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出路——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现状与出路——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朱良博[1]2015年在《基于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兼具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符合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要求。但是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内,我国现行养老服务模式普遍存在有养无医、医养分离等问题,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探索医养结合型健康养老模式已势在必行。当前,上海构建“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也要求进一步统筹、整合和优化现有的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实现政府部门间的服务联动。因此,探索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在对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现状分析评价和供需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构建了基于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并提出了完善模式运作的相关对策建议。本研究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释,介绍了选题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做了文献综述,并确立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通过对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评价、问题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梳理了当前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第叁部分借鉴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实践情况和对中国的启示,提出了构建基于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总体设计。第四部分提出了完善和创新上海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论文的创新点是:紧跟养老产业发展前沿,运用满意度描述、因子分析、回归模型等技术方法,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评价分析和供需预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从医养结合的角度切入,提出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杨春榕[2]2004年在《现状与出路——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加剧。2000年,全球老年人的总数为5.9亿,到2050年则可能增加到11.21亿。比起1975年将增加224%。从1950年到202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3倍,但是同期老年人口则增长了5倍。“银色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也不能例外。在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7%,全国进入了老年化社会。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剧,养老问题在原有传统养老体制和养老模式中日益显得矛盾突出,若不予以战略上的重视并寻求对策妥善解决,难免对社会进步、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障碍。家庭趋向小型化,家庭户均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导致了单纯型老年家庭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两、叁代人共居的情况下,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也有所减弱。社会化养老是人们寻求解决此问题的一条路径,但是入院老人的护理费用开支总额比社会生活老人的开支总额要高出1 .6倍。因而无论从经济负担或者资源的利用上,目前在我国实行全方位的社会养老还是不现实的。同时,从老年人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来看,新型的社会养老模式有其无法弥补的缺陷。例如大型的福利院舍与被照料者的原生活社区相分离,它虽然给受助者以较好的,甚至是“精心的”照料,但因其脱离了受助者原生活的社区,将其置于一种陌生的生活环境中,其对于老年人而言实际上是失去了同其他年龄阶段的正常人交往,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对受助者心理、精神方面而言十分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所谓居家养老,指的就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一些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也就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区别在于,家庭养老的实质是完全由子女来提供养老功能(包括经济的、照料的和精神慰藉的),而居家养老只是一个地点选择问题,一部分养老功能却从家庭逐渐向社会转移,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其主张将养老的任务主要分担给社区,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安度晚年。家庭在养老中的地位重新被改变为一个新的角度。正如在《亚洲人口老龄化问题圆桌会议建议》中所明确指出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两次认识家庭在社会的根本地位,号召国际社会要维护、加强和保护家庭,以保证家庭在保护其老年成员的尊严、地位和安全的重要作用的连续性”,这足以说明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虽有了变化,但其在养老中的重要地位却无根本性的动摇,依然具有世界范围的广泛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与理论根据,论证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尤其在现阶段中国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具体阐述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建构,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由家庭,社区,政府叁方面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并对其中各方义务的界限作了合理的区分。政府主要承担一定的资金方面的支出,主要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以及社会公共健身、医疗设施等方面;家庭则主要提供老人的居住场所,与老人共同居住的子女承担日常的生活料理义务。其中突出强调社区在居家养老模式中的重要地位,它衔接了各方的服务,国家所不能及,家庭所无力承担的照料老人的方面可以由社区来弥补其不足。社区的养老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它应该考虑到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需要。在我国可以尝试着从医疗、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着手进行。在此点中,文中介绍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体系,以期能够对建构有我国特色的居家养老模式有所借鉴。同时,本文采撷了一些各地方所推行的有特色的养老模式,包括上海、苏州等地的一些社区的一些做法,其中比较详细的介绍了笔者熟悉的大连推出的“居家养老院”的模式。同时,笔者主要从居家养老模式自身以及外界两个方面对其提出完善的方法。从其内部而言,主要从经济资源、社区资源、以及自身观念等方面着手,旨在提高对养老的资金投入,完善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服务方式以及提倡居家养老的模式;从外部而言,则主要从国家社会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着手,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适合老年人养老居住的环境,尊重老年人的气氛。真正做到以“五个老有”为中心,符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叁条中所规定的:“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孙中华[3]2010年在《完善上海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养老保障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养老服务与养老保险一样在养老保障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集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优点,成为当前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也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围绕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议题,研究上海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运用实地调研等多种手段和方法,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社区居家养老理论研究。以养老方式为出发点,通过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及内涵的进一步梳理,揭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原理、方法,为构建上海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其次,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梳理上海市有关居家养老的政策,了解上海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历程,分析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各参与主体间的协作运行情况,并进一步发现包括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内容等在内的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情况,总结归纳上海当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再次,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供需状况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实地研究的方法,对当前上海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状况进行分析,总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社会影响。第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效果评价。通过对上海当前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梳理及实地的走访调研,依据一定的评价准则,对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效果从政策产生的正面效果与负面效应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其发展的根本性障碍。第五,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设计。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依据科学的设计理念与原则,在充分考量居家老人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基础上,以满足其养老需求为目标,以多主体协作参与为核心构建与完善居家养老的正式与非正式照顾体系,最终形成多元化、网络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最后,完善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路径。结合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针对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目标模式间的差距,运用变形后的布朗芬布雷纳的生态学模型,从社会构建的角度出发,提出完善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顾鑫帅[4]2016年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资源供给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中国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虽然中国养老资源供应出现严重短缺,但是却催生了丰富的养老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机构养老模式难以承载庞大的养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为一种养老的理性选择。决定社区居家养老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养老资源的供给,因此社区居家养老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以获取多种养老资源。本研究将L社区作为研究案例,探讨了该社区的养老现状和特点,分析了老年人的需求,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在资源供给方面存哪些困境;第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叁,在多元供给资源和社工参与之下,如何建立有效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通过研究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需要建立养老资源的有效供给机制,并且推动多元主体的参与。而在这种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参与。

