水平cC地G组术后24小时达峰值,并在术后8、24、48小时较术前明显升高O<0刀1),同时显着高于***AB组…<0刀1卜 4、两组患者血浆IL七术前处于低水平,无明显差异O=0石55),术后明显升高O<0乃1X 术后*8小时己较峰值显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0刀1卜**AB G组在手术结束时即达到峰值,OPCAB组高峰延迟,峰值出现在术后2小时,两组间峰值浓度无差异O0768卜 5、两组患者血浆IL七水平术前无差异O=0.902),在手术结束时即达峰值…<0.01),之后开始下降,术后24小时己降至术前水平O川刀5卜**AB 0组几七水平在手术结束、?

侯明君, 周璇, 谈锦艳[5]2004年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点和护理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 ,传统饮食结构和习惯的逐渐西化 ,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上升。现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致死病因。冠状动脉搭桥术 (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郭炯[6]2018年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肺复张治疗》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通过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后低氧血症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以便临床采取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收集于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行OPCABG的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参考Sino SCORE、Euro SCORE及ACC/AHA指南,选取选性别、年龄、体重、吸烟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肺部疾病史(哮喘、气管炎、COPD)、脑血管疾病史、心梗史、PCI史、是否左主干病变、EF值、左室舒张末内径、是否急诊手术、术前氧分压、搭桥支数、手术时间及否合并室壁瘤切除等共19项潜在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资料分为低氧血症组与非低氧血症组,并以术后是否发生低氧为因变量,上述各种观察指标为自变量,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研究对象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共有795例符合纳入条件的OPCABG患者,其中部分患者由于临床资料不完整,故对其中691例患者进行分析。691例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者238例,发生率约34.4%。其中轻度低氧血症175例,中度低氧血症52例,重度低氧血症11例,发生率分别约25.3%、7.5%、1.6%。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肺部疾病史、心梗史、EF值、急诊手术、术前低氧、手术时间、合并室壁瘤切除等10个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这些有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前低氧、肺部疾病史、年龄、EF值等4个独立的预测因素,其预测强度依次递减。结论1.年龄≥65、既往肺部疾病史、术前低氧、EF值<50%是OPCABG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这些因素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的概率显着增高。2.性别、体重、高血压史、高血脂史、脑血管疾病史、PCI史、左主干病变、左室内径、搭桥支数与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无明显关联。第二部分:肺复张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的疗效观察目的本研究拟对行OPCABG术后出现低氧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RM)的实施,并通过监测RM前后血压、心率、相关实验室化验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评价RM对此类患者低氧血症的治疗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行机械通气结合呼吸末正压通气治疗;RM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上肺复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肺复张前后一般资料、呼吸循环系统的变化、机械通气的时间及ICU监护时间。结果共有80名患者纳入研究标准,其中男性57人,女性23人;年龄41~77岁,平均60.1±8.7岁;体重53~83kg,平均68.9±6.2kg。肺复张前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搭桥支数、手术时间及T1时间点的氧和指数(O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相比P>0.05,均无明显差异;RM组患者治疗后1小时及治疗后2小时OI较对照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拔管前RM组与对照组OI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1小时、治疗后2小时及拔管前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相比无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M组患者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M组ICU监护时间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M组拔管后再次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4例,对照组拔管后5例再次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1例二次气管插管,共6例,经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合适的非体外搭桥术后低氧血症患者进行肺复张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早期氧和,缩短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

郑晓梅[7]2009年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国外某些国家已呈现替代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趋势,但它与CCABG的比较研究也成为学界热点话题,但二者优劣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OPCAB和CCABG对患者各系统的影响及术后康复的影响。以及二者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2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OPCAB(120例)和CCABG(110例)两组,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两组血肌酐(CREA)、尿素氨(BUN)结果、平均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平均ICU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天引流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相关并发症、血管桥的数量,住院费用等有无差异。结果发现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个安全可行的技术,是值得推广的技术,能够达到完全再血管化,手术效果是令人满意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相比,在对老年患者、高危患者、EF值低的患者中具有优越性,明显降低了病人的ICU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病人的痛苦,也减轻了护理上的压力。但是,OPCAB虽然在一些方面优于CCABG,但关于两者的综合比较和远期随访仍在继续,本文也只是回顾性调查,究竟两种术式孰优孰劣尚无定论,仍需大量临床资料来证明,而且对于严重的3支血管病变,室璧瘤形成出现左心室血栓,瓣膜病变,左室明显增大,心脏搬动困难者,CCABG手术呈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对比分析了OPCAB和CCABG对各系统的影响及术后康复的影响,并对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以评价两者的优劣,为临床治疗提供优化方案及其理论依据。

王朝晖[8]2017年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观察组则采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43±2.73)h,术中出血量为(603.23±81.47)ml,住院时间为(25.63±8.26)d,拔管时间为(21.39±4.65)h;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93±1.87)h,术中出血量为(349.39±29.77)ml,住院时间为(9.89±2.03)d,拔管时间为(5.97±1.21)h;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金永茂[9]2009年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过程中心肌损伤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浅低温体外循环(on-pump)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常温非体外循环(off-pump)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及术后心脏损伤临床指标和生化标志物的前瞻性比较,观察两种不同搭桥方法的心肌损伤程度。方法符合条件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例数分为on-pump组、off-pump组,就心脏损伤生化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术前、术毕、术毕4 h、手术结束后24 h、进行动态比较,同时在术后24 h内就临床指标(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入ICU时体温、ICU滞留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临床指标两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生化标志物cTnI、hs-CRP比较:on-pump组在术后比off-pump组明显升高,并持续到手术结束后24h。结论就敏感的生化标志物cTnI、hs-CRP观察,on-pump组的心肌损伤较off-pump组明显,但其早期的临床表现并无显着的差异,说明心肌损伤程度的判断不能仅仅限于临床表现。

朱龙金, 刘帅洲, 李小华[10]2015年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00例高龄冠心病患者纳入作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比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和安全性,并随访3-24个月,观察有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发作。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并发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显着更短(P<0.05)。随访3-24个月,均无心肌梗死发生,而心绞痛发作比例和桥血管闭塞比例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更佳,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安全性高,操作程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且远期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远期并发症比较的Meta分析[D]. 汪百川.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2].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损伤、炎症反应和术后结果对比[D]. 蒙炜. 四川大学. 2003

[3]. 不同麻醉方法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D]. 杨晓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2

[4]. 非体外循环和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比较研究[D]. 何雪明. 浙江大学. 2003

[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点和护理进展[J]. 侯明君, 周璇, 谈锦艳. 现代护理. 2004

[6].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肺复张治疗[D]. 郭炯. 郑州大学. 2018

[7].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D]. 郑晓梅. 吉林大学. 2009

[8].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J]. 王朝晖.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9]. 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过程中心肌损伤的比较[D]. 金永茂. 延边大学. 2009

[1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C]. 朱龙金, 刘帅洲, 李小华.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0月综合刊. 2015

标签:;  ;  ;  ;  ;  ;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肌损伤、炎症反应和术后结果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