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大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鲵,中国,种群,秦岭,生境,数量,娃娃鱼。
中国大鲵论文文献综述
钱璟,耿冉,张耀武,陈万光[1](2019)在《铜离子对中国大鲵幼体的胁迫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铜离子暴露对中国大鲵的毒性效应,以中国大鲵幼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慢性染毒法,将大鲵幼体暴露于0mg/L、1.0mg/L、1.5mg/L和3.0mg/L的铜溶液中30d,观察铜离子胁迫下的大鲵幼体临床症。之后立即对大鲵幼体进行解剖并观察其皮肤、肝脏、胰脏和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同时采集大鲵幼体的皮肤、肝脏、胰脏和小肠,利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对大鲵幼体的组织病理损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大鲵幼体异常行为与其体表黏液的分泌也越加频繁;铜离子胁迫会导致大鲵幼体膀胱显着膨大并充斥大量尿液;铜离子对大鲵幼体皮肤的真皮结构、肝脏和胰脏细胞会产生一定的病理损伤,但对大鲵幼体皮肤、肝脏、胰脏和小肠组织结构未造成毒害效应。本研究表明,铜离子胁迫30d后会对大鲵幼体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并且毒性程度与铜离子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松军[2](2019)在《中国大鲵养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鲵属国家二类野生保护动物,本文针对中国大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建设中国大鲵养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大鲵质量保障体系基本构成和提升内容,引导大鲵产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本文来源于《河南水产》期刊2019年04期)
王全禾,李伟,田海峰,孟彦,肖汉兵[3](2019)在《中国大鲵Cyp51基因特征与性腺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T-PCR法从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性腺中分离获得Cyp51基因全长cDNA 1 975 bp, 5′端非编码区135 bp, 3′端非编码区331 bp,开放阅读框(ORF)1 509 bp,编码503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yp51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含有50.20%的α-螺旋,9.96%的延伸链,3.59%的β-转角,36.25%的无规则卷曲。系统进化树显示,大鲵与两栖类中的热带爪蟾和非洲爪蟾同源性最高,与其它物种也有较高的同源性。qRT-PCR分析结果显示,Cyp51基因在卵巢、肝、肾等组织表达水平显着性高于其它各组织;性腺发育不同时期表达结果显示,Cyp51基因在1-5Y卵巢中表达显着性高于精巢,在6Y时无显着性差异;在雌性与伪雌性性腺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雄性及伪雄性性腺。结果表明Cyp51基因对大鲵的性腺分化,尤其是卵巢发育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3期)
颜芳,Jingcai,Lü,Baolin,Zhang,Zhiyong,Yuan,Haipeng,Zhao[4](2019)在《中国大鲵隐存种及其灭绝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由于栖息地破坏及人为过度捕捉,中国大鲵的野生资源锐减。由于缺乏显着的外部性状差异,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物种。不同地方的种群是否存在显着的分化?目前基于"一个物种"的保护策略是否得当、(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9年02期)
赵春霖[5](2019)在《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生态致危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以下本文中都简称大鲵)曾经广泛的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的淡水生态系统中。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自然环境的恶化、栖息地破碎化等原因,使大鲵的种群资源呈衰退的趋势,特别是野生大鲵种群几乎消失殆尽。虽然,以上原因被认为对野生大鲵种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仍然缺乏对大鲵生态致危因子的系统研究。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预测栖息地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造成大鲵野生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同时,近二十年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气候变化会对生物体产生显着的影响。大鲵属变温动物,具有特殊生活史,无法通过自身的调节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改变。因此我们预测气候变化也可能是大鲵的重要生态致危因子。为了系统的研究中国大鲵的生态致危因子,本论文首先对野外大鲵栖息地的微生境环境指标进行了调查;同时采用网笼诱捕法、野外遇见法等方法对大鲵野外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然后通过温度驯化、温度选择实验并结合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预测气候变化对未来大鲵潜在分布格局的影响,并识别了哪些主要的气候因子会影响大鲵栖息地分布,同时还计算了未来大鲵种群气候生态位的变动状况,以期为动物保护部门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开展大鲵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建议及措施。