吕萌[5]2016年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快速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高龄化趋势结伴而来,日益繁重的养老压力成为当今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成为缓解中国养老压力的新的出路,因成本低、效率高、方便子女照料等优点而备受推崇。但是由于其经验不足,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寻求更加健康、科学、专业的养老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本文以L社区为例,整合社会支持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通过运用二次分析和访谈的方法,对当前L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解。进一步分析发现现有社会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运用学界尚未广泛应用的循证社会工作方法,对L市JQL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成功实践进行循证,并借鉴其成功的实践经验。基于L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及JQL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循证经验,本文立足于L社区的实际,从社会工作介入的视角,设计社会工作介入L社区居家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模式,对社会工作者的职能进行定位。并以此来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路径,寻求解决现有问题与发挥社会工作者作用的契合点,积极将社会工作的力量引入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中。研究发现,L社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主体多样,但各主体间各行其是,较为分散且利用度不高,急需社会工作这样的第叁方进行介入并有效整合;其次,循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型方法,在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在操作运用的过程中仍需推敲论证。

姚虹[6]2017年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的区域及群体差异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城乡倒置的情况非常严重。预计到2020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将达到20.6%,2030年将达到30.1%。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5年左右,届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心才将由农村转入城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异地转移不仅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也削弱了传统的养老方式。由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区域,这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风险也更大,亟需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在社会化养老方式中,社区居家养老是广大老年人最为青睐的方式,能较好满足老年人就地养老的心愿。由此,越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越需要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支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也更迫切。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落后农村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面临更严峻的预算约束,如何从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有针对性地构建与各农村区域特点、不同群体养老需要相适应的社区居家养老发展模式,是一个既需要不断探索,又具有时间紧迫性的问题。本文基于区域差异和群体差异的视角,研究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叁条主线展开:一是从整体上研究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的影响因素;二是基于区域差异研究近郊、远郊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叁是基于群体差异研究农村空巢老年人及女性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区域和群体差异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构建,并探讨了适应差异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实施策略。首先,本文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基于需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及增权理论构建了研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的理论框架。然后,本文深入阐述了研究区概况以及在农村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背景,并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特征及影响因素方面,发现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水平总体不高,老年人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特征以及地区特征是影响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的重要因素;在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的区域差异上,发现近郊、远郊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资源不仅存在显着差异,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来说,家庭养老资源越丰富,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越少。由此,家庭养老资源对近郊、远郊农村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有重要的影响,且对远郊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更为突出;在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的群体差异上,就农村空巢老年人而言,发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迁是农村空巢老年人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与之带来农村空巢老年人诸多的养老困境。与农村非空巢老年人相比,空巢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更低,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程度也更高。