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皮肤药物敏感性试验假阴性1例

青霉素皮肤药物敏感性试验假阴性1例

一、青霉素皮肤药敏试验假阴性1例(论文文献综述)

齐越涛[1](2021)在《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OS)的临床特点,尽早识别新生儿败血症(NOS),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病死率,指导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且被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析,根据发病日龄可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M(P25,P75)]。统计学数据用百分比(%),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近8年来,我院NOS的发生率稍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且由于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近年NOS发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12名NOS患儿中,男性173名,女性139名,男性比例高于女性。EOS组103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2:1),LOS组70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5:1),EOS组与LOS组在性别、分娩方式、TORCH感染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发现,EOS组和LOS组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2:1,L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5:1。LOS组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高于EOS组。两组在早产、低出生体重、羊水粪便污染、深静脉置管、产妇绒毛膜炎、胎膜早破>18小时、产妇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排除绒毛膜炎的产妇产前发热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窒息、产妇高血压、产妇高血糖、胎盘早破、胎盘前置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9±0.57Kg,L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10±0.97Kg。E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5±1.87w,L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1±2.10w。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出生体重和胎龄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比较对312例NOS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体温异常和反应差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EOS组和LOS组在体温异常、反应差、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机械通气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在呼吸道感染、脐部感染占比79.5%和29.1%,相比较EOS组56.4%和9.2%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和LOS组在皮肤硬肿、食欲差、肝脾肿大、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青紫、呼吸窘迫的占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110例(56.4%),新生儿脐炎18例(9.2%),泌尿系感染17例(8.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9例(9.7%),新生儿结膜炎8例(4.1%)。LOS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93例(79.5%),新生儿脐炎34例(29.1%),泌尿系感染16例(13.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6例(13.7%),新生儿结膜炎8例(6.8%),两组在局部感染中主要指呼吸道感染及脐炎,发生率高,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对312例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白细胞异常、C反应蛋白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两组之间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白介素异常占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为29.9%、25.6%、59.8%,而EOS组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是16.4%、12.8%、47.2%,比较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PLT计数下降、I/T比值异常和FIB值异常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统计了312名败血症患儿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其中并发症包括:肺炎、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肺炎、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和DIC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LOS组,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EOS组,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和8.7%,明显高于LOS组的1.7%和2.6%。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分别为13.7%和8.5%,而E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为6.2%和2.6%,分析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肺炎发生比例为87.7%高于晚发组肺炎发生比例67.5%,两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DIC和死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195名EOS患儿中,160名(82.1%)好转,23名(11.8%)好转后继续治疗,死亡8名(4.1%),117名LOS患儿中,79名(67.5%)好转,32例(27.4%)好转继续治疗,死亡6名(5.1%)。EOS组和LOS组在临床转归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3.647,P=0.986,P>0.05)。6.两组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1.在312名被诊断为败血症的儿童中,共有51个血培养物呈阳性。经统计分析,这51例菌株包括36例(11.5%)革兰氏阳性(G+)、14例(4.7%)革兰氏阴性(G-)和1例(0.3%)真菌。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表皮葡萄球菌(5.1%)(16/312),其次为大肠杆菌3.5%(11/312)、人葡萄球菌3.5%(11/312)、溶血性葡萄球菌1.6%(5/312),藤黄微球菌0.3%(1/312),屎肠球菌0.3%(1/312),阴沟肠杆菌0.3%(1/312),肺炎克雷伯菌0.3%(1/312)。无乳链球菌0.3%(1/312),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0.3%(1/312),小芽孢杆菌0.3%(1/312),白色念珠菌0.3%(1/312)。2.对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的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均为100%,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性非常高,均超过80%。多重耐药菌检出1例,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性均在较低水平,但由于新生儿特殊性及药物严重的副作用,上述药物在儿科属于慎用,甚至禁用。