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细菌性阴道病 (BV)

介绍细菌性阴道病 (BV)

一、介绍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论文文献综述)

高月倩,白君宜,王辰,李会阳,董梦婷,高超,范爱萍,薛凤霞[1](2021)在《2021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性传播感染治疗指南》关于阴道炎症的诊治规范解读》文中研究说明阴道炎症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除可引起患者外阴阴道不适症状以外,还可导致一系列与生殖健康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危害女性生殖健康。常见阴道炎症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阴道毛滴虫病(trichomoniasis)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于2021年发布了新版《性传播感染治疗指南》,针对上述阴道炎症中的BV、VVC和阴道毛滴虫病,在2015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其中,该指南尚未纳入AV的相关内容,AV的诊治管理可以参照2018年欧洲指南[1-2]以及2021年国内制定的共识和建议[3-4]。

孙艺歌,陈小贝,张文莉,张凤民[2](2021)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阴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鉴定及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阴道感染性疾病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的类型有细菌性阴道病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目前的临床诊断主要包括病原体的显微镜观察以及病原体代谢物的检测等,但因其诊断阳性率低、敏感性低等限制,导致抗感染药物选择困难、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本综述在比较阴道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细菌性阴道病以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常见诊断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细菌性阴道病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病原体鉴定及诊断中的应用,以期为阴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愈后提供实验依据。

王禄然[3](2021)在《带下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及哈氏1号方治疗脾虚湿困型带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带下方剂用药规律研究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我国历代治疗带下方剂遣方用药的规律,探究治疗带下的核心思路,用以指导现代临床实践,为今后开展治疗带下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带下的处方共99首,将收录方药记录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以此平台为依托,对所收录的99首带下方剂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到中药使用次数、配伍原则、性味归经倾向、药物关联规则等,并将所得结果与哈氏1号方的治疗思路对比总结分析。结果:1.基于对筛选出的99首治疗带下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结果其中共有中药184味;四气多以温、寒、平3种为主;五味多以甘、苦、辛3种为主;归经以入肝、脾、肾三经为主。2.治血之品贯穿在历代医家治疗带下的始末,治血与治水息息相关,医治带下除加入治带之品之外,还运用辨证施治,加入适量理血治血养血之品,充分体现了女子以血为用的理论。3.历代治疗带下时多用健脾、疏肝、补肾、清热。选方用药多考虑健脾除湿、疏肝补肾之品,用药思路与哈氏妇科治疗带下的思路不谋而合。结论:本研究探究治疗带下的核心思路,发现哈氏1号方的治疗思路与之不谋而合,此方遵循了哈氏妇科哈荔田教授“扶正固本”的指导思想,主治脾虚湿困型带下,以健脾益气为宗,辅以升阳祛湿,扶正固本,可得桴鼓之效。第二部分:哈氏1号方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哈氏1号方治疗脾虚湿困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探索改善BV患者阴道微生态的有效方法以及降低BV复发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运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78例BV患者,所纳入患者均为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脾虚湿困型BV患者,并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组。分为对照组(阴道局部使用替硝唑栓)与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以哈氏1号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纳入患者均于停药后的5~7天内进行复查,并对BV转阴的患者进行3次随访观察,时间分别为BV转阴后第1月、第2月、第3月。分别对比两组病例中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疗效指标及复发率,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BV转阴率: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转阴率分别为80.56%、71.43%,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77.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8.5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6.阴道微生态失衡率:治疗后复查,治疗组、对照组失衡率分别为47.22%、74.29%,治疗组改善阴道微生态环境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复发率:两组转阴后第1、2个月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3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治疗脾虚湿困型BV,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阴道微生态环境,疗效满意。2.治疗组运用中医辨证思路论治脾虚湿困型BV,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并降低BV复发率,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阴道微生态环境以及降低BV复发率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马晓红[4](2021)在《维生素D联合甲硝唑与中药洗剂治疗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维生素D联合甲硝唑与中药洗剂治疗25-(OH)D缺乏的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优化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方案。