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浆纤维蛋白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血浆,蛋白,前清,脂蛋白,缺血性,栓塞。
血浆纤维蛋白原论文文献综述
强金虎[1](2019)在《血浆前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和铁蛋白在老年胃癌实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血浆前清蛋白(PA)、纤维蛋白原(Fib)和铁蛋白(FER)在老年胃癌实验诊断中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老年胃癌患者190例、老年慢性胃炎患者138例和体检健康老人200例,分析组间血浆PA、Fib和FER水平。结果与老年慢性胃炎PA[(235.1±37.8)mg/L]、Fib[(2.9±0.7)g/L]、FER[(78.9±8.1)μg/L]和体检健康老人PA[(246.2±39.1)mg/L]、Fib[(3.1±0.9)g/L]、FER[(72.1±7.7)μg/L]相比,老年胃癌PA[(189.4±30.7)mg/L]、Fib[(6.5±1.6)g/L]、FER[(114.8±12.3)μg/L]血浆PA显着降低,而Fib和FER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类型中血浆PA、Fib和FE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分期越晚和分化程度越低时,患者血浆PA越低,Fib和FER水平越高(P>0.05)。血浆Fib、PA和FER在区分老年胃癌与老年慢性胃炎和体检健康老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1(95%CI:0.842~0.953,P<0.05)、0.688(95%CI:0.609~0.754,P<0.05)和0.841(95%CI:0.768~0.887,P<0.05),血浆Fib的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91.6%,PA的灵敏度为63.5%,特异度为68.4%;FER的灵敏度为62.5%,特异度为93.2%;截断值分别为4.3g/L、208.6mg/L和94.6μg/L。联合血浆Fib、FER和PA在区分老年胃癌与老年慢性胃炎和体检健康老人的AUC为0.968(95%CI:0.935~0.991,P<0.05),灵敏度91.6%,特异度93.1%。单因素与多因素二元逻辑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低PA、高Fib和高FER是老年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Fib、PA和FER检测对老年胃癌具有较高的实验诊断及风险预警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4期)
秦丽,杨威威,孙锡红,张蕾,董欣[2](2019)在《产前血浆纤维蛋白原联合血栓弹力图检测与产后出血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产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检测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按期产检并能随访分娩的产妇1 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0例为产前血浆Fib≤3 g/L的为≤3 g/L组,另外500例产前血浆Fib>3 g/L的为>3 g/L组,对研究对象产前行血浆Fib及TEG指标测定,观察产后出血情况,探讨产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3 g/L)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分析联合TEG相关指标对产后出血的指导意义。结果≤3 g/L组共发生产后出血31例,发生率为6.20%;其中产后出血22例,占4.40%,严重产后出血9例,占1.80%;>3 g/L组发生产后出血3例,发生率为0.60%;其中产后出血3例,占0.60%,严重产后出血0例;Fib、K值、MA值及CI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K值、MA值及CI值均与产后出血有相关意义,Fib、MA值、CI值越低、产后出血发生率越高(P<0.05);K值越高,产后出血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产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3 g/L大大增加了产后出血的风险,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对预测产后出血有意义,为指导临床采取防治产后出血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指标。(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9年22期)
马国奋,余剑,杨少明,温样春[3](2019)在《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前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5月~2018年8月在某院行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1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H(Cerebral parenchymal hematoma,脑实质血肿)组8例、 HI(Hemorrhagic infarct,出血性梗死)组16例与non-HT(No bleeding after thrombolysis,溶栓后未出血)组98例,对3组患者溶栓前后不同时期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测定,并探讨其与出血转化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结果:与HI组、non-HT组相比,HI组患者溶栓之前的NIHSS评分更高,P<0.05;溶栓后2h,3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溶栓前均有所降低;溶栓24h后,3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有所上升,但依旧低于溶栓前,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颅内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24h内降低。(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张鸿祺,陈烨,罗玉保[4](2019)在《血浆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合并心绞痛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合并心绞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12月青海省康复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157例,将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纳入A组共85例,将未合并心绞痛的患者纳入B组共72例,同时选择76例明确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纳入C组,同时期健康体检的正常健康人群8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对比4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脂蛋白a[Lp(A)]、D-二聚体(D-D)水平。