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作品论文_安旭,陶联侦

导读:本文包含了园林作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玛莎,园林,作品,彼得,文脉,瓦茨,园林艺术。

园林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安旭,陶联侦[1](2019)在《不同偏好模糊多要素群评价算法计算园林作品的美景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案阶段的园林作品评价通常使用专家投票法,但所选的专家数量有限且易受到各种干扰,不同偏好模糊多要素群评价方法能够克服干扰并提供相对公正的结果.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给出了推导过程,并且和学界公认的其他方法进行横向比较.结果发现:该评价方法适用于园林的作品设计、形成及建成后的全过程,也可以对园林中节点的美景度进行较准确的评价.(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冷园林[2](2019)在《冷园林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老友》期刊2019年06期)

冷园林[3](2018)在《冷园林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老友》期刊2018年08期)

赵树繁[4](2015)在《赵树繁园林作品欣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期刊2015年11期)

马治国,曹毅搏[5](2015)在《园林作品的着作权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园林作品愈发体现出其独特价值,现行《着作权法》并没有单独列明园林作品,而是将其作为建筑作品的一种类型进行保护。但由于园林作品的自身特点,以及目前建筑类作品仅包含实物的限定,不能准确体现此类作品的法律特点并全面纳入着作权法的范畴,不利于激励创作。在未来的《着作权法》的修改中应将园林作品视为一种独立的作品类型,并将设计图纸、园林模型和园林景观定义为园林作品不同阶段的衍生物,完善着作权司法和行政保护。(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15年04期)