方法本实验采用临床干预实验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5月1日—2021年1月30日期间就诊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及平凉市妇幼保健院的符合本实验研究条件的7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70名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给予对照组的患者甲硝唑片+中药洗剂(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疗程7天;给予实验组的患者口服维生素联合甲硝唑片+中药洗剂(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疗程7天。两组患者于停药7天后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于停药7天、28天后复查阴道PH值、白带性状、BV检测、血清维生素D水平、症状改善情况,统计停药28天后的复发率。结果1.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停药7天时复查结果比较:(1)阴道p H值: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阴道p H值分别为4.46±0.35、4.28±0.26,实验组阴道p H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白带异常率: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白带异常率分别为43.3%、16.6%,实验组患者白带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V检测阳性率: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B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3.3%、10.0%,实验组患者BV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22.65±5.69、39.67±7.21,实验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症状改善率: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6.6%、90.0%,实验组患者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停药28天时复查结果比较:(1)阴道p H值: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阴道p H值分别为4.56±0.30、4.31±0.31,实验组阴道p H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白带异常率: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白带异常率分别为50.0%、13.3%,实验组患者白带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V检测阳性率: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B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0.0%、16.6%,实验组患者BV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24.09±4.61、39.57±6.66,实验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症状改善率: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3.3%、93.3%,实验组患者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28天随访,观察组和实验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口服维生素D联合甲硝唑与中药洗剂治疗25-(OH)D缺乏的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显着,优化妊娠期BV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佳[5](2021)在《外用妇爽散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妇爽散”局部给药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疗效,为BV中医外治法提供一种新药,为研究阴道微生态提供新的资料。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30例,共剔除7例,最终纳入有效病例123例,观察组62例,对照组61例。观察组予中药妇爽散阴部坐浴及阴道灌洗,对照组予温水外洗及西药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阴道塞用,用法均为每日1次,连用7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局部体征、理化检查的变化,记录评分并归纳,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算分析。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的线索细胞清除率分别为88.24%、91.67%,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加德纳菌清除率分别为92.86%、100.00%,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白带常规:(1)胺试验方面,转阴率分别为88.52%、91.80%,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清洁度方面,正常率分别提高95.16%、96.72%,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阴道微生态检测各项指标观察示:(1)PH值:正常率分别为75.47%、36.00%,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阴道乳杆菌:观察组阳性率提高29.00%、对照组下降18.03%,观察组疗效显着(P<0.05),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观察组疗效优;(3)过氧化氢:转阴率分别为29.17%、36.17%,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唾液酸苷酶:两组转阴率分别为86.36%、87.50%,疗效均显着(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脯氨酸氨基肽酶:转阴率分别为54.35%、77.50%,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疗效更优。4、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医带下表现及症状改善:带下量改善率分别为38.71%、36.07%,带下色改善率分别为50.00%、91.80%,带下异味治愈率分别为61.29%、90.16%,外阴瘙痒转阴率分别为86.27%、91.07%,性交后阴部不适转阴率分别为94.34%、98.28%,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其中在带下量、外阴瘙痒、性交后阴部不适方面,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带下色、异味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对照组疗效更加显着。