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论文_廖婕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酸,丁酯,靶向,纳米,肿瘤,阿霉素,干扰素。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论文文献综述

廖婕洁[1](2019)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粘合剂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研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在妇科手术中给予患者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粘合剂的临床价值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妇科行开腹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4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缝合法,观察组则在术中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粘合剂。之后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术口愈合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经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粘合剂辅助缝合下,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为(2.45±1.71),对照组评分为(3.83±1.12);且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89%,对照组的则为31.1%,两组相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给予妇科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粘合剂不仅可显着优化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值得临床借鉴实施。(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5期)

詹晓雁,应灵妹,谈伟芬,吴小飞[2](2019)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治疗置管穿刺点非炎症性渗液1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治疗PICC穿刺点非炎症性渗液患者13例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该科留置PICC后出现渗液的患者13例,经多种方法处理无效后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观察使用效果。结果 13例带管患者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后均停止渗液,未出现过敏、感染症状,穿刺点附近和上臂无肿胀。结论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治疗PICC穿刺点非炎症性渗液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李雪,田柱,尹寿玉[3](2018)在《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界面缩聚法制备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以包封率或成型性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所制备的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按照最佳制备工艺制备的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呈圆整的球形,无黏连,平均粒径为68.7 nm,多分散系数为0.032 1,Zeta电位为-32.76 mV,平均包封率为78.85%.[结论]用本处方工艺制备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稳定、可行.(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吴科仕[4](2018)在《经窦道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改良胶封堵术在肠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窦道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改良胶封堵术在肠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肠瘘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并按随机分配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总例数为32例,采用保守治疗;研究组的总例数为33例,采用经窦道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改良胶封堵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相关指标及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研究组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与经口饮食的时间比研究组长,研究组的胃泌素与胃动素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肛门排气的时间、腹胀持续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经窦道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改良胶封堵术应用于肠瘘患者的治疗中,不仅能促进肠瘘的早日愈合,还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建议临床应用与推广。(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8年03期)

陈亚桥,伍林,童坤,丁建强,李泽亚[5](2017)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合成工艺的优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无溶剂法工艺的基础上,对医用胶粘剂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着重探讨了复合助剂用量、脱水剂加入时间和反应完成后体系的不同p H对该合成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助剂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合成工艺,并且最佳质量比为m(复合助剂)∶m(氰乙酸正丁酯)=0.05∶1;当脱水剂在反应前或反应完成后加入体系时,前者具有相对更好的单体收率;当采用磷酸调节反应完成后体系的p H至8.0~8.5时,单体收率相对最高。采用FT-IR(红外光谱)法和1H-NMR(核磁共振氢谱)法成功表征了单体的结构,并且体外抗菌性试验也证实了目标单体能初步达到临床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胶粘剂》期刊2017年12期)

朱明德,高永坤,高崇博,刘勇[6](2017)在《胆汁瘤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封堵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结肠癌术后26个月,胆汁瘤引流3个月来院复查"。患者于26个月前因升结肠癌肝转移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肝转移瘤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9次,微波消融(MWA)2次,其后发现胆汁瘤,大小11.5 cm×6.8 cm,多次CT复查大小无变化,1年后行胆汁瘤穿刺引流,引流出草绿色胆汁样液体约300 ml,其后每日引流量约100 ml,7 d后引流液浑浊,患者出现发烧症状,行引流液细菌培养,培养出(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孙晗,吕江维,张文君[7](2017)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药物载体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无免疫原性,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由其构成的纳米粒可运载不同的药物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且易通过化学或物理修饰实现药物靶向给药,是目前药物传输系统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作为载体在几种中药药物中的应用,旨在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的研究应用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商品学会第五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05-12)