刘芳[6](2015)在《基于微观权力运行机制的玛莎·施瓦茨园林作品主题的生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玛莎·施瓦茨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风景园林艺术的标志性人物,被誉为风景园林道路上的先锋设计师。拥有艺术家和风景园林设计师双重身份的玛莎·施瓦茨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设计风格和标新立异的艺术手法,是对传统园林界的挑战与突破,赢得国际风景园林界的赞誉。为了弄清玛莎·施瓦茨园林作品主题的生成机制,以玛莎·施瓦茨的园林作品为研究对象,以福柯的空间权力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微观权力运行机制的分析方法,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玛莎·施瓦茨的园林作品主题的生成运用记忆的微观权力运行机制,表达对于当代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的感悟与铭记,是在社会历史和文化驱使下大多数人的记忆,生成关于地方记忆、生活记忆、文化记忆、历史记忆的园林主题。(2)玛莎·施瓦茨的园林作品主题的生成运用叙事的微观权力运行机制,园林设计师在园林空间中充当讲故事的叙事者角色,生成关于生活叙事、文化叙事、事件叙事的园林主题。这些可表达可交流的主题空间既具有丰富的主题内涵,又容易被大众理解与喜爱。(3)玛莎·施瓦茨的园林作品主题的生成运用文脉的微观权力运行机制,重视基址的文脉精神,并从中挖掘可利用的元素,加上艺术领悟与创新表达,生成关于环境文脉、历史文脉、文化文脉的园林主题。(4)玛莎·施瓦茨的园林作品主题的生成运用想象的微观权力运行机制,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通过想象传达某种主题,生成关于形象、文化和未来想象的园林主题。玛莎·施瓦茨的园林作品主题的生成运用记忆、叙事、文脉、想象的微观权力运行机制,生成丰富多彩的园林主题,这些主题空间的生成正是以上四种微观权力运行机制在园林空间传播和实施效应的过程,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胡扬[7](2015)在《彼得·沃克园林作品中的空间形态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彼得·沃克,20世纪最杰出景观设计师之一,在空间形态设计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与设计手法,正是这些“特有”为现代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彼得·沃克空间形态构成的研究,结合相关空间形态构成的概念,从空间、要素构成等方面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理性分析,亦在总结归纳出彼得沃克设计理念下的空间形态的营建形式。以“彼得·沃克园林作品中的空间形态构成研究”为题,对彼得·沃克园林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分为文献研究、访谈访问、空间属性分析叁大部分。首先对空间形态的研究背景进行分析,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多是对于空间构成最基础的概括,对于空间形态系统性的阐述不多。其次,分析了空间的构成元素、空间的组合形态、组合手法以及空间的形态组合类型。最后结合上述空间形态构成的要点结合彼得·沃克作品实例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对彼得·沃克景观空间形态构成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彼得·沃克园林作品中的空间构成要素有形状要素中的点、线、面,人工要素中的植物、雕塑、水体、材质;自然要素中的自然光、雾;文化要素。(2)彼得·沃克园林作品中的空间构成的组合形态有序列空间中的轴线式序列、向心式序列、分散式序列、阶梯式序列;动态空间;静态空间中的同心圆、正方形、锥形;网格空间。(3)彼得·沃克园林作品中的空间构成组合的手法有:减法;迭加中的相同网格迭加、不同的网格迭加;偏移;扭转;形体构成。(4)彼得·沃克园林作品中的空间构成类型有开敞空间、围合空间、下沉空间、地台空间、虚幻空间。以空间形态构成为研究对象,全面深入分析了彼得·沃克景观空间形态构成的构成要素、空间组合形态、空间组合手法、空间类型。彼得·沃克运用极简的方式构成园林空间形态,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并加以借鉴,并且将为我国景观空间形态构成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也为国内景观空间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赵苑竹[8](2015)在《玛莎·施瓦茨园林作品的符号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玛莎·施瓦茨是后现代主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大师和艺术家,其园林作品是集施瓦茨审美思想、价值取向和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具象化表达。施瓦茨的作品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设计思想、艺术形式和意义表达方面都有借鉴价值。弄清作品的设计手法和意义表达手法,对其中隐含的文化、艺术、社会和历史等信息进行解读。为从事园林艺术创作的设计师引入先进设计思想,为今后园林作品创作的设计手法以及意义表达方面提供理论基础。以玛莎·施瓦茨园林作品为对象,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符构学、符义学、符用学叁个方面入手,对作品的要素构成、组织形式、意义表达、使用方式和互动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玛莎·施瓦茨景观作品中的符号具有特定风格,作品中的个体符号包括同心圆、土丘、网格、廉价性和临时性材料、现成品、叁原色、几何形人工植物等代表性符号。组合符号则具有重复或是对称的形式,造型简洁,呈现较强的规则性。其在符号的形式组织上,保留、重复、引用、抽象、拼贴、替换等为主要手法。(2)玛莎·施瓦茨在追求使用功能的同时十分注重符号的内涵,使得符号具有较强的指示性和象征性,作品中符号表现出的意义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大众文化和临时感性的追求,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园林意义的表达方式主要明喻、隐喻、转喻,其中隐喻主要包括对地域性环境的隐喻、对历史环境的隐喻和用装饰来隐喻。(3)玛莎·施瓦茨作品中的符号、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都具有紧密联系。符号可以起到表达主题、传承文化和延续设计师风格的作用。就同一符号而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使用者对符号的理解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同使用者之间对同一符号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这是使用者年龄、文化背景、需求和审美取向等因素的差异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殷慧敏[9](2015)在《玛莎·施瓦茨园林作品的大众审美文化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玛莎·施瓦茨是大众文化主义景观的创始人。