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妇检体征:好转率分别为75.81%、73.77%,两组均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妇爽散治疗BV临床疗效肯定,疗效与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相近。2、妇爽散在改善阴道内微生态环境方面优于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3、妇爽散在改善BV患者带下量及外阴瘙痒、性交后阴部不适、局部体征、唾液酸酐酶、过氧化氢等多方面疗效与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相似。4、妇爽散在改善BV患者在带下色及气味方面疗效不及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

张菊[6](2021)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炎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并同时留取HP V检测及白带常规检验分析的16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PV检测结果分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分别在两组中根据白带常规检查结果分别分为阴道微生态正常及阴道微生态异常组,比较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的阴道炎感染情况、年龄分布、妊娠次数、分娩次数以及避孕措施的关系。结果:HPV感染阳性者有538人,占33.6%;H PV检测阴性者有1062人,占66.4%;HPV感染检测阳性者中高危型HPV感染占29.4%,低危型HPV感染占2.3%,多重感染型占1.9%;HPV感染阳性者中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有211人,占39.2%;合并两种及以上的阴道炎次之,占14.3%;两组人群中阴道炎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尤其是细菌性阴道病;同时HPV感染的相关因素中的年龄、妊娠次数以及避孕措施在HPV感染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V感染阳性的患者多数还合并有细菌性阴道病;不同类型阴道炎中特别是细菌性阴道病在HPV感染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阴道炎和女性所采取的不同的避孕措施均为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HPV感染治疗中,为提高HPV感染的治疗效果,彻底治愈阴道炎的必要性;进一步说明,治疗阴道炎在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中具有一定意义。

冯万喆,闫平[7](2020)在《中西医诊治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近年来细菌性阴道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的文献,从中总结、分析细菌性阴道病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对细菌性阴道病的中医治疗应依据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采用健脾补肾、清热利湿等法。西医常规治疗多采用口服或阴道局部用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复发率高。结论:中西医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各有所长,但如何有机结合,并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诊疗系统,乃是探索的方向。

何亮,尹洪莉,林维佳,余鑫,谭丁及,朱锐,颜晨熙,杨宏英[8](2020)在《三种检测方法对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价值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对阴道分泌物同时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Amsel标准和Nugent标准分类法的检测与统计学分析,探讨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在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39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按妇科常规取阴道分泌物,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由同一观察者按Amsel诊断标准,Nugent诊断标准及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进行检测。结果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诊断阳性率为29.29%,明显优于Amsel诊断的23.43%与Nugent诊断的24.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结论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简便易行,检测成本低,即使在普通实验室也可开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评价指标完备,对BV这一多微生物病进行了准确而全面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朱洁[9](2020)在《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妇科阴道炎对女性健康的影响十分严重,其中,以细菌性阴道病(BV)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最为常见,约70%以上和30%-5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BV和VVC。且众多属于经常感染,亦难治愈,而BV、VVC患者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生物被膜和对抗生素的持续耐药性被认为是发病的常见因素[1-4]。在临床治疗上,常使用外用药物双胍类消毒剂和防腐剂醋酸氯己定(CHA)进行抗菌治疗。但高浓度的CHA会刺激粘膜,有些病人长期或经常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过敏反应及副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菌肽(AMP)具有广谱、快速的抑菌活性、不易受到细菌和真菌对传统抗生素耐药突变的影响,与抗菌药物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等优点,逐渐成为新型抗感染药物的重要候选分子,但存在成本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拟就抗菌肽和CHA进行联合用药的抗菌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抗细菌活性、抗真菌活性以及抗相应的生物被膜的活性和作用机理,希望通过联合用药,旨在不仅可以发挥其强大的活性潜能,还能降低成本、减少用药量、降低药物本身的毒性和过敏性等不利因素。1.