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顺福曹铭华吴明超(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景德镇3330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047-02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3月20日~2009年11月20日152脑血管造影的病例,分析术程中注意事项,总结出经验教训。结果152例造影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100例,动脉瘤10例,MoyaMoya病2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1例,阳性检出率75%。其中5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3例出现迷走反射,无一例血管夹层及远端栓塞情况发生。结论DSA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等多部门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病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是目前评价脑血管的唯一“金标准”[1]。近年来,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逐渐得到了医务界和众多患者的认可,然而,DSA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在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术后观察护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本文就我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3月20日~2009年11月20日在多学科配合下所做的152例DSA的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设备与材料菲利普800mA血管造影机、动脉穿刺针、18CM5F动脉鞘,RC1/2单弯造影导管、猪尾PIG5F/100CM造影导管,035/150J型超滑导丝,优维显300造影剂等。
1.2病例选择152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病区患者,均在我院导管室行全脑血管造影,年龄12-79岁,男性94例,女性58例,其中113例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138例术前行头CT检查,3例TIA或发病未超过六小时就诊,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脑出血。
1.3术前准备与患者沟通、宣教,了解并排除严重心肾疾患及出血性疾患,常规检验血常规、输血系列、血糖、血脂、血小板、出凝血时间、BUN等。会阴部双侧腹股沟备皮,碘过敏试验,术前禁食,术前30min安定10mg肌注。
1.4操作方法均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常规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5F或6F动脉血鞘,造影管早期用猪尾巴造影导管,后期用单弯造影导管。缺血性疾病:置鞘成功后肝素化,出血性疾病:急性期不作肝素化。造影剂为碘海醇。常规正位及侧位,必要时给予3D检查。术毕拔鞘后压迫止血15~20min,1公斤盐袋压迫6小时,并制动24小时。
1.5术后观察处理加强护理,观察局部有无渗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严密监测术后病情变化,定时评价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急查颅脑CT,做好病程记录及护理记录。
2结果
2.1152例造影结果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100例,动脉瘤10例,MoyaMoya病2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1例,阳性检出率75%。其中12例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4例行动脉瘤弹簧圈填塞术,1例动静脉瘘口填堵术。
2.2其中5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3例出现迷走反射,无一例血管夹层及远端栓塞情况发生。
3讨论