杨莎莎,徐志文,王承东,李才武,朱玲[8](2017)在《重组大熊猫IFN-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的制备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制备并评价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重组干扰素γ(IFN-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球,本研究利用蛋白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了重组大熊猫IFN-γ蛋白,然后以PBCA为载药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大熊猫干扰素γ纳米微球(IFNγ-PBCA-NS),最后借助感染大熊猫流感病毒A/Panda/Sichuan/01/2011(H1N1)的昆明小鼠(Mus musculus)模型,通过灌胃和皮下注射药物初步评价了IFNγ-PBCA-NS的药效。结果表明,大熊猫IFN-γ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3.5 ku,所制备的大熊猫IFNγ-PBCA-NS外观规整,粒径在50~200 nm之间,跨距0.55,大小较均匀,包封率为56.7%,载药量为0.86%。灌胃和注射两种给药途径中,IFNγ-PBCA-NS组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均显着高于IFN-γ组(P<0.05或P<0.01)。显示IFNγ-PBCA-NS在小鼠体内有更好的缓释和抗病毒作用,可为进一步研究制备大熊猫多肽类药物微粒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吴金柱,蔡卫华,朱任飞,邵建国,窦志华[9](2017)在《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抑制原位移植性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在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将其分为生理盐水(NS)组、表阿霉素(EPI)组、EPI-BCA-MNPS组和EPI-PBCA-MNPS+磁场(EPI-PBCA-MNPS+MF)组进行实验;用药2周后解剖裸鼠,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计算抑瘤率,并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并分析组织中细胞增殖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肿瘤体积抑制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I-PBCA-MNPS+MF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EPI-PBCA-MNPS+MF组PCN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对裸鼠人肝癌模型有显着抑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吴金柱,蔡卫华,朱任飞,窦志华,邵建国[10](2016)在《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在大鼠肝脏组织中的靶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并进行表征,进一步分析该药在大鼠肝脏分布情况,研究其靶向性。方法在EPI-PBCA-NPS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微乳液反相界面聚合法制得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然后表征;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EPI组(表阿霉素组)、B组为EPI-PBCA-MNPS组;C组为EPI-PBCA-MNPS+磁场组,并分为两个亚组,实验中测定血浆中表阿霉素浓度即C非靶区肝组和测定肝脏内肝组织中表阿霉素浓度即C靶区肝组。每组15只,分别通过尾部静脉注射,观察各组靶向分布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及符合正态分布。检验水准a=0.05。结果 EPI-PBCA-MNPS粒径为(151.3±29.6)nm,分布均匀,胶体溶液长期稳定,平均包封率为(80.26±14.22)%,平均载药量为(14.64±2.13)%,饱和磁化强度为:0.34 KA/m;尾部静脉给药后,肝脏组织中表阿霉素浓度较高,其药物最高浓度提前至5 min,并明显减少了在脾中的分布情况,进一步使肝脏组织中的分布显着提高。在磁场环境中,C靶区肝组中表阿霉素浓度显着升高,并明显高于C非靶区肝、A组及B组(P<0.05)。结论 EPI-PBCA-MNPS具有较好的磁感应性,大鼠静脉注射并在磁场环境中能够显着提高表阿霉素在靶肝区聚集的程度,并进一步降低表阿霉素在其他非靶肝区聚集的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06期)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治疗PICC穿刺点非炎症性渗液患者13例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该科留置PICC后出现渗液的患者13例,经多种方法处理无效后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观察使用效果。结果 13例带管患者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后均停止渗液,未出现过敏、感染症状,穿刺点附近和上臂无肿胀。结论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治疗PICC穿刺点非炎症性渗液效果满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论文参考文献

[1].廖婕洁.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粘合剂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研究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詹晓雁,应灵妹,谈伟芬,吴小飞.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治疗置管穿刺点非炎症性渗液13例[J].中国乡村医药.2019

[3].李雪,田柱,尹寿玉.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8

[4].吴科仕.经窦道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改良胶封堵术在肠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18

[5].陈亚桥,伍林,童坤,丁建强,李泽亚.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合成工艺的优化探究[J].中国胶粘剂.2017

[6].朱明德,高永坤,高崇博,刘勇.胆汁瘤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封堵1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7

[7].孙晗,吕江维,张文君.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药物载体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C].中国商品学会第五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2017

[8].杨莎莎,徐志文,王承东,李才武,朱玲.重组大熊猫IFN-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的制备与评价[J].动物学杂志.2017

[9].吴金柱,蔡卫华,朱任飞,邵建国,窦志华.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抑制原位移植性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7

[10].吴金柱,蔡卫华,朱任飞,窦志华,邵建国.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在大鼠肝脏组织中的靶向研究[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6

论文知识图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透射电...10mg·L-1莫西沙星聚氰基丙烯酸正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氰基丙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氰基丙烯术后8周未发生骨包埋的骨磨片(40倍,亚...

标签:;  ;  ;  ;  ;  ;  ;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论文_廖婕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