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刘芳

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刘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人类中心主义,唐代,送别诗,自然

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1](2019)在《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唐代送别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以人类为中心,提倡人类重视自然和所有生命的价值。从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解读唐代送别诗,唐代诗人在诗中表达了"物人平等"的观念,把人类与自然万物视作平等、相互依赖的关系。唐代送别诗呈现出生态之美和生命之美,这就是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自然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人类精神文明比如诗歌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7期)

刘承宇,李淑晶[2](2019)在《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兼论人类中心主义的是与非》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伦理评价标准。依据不同的伦理标准,研究者关注的语言现象会有所差异,对相同现象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话语分析以语言中体现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主要批判内容之一,但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伦理学核心概念本身却鲜有深入的讨论,甚至有所误解。本文首先回顾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生态话语分析中的各种表现,并逐一讨论其不合理性;然后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内涵的梳理、生态危机及价值本质的深入讨论,认为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具有适切性,但"人类中心"一词已经无法体现其真实语义,适宜以"以人为本"作为替代概念;最后提出"以人为本"的整体生态观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以期对生态语言学研究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9年05期)

杨潇,何婧,程南南[3](2019)在《庞德《华夏集》翻译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庞德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西方国家关于庞德的研究相对成熟,但主要集中于庞德的政治倾向和经济思维,文化方面主要研究庞德和美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相比于对庞德本人的研究,对《华夏集》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研究拟在整合《华夏集》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总结庞德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探析庞德翻译思想中的生态翻译意识。通过对《华夏集》中翻译实例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庞德的翻译实践中具有生态翻译意识,即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性。(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6期)

孙世民[4](2019)在《从人类中心主义到超越的环境伦理观:论战争罪的完善——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8(2)(b)(iv)条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8条是当前国际社会关于战争罪最为完整和全面的解读,其中的第(2)(b)(iv)项内容规定了在国际性武装冲突中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构成战争罪,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自然环境的关注和重视。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第8(2)(b)(iv)条的规定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这种基本立场存在对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误解,不利于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环境伦理学理论的新发展,超越的环境伦理观可以从添加过失要件、完善对严重损害自然环境标准的认定、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扩大适用范围等方面对现有战争罪的构成要件进行完善。这种完善不但有利于在理论上实现环境伦理学对国际环境保护有关条约的发展,还有利于在实践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法学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台雪纯[5](2019)在《生态文学视阈下有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的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五千多万年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全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即生态文学。生态文学通过对生态危机及其社会根源的观察与研究,表达出对人类整体命运深刻的忧患意识。以《白鲸》、《寂静的春天》两部作品为经典案例,分析生态文学视阈下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为生态文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5期)

秦宗鹏[6](2019)在《《犬之岛》: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尝试性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犬之岛》通过设置语言藩篱将观众推向动物视角,从而使其对人类角色产生间离,而对犬类角色产生更多共情,进而从形式和内容上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尝试性突围。虽然这种突围摆脱了以人类利益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却依然无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基础。(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8期)

李婧[7](2019)在《基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动物生存权利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加强对动物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在人类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动物的生存权利的问题引发了很多学者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篇文章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分析当下动物生存权利所面临的问题,运用哲学的思维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7期)

