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论文-邢铭友,吴春明,覃慧敏,李洪涛,宋建新

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论文-邢铭友,吴春明,覃慧敏,李洪涛,宋建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硬化,肠道通透性,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穿心莲

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论文文献综述

邢铭友,吴春明,覃慧敏,李洪涛,宋建新[1](2008)在《穿心莲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细菌移位和肠道通透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穿心莲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细菌移位和肠道通透性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大鼠四氯化碳肝硬化模型。将3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4组:AN组(n=8,穿心莲0.5g·kg-1·d-1)、NF组(n=8,诺氟沙星0.3g·kg-1·d-1)、AN+NF组(n=8,穿心莲0.5g·kg-1·d-1+诺氟沙星0.3g·kg-1·d-1)、CN组(n=6,生理盐水4mL·kg-1·d-1),给药2周。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ALT、AST、TP、TNF-α、NO水平,并获取肠系膜淋巴结、血液、肝、脾和回肠内容物做细菌培养。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间接检测肠黏膜通透性,部分肝脏和回肠组织作病理切片。结果:与CN组相比,AN组、NF组和AN+NF组的NO、TNF-α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P<0.01),回肠细菌计数和细菌移位发生率显着下降(P<0.01)。AN组和NF组的肠道通透性显着下降(P<0.05)。病理检查发现CN组肝硬化大鼠回肠绒毛变短、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增多。结论:给予肝硬化大鼠穿心莲能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率,对肠道黏膜屏障有保护作用,服用穿心莲可能有益于防治肝硬化肠源性细菌感染。(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08年13期)

孙天燕,王惠吉,原庆[2](2008)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及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及细菌易位情况,研究微生态制剂对其影响。方法皮下注射40%CCl4橄榄油溶液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微生态制剂治疗。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3只)、肝硬化模型组(10只)、肝硬化益生元治疗组(19只)、肝硬化益生菌治疗组(19只)及肝硬化治疗对照组(20只)5组。检测各组大鼠肠杆菌计数、血清内毒素,无菌操作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分别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情况。结果①肝硬化模型组大鼠小肠内肠杆菌计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1);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②益生元治疗组肠杆菌计数较肝硬化治疗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益生元和益生菌治疗组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均较肝硬化治疗对照组降低(P<0.05),但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①肝硬化大鼠存在小肠内肠杆菌明显过度生长,内毒素血症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明显高于正常组;②益生元和益生菌在治疗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及防止肠道细菌易位方面有明显疗效;③益生元对肝硬化大鼠肠杆菌过度生长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邵荣波,陈红雁[3](2007)在《肠道细菌过度生长与婴儿腹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正常微生物群是微生物与其宿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宿主和外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这个生态系统是互相平衡的,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对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在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宿主及与微生物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为微生态失调(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期刊2007年24期)

曹家麟,吴春明,朱小区,欧阳钦[4](2007)在《穿心莲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细菌移位和肠道通透性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穿心莲为爵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 其主要有效成分是各种穿心莲内酯。本课题组最近研究发现,穿心莲内酯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密度感应(quomm sensing,QS)系统调控的绿脓菌素(pyocyanin)、胞外蛋白水解酶(proteolytic)、弹性蛋白酶(elastase)的表达,提示穿心莲在体外有抑制细菌 QS 系统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对肝硬化肠源性细菌感染的防治有益,为此我们采用穿心莲成药作用于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观察穿心莲对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细菌移位的影响,现将我们的结果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7年浙江省感染病学、肝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7-10-01)