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研究我们选择α-螺旋阳离子抗菌肽HPRP-A1和它的对映异构体HPRP-A2与CHA分别进行单独或联合用药,并通过在体内和体外实验对其抗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种真菌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单独用药中,HPRP-A2抗菌活性比HPRP-A1略高,CHA则显示出较弱抗菌活性。结合到抗菌肽的抗菌机理及活性影响因素,即HPRP-A1和HPRP-A2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机理和手性特性无关,抗菌活性取决于α-螺旋和两亲结构的影响[5],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归功于D-型的HPRP-A2对蛋白酶降解的稳定造成的。有趣的是,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种真菌显示出更强的抗菌活性,且除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相加作用外,联合用药组对其他细菌和真菌均具有协同抗菌作用,而溶血活性明显降低,证实其降低了药物的毒性。细菌和真菌阴道炎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证实,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后,高浓度组抑菌率达到99.9%(P<0.001),对阴道炎的症状有非常明显的改善。2.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作用机理研究为了研究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机理,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分析了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菌细胞壁的LPS结合能力、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和与DNA的结合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的抗菌肽比CHA能快速的破膜,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影响更为明显,更能快速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HPRP-A1/HPRP-A2单独用药与外源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E.coli 055:B5中LPS孵育后表现出显着的结合能力;CHA与LPS的结合能力相对较弱;联合用药后,虽然都能与LPS相结合但与单独药物组相比结合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推测:药物对LPS的抑制可能是抗菌肽的作用机理之一。HPRP-A1/HPRP-A2和CHA单独或联合用药均不会产生ROS,真菌的耗氧量没有增加;HPRP-A1/HPRP-A2与CHA单独用药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分别与HPRP-A1/HPRP-A2单独用药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CHA单独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抗菌肽HPRP-A1/HPRP-A2在较高浓度时可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核中的DNA结合,CHA在较高浓度时则不能与DNA结合,说明抗菌肽HPRP-A1/HPRP-A2的抑菌活性不仅取决于穿透细胞膜的能力,还可能与细菌LPS和DNA的结合能力有关。3.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抗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活性对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处理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生物被膜的活性研究证实,与之前测定的抑制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值相比,单独的HPRP-A1/HPRP-A2和CHA组分别对不同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最低生物被膜浓度(MBIC)的数值均有所增高,联合用药组在细菌和真菌的处理中均具有协同作用;单独抗菌肽或CHA均能预防生物被膜的生成,细菌或真菌生物被膜的生物量逐级减少;当抗菌肽或CHA的浓度达到MIC时,对生物被膜的预防作用最强,显示抗菌肽和CHA均对预防细菌和真菌的粘附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与单独药物相比,更具有预防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生物量显着降低;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还可以抑制成熟生物被膜的增殖,对已形成的生物被膜的代谢有抑制作用。与单独药物处理相比,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更强。大鼠和小鼠生物被膜阴道炎模型研究证实,无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HPRP-A2和CHA的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被膜引起的阴道炎中细菌和真菌抑制率更高,在高剂量组抑菌率高达99.9%(P<0.001),治疗效果非常明显。4.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抗细菌和真菌的生物被膜的机理研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苯酚-硫酸法和q-PCR等技术对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单独的抗菌肽比CHA在相同的时间和浓度下能快速的破膜。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组比单独用药组对生物被膜细胞的完整性、生物被膜降低率的影响更为明显,更能快速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且荧光通透性增加,生物被膜的生物量降低。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形态学变化比单独用药明显减少,生物被膜的面积和生物量由开始难以区分密集聚集体存在、到松散或没有明显聚集、最终使细胞膜变形、褶皱甚至损坏。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中主要成分EPS生物量明显减少,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和苯酚-硫酸法结果趋势相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抑制细胞粘附因子表达上调和生物被膜关键调节因子的表达下调。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的生物被膜有快速破膜的作用,能抑制生物被膜的EPS生物量,在调节抑制粘附因子和重要的调节因子中发挥了抑制生物被膜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以α-螺旋阳离子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为研究对象,利用联合用药的协同浓度在体内和体外对细菌和真菌及相应的生物被膜活性和机理的研究,都可以有很好的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生物被膜活性和靶向性。这种联合用药策略为临床用药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可能是今后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妇科阴道炎的有效的方法。

