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铜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铜矿,晶格,辉铜矿,性质,参数,热学,电学。
黄铜矿论文文献综述
白云龙,谢锋,王伟,蒋开喜[1](2019)在《二氧化锰对黄铜矿浸出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铜矿常压浸出存在浸出缓慢等问题。当溶液中存在MnO_2时,由于矿物接触间的原电池效应为黄铜矿的氧化提供更多途径,从而为提高黄铜矿浸出率带来可能。分别研究了在H_2SO_4溶液和H_2SO_4-Fe_2(SO_4)_3溶液中,MnO_2对黄铜矿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nO_2能够促进黄铜矿的浸出,在浸出过程中,MnO_2迅速分解。黄铜矿在浸出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缺金属钝化层,这种钝化层附着在黄铜矿表面,阻碍溶液与黄铜矿的接触,阻碍了黄铜矿的浸出。(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9年11期)
张崇辉,何廷树,李慧,卜显忠[2](2019)在《紫外光谱法研究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紫外吸收光谱范围内对黄药溶液进行扫描,发现在波长226.5和300 nm处有两个明显吸收峰,且300 nm处的吸收峰强于226.5 nm处的。采用标准曲线法对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浓度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在波长226.5和300 nm处的线性相关性均较好,但在波长300 nm处的相关性更佳,在226.5 nm处进行高浓度黄药溶液测量,可在300 nm处进行低浓度黄药溶液测量。在300 nm下对不同浓度黄药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吸光度为1.672,最小吸光度为0.032时,黄药溶液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仍很好,吸光度继续增大时,相关系数降低,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黄药浓度最好不要超过20 mg·L~(-1)。在不同pH条件下,在300 nm处对黄药溶液进行浓度测量,发现pH为3时,吸光度下降,黄药开始分解,当溶液pH为2时,所测吸光度为0,黄药已完全分解, pH值在5~10范围内,黄铜矿对黄药吸附较好,溶液最佳吸附pH值为9。在300 nm处测量黄药在黄铜矿表面吸附量,分别采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方程、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研究其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在288~303 K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吸附量多少影响不大,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黄铜矿对黄药的实际平衡吸附量Q_e均小于或接近理论单层饱和吸附量,Q_m值均与实验值极为接近,说明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以单层化学吸附为主。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加,说明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过程进行,黄铜矿对黄药的吸附为吸热过程,但吸附量增加幅度很小,说明黄药在黄铜矿表面吸附受温度影响较小。该吸附过程是一个熵增、吸热、自发进行的过程,热力学参数可通过范特霍夫方程计算得到,吸附焓变ΔH为48.703 41 kJ·mol~(-1),熵变ΔS为219.403 88 J·(mol·K)~(-1),吸附自由能变ΔG为-16.054 93 kJ·mol~(-1),推测该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黄铜矿对黄药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Q_t值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幅度很小,表明黄药在黄铜矿表的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但受温度变化较小,这与热力学分析的结论一致,对方程拟合所得Q_e值均与实验值极为接近。(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10期)
David,Lukumu,BAMPOLE,Patricia,LUIS,Antoine.F.MULABA-BAFUBIANDI[3](2019)在《利用生物质从黄铜矿和辉铜矿混合矿中可持续提取铜(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提铜工艺的可持续性。实际上,针对混合硫化矿(黄铜矿和辉铜矿),尝试在33.3℃下使用中温混合菌群的提铜工艺和叁价铁浸出过程。其中,生物浸出实验是在矿石粒径-75+53μm范围内完成的。采用细菌作为催化剂,铜收率达65.50%。另一方面,在叁价铁浸出过程中,矿石粒径为-53+38μm,温度升高至70℃时,铜收率提高到78.52%。与高温浸出过程相比,中温生物浸出过程在铜的提取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通过SEM-EDS、FTIR和XRD表征,结合各种热力学分析,可以认为间接机理是主要的浸出机理。对于黄铜矿-辉铜矿混合矿而言,浸出机理分为叁种过渡产物机理,即多硫化物机理、硫代硫酸盐机理和元素硫机理。铜形态转变为Cu_2S-Cu S-Cu_5Fe S_4-Cu_2S,最后转变为Cu SO_4。在发生亚铁氧化和硫酸铁生成反应的同时,细菌消耗掉硫化矿物,形成强酸,最后在低温下形成Cu SO_4,这种铜生产方案要求室温下氧化还原电位高于550m V,以便有效地提取铜。(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10期)