吴春明[5](2007)在《穿心莲对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细菌移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建立高压液相色谱方法检测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intestinal permeability, IP)目的鉴于肠道通透性在肝硬化细菌移位中重要作用,故建立通过双糖吸收试验评价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以研究肝硬化细菌移位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四氯化碳肝硬化模型,成功制得肝硬化大鼠30只,另取正常大鼠30只作为对照。禁食8-12小时,经口灌服2ml乳果糖/甘露醇混合液(含乳果糖100mg,甘露醇50mg),收集8小时尿液,通过煮沸和添加离子交换树脂去除蛋白和离子后送检。色谱工作条件:色谱柱:NH2柱(4.6mm×250mm×5um,Warters);流动相:乙腈∶水(70∶30V/V);流速:1.0ml/min;进样量:20ul;柱温:室温;检测仪:示差折光检测器2000(refractive index detector2000,RI2000)。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尿样中甘露醇和乳果糖能得到良好分离,甘露醇和乳果糖的保留时间分别为6.721min和9.242min。甘露醇和乳果糖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1000ug/ml、2.5-500ug/ml。甘露醇的加样回收率在92.7%-98%之间,乳果糖的加样回收率在91.3%-97.4%之间。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L/M:0.03578±0.01245)较正常大鼠肠道通透性(L/M: 0.02563±0.00871)显着增高(P <0. 05)。结论成功建立了检测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证实肝硬化大鼠存在肠道通透性升高。二.穿心莲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肠道通透性、肠道细菌过度生长(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BO)和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 BT)的影响目的探讨穿心莲对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细菌移位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大鼠四氯化碳肝硬化模型。将制得3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4组:AN组(穿心莲组,n=8,穿心莲0.5g/kg*d)、NF组(诺氟沙星组,n=8,诺氟沙星0.3g/kg*d)、AN+NF组(穿心莲+诺氟沙星组,n=8,穿心莲0.5g/kg*d+诺氟沙星0.3g/kg*d)、CN组(对照组,n=6,生理盐水4ml/kg*d),给药2周后结束。比较各组死亡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TNF-a、NO水平,并获取肠系膜淋巴结、血液、肝、脾和回肠内容物做细菌培养。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肠粘膜通透性,部分肝脏和回肠组织作病理切片。结果与CN组相比,AN组、NF组和AN+NF组的TNF-a、NO的浓度显着降低(P <0.05),回肠细菌计数和细菌移位发生率显着下降(P <0.05);AN组和NF组的肠道通透性显着下降(P <0.05)。病理检查发现CN组肝硬化大鼠回肠绒毛变短、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增多。结论给予肝硬化大鼠穿心莲能抑制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率,对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有保护作用,服用穿心莲可能有益于防治肝硬化肠源性细菌感染。(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4-01)

赵海文,赵海潇,金瑞[6](2006)在《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肠道通透性和高动力循环状态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高动力循环状态(HCS),表现为心输出量(CO)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R)和平均动脉血压(MAP)下降。这种异常的血管舒张是产生多种并发症的重要发病原因,同时肝硬化患者常出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杂志》期刊2006年07期)

刘建强,张志坚[7](2005)在《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胆汁酸对于肝硬化大鼠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37只肝硬化大鼠及30只相似体重的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熊去氧胆酸组、甘氨胆酸组(均为70mg/kg·d)和安慰剂组治疗两周。测定胆汁分泌速度、回肠细菌总数、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给予安慰剂的肝硬化大鼠,胆汁分泌速度低于健康大鼠(P<0.001)。给予胆汁酸治疗后,胆汁分泌速度增至正常水平。肝硬化大鼠比健康大鼠的回肠细菌总量显着增高(P<0.001),而给予胆汁酸使其回肠细菌总量降至正常水平。给予胆汁酸的肝硬化大鼠细菌移位率和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均较给予安慰剂的肝硬化大鼠低(P<0.001),而存活率高于安慰剂组。结论给予肝硬化大鼠胆汁酸可以增加胆汁分泌,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减少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提高存活率。服用胆汁酸可能有益于防治肝硬化肠源性细菌感染。(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刘建强,张志坚,王雯,林克荣,朱金照[8](2005)在《胆汁酸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细菌移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胆汁酸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移位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7只伴有腹水的肝硬化大鼠及3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叁组,分别采用结合胆汁酸甘氨胆酸(CG)、非结合胆汁酸熊去氧胆酸(UDCA)[均为70mg/(kg·d)]和安慰剂治疗2周。测定胆汁分泌速度、回肠细菌总数、细菌移位率。结果安慰剂组肝硬化大鼠胆汁分泌速度显着低于健康大鼠(P<0.001);胆汁酸治疗后速度增至正常水平。肝硬化大鼠回肠细菌总量显着高于健康大鼠(P<0.001),予胆汁酸治疗后降至正常水平。予胆汁酸的肝硬化大鼠细菌移位发生率显着低于安慰剂治疗组(P<0.01),存活率显着高于安慰剂组。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大鼠应用结合或非结合胆汁酸可增加胆汁分泌、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率,提高存活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05年17期)

