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议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议题,网络参与,媒体责任
公共议题论文文献综述
许子威[1](2019)在《新媒体时代下公共议题的媒介与公众责任呈现——以《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空间,它既是媒体和公民传播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也是媒体和公民责任呈现的重要平台。本文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为案例,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公共议题的媒介功能与公众责任的呈现。分析发现媒体通过报道贫困地区与发达城市之间教育不公平现象,促使公众广泛讨论并构建帮扶贫困弱势群体的公共议题,从而实现大众媒介的"守望者"功能;而新媒体平台则提供了公众讨论的空间,使得公民责任意识觉醒、民意诉求彰显。(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李永宁,吴晔,张伦[2](2019)在《2010-2016年公共议题的公众注意力周期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众对于公共议题的注意力周期,是评估公共话语建构的重要维度。本研究通过对2010至2016年间公众对121个公共议题注意力周期的分析,揭示了近年来公共议题中的公众注意力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公众对议题的关注周期在缓慢但显着地缩短;即使加入了事件类型、同期热门事件数等控制变量后,议题注意力周期逐渐缩短的变化趋势仍然显着。本研究扩展了"公众注意力"的定义,进而拓展了公众对公共议题关注度基于单一时间节点的研究视野,并聚焦于公众议题的时序变化模式。本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具有启发和开拓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19年05期)
李晓云[3](2019)在《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议题的特性与价值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矛盾的日益凸显,网络公共领域在集聚公众意见、引导公共行动、建立社会认同等方面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立足于提升公共参与、彰显理性价值、推动社会善治这一研究目的,探讨网络参与的日趋成熟之于公共议题建构的重要意义,以及公共议题形成的价值体现。网络参与的兴起随着网络媒介的日趋成熟和公民意识的日益觉醒,公众参(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09期)
罗翔宇,罗豫鑫[4](2019)在《敏感公共议题的舆论引导路径——以湖北恩施“决战沙湾”报道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拆迁是全社会关注的敏感公共议题,也是考验主流媒体担当与水准的舆论引导难点。新时代的主流媒体须用主动作为对冲舆情风险,用正面宣传引导舆论方向,用融合传播推进舆论整合,用专业话语避免舆情危机。湖北恩施主流媒体对"决战沙湾"拆迁行动的报道对提高敏感公共议题的舆论引导水平具有样本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9年02期)
黄楚新,张萌[5](2019)在《新媒体语境下公共议题的“满意解”:社会价值与个人需求的耦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语境下,不同的社交平台形成的信息消费热点有所不同。从微博、微信到抖音,公共信息消费的娱乐化转向明显。虽然社交平台自身内部发展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特点明显,赋予了受众决定消费什么以及怎么消费的主动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糅合共同影响着公共议题的形成。公共议题的生成过程中,传统媒体在专业性、权威性方面胜过社交媒体,而社交媒体则在及时性、贴近性、休闲性方面占有优势。令人满意的公共议题需要在组织专业性以及个人需求之间做出平衡。此外,新媒体时代,对公共议题的引导能够为受众提供理性观点从根本上实现其主动性,这比议题本身更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出版参考》期刊2019年01期)
克莱尔·谢伊,庾凯[6](2018)在《从公共雕塑到由雕塑引发的公共议题:英格兰公共艺术政策的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1946年英国艺术委员会成立至今的英国文化政策进行了调查。探讨了艺术委员会、委托机构和政府在过去七十年中在塑造英国艺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公共艺术》期刊2018年06期)
李晓云[7](2018)在《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议题的特性与价值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平台的日趋完善深刻影响着公共议题的建构,丰富的议题储备,较低的参与成本和公民身份的转换共同促成公共参与行为的日趋成熟。公共议题以其争议性和公共性展示出多元力量的博弈和协商,激发参与者成为社会民主建构的重要力量。基于公共议题的讨论,网络参与启动了民意推动的政策议程建构模式,表现出明显的权力分散和民意渗透;继而推动了公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和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并实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链接;最终鼓励并督促政府、媒体和公民通过各自努力增进认同和善治,共同实现理性社会的构建。(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8年11期)