王琦[10](2020)在《303例女性阴道微生态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就诊的303例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及调查问卷的结果,探讨阴道微生态结果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微生态的相关因素,以期对阴道炎的临床诊疗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对2018-12至2019-12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行阴道微生态检查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记录其阴道微生态报告结果。最终收集到303份有效问卷,对这303例患者的微生态报告结果及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类型阴道微生态失调与正常菌群在不同影响因素中构成比的差别。对各类型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初次性生活开始时间、性伴侣数量、宫内节育器、高危型HPV感染情况、是否用妇科洗液清洗外阴等。最后对比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在不同影响因素的构成比,以期对阴道炎及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建议。本研究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如服从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计量资料为无法校正的偏态分布时,则以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分类资料的统计学描述为频数(百分比)。连续性变量两组间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二分类变量或率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阴道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1.30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44±11.33岁,主要集中在31-40岁。31-40岁组有96人(31.7%)、21-30岁组有95人(31.4%)。pH>4.5占90.8%;白细胞酯酶阳性率为96%;唾液酸苷酶阴性率为84.8%;过氧化氢阳性率为92.1%。2.BV患者秋、冬季的构成比高于正常组,且在BV组中,秋季的构成比最高(60%)。BV组中有高危型HPV感染、外阴/阴道瘙痒、居住在农村、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下、初次性生活25岁以下、非经期使用护垫、月经期每日更换卫生巾≤3次、不用和偶尔使用避孕套、不用妇科洗液清洗外阴、阴道冲洗的比例均高于正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组的优势菌均为G-b(s);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的阳性率均为100%。BV组PH值较正常组升高。3.BV中间型在41-50岁组的构成比最高(40%);BV中间型组性伴侣数≥2个、高危型HPV感染、外阴/阴道瘙痒、自觉分泌物增多/异味、居住在农村、学历为高中及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以下、有宫内节育器、不用和偶尔使用避孕套的比例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VVC组秋季的构成比最高(68.4%);VVC组在秋、冬季的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78.9%的VVC患者有外阴/阴道瘙痒症状。VVC组不用及偶尔用避孕套、不用妇科洗液清洗外阴的比例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菌群异常组在≥51岁的构成比最高(31.3%),其次是41-50岁组(28.1%),两年龄组的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菌群异常组秋季的构成比为50%,且在秋、冬季的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菌群异常的患者中,53.1%有外阴/阴道瘙痒的症状,81.3%自觉分泌物增多/异味。菌群异常组居住在农村、学历高中及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以下、非经期使用护垫、经期更换卫生巾每日≤3次、不用及偶尔使用避孕套、不用妇科洗液清洗外阴的比例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混合感染组秋季的构成比为70%。混合感染组在秋、冬季的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混合感染组性伴侣数量≥2个、高危型HPV感染、有外阴/阴道瘙痒及分泌物增多/异味、学历高中及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下、初次性生活25岁以下、非经期使用护垫、不用及偶尔用避孕套、不用妇科洗液清洗外阴、有宫内节育器的比例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高收入(OR=0.309,95%CI 0.132-0.721)是BV的保护因素。性生活频率高(OR=5.494,95%CI 1.913-15.780)、多个性伴侣(OR=4.017,95%CI1.179-13.690)是BV的危险因素。8.多个性伴侣(OR=9.892,95%CI 1.729-56.604)、高危型HPV感染(OR=8.009,95%CI 1.486-43.166)是BV中间型的危险因素。9.同房使用避孕套(OR=0.540,95%CI 0.332-0.876)是VVC的保护因素。秋季患VVC的风险是春季的6.059倍。秋季(OR=6.059,95%CI 1.098-33.441)、外阴/阴道瘙痒(OR=4.284,95%CI 1.385-13.256)、初次性生活时间(OR=2.161,95%CI 1.132-4.125)、性生活频率高(OR=4.328,95%CI2.096-8.937)是VVC的危险因素。10.性生活频繁(OR=4.038,95%CI 1.275-12.786)、自觉分泌物增多/异味(OR=35.741,95%CI 3.340-382.501)、外阴/阴道瘙痒(OR=101.540,95%CI 7.587-1359.021)是混合感染的危险因素。11.与高危型HPV阴性相比,高危型HPV阳性组优势菌异常检出率、过氧化氢阳性率、唾液酸苷酶阳性检出率、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检出率、Nugent评分>3分检出率、BV、BV中间型、TV及混合感染阳性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BV、VVC、菌群异常、混合感染在秋冬季的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2.高危型HPV感染、低收入、性伴侣数量≥2个、性生活频率高、自觉分泌物增多/异味、外阴/阴道瘙痒、初次性生活开始时间早,发生阴道内感染的风险增加。同房时正确使用避孕套、用妇科洗液清洗外阴能够减少阴道内感染的发生。3.阴道微生态失调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