梁灿[8](2019)在《环境美学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一条基于现象学视域下的可能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环境美学至今未能彻底澄清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虽然它正确地区分了主观的审美体验与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以强调自然的客观独立性,然而由于缺乏对审美体验的本质进行现象学分析,因而无法真正把握审美体验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显现关系,从而无法真正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困扰。现象学在反人类中心主义问题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把现象学的相关理论吸纳到环境美学的理论体系中,对于环境美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返观环境美学在澄清人类中心主义问题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为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郭仲楠[9](2019)在《环境哲学视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语)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发展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由人的实践力量所构建起来的“属人的世界”。没有人,也就不存在这样的世界;在属人世界中,人类就是“中心”。在此意义上,人类中心主义成立并顺理成章、延续至今。但是,随着近代工业化发展开始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愈演愈烈,以及环境哲学兴起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冲击与种种质疑,使人们对已有的信念与结论越来越不自信,并开始认定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现代环境灾难的理论罪人,学界要求走出、超越甚至是彻底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如果说事实层面即自然主义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一经被科学所驳倒,那么,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又是否被随之推翻?如果未被推翻,又该如何继续存在并继续言说?这就是本文着重思考并试图回应的大问题。本文认为,虽然环境哲学中的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质疑,但并不足以在根本上撼动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文明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在环境哲学视域中展开人类中心主义的辨析,应抓住四个要点。一要对造成环境问题的真实原因做出理论概括;二要对我们所处世界的属人性、价值性作出必要的理论说明;叁要遵循历史性的思考维度,从人的现实的存在状态出发,说清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当下状态;四要对本文所主张的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价值论、存在论和实践论维度上展开说明。为此,本文第一章从理论的“历时态”角度,回溯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当下状态,讨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二章则以理论的“共时态”为轴,深入探讨了环境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的诘难、作出的修正,既积极吸收其主要思想成果,又分析指出环境哲学既有理论前提的矛盾之处。第叁章作为全文的重心,旨在针对环境哲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系列质疑与诘难的积极反思与整体回应中,从叁大哲学维度即叁种意义上提出并回答人类中心主义的终极之问:一是在事实还是价值的价值论维度上,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是科学论意义上的事实判断,而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价值判断;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始终是价值中心、评价中心。二是在真实还是虚假的存在论维度上,明确人类中心主义并没有成为真实的现实,大多沦为各种形式的个体中心主义,因而在认识论——真理论意义上几乎成为一个典型的虚假命题。叁是在超越还是重构的实践论维度上,明确人类中心主义无论作为价值论命题所表达的理论理性,还是作为实践性要求所表达的实践理性,都是无法超越、无法回避、无法变更的,但它应该在全面吸收当代环境哲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历史性地重新建构,使之成为相对的、有条件的、合理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奠定整个人类文明大厦最重要的新基石和继续前行继续发展的新向标。(本文来源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期刊2019-05-01)

孙爽[10](2019)在《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20世纪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两种不同的视角。一些生态主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缺少生态意识,只是单纯从人类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格伦德曼反对此观点,他从人的存在、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叁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意蕴,指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生物圈中处于中心地位,但这不代表其排斥和否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需要和利益,而是把这种需要和利益作为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人类不可能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任意的开采和掠夺,而应在尊重生命、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人类能够在自然界中长久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合情合理地为人类所用。(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伦理评价标准。依据不同的伦理标准,研究者关注的语言现象会有所差异,对相同现象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话语分析以语言中体现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主要批判内容之一,但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伦理学核心概念本身却鲜有深入的讨论,甚至有所误解。本文首先回顾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生态话语分析中的各种表现,并逐一讨论其不合理性;然后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内涵的梳理、生态危机及价值本质的深入讨论,认为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具有适切性,但"人类中心"一词已经无法体现其真实语义,适宜以"以人为本"作为替代概念;最后提出"以人为本"的整体生态观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以期对生态语言学研究有所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芳.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唐代送别诗研究[J].北方文学.2019

[2].刘承宇,李淑晶.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兼论人类中心主义的是与非[J].中国外语.2019

[3].杨潇,何婧,程南南.庞德《华夏集》翻译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J].汉字文化.2019

[4].孙世民.从人类中心主义到超越的环境伦理观:论战争罪的完善——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8(2)(b)(iv)条为视角[J].西部法学评论.2019

[5].台雪纯.生态文学视阈下有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的刍议[J].大众文艺.2019

[6].秦宗鹏.《犬之岛》: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尝试性突围[J].视听.2019

[7].李婧.基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动物生存权利思考[J].风景名胜.2019

[8].梁灿.环境美学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一条基于现象学视域下的可能路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郭仲楠.环境哲学视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9

[10].孙爽.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J].齐鲁学刊.2019

标签:;  ;  ;  ;  

非人类中心主义论文-刘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