根据Gensini积分将A组和C组患者分为3个亚组,<30分组、30~60分组、> 60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并对影响糖尿病患者合并心绞痛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Gensini积分与FIB、D-D、Lp(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的FIB、Lp(A)、D-D水平显着高于其余3组,B组、C组的FIB、Lp(A)、D-D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C组Lp(A)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Lp(A)、D-D、FIB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合并心绞痛的危险因素(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FIB、Lp(A)、D-D与Gensini评分呈正线性相关(r=0.426,0.382,0.315,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心绞痛的患者的FIB、Lp(A)、D-D水平升高,并且高于单纯糖尿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此外HbA1c也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合并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应关注其FIB、Lp(A)、D-D水平变化,预防冠心病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庄文锦,陈聪,吴晓鑫,赵振华,陈超[5](2019)在《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来改善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收治住院FIB>4 g/L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等资料,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等评估。随机将患者分为非纤溶酶治疗组及纤溶酶治疗组,10 d后比较2组FIB水平、MOCA、NIHS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FIB、NIHSS、MO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非纤溶酶治疗组FIB、NIHSS、MOCA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纤溶酶治疗组FIB、NIHSS、MOCA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降纤治疗对改善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和认知功能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26期)
钟春燕,田晓东[6](201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依据入院24 h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高水平组(>4 g/L)和正常水平组(≤4 g/L)。2组患者入院后均积极给予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以及治疗脑水肿等措施。入院72 h后以Glasgow昏迷量表评估患者意识水平,以NIHSS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发病3个月后,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判定治疗效果,以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生活能力。结果高水平组患者入院72 h后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低于正常水平组,而NIHSS评分高于正常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高水平组临床治疗效果及Barthel指数评分低于正常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蒋叙川[7](2019)在《血浆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联合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浆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AT-Ⅲ)、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VTE患者(包括71例深静脉血栓和9例肺栓塞)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浆AT-Ⅲ、D-Dimer、FDP含量水平,对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患者进行规范治疗,比较健康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组、肺栓塞组血浆AT-Ⅲ、D-Dimer、FDP含量水平;比较治疗前、治疗24h后、治疗1周后深静脉血栓组、肺栓塞组的AT-Ⅲ、D-Dimer、FDP含量水平变化;比较VTE患者不同预后(存活/死亡)血浆AT-Ⅲ、D-Dimer、FDP含量水平变化。结果 D-Dimer、FDP含量水平,肺栓塞组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组显着高于对照组,且肺栓塞组高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组(P<0.05);AT-Ⅲ活性,肺栓塞组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组显低于照组,且肺栓塞组低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组(P<0.05)。存活组在D-Dimer、FDP含量上显着低于死亡组,AT-Ⅲ活性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组、肺栓塞组治疗24 h后、治疗1周后较治疗前血浆D-Dimer、FDP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其水平下降更加显着;AT-Ⅲ活性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活性逐渐升高。结论血浆AT-Ⅲ、D-Dimer、FDP联合检测对VTE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对其病情评估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D-Dimer、FDP含量平稳下降和AT-Ⅲ活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预后良好。(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26期)