对肽类和恶唑啉酮类等耐药性均为0%。3.对14例主要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G-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G-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升高。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敏感性较好,其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性多达90%以上,对头孢呋辛、头孢西丁耐药性在70%以上,未发现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喹诺酮类等耐药情况;而肺炎克雷伯杆菌不仅对头孢唑林第一代头孢、第二代头孢、而且对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极高,多数90%以上耐药,敏感性较差,未发现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耐药的菌株,敏感性较好;而对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表明,对哌拉西林、四环素、头孢菌素第一、二、三代等完全耐药(100%),未发现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未发现对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4.检出白色念珠菌1例,对其进行药敏分析示: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均敏感,耐药性为0%。结论:1.NOS在男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女婴。母体胎膜早破>18小时、羊水粪便污染、母体绒毛膜炎、B组链球菌感染等是EOS的高危因素;而低出生体重儿、长期置管操作、皮肤黏膜感染等是LOS的高危因素。2.G+菌(主要是CoNS)是我院NOS的主要病因,EOS中以G-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而LOS中以葡萄球菌及机会致病菌为主。3.E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母体阴道菌群上移和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而L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社区获得性感染及院内感染,定期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对减少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刘经纬[2](2021)在《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目的]头孢曲松是淋病治疗时最后的一线经验性药物。本研究对中国常规淋球菌耐药监测中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BJ16148克隆,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采用纸条梯度扩散法检测该头孢曲松耐药株,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头孢克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 n,MIC),同时使用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多位点测序分型和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进行基因型别的鉴定。[结果]此头孢曲松MIC为0.5mg/L的BJ16148菌株,阿奇霉素的MIC为0.25mg/L,大观霉素的MIC为16mg/L,四环素的MIC为4mg/L,环丙沙星的MIC为>32mg/L,头孢克肟的MIC为lmg/L。经过分子分型鉴定,多抗原测序分型为3435型,多位点测序分型为1903型,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为233型,其中头孢曲松耐药相关的penA基因为60型。[结论]本研究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淋球菌菌株与2015年日本发现的头孢曲松耐药的FC428克隆同源。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目的]目前在全球多个地区已发现了同一型别的头孢曲松耐药株,本研究建立一种能快速识别此耐药淋球菌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的原理,针对淋球菌porA和penA两段基因上的特定序列进行检测技术的建立开发,并验证和评估双检方法的可行性和检测限。[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双检方法可检测出相应的基因片段,对淋球菌和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检测限约为160拷贝/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淋球菌和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克隆快速的双检方法。此方法有较好的检测效能,可开展下一步的评测实验。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目的]比较四种针对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场景。[方法]根据文献的描述,分别建立检测耐药流行株的普通探针法,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探针法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法。选取国内已发现的18例阳性样本和分属不同penA基因型别的51例阴性样本,评估四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四种方法的敏感性都为100%。探针方法检测阴性样本时,LNA探针法产生较多假阳性结果,普通探针法次之,双检方法中未出现假阳性。HRM法中,所有阳性样本的熔解温度介于78.25℃至78.95℃,小于阴性样本最低的熔解温度79.35℃,可将熔解温度设定为79℃以区分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结论]四种方法都能较准确的检测出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的淋球菌克隆。在大批量筛查检测时推荐采用HRM法,在临床快速检测时推荐采用双检方法。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目的]在淋球菌耐药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为了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本研究初步检测了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敏感性特征。[方法]选取2016-2018年,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收集的12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对庆大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统计3年间的MIC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20株淋球菌中未发现对庆大霉素耐药的分离株,其中103株(85.8%)对庆大霉素敏感(MIC≤4mg/L),17株(14.2%)对庆大霉素中敏(MIC为8mg/L)。3年间的淋球菌菌株对庆大霉素的MI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且不随年份变化。可扩大样本量检测,以了解庆大霉素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潜力。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目的]本研究评估我国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以及庆大霉素和与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和大观霉素等抗生素的药敏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中国7个省或直辖市的47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分析不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联。[结果]庆大霉素的MIC介于1mg/L至8mg/L,未发现耐药株。19(4.0%)株对头孢曲松耐药,73(15.5%)株对阿奇霉素耐药。7株淋球菌同时对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耐药,其中6株对庆大霉素敏感性高。庆大霉素的MIC和各抗生素的耐药状态之间不存在关联。[结论]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发现我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可开展下一步的临床试验以评估治疗效果。此外,我国淋球菌对一线治疗用药头孢曲松和(或)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亟需监测敏感性变化情况。