通过自己对于园林设计技能的掌握结合自身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把后现代主义融入到园林景观之中。推动了大众文化主义景观进入人们的视线,引起大众对此的广泛讨论,并形成一套成熟的、符合大众审美的、有较大使用价值的理论体系和审美表现方式。本研究旨在将玛莎·施瓦茨的大众文化审美表现作为研究重点,以剖析她的作品为主要依据,通过对玛莎·施瓦茨园林中的审美表现手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创作时间和个人风格特色突出的部分进行系统而具体的归纳总结,对于玛莎·施瓦茨的园林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大众文化审美进行五个维度的剖析。玛莎·施瓦茨充分利用感官冲击,引起人们对于园林作品的关注与探究,并使得大众在此过程中逐渐理解、接受这种审美表现,激发更多人的共鸣。利用色彩的的夸张演义表达出对波普主义的追随,并建立起强烈的个人风格。通过把更多的材料纳入到园林用材中来,对园林用材审美进行试探性的更新。将几何元素的有效组合,发挥出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审美的部分传承。充分分析场地文化背景的基础下,使作品具有独特个性。体现了大众审美文化在园林中体现出来的的短暂性、生活化、商业化、普遍性、普众性、消费性。玛莎施瓦茨在创作中重新定义了风景园林内涵的文化尺度,其作品是对大众的回归,在作品中合理的理清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具有亦雅亦俗的特性。通过以上讨论得出结论:玛莎·施瓦茨是大众文化主义景观的创始人;其作品多对当时固有的园林形态有较大冲击,也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和争议,并在争议中推动着大众审美文化与风景园林的融合。在不断摸索这种融合的形式过程中,接受不断更新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表达手法。本文从分析大众文化在其园林中的应用上独特之处,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可供借鉴之处。(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何亚芝[10](2015)在《彼得·沃克园林作品中的文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彼得·沃克园林作品中文脉分析”为研究。研究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通过针对日本禅宗和法国古典园林等思想对彼得·沃克的影响和园林作品中对作品文脉表达以及彼得·沃克作品的文脉怎样表现来阐述本课题。另外,本课题还研究彼得·沃克作品的文脉和思想表现及表现手法分析,得出其园林的独有特色。来助于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与文脉处理的完美融合。并且对现代极简主义园林的文脉表现方式进行研究。本文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论题的研究:(1)查阅大量文献,对景观文脉、彼得·沃克及其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禅宗思想、文脉与风景园林等资料,最后整合归纳,进行论述。(2)通过对彼得·沃克极简主义园林作品实例进行自我观点的分析总结,并对文脉在其园林中的处理作出自我的理解分析以及对国外彼得·沃克设计的作品进行研究,充分体会其园林作品传达出来的文脉。(3)最后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后总结出自己的研究内容,达到自己研究的目的。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彼得·沃克的园林作品中所表达的创作思想基础来看。彼得·沃克的园林作品,深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20世纪现代艺术以及东方禅宗园林的影响。彼得·沃克的作品内在都拥有磅礴气势和理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含蓄的表现他自己所想要表达和谐和统一的思想。简洁和自然,则成为他在园林作品中一贯的表现形式,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能被戴上简洁的美誉。对于东方禅宗艺术来说,彼得·沃克深受日本古典园林的影响,提炼出日本园林的精髓,使其园林带有神秘而纯净的氛围和耐人寻味的气氛。(2)本文主要从园林文脉的类型、表现及表现形式、手法等方面对彼得·沃克的园林作品分析归纳。彼得·沃克的园林主题是将文脉融入园林各个要素中来表达文脉以及内在灵魂。彼得·沃克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脉结合于自己的园林之中,将两种文脉进行融合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思想精髓,产生了既自然又简洁的“新园林”形式。在人的意象中,空间环境是场所。时间是场合,当人们进入到这种场所和场合之中时,就应产生场所感。而场所感的形成需要精神层面转化落实到具体的物质形态层面风景园林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何实现文脉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园林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园林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1].安旭,陶联侦.不同偏好模糊多要素群评价算法计算园林作品的美景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冷园林.冷园林作品[J].老友.2019

[3].冷园林.冷园林作品[J].老友.2018

[4].赵树繁.赵树繁园林作品欣赏[J].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5

[5].马治国,曹毅搏.园林作品的着作权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5

[6].刘芳.基于微观权力运行机制的玛莎·施瓦茨园林作品主题的生成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7].胡扬.彼得·沃克园林作品中的空间形态构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8].赵苑竹.玛莎·施瓦茨园林作品的符号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9].殷慧敏.玛莎·施瓦茨园林作品的大众审美文化表现[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10].何亚芝.彼得·沃克园林作品中的文脉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园林作品园林作品评价浅析——以保定市滨...十字水渠象征天河的伊斯兰园林作品3-16弧形水渠

标签:;  ;  ;  ;  ;  ;  ;  

园林作品论文_安旭,陶联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