3.1患者教育本文152例患者,术者在术前反复与家属及患者本人进行沟通,将操作过程简明扼要的、通俗化的以逐个步骤的方式全部解释给病人。术前谈话讲究质量,不走过场,并通过“访问与被访问”的方法释放患者的紧张情绪,即在患者群中引导待术者与术毕者见面,彼此交流手术前后的感受,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骤引起的身体反应均预先提醒患者,如:“准备消毒了,您可能感觉有点凉”“给您扎一麻药针,您可能感觉一点痛,正在推麻药,您局部是否有点憋胀?”“要主动脉弓造影了,您马上感到肛周有点痒,臂部有点热”等消除了患者的恐惧不安,使患者与本人紧密配合,从而减少了重复操作,减少了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DSA的并发症。本文中有部分患者在术后压袋制动中出现了一定的躁动情绪,其中3例患者因无法忍受长时间的下肢固定,情绪波动较大,再次使用镇静剂后好转,这是术前教育所忽视的一点
3.2局麻与穿刺笔者认为,局麻时以皮肤和动脉两侧为主,其余部位很快就能侵润,利多卡因不必推注过多,否则动脉搏动减弱,影响穿刺。分离皮下也不易过大,最好分离成一“窦道”达动脉靶点,利于残血排出,术后不会出现大面积皮下瘀斑。本文152例中只有5例皮下血肿,一周后自行消失。规范操作的同时,动脉鞘的置入要做到以下三点,确保管鞘在真腔内:①穿刺成功后,观察到的“标血”要有力;②导丝进入时感觉畅通、无阻力;③置入动脉鞘打开开关后,回血满意。
3.3导管造作
3.3.1主动脉弓造影全脑血管造影应从主动脉弓开始,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及时了解弓上血管变异情况,为下一步导管进入提供帮助,同时,又可以初步观察到弓上血管开口情况,如有开口处狭窄或斑块,做到提前预防。另外,主动脉弓造影必须使用猪尾导管,不能随意应用其它导管替代。导管在进入或退出时均应充分使用超滑导丝,避免出现血管的损伤及血管壁小栓子的脱落。
3.3.2导管的进入应在导丝导引下和透视下进行,我院152例中,有3例出现迷走反射,1例在用猪尾巴行主动脉弓造影时出现,持续3分钟,吸氧后即缓解,另2例因为手术后肝素给予较多,压迫时间较长,给予阿托品1mg静脉推注,5分钟后完全缓解。本组病例中未见远端血管栓塞、出血等情况。笔者认为,介入操作的每一步骤均充满了较大的风险,必须时刻小心谨慎,克服麻痹侥幸心理。特别是初学者更应慎重。导管一旦进入体内,必须遵循先铺设“铁轨”后小心“开车”,即“导丝在前,导管慎跟”的原则。
3.3.3血管痉挛的问题DSA操作过程中引起血管痉挛较常见,许多学者对此有报道[2],多数人认为主要是插入导管刺激血管所致。本组病例中未出现血管痉挛,说明只要细心可以避免。我们体会:要避免或减少血管痉挛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导管在血管内滞留时间不宜过长,操作不能过分重复。②椎动脉造影时发生痉挛机率最高,应引起高度注意。③导管不宜过深,特别是椎动脉,导管进入开口即可,不要深插。若遇单椎动脉或非优势侧椎动脉,忌进入,改在锁骨下动脉造影。④一旦出现血管痉挛,应立即将导管撤回“母血管”,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后,造影观察,必要时应用适量罂粟碱及尼莫地平等。
3.3.4“血栓及栓塞”事件的防止本组180例患者无1例发生血栓或栓塞事件。我们体会只要严格遵循操作常规,完全可以避免事件的发生。①动脉鞘、导管、导丝型号要匹配。②术前应用肝素盐水(生理盐水500ml+肝素钠1.25万U)浸泡导丝,并对动脉鞘、导管冲洗,肝素水封管。③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快捷。④注意高压注射器气泡的排出,每次与导管连接时要使用‘半月—半月’技术。⑤提高导丝使用率,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⑥导丝在导管内停留时间不超过90秒,平均90~120秒冲洗一次导管,使导管内保持肝素盐水。⑦每次导管调整至靶血管后,在冲洗导管前均应先回抽2ml血,并观察是否有凝血块,如回抽困难应立即将导管拔除体外进行冲洗。⑧对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不进行肝素化的患者尽量由熟练的医师操作,减少术中时间,同时对于老年患者及难以进入的血管不要求完美,安全永远是第一,可以选择远端“照射”行造影,也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3.4术后拔鞘与压血术后压血也相当重要,特别是初学者一定要重视这一步,我们采取了两种压血方法:三指压血法和器械压血法,三指压血法是以中指为着力点,食指和无名指辅助,特点是:灵活性大,一旦中指着力点不准确,可立即将力量转移到食指和无名指,适用于较肥胖的患者;器械压血法是以一端大小约4×1.5cm为接触压迫点,另一端为手持半椭圆面,用手指触摸内口后,持续压迫。特点是较省力,避免长期手保持一种姿势造成手部不适。但必须要求着力点寻找准确,初学者慎用。注意点:①着力点应准确,最好由穿刺者本人拔鞘压血,以便于准确判断穿刺部位。②压迫时间为15-20分钟,前10分钟为重压期,后5-10分钟为轻压观察期。术后加压包扎并用1kg盐袋压迫5小时,穿刺侧下肢制动24小时。③术前术中应用较大量肝素钠的病人,应先停用肝素钠,并延缓2小时拔鞘。本组病例中有5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考虑原因是:患者术前连续静脉泵入肝素钠,术中操作再次频繁应用肝素冲洗导管,拔鞘时患者仍处在“肝素化”状态;术后患者不配合,穿刺侧下肢不能制动、同时我科刚开始开展,经验不足等。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3-67.
[2]刘新峰.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