曾艳平[3](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大量移民、HIV患者数量的增加及耐药菌株的传播,给全球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大国,患者数量占全球结核总数的17%,防控形势严峻。脊柱结核作为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骨与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及最严重形式。该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小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脊柱交界区结核,是处于脊柱特殊区域的结核,其发生在脊柱应力过渡区,存在进展为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的高风险,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脊柱交界区结核可分为:颅颈交界结核、颈胸交界结核、胸腰交界结核及腰骶交界结核,其中胸腰椎交界结核最为常见,颅颈交界结核最为少见。目前,脊柱交界区结核的治疗并无相关指南。一般认为,轻、中度脊柱交界结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即:抗结核化学疗法、全身营养支持、部分制动)达到治愈效果。对于合并脊柱不稳、神经功能损害、大面积椎旁脓肿、严重后凸畸形,以及耐药结核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且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症及优缺点。各脊柱交界区结核存在局部解剖结构、承力特点、病灶范围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标准,而当前其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少,严重影响着手术医生的决策。本研究通过三个部分研究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各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各手术入路方式的适应症,以期能够帮助医道同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为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手术治疗和科研交流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一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颈胸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5例;B组,后入路,共18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2例。三组中共36例术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NDI、JO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16.6 y、15.7±13.2 mon、21.4±9.7d,B组分别为26.4±12.9 y、21.8±13.0 mon、28.4±8.2 d,C组分别为31.3±15.9 y、23.4±12.8mon、26.3±6.8 d,各指标组间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分别为244.4±117.6 min、373.4±433.7 ml,B组为218.0±47.0 min、222.2±134.2 ml,C组为374.8±43.6 min、741.7±281.1 ml。三组中C组失血量最大,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2.9±23.5 mm/h、9.7±5.6 mm/h;B组,45.9±29.1 mm/h、5.7±3.1mm/h;C组,61.3±27.2 mm/h、6.3±3.4 mm/h。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15.7±10.6°、10.4±9.3°及11.0±7.7°;B组,19.8±7.7°、10.0±3.1°及11.0±3.2°;C组,13.8±5.3°、7.6±2.9°及8.3±2.8°。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明显改善,与各组术前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同样,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JOA和NDI值,与术前相比,数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第二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2例胸腰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7例;B组,后入路,共57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28例。三组中共46例术前伴发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中,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35.5±13.6 y、20.3±13.0 mon、22.4±4.7d,B组为42.5±15.6 y、18.8±13.7 mon、19.8±8.3 d,C组为35.7±14.2 y、23.4±10.6mon、27.5±10.9 d。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2.7±91.6 min,B组为319.4±137.0 min,C组为434.8±121.4 min,结果显示三组中C组平均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A组术中失血量为923.8±421.3 ml,B组为967.5±813.5ml,C组为1157.1±994.6 ml。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53.9±25.0 mm/h、9.5±5.6 mm/h;B组,46.1±27.6 mm/h、12.4±11.9 mm/h;C组,49.2±27.0 mm/h、11.6±10.6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22.8±8.8°、14.9±5.3°及18.3±6.3°;B组,21.5±10.8°、7.4±4.9°及10.3±5.4°;C组,23.4±14.7°、9.7±6.0°及12.8±7.6°。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腰骶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4例;B组,后入路,共25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3例。三组共19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为37.4±13.3 y、16.6±14.8 mon、16.6±4.3d,B组为42.7±15.2 y、23.1±25.1 mon、26.3±6.8 d,C组为33.5±13.5 y、20.3±11.4 mon、23.6±7.6 d。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为181.2±77.2 min、375.3±271.4 ml,B组为320.0±169.1 min、910.0±861.9 ml,C组为454.1±154.3 min、1046.2±598.1 ml,结果显示三组中A组术中失血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与B、C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8.1±28.2 mm/h和13.3±16.3mm/h;B组,39.6±25.3 mm/h和21.0±22.5 mm/h;C组,52.8±32.3 mm/h和21.0±28.9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分别为:A组,34.4±11.6°、36.7±6.5°及36.1±8.1°;B组,31.3±12.6°、34.6±7.8°及33.5±8.5°;C组,25.8±8.2°、34.3±6.8°及32.7±5.6°。而三组腰椎生理性前凸角(L1-S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45.0±14.7°、48.5±13.2°及47.6±12.5°;B组,40.2±16.2°、45.0±12.4°及43.7±13.7°;C组,31.8±15.6°、37.2±13.6°及36.5±13.2°。