常可欣,张雁生,张家明,李腾飞,王军[4](2019)在《温度诱导相变对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黄铜矿的相变及其相态对细菌浸出的影响。在高纯氩气的保护下,将天然黄铜矿加热到不同的温度(203、382和552°C)以完成相变。并将黄铜矿在相变前后进行生物浸出实验。结果表明,在203°C和382°C加热的黄铜矿仍处于α相区,而在552°C下黄铜矿由α相转变为β相,3种不同温度相变后的黄铜矿的浸出率分别为32.9%、40.5%和60.95%。黄铜矿晶格增大、晶格能降低,这是浸出率显着提高的根本原因。电化学实验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极化电阻降低,腐蚀电流密度增加;黄铜矿的氧化率越高,浸出率就越高。(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10期)
路雨禾,谢锋,白云龙,李超,路殿坤[5](2019)在《微波活化预处理对黄铜矿加压浸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微波活化预处理保温时间和温度对黄铜矿加压浸出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微波活化处理前后黄铜矿及其浸出渣的形貌。结果表明,微波活化预处理保温时间越长,活化效果越好,最适宜的活化温度为100℃。微波活化处理能导致部分Cu-Fe-S和Fe-S键的去稳定化,并能在黄铜矿表面生成局部细小的裂缝与孔洞,从而促进黄铜矿的浸出。微波活化可以提高铜的浸出并且抑制铁的浸出。(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9年10期)
宋坤,宋永胜,张其东,李文娟,乐观[6](2019)在《外控电位法浮选分离黄铜矿和辉钼矿》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制外控电位浮选槽研究了矿物粒度、矿浆p H值、外控电位大小等因素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从而找到二者分离的条件并进行了铜钼混合精矿的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采用循环伏安测试和腐蚀电偶测试验证了上述试验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50+31μm的黄铜矿受外控电位影响大,容易被抑制,而辉钼矿则不容易被抑制.-31μm的黄铜矿和辉钼矿可浮性均较差,受外控电位影响较小.外控电位浮选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有利于实现抑铜浮钼.在p H值11的条件下,抑铜浮钼的最佳分离外控电位为-1100~-700 m V(vs Ag/Ag Cl).在p H值为11、外控电位-800 m V(vs Ag/Ag Cl)的条件下对多宝山铜钼混合精矿进行浮选分离,经过一次浮选分离可得到钼回收率80. 57%、铜回收率10. 19%的钼粗精矿,辉钼矿和黄铜矿的浮游差达到70. 38%,这使外控还原电位下浮选分离黄铜矿和辉钼矿成为可能.另外,腐蚀电偶测试结果表明:黄铜矿和辉钼矿间的电偶腐蚀对于抑铜浮钼浮选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任一鸣,潘轩民,胡永红,薛丽,胡正龙[7](2019)在《高压下黄铜矿CuInS_2的电子结构、弹性参数、热学和电学性质的第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高压下黄铜矿半导体CuInS_2的电子结构、弹性参数、热学和电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CuInS_2是直接能隙半导体,其能隙值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能隙随压强变化的一阶系数值为54.31 meV/GPa;其弹性参数满足高压下的机械稳定性的条件,并且材料的韧性随着压强的增加而增强.基于弹性参数计算了体系的德拜温度和最小热导率,德拜温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而最小热导率随着压强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对塞贝克系数和功率因子比弛豫时间的研究,发现增加压强和调节载流子的浓度可以改善CuInS_2的电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朱萍,刘学端,陈爱佳,刘宏伟,尹华群[8](2019)在《不同碳材料辅助下混合中度嗜热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比较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混合中度嗜热微生物研究4种碳材料(人造石墨、炭黑、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对黄铜矿浸出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添加人造石墨和活性炭能使溶液pH值降低,氧化还原电位维持在合适的范围,使浸出液中总铁、叁价铁浓度和矿渣表面吸附微生物的数量增加,最终提高黄铜矿中铜的浸出率;而添加炭黑和碳纳米管能抑制浸矿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导致浸出效率降低。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在添加人造石墨和活性炭实验组中,黄钾铁矾和硫膜是钝化层的主要成分,但钝化层的形成不会影响黄铜矿的进一步分解。此外,人造石墨和活性炭的添加使浸出体系中游离微生物和吸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在黄铜矿浸出末期,硫氧化茵A.caldus S1(丰度为93%~98%)成为优势菌种,而铁氧化菌L.ferriphilum YSK所占比例仅为1%~2%。(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6期)