而且,子女外出务工和身体健康状况对空巢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农村女性老年人而言,发现农村女性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都处于更弱势的状态,再加之丧偶的比例更高,她们在养老上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她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呈现出更高的需要。此外,研究证实了经济状况对农村女性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有着较深远的影响。最后,基于区域差异和群体差异提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策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要以社区为依托,而农村的社区建设薄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背景,由此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化组织的建设。在地缘的影响下,近郊农村和远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在模式构建方面,近郊农村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主,适度考虑服务的多样性;远郊农村则以建立互助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保障基础养老服务能力。为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首先应该根据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要程度设置养老服务项目,引导社会资源实现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其次要通过信息化建立老年人和养老服务之间的桥梁,将老人的需要与养老服务的提供有机联系并互动,以实现养老服务利用的效用最大化。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是需求的基础,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向需求转化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其经济能力。而在短时间内,以保基本为前提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还难以在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政府应根据财力负担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另一方面可采取更具有激励性的缴费机制,增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吸引力并逐渐提高个人账户积累。此外,对近郊农村而言,应努力促进集体经济产业的升级,引导近郊被征地农民参加商业保险;而远郊农村择适宜以种地面积为参考,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高远郊农村老年人的农业生产补贴。

张彩华[7]2017年在《村庄互助养老幸福院模式研究:支持性社会结构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家族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发育不足及独居老人面临养老困境的背景下,村庄互助养老的幸福院模式诞生。本文基于对幸福院模式发源地的个案研究,辅之以周边县区幸福院推广案例及农村互助养老的美国"村庄"模式的对比研究,以支持性社会结构为视角,呈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下的社会结构特征及互助养老产生的社会结构基础,表明任何养老方式都是因应一定的社会结构变迁而产生,且养老方式实现的具体形式会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变化;一种养老方式的兴起与延续需要嵌入变迁的社会结构中,且根植于一定的支持性社会结构之上才能可持续发展;兴起与初步发展阶段的养老方式的支持性社会结构通常比较薄弱,若不能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给予支持或引导,新兴的养老方式会在发展中面临夭折风险;因此,应从不同领域主动构建有利于养老方式可持续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其中,政府在政策及政策导向上的保障则是这种支持性社会结构的重要部分。研究发现,老人及其子女固守家庭养老传统和"养儿防老"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互助养老想法的接受,然而,二者在现实中的实践困境暗含着老人及其子女对互助养老的潜在需求,从而为互助养老的动员提供了契机与成功的可能。幸福院模式的类养老机构管理以共同体秩序的形成与维护为基础以利于老人"安全的"生活;家庭导向的柔性管理是幸福院区别于普通机构养老的重要方面,有利于老人"幸福的"生活。幸福院老人的养老需求具有差异性与层次性,生活照料需求可通过老人在日常生活、意外事件及自我管理上的互助互动中满足,家庭起补充作用及疾病等照料;老人的自我管理、政府与社会的参与使老人得到社会尊重的同时产生对幸福院、村庄共同体及社会的归属感,意识到自身价值及对养老问题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该模式在养老需求满足上的最高境界。虽然该模式在失能老人照料上有局限,互助养老过程也有矛盾和冲突,但其在满足自理及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需要上有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所不具备的优势;并且熟人社会中公共舆论的作用有利于强化家庭的互助养老参与。幸福院推广后的可持续发展受多方因素制约,并由此产生诸多非预期性政策后果;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在根据实际进行调适以嵌入当地社会的基础上,引导有利于幸福院发展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的构建,主要通过社会文化领域内养老观念的转变、养老需求的满足及幸福院管理,经济及政治领域内的经费支持与政府政策保障来实现。家庭养老是我国社会文化传统的基因,在社会发展中有持久存在的特性;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会产生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形势下,幸福院模式以"家庭养老社会化"形式分担家庭的养老责任,与其他养老方式组成养老方式综合体系,使老人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养老方式的组合以实现在地养老。幸福院模式及"村庄"模式的发展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走向启示如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应以需求为导向逐步由现金保障走向服务保障;构建"在地养老"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类机构养老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与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机构养老以医护型与养护型为发展方向,与社区类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分担养老责任;鉴于基于家庭照料的居家养老将是未来农村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且家庭仍是失能老人照料的重要主体,发展"医养结合"式居家养老有利于延缓老人失能阶段的到来,提高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家庭养老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此外,还应重视老人社会参与以利于其心理健康及精神需要的满足。