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腰骶角和腰椎生理性前凸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进行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后入路适应症狭窄,应选择性使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创伤大、手术技能要求较高,需严格把握其适应症,而前入路疗效好且其适应症较广;2、对于胸腰椎交界区结核,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实现病灶的清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脊柱的稳定及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后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适应症广的特点,而对于前方巨大脓肿、多节段病变及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3、前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交界结核,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其适应症广,而对于严重后凸畸形或前中柱破坏严重仅通过前路难以有效固定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病灶位于后柱而无前方大脓肿的患者可采用后路手术;4、单靠任一手术入路不能治疗所有脊柱交界区结核患者,每种入路方案都有其适应症,应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一般情况及术者的熟悉程度综合考虑。

刘锋[4](2020)在《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早发(EOS)和晚发(LOS)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标准分EOS和LOS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临床转归及病原学特点。结果:1.4年共收治败血症新生儿232例,男性151例,女性81例,EOS85例,LOS147例;早产儿54例,足月儿176例,过期产儿2例,低出生体重儿42例,正常出生体重儿181例,巨大儿9例;最大胎龄者42.14周,最小胎龄者26.42周,最大出生体重者4300g,最小出生体重者950g。EOS平均胎龄38.10±2.55周,平均出生体重2972.18±655.39g;LOS平均胎龄37.60±2.92周,平均出生体重2965.92±678.11g,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在两组无差异(P>0.05)。232例患儿平均住院天数14.53天,治愈好转率87.93%,死亡率6.47%;EOS平均住院天数11.65天,治愈好转率87.06%,死亡率5.88%;LOS平均住院天数16.21天,治愈好转率88.44%,死亡率6.80%,LOS住院时间长于EOS(P<0.05)。2.孕母妊娠合并症和(或)并发症90例,羊水污染47例,窒息21例,脐带、胎盘异常19例,胎膜早破17例,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OS宫内窘迫者6例多于LOS3例(P<0.05)。住院期间有创操作(气管插管、PICC置管、两项操作),LOS患儿分别有23例、9例、12例,EOS患儿分别有13例、0例、1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黄疸154例,花斑纹、脓点101例)、反应低下117例、消化系统症状(吃奶差66例,腹泻24例)、发热77例、呼吸系统症状(血氧下降49例,肺部啰音伴咳嗽26例,呼吸暂停15例)多见,其中反应低下、发热、吃奶差、腹泻及肺部啰音伴咳嗽易发生在LOS,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LOS在并发贫血(47/64)、肺炎(33/47)、皮肤感染(27/39)、化脓性脑膜炎(7/8)、NRDS(20/30)、PLT减少(12/16)、肺出血(6/7)、MODS(3/5)等发生率较EOS高,并发贫血在两组间比较P<0.05,其余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WBC计数异常者40例(17.2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者76例(32.76%),CRP升高者62例(26.72%),PLT减少16例(6.90%),心肌酶CKMB升高63例(27.1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CRP升高在LOS多见(P<0.05);心肌酶谱CKMB升高多见于EOS(P<0.05)。PLT减少患儿有14例并发多种严重疾病(呼吸衰竭11例、NEC2例、休克6例、肺出血4例、MODS4例等),8例最终死亡,占全部死亡53.33%。5.232例患儿有177例血培养共培出183份致病菌,阳性率(76.29%),革兰阳性菌154份,其中CNS122份(包括表皮葡萄球菌96份、人葡萄球菌亚种6份、溶血葡萄球菌8份等)。革兰阴性菌21份,其中大肠埃希菌11份,肺炎克雷伯杆菌3份;另培养出8份真菌。阳性菌耐药主要以青霉素(64.94%)、苯唑西林(55.84%)、红霉素(51.95%),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6.36%)、头孢曲松(33.77%)耐药率也较高;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达托霉素敏感性好。阴性菌对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于30%,对青霉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碳青霉烯类药物均只有1例耐药。结论:1.近4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以LOS为主,以正常胎龄、出生体重为主。LOS患儿住院时间长于EOS,新生儿败血症的治愈好转率为87.93%,病死率为6.47%,平均住院天数14.53天。2.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反应低下、发热、吃奶差、腹泻、肺部啰音伴咳嗽表现对LOS的早期判断有参考价值。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CRP可作为LOS的诊断参考指标,PLT水平可用于评估败血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4.近4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代表的阳性菌为主,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目前首选药物为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碳青霉烯类可作为二、三线药物。

魏李琦[5](2020)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不同Wagner分级糖尿病足患者细菌感染分布及其药敏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探究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不同Wagner分级糖尿病足患者细菌感染分布及其药物敏感耐药情况,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9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0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是否合并糖尿病并发症),各相关临床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纤维蛋白原(FIB)],无菌采集糖尿病足溃疡标本,并使用我院全自动病原体鉴定系统进行微生物鉴定,根据检验科回报的糖尿病足部分泌物培养以及抗生素敏感、耐药结果,将患者按照检出的细菌种类结果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菌)、革兰氏阴性菌(G-菌)、真菌三组,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Wagner分级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分离病原菌及其抗生素敏感和耐药特点。结果:1.206例患者中,共有83例为培养菌株阳性,阳性率为40.29%,共计分离病原菌菌种数为24,其中G+菌感染54例(65.06%),G-菌为26例(31.33%),真菌3例(3.61%)。G+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6例,占G+菌的48.15%)和表皮葡萄球菌(9例,占G+菌的16.67%)为主。G-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例,占G-菌的26.92%)和普通变形杆菌(5例,占G-菌的19.23%)为主。2.