二、介绍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性传播感染治疗指南》关于阴道炎症的诊治规范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菌性阴道病
    1.1 BV发病的危险因素
    1.2 BV诊断
    1.3 BV治疗
    1.4 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
2 阴道毛滴虫病
    2.1 阴道毛滴虫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
    2.2 复发性阴道毛滴虫病
    2.3 妊娠合并阴道毛滴虫病
3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3.1 单纯性VVC
        3.1.1 诊断
        3.1.2 治疗
        3.1.2. 1 OTC类阴道内用药
        3.1.2. 2 处方类阴道内用药
        3.1.2. 3 口服药物。
        3.1.3 随访
        3.1.4 性伴管理
        3.1.5 特殊注意事项
    3.2 复杂性VVC
        3.2.1 诊断
        3.2.2 复发性VVC(RVVC)
        3.2.3 重度VVC
        3.2.4 非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VVC
        3.2.5 性伴管理
        3.2.6 特殊情况

(2)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阴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鉴定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阴道感染性疾病的背景与新认识
2 BV及VVC的常规诊断方法
    2.1 BV的常规诊断方法
        2.1.1 Amsel诊断标准
        2.1.2 Nugent评分诊断标准
        2.1.3 BV代谢产物的诊断标准
    2.2 VVC的常规诊断方法
3 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在阴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3.1 NGS技术在BV诊断中的应用
    3.2 NGS技术在VVC诊断中的应用
    3.3 NGS技术在样本采集中的应用

(3)带下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及哈氏1号方治疗脾虚湿困型带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带下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方剂大辞典》带下方剂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方剂检索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数据规范
        2.3 统计学处理
    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药物频次
        4.2 高频药物类别
        4.3 药物性味归经
        4.4 组方规律
        4.5 核心药物组合
        4.6 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第二部分 哈氏1号方临床研究 哈氏1号方治疗细菌性阴道病(脾虚湿困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不良事件记录
        2.6 统计学处理
    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病例收集情况
        4.2 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讨论
    1 数据挖掘技术与中医
    2 中医治疗带下的时代更迭
    3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4 哈氏妇科的传承创新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 脾虚湿困是BV反复发作的主要病机
    7 BV易复发
    8 中医预防BV复发的探讨
        8.1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8.2 慎避外邪,饮食有节,劳逸适中
    9 中医辨证论治
    10 选方用药及分析
        10.1 哈氏1号方组成
        10.2 方解释义
        10.3 药物作用分析
    11 替硝唑栓分析
    1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临床病例观察表
综述 细菌性阴道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维生素D联合甲硝唑与中药洗剂治疗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概述
    1.2 BV与阴道微生态
    1.3 妊娠期BV的发病情况
    1.4 维生素D缺乏与妊娠期BV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1.5 妊娠期BV的治疗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结果
    2.1 基本资料的比较
    2.2 各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停药后7 天、28 天复查结果的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补充维生素D在妊娠期BV中的应用
    3.2 补充维生素D在妊娠期BV中对阴道p H的影响
    3.3 补充维生素D对妊娠期BV治疗有效性的分析
    3.4 不足与展望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 BV 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外用妇爽散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2.6 病情程度轻重分级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观察记录方法
        3.5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学处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年龄
        1.2 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
        1.3 病情分级分布
        1.4 治疗前白带常规比较
        1.5 治疗前阴道微生态检测指标比较
    2 疗效情况
        2.1 白带常规检查测指标改善情况
        2.2 阴道微生态检测比较
        2.3 症状疗效
        2.4 局部体征比较
        2.5 疾病疗效判定比较
        2.6 综合疗效比较
    3 不良反应
讨论
    1 本研究治法立论依据
        1.1 中医认识
        1.2 西医治疗特点
    2 妇爽散主要药物分析
    3 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药物分析
    4 临床结果分析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患者自觉症状及局部体征方面分析