王长健[8]2011年在《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对日常生活照顾需求的增加,但是当前社会家庭结构和人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仅靠家庭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照顾需求。而且,社会化养老机构,无论是在机构数量、服务规模、服务质量上都极为有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希望在家护理养老,因此机构养老的功能有限。社区居家养老有效地衔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弥补了国家所不能及,家庭所无力承担的照顾老人的职责。社区居家养老能为老年人提供比较全面的服务,真正让老年人度过一个健康、祥和的晚年生活。本文以人口老龄化及带来的的挑战作为研究的背景,首先介绍了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接着分析我国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就服务内容、发展模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总结,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其次着重分析北京、上海和宁波社区居家养老的运作情况。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制约因素,既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资金投入短缺,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城市社区聚集养老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政府职责、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加快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等。

周洁[9]2017年在《PPP模式下农村基层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机制探究》文中指出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愈加频繁,致使农村地区生活着将近70%的老人,相较城市,农村的养老难题更加的棘手。土地保障功能的逐渐丧失,家庭养老在农村中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空巢老人在村里的比重不断飙升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与日剧下,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基本需求,如何妥善有效解决农村空巢(或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方式中,农村社区养老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存在显着优势,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机制,在我国城市社区中已得到充分的考量与运用,并显示出其自身独特的优势。PPP模式即政社合作,其实质就是政府购买,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实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模式已在多项事务中得以运用,且收效良好。文章在实际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基础之上尝试运用PPP模式和委托代理理论来构建农村基层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新机制。本文从介绍PPP模式、委托代理理论和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理论入手,理论上阐述PPP模式对农村基层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的指导意义和实施可行性,分析当前农村养老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诸如“全能政府”思想根深蒂固;地方财政缺乏;青壮年外出务工弱化家庭养老功能等原因,进而探索农村基层政府基于PPP模式构建适宜的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新机制。

段春颖[10]2013年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养儿防老”是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集中体现,父母到了晚年由子女抚养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改革开放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促使家庭的规模不断缩小,以及当下人们生活观念的日趋现代化,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家庭养老资源日渐不足,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养老的社会化就成为大势所趋,养老功能在家庭、社会之间的转移、替代和扩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居家养老并非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即由子女去赡养老人),它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效结合,是一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它以老年人居“家”的需求作为前提,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作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老年人的家庭为核心,使老年人的生活不离开家庭,不离开子女,不离开社区。无论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或是考虑老年人养老观念,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将成为众多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天津市是我国各地区探索社区居家养老实践中的榜样城市,是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实行“居家养老补贴”的城市。本文选取天津市红桥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讨。本文以“社区居家养老”概念作为理论出发点,分析了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背景,概括了社会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以天津市红桥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作为示范点,通过对红桥区五个社区的调查研究,目前实行的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着社区服务形式单一、从业人员水平偏低、政策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扩大政府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评估机制以及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和职业技能等,这将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 基于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D]. 朱良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5

[2]. 现状与出路——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D]. 杨春榕. 吉林大学. 2004

[3]. 完善上海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研究[D]. 孙中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0

[4]. 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资源供给路径研究[D]. 顾鑫帅. 兰州大学. 2016

[5].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 吕萌. 兰州大学. 2016

[6].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的区域及群体差异研究[D]. 姚虹. 武汉大学. 2017

[7]. 村庄互助养老幸福院模式研究:支持性社会结构的视角[D]. 张彩华.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8]. 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D]. 王长健. 山东大学. 2011

[9]. PPP模式下农村基层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机制探究[D]. 周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10].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 段春颖. 河北工业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现状与出路——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