对比我院G+菌、G-菌的一般临床资料,从性别、年龄、病程、WBC、NEU#、HbA1c、FPS、UA、TC、TG、HDL-C、LDL-C、ESR、FIB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变量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变量间,CRP、PCT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收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80例)与未感染组(123例),除外真菌感染3例,将感染组与未感染组进行炎症因子的统计学分析,感染组患者的WBC、NEU#、CRP、PCT、FIB、ESR较未感染组增加,且随着Wagner分级升高,感染程度增加,两组变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绿林可霉耐药率最高,均为92.31%,而对青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76.92%、69.23%,而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为100.0%,而对绿林可霉素、青霉素、四环素耐药率为77.78%、77.78%、66.6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0%,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则为88.89%。另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对利奈唑胺、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呋喃坦啶、庆大霉素、环丙氟哌酸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6.15%、96.15%、92.31%、88.46%、84.62%、80.77%、80.77%,而表皮葡萄球菌则对利福平、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敏感率较高,分别为100.0%、88.89%、66.67%、66.67%。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氟哌酸表现为完全耐药,对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1.43%、71.43%、42.86%,普通变形杆菌对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头孢唑林完全不敏感,而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率分别为:40.0%、40.0%、20.0%。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复方新诺明敏感率高达100.0%,而对舒普生、氨曲南、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分别为57.14%、71.43%、57.14%、42.86%、85.71%。普通变形杆菌对氨曲南、环丙氟哌酸完全敏感,而对头孢曲松钠、复达欣、头孢替坦、复方新诺明、亚胺硫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40.0%、40.0%、40.0%、60.0%、80.0%。另外,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耐药率为100.0%,对咪康唑、益康唑敏感率为100.0%。结论:1.我院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患者主要为G+菌为主,其次为G-菌,真菌较少,未培养出混合感染菌;2.Wagner分级≤2时,主要以G+菌感染为主,随着Wagner分级的上升,感染加重,分离菌谱渐渐由G+菌为主转变为G-菌为主,且菌种逐渐丰富。3.G+菌主要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红霉素、绿林可霉素、青霉素、四环素耐药;G-菌主要对氨曲南、复方新诺明敏感,对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

海岩[6](2020)在《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类与感染动物接触或剥食染疫动物而感染,导致人群发生皮肤性或肠型炭疽,继而可转为肺炭疽,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内蒙古是炭疽疫情的多发地区,特别是畜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畜间炭疽疫情时有发生,已成为当地人群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内蒙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炭疽杆菌的遗传进化特征。本研究基于1956~2018年间内蒙古地区的炭疽报告病例资料,从人间炭疽的三间分布、患者的性别、年龄特征、疫情变化规律等多角度探究内蒙古地区人间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此外,将从患者分离的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调查内蒙古炭疽杆菌的遗传多态性、菌株间的流行病学关联性以及起源进化。这不仅为全面了解内蒙古地区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内蒙古地区人畜间炭疽防控和检测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经内蒙古炭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该地区人间炭疽经历了三个流行阶段和8个流行高峰,而短期集中暴发是我区炭疽流行的独特特征。在炭疽的三个流行时期内,农牧民的所占比例呈现逐渐增加,而其他职业则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职业分布特征呈现出由早期的以多种职业分布变为当前的农牧民为主的特征。发病年龄范围呈现逐步由宽变窄的趋势,而且多发年龄组趋于稳定在30~60岁组。此外,暴发流行次数逐步减少,暴发所涉及的病例数也明显的下降。该结果表明内蒙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趋势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病率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以农牧民为主,而且流行时间较为集中。2.对临床样本进行细菌学及血清学检验和病例特征分析,对查明传染源和患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2010年~2018年间共采集可疑患者的各类标本248份,共分离到炭疽杆菌27株,分离率为10.89%。对病灶直接按压制片染色镜检和采集后涂片染色镜检均可以用于炭疽样本的初步镜检。成熟的菌落在低倍显微镜观察可见卷发状花纹,是炭疽杆菌典型的生物学特征,可对疑似菌株做出初步判断,但需用噬菌体裂解实验和青霉素抑菌试验鉴定。此外,荧光定量PCR验证检测有时效性。该试验结果表明,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测和病例特征分析可为炭疽疫情的判定提供科学参考。3.对内蒙地区疫情现场分离的炭疽杆菌分离株进行SNP基因分型分析,这对揭示菌株的遗传进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结果发现在内蒙古地区分离株菌中8个SNP位点,如A.Br.006、A.Br.007、A.Br.009、B.Br.001、B.Br.002、B.Br.003、B.Br.004和A/B.Br.001均无 SNP 多态性,但是其余 5 个 SNP 位点,如 A.Br.001、A.Br002、A.Br.003、A.Br.004和A.Br.008在不同菌株间呈现出SNP多态性。基于炭疽芽胞杆菌的SNP聚类分析表明,36株试验菌株可聚为4个类群,依次为A.Br.Ames、A.Br.001/002、A.Br.Aust94和A.Br.008/009亚群,其中18株均属于A.Br.Ames亚群,而16株则属于A.Br.001/002亚群。另外各有1株炭疽杆菌分别属于A.Br.Aust94和A.Br.008/009亚群。本试验初步的阐明了我区分离的炭疽杆菌的SNP多态性特征,确定了主导SNP基因型。4.MLVA-15基因分型方法国内外常应用于炭疽的暴发流行和溯源调查研究领域。本试验采用该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分离的36株炭疽杆菌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菌株间存在的的流行病学相关性。该试验结果表明,15个VNTR位点中有3个位点vrrB1,CG3和VR12在内蒙古分离株扩增结果全部相同,其余8个位点,如vrrA、vrrB2,vrrC2、VR16、VR17、VR19、VR32和VR35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剩余4个位点,如pXO1-aat、pXO2-at、vrrC2和VR23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此外,36株炭疽杆菌聚类为12种MLVA基因型,其中5个为共享基因型,提示菌株间可能存在流行病学相关性;另7个为独特基因型,并且每个基因型仅出现于1株炭疽杆菌;除变异度较大的pXO1-aat和pXO2-at位点,所有菌株可被分为5个型,而增加这两个位点使基因型别从5个增加到12个。该试验结果有助于内蒙古菌株与其他地区菌株的鉴定,为疫情的溯源调查提供依据。5.炭疽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分析是最终全面系统了解炭疽杆菌相关的遗传进化特征研究的最佳方案。