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汽车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耦合空气弹簧
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鲍卫宁,陈立平,张云清,张广世[1](2008)在《汽车耦合空气弹簧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了空气弹簧、高度阀、连接管路子模块的力学方程,提出了模块化的耦合空气弹簧悬架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高度阀的死区、饱和特性以及节流管路的流量特性等非线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耦合空气弹簧动力学模型能反映空气弹簧相互作用和高度阀充排气对车体抗侧倾的影响,因而可以更加真实反映空气悬架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08年03期)
王波,王荣秀,殷学纲,陈伟民,廖昌荣[2](2006)在《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7+k自由度动力学模型与模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车7自由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附加司机与乘员-座椅系统的7+k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在此模型上安装有4个磁流变可控阻尼器的半主动悬架系统的闭环动力学方程。利用独立模态与耦合模态二次优化控制原理,对系统进行了半主动控制律设计。以小轿车的11自由度模型为例进行数字仿真计算分析,说明了采用7+k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以及采用模态控制方法对其进行控制律设计的优点及其良好的总体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6年24期)
苏小平,殷晨波,魏学军,苏家竹[3](2003)在《基于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汽车悬架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给出一种汽车面向悬架性能分析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应用仿真模型对某型号ⅣECO 汽车进行了随机不平路面输入下的汽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优化设计研究,得出了该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优化结果,经该车优化后的道路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汽车行驶平顺性指标-车身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比优化前有较大改善。(本文来源于《轻型汽车技术》期刊2003年10期)
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全车7自由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附加司机与乘员-座椅系统的7+k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在此模型上安装有4个磁流变可控阻尼器的半主动悬架系统的闭环动力学方程。利用独立模态与耦合模态二次优化控制原理,对系统进行了半主动控制律设计。以小轿车的11自由度模型为例进行数字仿真计算分析,说明了采用7+k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以及采用模态控制方法对其进行控制律设计的优点及其良好的总体控制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鲍卫宁,陈立平,张云清,张广世.汽车耦合空气弹簧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汽车工程.2008
[2].王波,王荣秀,殷学纲,陈伟民,廖昌荣.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7+k自由度动力学模型与模态控制[J].中国机械工程.2006
[3].苏小平,殷晨波,魏学军,苏家竹.基于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汽车悬架系统优化设计方法[J].轻型汽车技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