        4.3 白带常规及阴道微生态方面分析
        4.4 中药外治法的优势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3.1 相关诊断标准
        3.2 质控原则
    4.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炎的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三种检测方法对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价值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检测方法
    1.4 临床诊断标准(Amsel标准)[3]
    1.5 Nugent评分标准[4]
    1.6 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诊断BV的标准[5-6]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阳性率统计结果
    2.2 以Amsel诊断方法为标准诊断方法的比较
    2.3 Amsel诊断与Nugent诊断结果
    2.4 Amsel诊断与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诊断结果
    2.5 以Nugent诊断方法为标准诊断方法的比较
    2.6 Nugent诊断与Amsel诊断结果
    2.7 Nugent诊断与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诊断结果
3 讨论

(9)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阴道炎及治疗
        1.1.1 细菌性阴道炎
        1.1.2 真菌性阴道炎
        1.1.3 阴道炎治疗
    1.2 抗菌肽活性研究及介绍
        1.2.1 抗菌肽定义和分类
        1.2.2 抗菌肽的构效关系
        1.2.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1.3 抗菌肽的抗生物被膜活性研究
        1.3.1 生物被膜介绍
        1.3.2 抗生物被膜机制
        1.3.3 抗生物被膜现状和前景
    1.4 醋酸氯己定的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1.4.1 醋酸氯己定的介绍及用途
        1.4.2 醋酸氯己定的抗菌机制
        1.4.3 醋酸氯己定耐药性
    1.5 联合用药的研究及展望
        1.5.1 抗生素与醋酸氯己定联合用药
        1.5.2 抗菌肽和抗生素联合用药
        1.5.3 抗菌肽和抗菌肽联合用药
        1.5.4 抗菌肽和其他药物联合用药
    1.6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菌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菌种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HPRP-A1/HPRP-A2 的合成
        2.3.2 HPRP-A1/HPRP-A2 的质谱鉴定
        2.3.3 HPRP-A1/HPRP-A2 的二级结构测定
        2.3.4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
        2.3.5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菌浓度
        2.3.6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杀菌浓度
        2.3.7 HPRP-A1/HPRP-A2和CHA的治疗指数
        2.3.8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溶血活性
        2.3.9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协同实验
        2.3.10 HPRP-A1/HPRP-A2和CHA生理环境下协同实验
        2.3.11 HPRP-A1/HPRP-A2和CHA比浊法实验
        2.3.12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体内实验
        2.3.13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体内治疗
    2.4 实验结果
        2.4.1 HPRP-A1/HPRP-A2 的合成与纯化
        2.4.2 HPRP-A1/HPRP-A2 的质谱鉴定
        2.4.3 HPRP-A1/HPRP-A2和CHA的二级结构
        2.4.4 HPRP-A1/HPRP-A2和CHA的理化性质鉴定
        2.4.5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菌活性
        2.4.6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杀菌活性
        2.4.7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溶血活性
        2.4.8 HPRP-A1/HPRP-A2和CHA的协同作用
        2.4.9 HPRP-A1/HPRP-A2和CHA的体内实验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作用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菌种
    3.3 实验方法
        3.3.1 HPRP-A1/HPRP-A2和CHA的活、死细菌染色
        3.3.2 HPRP-A1/HPRP-A2和CHA荧光显微镜分析
        3.3.3 HPRP-A1/HPRP-A2和CHA流式细胞术分析
        3.3.4 HPRP-A1/HPRP-A2和CHA与 LPS结合分析
        3.3.5 HPRP-A1/HPRP-A2和CHA产生活性氧分析
        3.3.6 HPRP-A1/HPRP-A2和CHA与 DNA结合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HPRP-A1/HPRP-A2和CHA的快速破膜作用
        3.4.2 HPRP-A1/HPRP-A2和CHA的活、死细菌染色
        3.4.3 HPRP-A1/HPRP-A2和CHA的对膜渗透性作用
        3.4.4 HPRP-A1/HPRP-A2和CHA的与LPS结合作用
        3.4.5 HPRP-A1/HPRP-A2和CHA产生活性氧作用
        3.4.6 HPRP-A1/HPRP-A2和CHA与细菌基因组DNA结合作用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菌种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培养
        4.3.2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银染法鉴定
        4.3.3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测定
        4.3.4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对生物被膜协同测定
        4.3.5 HPRP-A1/HPRP-A2和CHA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
        4.3.6 HPRP-A2和CHA MTT法检测生物被膜代谢活性