刘建强[9](2005)在《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移位是指肠道内微生物及其产物通过肠粘膜屏障进入肠壁组织、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及全身各脏器的过程。肝硬化患者由于肠道转运功能减弱、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及局部免疫防御机制改变等原因易导致肠道细菌移位,进而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或菌血症。目前预防和治疗肝硬化细菌移位的主要措施有调整肠道内菌群比例、选择性肠道去污染、促胃肠动力等,但由于上述手段作用的局限性使得临床上对于肝硬化细菌移位的预防缺乏有效措施。肝硬化细菌移位不是一个“全或无”的现象,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是能否有效防治细菌移位的关键因素。动物实验及临床证实胆盐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而肝硬化患者胆汁分泌减少,因此补充胆汁酸可增加胆汁分泌并可能有效抑制肝硬化肠道细菌过度生长。 目的:1、观察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及细菌移位途径;2、观察肝硬化大鼠胆汁分泌速度、肠道细菌总量及血浆内毒素水平,从而探讨胆汁酸与肠道细菌的关系及其对肠道细菌移位及血浆内毒素的作用;3、给予肝硬化大鼠补充熊去氧胆酸、甘氨胆酸,观察结合型与非结合型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的胆汁分泌速度、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为临床上防治肝硬化细菌移位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方法:37只CCl_4诱导的伴有腹水的肝硬化大鼠模型(腹水均经腹部B超证实)和30只正常大鼠被用于实验。1、所有大鼠在全麻和严格无菌条件下行(本文来源于《第一军医大学》期刊2005-04-01)

任卫英,张顺财,方国汀,周康,王吉耀[10](2001)在《西沙必利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细菌转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细菌转位情况及西沙必利对其影响。方法 以皮下注射5 0 %CCl4橄榄油溶液诱导大鼠肝硬化后随机分为西沙必利治疗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各 10只 ,A组予西沙必利混悬液灌胃 ,每日 2mg/kg,早晚各 1次 ,共 10d,B组灌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 ,另外取 5只同期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 (C组 )。治疗结束后在无菌条件下获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空肠及盲肠内容物作细菌培养。结果 B组空肠内细菌数高于C组 [分别为 (2 .4 3± 1.0 1)× 10 6CFU/ml和 (0 .87± 0 .18)× 10 6CFU/ml,P <0 .0 1],A组明显减少 [1.0 3±0 .5 1CFU/ml,P <0 .0 1]。A、B两组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率分别为 2 0 %和 80 % ,细菌转位发生率分别为10 %和 6 0 % (P <0 .0 5 )。转位的细菌除 1只大鼠是肠球菌外 ,其余均为大肠杆菌。结论 西沙必利能够减少肝硬化大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细菌转位发生的机会 ,对防治肝硬化肠源性细菌感染可能有益(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期刊2001年06期)

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及细菌易位情况,研究微生态制剂对其影响。方法皮下注射40%CCl4橄榄油溶液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微生态制剂治疗。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3只)、肝硬化模型组(10只)、肝硬化益生元治疗组(19只)、肝硬化益生菌治疗组(19只)及肝硬化治疗对照组(20只)5组。检测各组大鼠肠杆菌计数、血清内毒素,无菌操作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分别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情况。结果①肝硬化模型组大鼠小肠内肠杆菌计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1);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②益生元治疗组肠杆菌计数较肝硬化治疗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益生元和益生菌治疗组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均较肝硬化治疗对照组降低(P<0.05),但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①肝硬化大鼠存在小肠内肠杆菌明显过度生长,内毒素血症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明显高于正常组;②益生元和益生菌在治疗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及防止肠道细菌易位方面有明显疗效;③益生元对肝硬化大鼠肠杆菌过度生长有抑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论文参考文献

[1].邢铭友,吴春明,覃慧敏,李洪涛,宋建新.穿心莲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细菌移位和肠道通透性的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

[2].孙天燕,王惠吉,原庆.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及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08

[3].邵荣波,陈红雁.肠道细菌过度生长与婴儿腹痛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

[4].曹家麟,吴春明,朱小区,欧阳钦.穿心莲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细菌移位和肠道通透性的作用研究[C].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7年浙江省感染病学、肝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

[5].吴春明.穿心莲对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细菌移位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

[6].赵海文,赵海潇,金瑞.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肠道通透性和高动力循环状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6

[7].刘建强,张志坚.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05

[8].刘建强,张志坚,王雯,林克荣,朱金照.胆汁酸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细菌移位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5

[9].刘建强.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的作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5

[10].任卫英,张顺财,方国汀,周康,王吉耀.西沙必利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细菌转位的影响[J].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

标签:;  ;  ;  ;  

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论文-邢铭友,吴春明,覃慧敏,李洪涛,宋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