牛晓鹏[9](2019)在《方铅矿、黄铜矿和黄铁矿表面氧化与可浮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整个浮选流程,硫化矿始终处于水和溶解氧的环境中,氧化后的表面才是真实的表面,氧化是影响矿物可浮性的重要因素,然而氧化在目前的浮选研究和理论计算中经常被忽视,对表面氧化与药剂吸附,可浮性关联的认识不明确。本论文利用溶液化学和表面化学研究方法,特别在高碱高钙介质条件下,研究了黄铁矿、方铅矿和黄铜矿在浮选条件下的氧化产物及其对浮选药剂在矿物表面吸附作用的影响,深入研究了药剂与氧化前后的硫化矿表面作用机理,建立了硫化矿物表面氧化与可浮性的关联,为深入理解浮选过程,调控硫化矿浮选行为,开发硫化矿高效浮选分离新技术提供借鉴。主要工作及结果如下:(1)从“吸附”和“氧化”角度揭示了高碱石灰体系下方铅矿和黄铁矿浮选分离机理。原位接触角和单泡管浮选实验结果表明高碱石灰体系下,方铅矿仍能保持良好可浮性而黄铁矿被明显抑制。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IC)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结果表明,高碱石灰体系下方铅矿表面硫的主要氧化产物是含氧硫化物(SxOyn-)而非单质硫(S0)。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ime-of-flight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Tof-SIMS)结果表明pH 12.5时,捕收剂乙硫氮(Sodium diethyl dithiocarbamate,DDTC)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强度是黄铁矿表面的3.9倍,而羟基钙CaOH+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强度是方铅矿表面的3.7倍,这与原位原子力成像(In-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imaging)和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functional theory,DFT)计算的结果一致。高碱石灰体系下,方铅矿保持良好可浮性并非S00的疏水性贡献,方铅矿和黄铁矿能够实现高效分离的原因在于CaOH+与DDTC的竞争吸附。本章澄清了对高碱石灰体系下方铅矿和黄铁矿分离机理的认识,明确了 S0对方铅矿表面疏水性的贡献。(2)在浮选研究中,黄铁矿氧化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ices,ROS)经常被忽视。以黄铁矿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含氧硫化物的量评价黄铁矿的氧化程度,通过IC/HPLC研究了黄铁矿在碱性条件下的氧化动力学,发现黄铁矿氧化速率随pH升高而加快,pH 12.5时的氧化速率是pH 4.5时的17.6倍。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测定了黄铁矿氧化过程中产生的ROS,结果表明pH影响ROS形式,结合电化学表征,发现黄铁矿在碱性介质中的氧化仍然遵循以“硫代硫酸盐”路径为基础的电化学机理。本章为理解黄铁矿氧化和可浮性关联,理解浮选溶液化学提供了新视角。(3)基于对黄铁矿在碱性介质中氧化的认识,研究了氧化对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机理。通过IC/HPLC研究了黄铁矿在碱性介质中不同氧化程度下的硫氧化规律,发现随着氧化程度增大,含氧硫化物的含量增多,S0占比减小;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结果表明,黄铁矿充分氧化后表面产物为FeOOH和SO42-。Tof-SIMS测试表明黄药在FeS2和 FeOOH表面选择性吸附。根据XPS结果建立自洽电荷密度泛函紧束缚(Self-consistent-charge density functional tight binding,SCC-DFTB)计算模型,发现黄药在FeS2表面吸附而在FeOOH和Fe203表面不吸附,根据配位化学理论,黄药在FeOOH/Fe203和FeS2表面选择性吸附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Fe离子3d轨道电子结构的差异。本章建立了一套“氧化规律、表面实证、计算模型”的评价方法。(4)基于硫化矿在浮选溶液体系中的氧化与可浮性的关联,研究了表面氧化程度和介质(Ca、Na体系)对黄铜矿和方铅矿可浮性及分离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铜铅分离新技术提供借鉴。高碱Ca(OH)2体系下,黄铜矿表面主要氧化产物为S032-,S042-CuO,Cu(OH)2和FeOOH,CaOH+优先吸附在氧化后的黄铜矿表面,促进调整剂DX吸附从而“抑铜”,而方铅矿仍能保持良好可浮性从而“浮铅”,铅铜分离比为1.8;高碱NaOH体系下,新鲜的黄铜矿和方铅矿表面都能保持良好可浮性,DX能选择性的吸附在新鲜方铅矿表面从而“抑铅”,铜铅分离比为2.6;高酸H2SO4体系下,强氧化后的黄铜矿表面硫的主要氧化产物为疏水性的S0而方铅矿表面为亲水性的PbS04,从而实现“抑铅浮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郑永飞,华晓鸣,许茜,鲁雄刚,程红伟[10](2019)在《黄铜矿在硫酸溶液中的浸出及电化学氧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加压氧化和电化学氧化方法研究了黄铜矿在硫酸溶液中氧化浸出的反应机制。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对黄铜矿表面氧化产物的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加压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在pH=3的硫酸溶液中,黄铜矿表面发生钝化,钝化层由Fe_2O_3、FeOOH及贫铁硫化物(CuFe_(1-x)S_2或CuS_2)组成。当浸出液p H=0~1时,铁的氧化物溶解,铜蓝(CuS)和单质硫(S~0)成为新的钝化层。电化学氧化试验结果表明:黄铜矿在酸性介质中的氧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当阳极极化电位低于0. 75 V(vs. SCE)时,黄铜矿表面生成了贫铁硫化物,对其进一步氧化起钝化作用;当电位在0. 8~1. 0 V范围时,贫铁硫化物被氧化成铜蓝和单质硫,组成新的钝化层;当电位高于1. 05 V时,硫元素被氧化成+4或+6价的氧化态进入酸性介质中。(本文来源于《上海金属》期刊2019年03期)