高山[8](2018)在《校园公共议题表达中的“潜舆论”现象研究——以“公共研讨空间缺失”议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北京某高校M校中"公共研讨空间缺失"等公共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了解这一议题表达的舆论现状。研究发现,学生对"校园公共研讨空间的缺失"的表达仅止步于"潜舆论"阶段,尚未发展成为规模化的"显舆论"。据此,本文探究了"潜舆论"状态形成的多方因素,包括议题性质、学生心理和思维方式、宏观制度环境等因素。最后,本文反思了致使舆论形成的若干可能性条件,并尝试提出"舆论表达的机会结构",以此理解公共议题的潜舆论表达机制。(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8年06期)
余梦珑[9](2018)在《社会化媒体公共议题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化媒体中公共议题构建主体的多元化,议题生成方式的多路径,使其呈现出多极、网状并具有弥散裂变性质的传播格局。在这样的传播格局中,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性质的公共事件中作为不同的参与节点推动公共议题的生成与传播,突破了传统公共议题的固定传播层级,在动态传播的过程中,公共议题亦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本研究从对社会化媒体中公共议题构建与传播主体的分析出发,具体阐释了政府、媒体、公众与意见领袖在议题构建过程中的主体特点及议题类型;并基于不同的议题主体、议题流向、议题类型探讨社会化媒体中公共议题的生成方式与路径,包括原生型的公共议题到公共议题,次生型的私人议题、边缘议题到公共议题这叁种情况。根据社会化媒体中公共议题的传播规律,重点分析其在生成阶段、扩散阶段与式微阶段中呈现的不同特点并阐释公共议题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从议题视角、议题叙事、议题呈现出发,分析其传播中的话语游戏问题;以微博、微信与知乎叁种不同社会化媒体为例,探讨其传播中的结构失衡问题;并从公共领域、公共利益与公共精神不同剖析其传播中的公共属性消解与公共资源糜费等问题。最后针对社会化媒体中公共议题传播特点、存在问题及负面影响,提出具有可行性与引导策略与方案,包括公众层面的公共精神培养、公共意识塑造与公共行为规范;媒体层面的专业主义构建公信力、唯实主义提升引导力、人文主义层面扩散影响力;以及政府层面的培养社会秩序、规范公共管理、实现中心话语与平民话语的良性沟通机制。社会化媒体,不仅仅是公众交往的媒介工具,也是公共信息传播、公共议题形成的重要渠道与平台,这样的属性使它成为链接私域与公域的桥梁。而基于内容层面和关系层面实现的公共话语聚焦与议题呈现,也不再局限于传统议程设置第一阶段的对象显着性,更呈现出第二阶段的属性显着性。这对新时期公共精神的培养、公共领域的维护与公共秩序的构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把握当前社会化媒体中公共议题生成机制、传播特点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可行的公共议题引导建议,对我国公共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8-06-04)
王英妮,朱玲玲,赵欣欣[10](2018)在《对网络脱口秀节目《暴走大事件》中公共议题的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吐槽文化的典型案例网络脱口秀节目《暴走大事件》,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其关于公共议题的内容文本进行分析,挖掘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探究节目中公共议题的话语表现形式及特征,并对其进行总结和批判。(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8年01期)
公共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众对于公共议题的注意力周期,是评估公共话语建构的重要维度。本研究通过对2010至2016年间公众对121个公共议题注意力周期的分析,揭示了近年来公共议题中的公众注意力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公众对议题的关注周期在缓慢但显着地缩短;即使加入了事件类型、同期热门事件数等控制变量后,议题注意力周期逐渐缩短的变化趋势仍然显着。本研究扩展了"公众注意力"的定义,进而拓展了公众对公共议题关注度基于单一时间节点的研究视野,并聚焦于公众议题的时序变化模式。本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具有启发和开拓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议题论文参考文献
[1].许子威.新媒体时代下公共议题的媒介与公众责任呈现——以《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
[2].李永宁,吴晔,张伦.2010-2016年公共议题的公众注意力周期变化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
[3].李晓云.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议题的特性与价值呈现[J].青年.2019
[4].罗翔宇,罗豫鑫.敏感公共议题的舆论引导路径——以湖北恩施“决战沙湾”报道实践为例[J].中国报业.2019
[5].黄楚新,张萌.新媒体语境下公共议题的“满意解”:社会价值与个人需求的耦合[J].出版参考.2019
[6].克莱尔·谢伊,庾凯.从公共雕塑到由雕塑引发的公共议题:英格兰公共艺术政策的历史[J].公共艺术.2018
[7].李晓云.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议题的特性与价值呈现[J].新闻知识.2018
[8].高山.校园公共议题表达中的“潜舆论”现象研究——以“公共研讨空间缺失”议题为例[J].东南传播.2018
[9].余梦珑.社会化媒体公共议题传播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
[10].王英妮,朱玲玲,赵欣欣.对网络脱口秀节目《暴走大事件》中公共议题的话语分析[J].视听.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