研究结果如下:(1)我们以河南省商城县、四川省通江县、浙江省开化县为野外调查样点,通过网笼诱捕、野外遇见、问卷调查及现场观察等方法开展了大鲵栖息地微生境环境因子及大鲵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我们在调查中共设置了42个调查样点,每个样点都测量了9个微生境环境指标,并且通过野外遇见法和网笼诱捕法总共捕获到48条大鲵。GLM模型的结果表明,野外大鲵的个体数和水深、植被盖度、水电设施建设、水温、pH、电导率、湿度、总碱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总磷成正相关关系。野外大鲵的丰度和水深、植被盖度、水温、电导率、湿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浊度呈正相关关系。结果中极显着的两个环境因子是水温(野外调查的水温范围在17℃~22℃)和湿度。(2)为揭示大鲵对温度驯化的响应,我们研究了大鲵在长时间温度驯化后对偏好温度的选择。结果表明,5℃驯化和15℃驯化4周后的大鲵,二者的偏好温度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8281);5℃驯化和25℃驯化4周后的大鲵,二者的偏好温度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7263);15℃驯化和25℃驯化4周后的大鲵,二者的偏好温度之间也没有显着性差异(P=0.3782)。以上结果表明长时间(4周)的低温和高温驯化均不会改变大鲵对偏好温度的选择。在均为过量投喂的情况下(42周),不同温度驯化下大鲵的个体发育随时间的增加出现了明显分化。具体表现为25℃驯化大鲵的体重、体长增长速率比5℃、15℃的快,5℃驯化大鲵的体重、体长增长速率最缓慢。(3)为了揭示气候变化对大鲵分布格局的影响及其未来气候生态位的变动,我们首先通过最大熵(MAXENT)模型进行了预测分析。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了气候生态位,通过计算生态位重迭和相似性指数比较了大鲵未来气候生态位变动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秦岭山系区、大巴山区、巫山山区、雪峰山脉、武陵山一带、南岭山区、武夷山一带、长江中游、下游平原区等地区是当前适宜大鲵分布的主要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现有的适合大鲵分布地区的面积在未来都有明显的减少,且整个气候生态位呈东南向西北移动的趋势。对当前和2050年大鲵气候生态位比较的结果表明:大鲵整体的气候生态位主要往主成分1(PC1)的正值方向移动和主成分2(PC2)的负值方向移动。对当前和2070年大鲵气候生态位的比较得出,大鲵整体的气候生态位更加明显的往主成分1(PC1)的正值方向移动和主成分2(PC2)的负值方向移动。同时结合生物气候因子与PC1和PC2的关系,揭示了未来大鲵适宜栖息地的气候环境将呈现出年平均温度上升趋势,年温差会减小,在雨季时降雨量会增多的变化。大鲵的气候生态位在2050年时会改变26%,到2070年时该数值会增加到34%。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开展野外栖息地环境及种群数量调查、长期驯化后大鲵对偏好温度的选择及生长状况、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下大鲵分布格局及气候生态位的变化等研究,对大鲵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了能更精确的知道我国野外大鲵种群的分布状况,建议相关部门及科研工作者我国的野外大鲵种群重新进行全面的调查。结合问卷调查、地区访问及野外调查的方式,重新准确的绘制大鲵种群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图。全面调查目前还未发现过的但又是大鲵适宜的分布地区(如贺兰山区等),大鲵栖息地保护、大鲵保护区建设和大鲵放归提供相关数据的支持。其次,应该加强相关保护区的管理制度,完善相关保护法,加强管理,严格禁止破坏野生大鲵资源的行为;建议相关保护部门重视和管理适宜大鲵生存的栖息地;建议在野外大鲵种群的栖息地内尽量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并加大对大鲵栖息地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最后,建议在放归大鲵时,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和知识来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放归,并做好后期监管等相关工作。(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杨雪海,黄少文,郭万正,魏金涛,邹传澡[6](2018)在《源生态类野生中国大鲵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凯氏定氮法检测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肌肉的蛋白含量,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对源生态类野生大鲵肌肉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大鲵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高,为干物质含量的91.81%,总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4.40%,总必需氨基酸与总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0.80;大鲵肌肉氨基酸分类组成中风味氨基酸含量为26.42%~33.45%,药用氨基酸含量达57.69%,支链氨基酸和抗氧化活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达15.60%和26.35%;大鲵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为79,与甲鱼较为接近,优于羊肉、牛肉、猪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1.21,明显优于甲鱼、羊肉、牛肉和猪肉。大鲵肌肉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S2期)