黄铜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紫外吸收光谱范围内对黄药溶液进行扫描,发现在波长226.5和300 nm处有两个明显吸收峰,且300 nm处的吸收峰强于226.5 nm处的。采用标准曲线法对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浓度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在波长226.5和300 nm处的线性相关性均较好,但在波长300 nm处的相关性更佳,在226.5 nm处进行高浓度黄药溶液测量,可在300 nm处进行低浓度黄药溶液测量。在300 nm下对不同浓度黄药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吸光度为1.672,最小吸光度为0.032时,黄药溶液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仍很好,吸光度继续增大时,相关系数降低,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黄药浓度最好不要超过20 mg·L~(-1)。在不同pH条件下,在300 nm处对黄药溶液进行浓度测量,发现pH为3时,吸光度下降,黄药开始分解,当溶液pH为2时,所测吸光度为0,黄药已完全分解, pH值在5~10范围内,黄铜矿对黄药吸附较好,溶液最佳吸附pH值为9。在300 nm处测量黄药在黄铜矿表面吸附量,分别采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方程、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研究其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在288~303 K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吸附量多少影响不大,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黄铜矿对黄药的实际平衡吸附量Q_e均小于或接近理论单层饱和吸附量,Q_m值均与实验值极为接近,说明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以单层化学吸附为主。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加,说明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过程进行,黄铜矿对黄药的吸附为吸热过程,但吸附量增加幅度很小,说明黄药在黄铜矿表面吸附受温度影响较小。该吸附过程是一个熵增、吸热、自发进行的过程,热力学参数可通过范特霍夫方程计算得到,吸附焓变ΔH为48.703 41 kJ·mol~(-1),熵变ΔS为219.403 88 J·(mol·K)~(-1),吸附自由能变ΔG为-16.054 93 kJ·mol~(-1),推测该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黄铜矿对黄药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Q_t值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幅度很小,表明黄药在黄铜矿表的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但受温度变化较小,这与热力学分析的结论一致,对方程拟合所得Q_e值均与实验值极为接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铜矿论文参考文献
[1].白云龙,谢锋,王伟,蒋开喜.二氧化锰对黄铜矿浸出行为的影响[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9
[2].张崇辉,何廷树,李慧,卜显忠.紫外光谱法研究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3].David,Lukumu,BAMPOLE,Patricia,LUIS,Antoine.F.MULABA-BAFUBIANDI.利用生物质从黄铜矿和辉铜矿混合矿中可持续提取铜(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4].常可欣,张雁生,张家明,李腾飞,王军.温度诱导相变对黄铜矿生物浸出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5].路雨禾,谢锋,白云龙,李超,路殿坤.微波活化预处理对黄铜矿加压浸出的影响[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9
[6].宋坤,宋永胜,张其东,李文娟,乐观.外控电位法浮选分离黄铜矿和辉钼矿[J].工程科学学报.2019
[7].任一鸣,潘轩民,胡永红,薛丽,胡正龙.高压下黄铜矿CuInS_2的电子结构、弹性参数、热学和电学性质的第一性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朱萍,刘学端,陈爱佳,刘宏伟,尹华群.不同碳材料辅助下混合中度嗜热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比较研究(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9].牛晓鹏.方铅矿、黄铜矿和黄铁矿表面氧化与可浮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10].郑永飞,华晓鸣,许茜,鲁雄刚,程红伟.黄铜矿在硫酸溶液中的浸出及电化学氧化机制[J].上海金属.2019