本试验对内蒙古地区分离的7株炭疽杆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炭疽杆菌分离株的核心基因组较为稳定,但基因组呈现开放的状态,能够以多种方法获得新基因,经预测其中BA130和BA132获得了较多的新基因。基于核心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7株炭疽杆菌分为2组(A和B),A和B组的菌株分别来自赤峰和兴安盟。其中B组包括5株菌,4株为分离自患者(BA125,BA 130,BA 132 和 BA168),1 株分离自病牛(BA77),并且 BA77,BA125和BA130呈现相同的A.Br.001/002基因型,提示菌株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此外,内蒙古的菌株与日本和南韩的炭疽杆菌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为了解亚洲炭疽杆菌的遗传进化溯源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刘洋[7](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顾嘉程[8](2020)在《神经外科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分布及诊疗手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某综合性三级医院神经外科近年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感染病原体分布及耐药状况;探究脑脊液(CSF)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 NGS)在神经外科相关CNS感染诊断中的诊断效能与应用价值;探讨替加环素脑室内注射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致CNS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1)回顾性调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单位的神经外科相关CNS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性别、年龄、神经系统原发病、CNS感染类型、住院病区、CSF微生物培养菌株与药敏结果。(2)前瞻性纳入2018年8月~2020年1月本单位的高度怀疑存在CNS感染但缺乏病原学结果的患者,采集CSF行m NGS与微生物培养同步检测,分别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3)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9月本单位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致严重CNS感染后行替加环素脑室内注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注射的前3d(T1)、后1d(T2)、后3d(T3)、后7d(T4)、后14d(T5)、后21d(T6)、后28d(T7),记录体温、全血白细胞计数和CSF的白细胞计数、葡萄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培养结果等感染指标。在T1和T6时点,记录肌酐、氨基转移酶、神经系统局灶症状等不良反应指标。结果(1)合计调查住院患者7768例。发生CNS感染163例,发病率2.10%,其中脑室膜炎149例(91.41%),脑脓肿14例(8.59%)。脑室膜炎及整体CNS感染在重症监护病区发病率高于普通病区(均p<0.001)。颅脑创伤及CNS肿瘤患者的CNS感染发病率高于平均(p<0.001)。获得CSF微生物培养阳性结果35例,阳性率21.47%,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革兰阴性菌19株;各型耐药菌比例均较高。(2)合计纳入行同步检测患者22例。男性15例,平均50.8岁。22例检测时,可明确CNS感染临床诊断12例,其中m NGS阳性10例,微生物培养阳性3例。m NGS与微生物培养的灵敏度分别为83.3%、25.0%,特异度均为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9%、7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50.0%,Youden指数分别为0.733、0.15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p<0.001)、0.575(p=0.362)。(3)合计回顾行替加环素脑室内注射治疗患者9例。男性8例,平均37岁;颅脑创伤7例,自发性脑出血1例,脑梗死致脑疝1例。在T2~T7时点,体温及全血白细胞计数均较T1时降低(p<0.05)。CSF白细胞计数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7时点,CSF葡萄糖含量均较T1时升高(p<0.05)。在T2~T4、T6、T7时点,CSF蛋白质含量均较T1时降低(p<0.05)。CSF培养在T5时点及以后转阴率稳定于88.9%。注射前后,患者的肌酐与氨基转移酶均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出现癫痫发作一次,其余神经系统局灶症状未见。经随访,1例死亡,2例感染再发,6例未复发。结论神经外科相关CNS感染并不少见,不同病区、不同神经系统原发病的CNS感染发病率存在差异。CSF微生物培养阳性率较低,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菌比例均较高。m NGS较微生物培养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对神经外科相关CNS感染有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诊断技术的必要补充。行替加环素脑室内注射后,患者的全身及CSF感染指标整体趋于好转,CSF培养逐步转阴,不良反应少见,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致严重CNS感染具有应用价值。

何金[9](2020)在《二期翻修术治疗细菌培养阴性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而其中细菌培养阴性的PJI(Culture-Negative PJI,CN-PJI)的临床特点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缺乏相应指导给PJI的诊治带来巨大挑战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与培养阴性患者之间的临床表现、炎性指标、并发症等特点进行研究,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CN-PJ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二期翻修术治疗细菌培养阴性/阳性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细菌培养阴性的假体周围感染提供相关循证依据及支持。方法:我们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计72个月之间在我院关节外科行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因慢性感染行二期翻修患者病例。分析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其中49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诊断标准可确诊为PJI。依据术前、术中多次对致病菌的阴性或阳性培养结果,分为细菌培养阴性组(Culture-Negative PJI,CN-PJI)组及细菌培养阳性组(Culture-Positive PJI,CP-PJI)组。对比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含BMI、年龄等)、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抗生素使用情况、假体中位生存、两期翻修等待时间等,统计CP-PJI组中细菌培养的结果,采用Logistic模型统计分析细菌培养阴性的相关危险因素。CN-PJI组及CP-PJI组患者均采用带抗生素骨水泥的二期翻修术,术后联合、规律、足疗程使用抗生素治疗。术后随访观察再感染率等并发症情况。结果:PJI患者共49例,其中细菌培养阴性组16例,细菌培养阳性组33例,培养阴性率占32.7%。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中年龄、体温、合并手术创伤史、糖尿病史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其余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术前使用抗生素(OR=11.03,P=0.0067)为高危因素。CN-PJI组术前使用抗生素比例更高,CN-PJI组术前CRP为2.42±1.89 mg/dL,ESR为36.80±21.47 mm/h均显着低于CP-PJI组的5.53±3.41mg/dL和58.36±31.72 mm/h,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N-PJI组假体生存时间为2108个月,中位时间43个月;CP-PJI组为15天48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两组假体生存时间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N-PJI组两次翻修术时间间隔为42.4±10.3天,CP-PJI组为53.9±14.9天,两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CP-PJI组细菌培养结果中葡萄球菌属为主要的PJI致病菌,术后随访CN-PJI组的再感染率与CP-PJI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CN-PJI组难于培养致病菌,培养前使用抗生素是其危险因素。CN-PJI组经二期翻修术,植入含有万古霉素加庆大霉素或美罗培南的骨水泥占位器,术后规律联合使用抗生素能达到有效的感染控制率,无并发症。CN-PJI组临床表现及随访预后效果优于CP-PJI组。因此,PJI的培养阴性并不总是治疗的不良预后因素。