王启军,郑娟,赵虎,邓捷,姜维[7](2019)在《秦岭山区中国大鲵生境因子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秦岭山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栖息地生境因子调查、统计,利用R语言分析了各因子与大鲵生境选择的相关性,得出研究结果:秦岭山区影响大鲵生存的主要因子为栖息地类型(相关系数r=0.98),其次是水温(相关系数r=-0.8)、河岸坡度(r=-0.6)和p H (r=-0.6);浊度(相关系数r=0.5)、电导率(r=0.49)、DO(r=0.4)、人为干扰(r=0.35)和海拔(r=0.31)对大鲵分布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探讨中国大鲵对野生环境的适应性选择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3期)
许竟成,彭丽芳,杨典成,吴其能,翁仕洋[8](2018)在《安徽省中国大鲵的分布和保护现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鲵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有尾两栖动物,是中国特有物种。问卷调查和养殖场访问的结果显示:中国大鲵在安徽省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黄山地区的中国大鲵被大量捕捉。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别山地区也开始被大量捕捉。到上世纪末,安徽省的中国大鲵野外几近灭绝。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各养殖场人工繁育先后获得成功。2004年前后,安徽省开始野放中国大鲵,目前,安徽省人工养殖中国大鲵数量达数万尾。原产地确切的活体野生型中国大鲵仅约百余尾。(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伟龙,罗莉,李虹,王双,李战福[9](2018)在《中国大鲵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濒危两栖动物,在食用和药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因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野生大鲵几近灭绝,其人工养殖技术亟待完善。目前大鲵仿生态与工厂化繁殖和养殖技术日渐成熟,饲料与疾病研究逐步深入,但仍存在人工配合饲料研发尚未成功,虹彩病毒病无法有效防治等瓶颈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大鲵人工养殖技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大鲵品质、养殖成活率,文章从大鲵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养殖模式、疾病防治和饲料研发等方面综述其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现状,以期为大鲵人工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期刊2018年05期)
张盖伦[10](2018)在《中国大鲵至少有五个物种 这个发现令人沮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鲵至少有五个物种,意味着每单个种群的大鲵数量比目前统计的还要少。同时,不加区别地进行增殖放流,会给小种群物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放流物种会污染甚至取代它们的基因。因此,这项研究不仅关乎‘发现了新物种’,也揭示了中国大鲵的危险命运。”一项(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5-25)
中国大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鲵属国家二类野生保护动物,本文针对中国大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建设中国大鲵养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大鲵质量保障体系基本构成和提升内容,引导大鲵产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大鲵论文参考文献
[1].钱璟,耿冉,张耀武,陈万光.铜离子对中国大鲵幼体的胁迫效应[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9
[2].王松军.中国大鲵养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河南水产.2019
[3].王全禾,李伟,田海峰,孟彦,肖汉兵.中国大鲵Cyp51基因特征与性腺表达分析[J].淡水渔业.2019
[4].颜芳,Jingcai,Lü,Baolin,Zhang,Zhiyong,Yuan,Haipeng,Zhao.中国大鲵隐存种及其灭绝危机[J].科学新闻.2019
[5].赵春霖.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生态致危因子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
[6].杨雪海,黄少文,郭万正,魏金涛,邹传澡.源生态类野生中国大鲵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8
[7].王启军,郑娟,赵虎,邓捷,姜维.秦岭山区中国大鲵生境因子的选择[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8].许竟成,彭丽芳,杨典成,吴其能,翁仕洋.安徽省中国大鲵的分布和保护现状调查[J].黄山学院学报.2018
[9].李伟龙,罗莉,李虹,王双,李战福.中国大鲵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
[10].张盖伦.中国大鲵至少有五个物种这个发现令人沮丧[N].科技日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