        4.3.7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体内实验
    4.4 实验结果
        4.4.1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分析
        4.4.2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对生物被膜协同作用
        4.4.3 HPRP-A1/HPRP-A2和CHA生理环境下的协同作用
        4.4.4 HPRP-A1/HPRP-A2和CHA对生物被膜的预防作用
        4.4.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已形成生物被膜代谢活性
        4.4.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生物被膜的体内实验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作用机理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菌种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培养
        5.3.2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
        5.3.3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电子显微镜测定
        5.3.4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原子力显微镜测定
        5.3.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的苯酚-硫酸法
        5.3.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5.3.7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上关键因子q-PCR检测
    5.4 实验结果
        5.4.1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膜的完整性和生物被膜降低率的分析
        5.4.2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扫描电镜分析
        5.4.3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5.4.4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生物被膜胞外多糖降低率分析
        5.4.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5.4.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关键性因子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303例女性阴道微生态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1.1 阴道微生态
    1.2 阴道炎
        1.2.1 细菌性阴道病
        1.2.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1.2.3 滴虫阴道炎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标本采集
    3.5 病史采集
    3.6 阴道微生态诊断标准
    3.7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情况及阴道微生态结果
    4.2 阴道微生态相关因素的组间比较
        4.2.1 BV相关因素的组间比较
        4.2.2 BV中间型相关因素的组间比较
        4.2.3 VVC相关因素的组间比较
        4.2.4 菌群异常相关因素的组间比较
        4.2.5 混合感染相关因素的组间比较
    4.3 阴道微生态异常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BV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2 BV中间型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3 VVC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4 混合感染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4 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性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介绍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性传播感染治疗指南》关于阴道炎症的诊治规范解读[J]. 高月倩,白君宜,王辰,李会阳,董梦婷,高超,范爱萍,薛凤霞.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11)
  • [2]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阴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鉴定及诊断中的应用[J]. 孙艺歌,陈小贝,张文莉,张凤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1(10)
  • [3]带下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及哈氏1号方治疗脾虚湿困型带下的临床研究[D]. 王禄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维生素D联合甲硝唑与中药洗剂治疗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评价[D]. 马晓红.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5]外用妇爽散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观察[D]. 王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6]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炎的相关性分析[D]. 张菊.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中西医诊治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进展[J]. 冯万喆,闫平. 江西中医药, 2020(09)
  • [8]三种检测方法对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价值的比较[J]. 何亮,尹洪莉,林维佳,余鑫,谭丁及,朱锐,颜晨熙,杨宏英.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08)
  • [9]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及机理研究[D]. 朱洁. 吉林大学, 2020(01)
  • [10]303例女性阴道微生态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王琦.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介绍细菌性阴道病 (BV)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