杨颜菁,王艳清,谢冬梅,龚嘉聪[8](2019)在《不同原料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对凝血因子Ⅷ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由四种原料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所含凝血因子Ⅷ(FⅧ)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为临床提供优质安全的冷沉淀制剂。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4月我站采集的20袋(ACD-B配方)全血,在6 h内按照成分制备标准操作规程制备四种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FFP)、滤白冰冻血浆、灭活冰冻血浆、滤白灭活冰冻血浆]并速冻;1周后将制备的FFP在低温水浴箱(4±2)℃融化后,用虹吸法原理制备出四种冷沉淀(冰冻血浆冷沉淀、滤白冷沉淀、灭活冷沉淀、滤白灭活冷沉淀)并速冻;冰冻1周后在37℃水浴箱融化后检测凝血因子FⅧ含量及Fg含量。结果 FFP冷沉淀、滤白冷沉淀、灭活冷沉淀、滤白灭活冷沉淀的FⅧ及Fg含量依次为(1.506±0.351)、(1.352±0.217)、(1.184±0.235)、(0.724±0.281)IU/ml和(3.055±0.474)、(2.801±0.313)、(1.671±0.215)、(1.552±0.162)g/L,不同冷沉淀间的FⅧ及Fg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FFP冷沉淀、滤白冷沉淀、灭活冷沉淀、滤白灭活冷沉淀的FⅧ及Fg回收率依次为100.0%、89.7%、78.6%、48.1%和100.0%、91.7%、54.7%、50.8%,不同冷沉淀的回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不同原料、不同方法制备出的冷沉淀FⅧ及Fg含量有所差别,FFP冷沉淀、滤白冷沉淀、灭活冷沉淀的FⅧ及Fg含量较高且符合国家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李丽,骆益民,王西华,吴颖,张梅[9](2019)在《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病情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病情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本研究分别检测了40例肺癌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并比较了不同病理类型、病情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4.39±0.98) g/L)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2.74±0.48)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4.25±1.27) g/L)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4.74±1.21)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5.11±0.98) g/L)明显高于未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93±0.72)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说明纤维蛋白原可能是肝癌患者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可作为肝癌病情进展和预后的敏感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8期)
王彩玲,胡若琳[10](2019)在《晚期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晚期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晚期肝癌患者50例作为本研究实验组,其中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33~70岁,平均(52.04±6.31)岁;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30~72岁,平均(52.14±6.20)岁。对两组人员在各个时期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显着升高,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50例患者当中,治疗后缓解39例,未缓解11例,缓解率为78.00%。治疗后缓解肝癌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未缓解肝癌患者(P<0.05);治疗后未缓解肝癌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显着高于治疗后缓解肝癌患者(P<0.05)。结论晚期肝癌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有显着升高趋势,其水平检测能为患者预后判断提供有效依据,值得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68期)
血浆纤维蛋白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产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检测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按期产检并能随访分娩的产妇1 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0例为产前血浆Fib≤3 g/L的为≤3 g/L组,另外500例产前血浆Fib>3 g/L的为>3 g/L组,对研究对象产前行血浆Fib及TEG指标测定,观察产后出血情况,探讨产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3 g/L)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分析联合TEG相关指标对产后出血的指导意义。结果≤3 g/L组共发生产后出血31例,发生率为6.20%;其中产后出血22例,占4.40%,严重产后出血9例,占1.80%;>3 g/L组发生产后出血3例,发生率为0.60%;其中产后出血3例,占0.60%,严重产后出血0例;Fib、K值、MA值及CI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K值、MA值及CI值均与产后出血有相关意义,Fib、MA值、CI值越低、产后出血发生率越高(P<0.05);K值越高,产后出血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产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3 g/L大大增加了产后出血的风险,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对预测产后出血有意义,为指导临床采取防治产后出血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浆纤维蛋白原论文参考文献
[1].强金虎.血浆前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和铁蛋白在老年胃癌实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2].秦丽,杨威威,孙锡红,张蕾,董欣.产前血浆纤维蛋白原联合血栓弹力图检测与产后出血关系[J].河北医药.2019
[3].马国奋,余剑,杨少明,温样春.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性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4].张鸿祺,陈烨,罗玉保.血浆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合并心绞痛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9
[5].庄文锦,陈聪,吴晓鑫,赵振华,陈超.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6].钟春燕,田晓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
[7].蒋叙川.血浆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联合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
[8].杨颜菁,王艳清,谢冬梅,龚嘉聪.不同原料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对凝血因子Ⅷ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
[9].李丽,骆益民,王西华,吴颖,张梅.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病情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10].王彩玲,胡若琳.晚期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