程军[10](2020)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脏瓣膜组织中病原菌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致死率高、并发症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主要依赖血培养及培养阳性结果所提供的药敏数据。然而,培养前使用抗生素,部分IE病原体为苛养菌及胞内菌等因素致使传统培养方法阳性率低,培养周期长。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为新一代的测序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检测周期短,可以同时检测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混合感染的优势。mNGS可以直接检测样本中的病原体,从而绕开了传统培养的过程,克服了传统培养方法阳性率低,培养周期长的不足。目前使用mNGS技术检测人类体液中病原菌的报道较多,但是其在IE诊断应用中的报道极少。本研究旨在评估mNGS技术在检测IE患者心脏瓣膜中病原菌的应用价值,为IE的诊断和术后治疗提供帮助。根据改良Duke标准,我们对20例确诊IE患者和7例排除IE的患者的瓣膜组织在进行传统培养的同时,应用mNGS技术直接检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摘除的瓣膜组织上的病原菌,并将其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瓣膜培养及病理涂片染色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mNGS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85.7%,95.0%和85.7%,与之对应为血培养的30.0%,100%,100%,30.0%,瓣膜培养的10.0%,100%,100%,and 28.0%和病理革兰染色的 77.8%,100%,100%,63.6%。我们得出结论,和传统培养方法相比,mNGS检测IE瓣膜赘生物的灵敏度更高,周转时间更短。mNGS对IE的诊断,尤其是培养结果为阴性的疑似IE的诊断和及其术后预防复发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二、青霉素皮肤药敏试验假阴性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霉素皮肤药敏试验假阴性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缩略词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患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
    2.2 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
    2.3 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2.5 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
    2.6 病原菌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发病情况分析
    3.2 临床表现、局部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3.3 临床转归分析
    3.4 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各种炎症标志物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2)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
    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论文相关综述 全球淋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网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庆大霉素治疗淋病及药物敏感性监测的进展
    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论文相关论着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改良的微量稀释法用于淋球菌药敏检测的多中心评估研究
    深圳市2010-2017年淋球菌药敏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在读期间参加的会议和培训班
    在读期间参加的现场实习
致谢

(3)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3.1 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典型病例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耐药结核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结核疫苗研发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室检查与设备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
    3.3 临床表现
    3.4 实验室检查结果
    3.5 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情况
    3.6 病原菌及药物耐药性分析
        3.6.1 血培养病原菌
        3.6.2 痰培养、脑脊液、导管尖端及其他无菌腔隙液病原菌
        3.6.3 病原菌耐药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2 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
    4.3 临床表现
    4.4 实验室检查
    4.5 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情况
    4.6 病原学构成及药物耐药
        4.6.1 病原菌构成
        4.6.2 病原菌耐药情况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5)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不同Wagner分级糖尿病足患者细菌感染分布及其药敏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6)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炭疽概述
    1.2 炭疽的病原学
    1.3 炭疽的流行病学
        1.3.1 传染源
        1.3.2 传播途径
        1.3.3 易感性
    1.4 炭疽的致病性及临床特征
        1.4.1 炭疽的致病性
        1.4.2 炭疽的临床特征
    1.5 炭疽流行概况
        1.5.1 世界炭疽流行特点
        1.5.2 中国炭疽流行现状
    1.6 炭疽杆菌的分子分型概述
        1.6.1 脉冲场凝胶电泳
        1.6.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1.6.3 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
        1.6.4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
        1.6.5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
    1.7 炭疽杆菌基因组概述
    1.8 炭疽芽胞杆菌质粒的相关特征
    1.9 炭疽疫苗研究进展
        1.9.1 Sterne减毒苗
        1.9.2 无荚膜减毒株
        1.9.3 灭活的无细胞炭疽疫苗
        1.9.4 高温致弱毒株(cap~+ tox~-)
        1.9.5 保护性抗原(PA)成分疫苗
        1.9.6 新型炭疽疫苗
    1.10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内蒙古自治区1956~2018年炭疽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1.2 数据资料来源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疫情概况
        2.2.2 内蒙古炭疽流行病学特征
        2.2.3 炭疽暴发疫情病例类型及传播途径
    2.3 讨论
    2.4 小结
3 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8年炭疽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病例诊断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标本采集
        3.2.2 涂片制备与染色
        3.2.3 菌株的分离鉴定结果
        3.2.4 菌种保存
        3.2.5 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
        3.2.6 ELISA检测IgG抗体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炭疽芽胞杆菌SNP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1.4 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 炭疽芽胞杆菌MLVA15分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仪器
        5.1.2 菌株来源
        5.1.3 主要试剂
        5.1.4 方法
        5.1.5 PCR产物的检测
        5.1.6 指标串联重复数的确定(等位基因重复数确定)
        5.1.7 等位基因(重复数)确定的方法
        5.1.8 聚类分析
    5.2 结果
        5.2.1 VNTR位点的PCR扩增结果
        5.2.2 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内蒙古炭疽芽胞杆菌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生物安全及主要仪器
        6.1.2 主要试剂
        6.1.3 方法
    6.2 结果
        6.2.1 基因组组成特征
        6.2.2 炭疽杆菌的RNA组成特征
        6.2.3 炭疽杆菌的核心基因组特征
        6.2.4 炭疽杆菌的KEGG分析结果
        6.2.5 炭疽杆菌的COG分析结果
        6.2.6 炭疽杆菌的泛基因组分析结果
        6.2.7 核心基因组聚类分析结果
        6.2.8 全国炭疽杆菌的核心基因组聚类分析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7 讨论
8 结论
9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小结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2.3 讨论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2.4 小结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标本来源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神经外科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分布及诊疗手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神经外科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耐药性分析
    1.1 引言
    1.2 方法
        1.2.1 医疗单位情况
        1.2.2 数据库建立
        1.2.3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1.2.4 流行病学指标的收集
        1.2.5 病原学指标的收集
        1.2.6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住院患者及CNS感染患者整体资料
        1.3.2 年度分布
        1.3.3 性别及年龄分布
        1.3.4 病区分布
        1.3.5 神经系统原发病分布
        1.3.6 病原体分布
        1.3.7 耐药性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用于神经外科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效能评价
    2.1 引言
    2.2 技术路线
    2.3 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患者的选择与诊断标准
        2.4.2 采集CSF样本
        2.4.3 微生物培养方法
        2.4.4 mNGS方法
        2.4.5 比较指标的收集
        2.4.6 统计学方法
    2.5 结果
        2.5.1 患者一般资料
        2.5.2 mNGS结果
        2.5.3 微生物培养结果
        2.5.4 mNGS与微生物培养的诊断效能比较
    2.6 讨论
    2.7 结论
第三部分 替加环素脑室内注射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1 引言
    3.2 设备材料
    3.3 方法
        3.3.1 一般资料
        3.3.2 脑室内注射途径建立方法
        3.3.3 替加环素脑室内注射方法
        3.3.4 观察指标
        3.3.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疗效
        3.4.2 不良反应
        3.4.3 整体疗效与随访
    3.5 讨论
    3.6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9)二期翻修术治疗细菌培养阴性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脏瓣膜组织中病原菌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技术路线
4. 材料与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7.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9. 参考文献
10. 本研究的部分原始数据
综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前言
    1. IE的发病机制
    2. IE的流行病学
    3. IE的分类
    4. 引起IE的致病菌
    5. IE的临床表现
    6. IE的病理学特征
    7. IE的诊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本研究所涉及的缩略语
附录Ⅱ: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的“金标准”--改良Duke标准
附录Ⅲ 本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会议
致谢

四、青霉素皮肤药敏试验假阴性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D]. 齐越涛. 大理大学, 2021(09)
  • [2]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D]. 刘经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D]. 曾艳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D]. 刘锋. 南昌大学, 2020(08)
  • [5]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不同Wagner分级糖尿病足患者细菌感染分布及其药敏情况分析[D]. 魏李琦. 延安大学, 2020(12)
  • [6]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D]. 海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7]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神经外科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分布及诊疗手段研究[D]. 顾嘉程.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二期翻修术治疗细菌培养阴性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研究[D]. 何金.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9)
  • [10]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脏瓣膜组织中病原菌的应用价值研究[D]. 程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标签:;  ;  ;  ;  ;  

青霉素皮肤药物敏感性试验假阴性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